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的出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的确实至名归。故事始于一九四六至四七年间的冬天,几个贝都因牧羊人在死海西北岸一处洞穴中无意发现。 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六年间,有几十组由当地贝都因人与西方学者组成的考古队伍,陆续在古昆兰废墟遗址周围发现了十一个石灰岩洞穴藏有死海古卷。经过多年的考古挖掘行动,考古学者在昆兰遗址发现了一个建筑群,考证结果显示,在西元前最后一世纪至西元一世纪间,也就是在耶稣生前的前一世纪与他生活的第一世纪期间,有一群由男性组成的宗教团体在此定居。藏在这些洞穴中的书卷,就是这个教团遗留下来的文库遗迹,总计包含了约一千卷写在羊皮卷和莎草纸上的手稿,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抄本,内容含括了当代犹太教圣经以及基督教《旧约圣经》里的书卷,例如《创世记》、《出埃及记》、《以赛亚书》和《诗篇》。其中有完整版的希伯来文《以赛亚书》抄本,而且保持得几乎完好无损,它的年代可以追溯至西元前一二五年左右,比起学者所知的任何一部希伯来文圣经书卷都要古老约一千年! 学者们根据古典(希腊文及拉丁文)文献来源,确认了这个社群就是第一世纪犹太的爱色尼教派(Essenes,一译艾赛尼教派)。虽然在四福音书中也出现过爱色尼教派的人物,但福音书的作者们从未以这个教派的名称来称呼他们,这个宗教社群被犹太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所遗忘,直到死海古卷出土,他们才又再次进到大众的意识中。

奮銳黨

奋锐党又名激进党,是第二圣殿时期之组.织.,主张反抗罗马帝国对以色列犹太人的统治,目标是把以色列的外来者驱除出境。 在主后6年时,罗马帝国向犹太人强行征税,举令犹太人家家户户人口登记,凡男人在十四岁以上,女人在十二岁以上,至六十五岁为止,每人均须缴纳人头税。这样的政策激起加利利人犹大的起义,他的追随者被称为「奋锐党」,主张反抗罗马帝国对以色列犹太人的统治,把以色列的外来者驱除出境。起义失败后他们借着暗杀、行刺等手段继续行其光复祖国的大计,宣称除神是王之外,别无他人是王。在信仰上,他们笃守摩西律法,热切等待弥赛亚国度降临。在主耶稣的十二门徒中,也有一人曾经是奋锐党人的西门。

耶穌時期猶太社會的五大派系

施洗约翰所传的信息在犹太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但是他们并非真心悔改,而是以为只要接受约翰的浸,就能免受神的审判。后来主耶稣也使用「毒蛇的种类」责备法利赛人(十二34,二十三33)。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在《犹太古史记》卷18第1章指出,当时犹太人有几大派系:法利赛派、撒都该派、希律党、奋锐党和爱色尼派。 1、「法利赛」的词义是「分开的、分别的」,「法利赛人」有六千多人,是当时解释律法的权威,掌控会堂,得到大多数犹太人的拥护,但并无政治权力。他们生活简朴,严格遵守摩西五经和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朽和复活,文士、拉比大多是法利赛人。 2、「撒都该」的词义是「正的,对的」,「撒都该人」大都是犹太贵族、祭司,掌控圣殿和政治事务。他们接受希腊化思想,与罗马人妥协,只承认摩西五经,反对口传律法,不相信灵魂不灭、复活、天使、圣灵,但一旦掌权,就不得不遵守法利赛人的教训,否则便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一个法利赛人可能成为基督徒而仍作法利赛人(徒十五5),但是一个撒都该人则不可能成为基督徒而仍作撒都该人。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在信仰上是互相反对的:法利赛人相信口头律法的细节,撒都该人只接受成文律法;法利赛人相信预定,撒都该人相信自由意志;法利赛人相信天使和灵魂,撒都该人却不相信;法利赛人相信死人复活,撒都该人却不信。 3、「希律党」(又称为波土斯党)古犹太教派,成员大部分均为犹太社会中的上流人物,当时希律党拥护希律家族统治巴勒斯坦(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年)。由于希律家族原是以土买人,不是纯正的犹太人,所以得不到大部分犹太人民和法利赛人的支持。希律党人的信仰主张与撒都该人非常接近,政治立场则与支持犹太人独立的法利赛派南辕北辙,可是他们竟为着对付主耶稣而携手合作,一起商议如何将祂杀死。 4、「奋锐党人」基本认同法利赛人的教训,但政治上激进,不断发动反抗罗马人的抗争。主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中有一个曾经是奋锐党的西门。 5、「爱色尼人」据说有四千多人,比法利赛人更严谨,远离政治,过着集体苦修的生活。著名的“死海古卷”就是在爱色尼派的昆兰教团遗址的洞穴里发现的。 主后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摧毁以后,只有法利赛派系幸存,法利赛信条成为拉比犹太教的基础,最终形成今天正统犹太教中的各种派系。 以上资料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麻風病人得醫治

【路五12-13】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祂,就俯伏在地,求祂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 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记录了主耶稣治愈大麻风病人的故事。然而只有身为医生的路加用医学用语「满身长了」来形容这位病人大麻风蔓延的程度。 圣经里的「大麻风」包括各种皮肤病,也包括严重的麻风病,麻风病会使人变得腥臭腐烂至死,在属灵上与罪导致的后果很相似。在旧约里所记长大麻风的人通常都是因为罪,是不洁净的,应该隔离(利十三至十四章),而医治「大麻风」是弥赛亚身份的标志之一(七22)。人的天然肉体本性满了罪污,在神的眼中看,都是「长了大麻风」。长大麻风的人进到城里是违反律法的(利十三46),这次相遇可能是发生在郊外,也可能这个人迫切到不惜违反律法的规定进了城,他认识主的权柄,「俯伏在地」谦卑地来到主耶稣的面前寻求医治。 犹太律法规定大麻风病人必须隔离,谁沾染了麻风病人都被视为不洁。主耶稣本可以只用一句话就医治他,但主却「伸手摸他」,表明祂「肯」怜悯我们,「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来四15)。祂愿意与污秽的罪人联合,对我们的痛苦感同身受。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安息日的主

安息日(希伯来语:שַׁבָּת‎,又译沙巴特,含有“休息,歇了一切工作”的意思),是犹太教主要节日之一。 安息日是以色列人与耶和华 神立约的证据,神在十诫中有明确指示。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圣日、每年几个特定的节期、每七年一次和每五十年一次的圣年,都必须守安息。按照犹太历,犹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相当于现在的星期六,从星期五日落时开始,到星期六出现两颗星星以后结束。当安息日开始时犹太教徒会点起蜡烛,而时间按当地日落时间而定。 对以色列人来说,安息日本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上帝要百姓们记念被救赎、得自由、得释放。这日不作任何的工,因为这一天上帝会亲自供应(在旷野时供应吗哪和鹌鹑,磐石出水),使人、牲畜和大地都可以好好地休息,享受上帝的恩典,得安息。但是法利赛人、文士和律法师等却人为的在守安息日的规定里加上主观的条例,编织了层层罗网,以各式规条使安息日成为辖制人的枷.锁,完全违背了神的本意。在新约福音书中多次记载主.耶.稣因在安息日中违反当时的规条,与法利赛人和文士等犹太社会上层阶级产生矛盾并且矛盾逐渐激化。他们看到主耶稣所行的神迹,不归荣耀给神,不但视而不见在祂身上应验了众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反而痛恨主耶稣并且要杀害祂。 然而在马太福音十二章8节中主耶稣说: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祂有权柄支配安息日,有权柄解释安息日的律法。祂喜欢赐给人真安息,而不喜欢人受安息日规条的束缚。天国之王要把人带进天国,就是叫人到祂面前得着安息、在天国里享用安息。 圣经记载: 【太十二5-8】再者,律法上所记的,当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没有罪,你们没有念过吗?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十二使徒中的稅吏

在主耶稣拣选的十二个门徒中,有一位很特殊的人,名叫马太,又名利未(可2:14)他也是马太福音的作者。当时主耶稣在迦百农,看见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迦百农位于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贸易通道上,向东不远就是希律安提帕和腓力二世的辖区分界约旦河,所以此地设有税关,即缴税点。马太是在税关上替罗马政府征收税款的税吏。当时的税吏帮助罗马帝国压榨同族,被犹太人视同罪人。 马太在上班的时候蒙主呼召,立刻丢掉了铁饭碗来跟从主,因此他比彼得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跟从主,如果渔夫们感觉跟从主耶稣不划算,可以毫无困难地回到本行,但税吏一旦放弃铁饭碗,他的工作马上就有人填补,就再也回不去了。马太跟从主耶稣是一个决定性的委身,成为十二使徒之一。他见证了基督的复活和升天,留下了四福音书之一的《马太福音》,最后为主殉道。 根据圣经和合本 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得人如得魚

在路加福音中,有些神迹是其他几本福音书所没有的。路加福音5章就有这样一段记载:耶稣站在革尼撒勒(加利利)湖边,众人拥挤他,要听神的道。他看见两只船停在湖边,渔夫们刚刚收工不久,离开船洗网去了。每一次打鱼作业后,鱼网都要洗净、拉平,准备下一次使用。 耶稣认识彼得他们。在此之前,西门·彼得曾在约旦河附近被他兄弟安得烈带去见过主耶稣(约一40-42),后来他回到加利利打鱼。这时耶稣上了西门的那一只船,请他撑开,离岸不远,就坐下,从船上教导众人。因为那时加利利海的船一般都无篷,长七至十米,在船上讲道,可以避开人群的拥挤,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听见。 讲完了,就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的地方,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苦,毫无所得,不过,我愿照你的话下网。”他们下了网,就圈住很多鱼,网几乎裂开,就招呼另外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两只船装满,甚至船要下沉。西门.彼得看见这种情景,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他和跟他在一起的人,因这网所打的鱼,都十分惊骇。 这个神迹发生在彼得自己的专业领域,所以他深知这一网渔获的意义,立即认出这是个神迹。他在外面认出主的作为,里面就遇见主的自己。主是「生命的光」(约八12),所有遇见主的人都会在这光中立刻看见自己的败坏。所以彼得的反应不是为这么多的一网鱼而兴奋,而是像任何遇见神的人一样战兢「俯伏」,就像以赛亚一样在主面前看见自己是「嘴唇不洁的人」(赛六5),不配也不敢靠近神。彼得早就见过主(约一40-42),也见过主耶稣医病赶鬼,但是他还没有完全认识隐藏了荣耀的主。主耶稣在「水深之处」让彼得真正地经历了祂、认识了祂,所以彼得在下网之前称主耶稣为「夫子」,如今却承认祂是「主」。 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作得人的渔夫了。”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撇下一切,跟从了耶稣。

耶穌和撒馬利亞婦人

【约四3】主耶稣祂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从犹太地到加利利,从耶路撒冷经过撒玛马亚的道路最近,只需三天。平时犹太人通常选择另外两条路绕道而行,以避开他们不喜欢的撒马利亚地区(路九53),但「加利利人在传统上都是经过撒马利亚人的地方前往圣城去参加庆典的(《犹太古史记》卷20第118节),因此「必须经过撒马利亚」,更重要这也是神的旨意。 撒马利亚人是北国以色列被亚述人灭掉后,以色列余民和异族的混血后裔。他们信奉摩西五经,但犹太人从不承认他们是同族,几百年中双方彼此伤害,结怨很深。耶稣他们到了撒马利亚的叙加城,那时,约有午正。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雅各井旁。这时有一个撒马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要水喝。这个妇人非常奇怪,因为犹太人认为所有的撒马利亚人都是不洁净的,素来不和他们共享器物。而且根据当时拉比的教导,犹太人应尽量避免在街上与妇女说话,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行。 耶稣没有遵循当时针对性别和种族的偏见。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结果把她做过的事情都讲了出来:她已经有五个丈夫,现在有的并不是她的丈夫。最重要的是,耶稣揭示自己就是她一直在等候的弥赛亚。妇人丢下重要的维生器具水罐子,跑去和她村里的人分享她刚刚得知的事情,并把她有多个丈夫的羞耻隐私摆在众人面前,不顾一切愿意为主作见证。那城里有好些撒马利亚人因此信了耶稣,当耶稣和门徒回到城中心时,许多撒玛利亚人成为了信徒。耶稣让人们认识祂,向人们敞开自己,最重要的是,祂带着爱去认识那个撒玛利亚妇人。这不只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耶稣也让我们认识他,向我们敞开自己,充满怜爱地明白我们最深层的需求和渴望。祂把自己给了我们,以此来满足我们。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耶稣忍受了十架的苦难,轻看羞辱,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12:2)。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尼哥底母

在新约圣经中,尼哥底母与那些看见主耶稣行神迹而信祂的人不同,他是真心要来追求真道。作为一个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属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犹太教宗派,热心祖宗的遗传;他也是一个犹太人的官,即犹太公会(最高议会)的成员,属当时犹太人社会的尊贵阶级;他是一位以色列人的先生,具有极高的教育水平;而且他是一个敬畏神、寻求神心意的一位老年人,具有不少人生阅历;他很谦卑,肯虚心向较他年轻的主耶稣移尊就教,并且恭称祂「拉比」(老师);从他和主耶稣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诚实且有道德的人。 尼哥底母承认只有神与主耶稣同在,祂才能行奇迹。他在主耶稣身上看见出路,尼哥底母想要从主耶稣领受更好的教训,以便改善自己在神面前的行为,但却不认识主耶稣是谁。尼哥底母以为人所需要的是好的教训,借以改善行为,但主耶稣从根本上否定尼哥德慕所追求的方向并且强调:道成为肉身来到地上赐人新的生命,要叫人明白并认识神,可以活在神的国里。人所需要的不是教训,而是生命;人若不被圣灵​重生,没有神的生命,就无法活出神所认可的行为,也就不能见神的国。 尼哥底母听到主耶稣的话相当惊讶,当时法利赛人相信在末日复活时,所有的犹太人都会进神的国,只有那些不信神且离经背道的人例外。所以,犹太教接纳外邦人信徒,给他们施行「水」的洗礼,将其全身浸入水里,以示洗净污秽,然后称他们为新造的人、或再生的人。但是没有属天的生命,就无法明白属天的事,尼哥底母误解了主耶稣说的重生的含义,以为人若想得到重生,要再进母腹被生出来。其实人无论回母腹再生多少次,仍然是肉身,无法改变其败坏的本质;人所需要的是在灵性上重生。「从圣灵生」的人,不仅能明白神国的事,还能实际进入神的国里,享受其中一切的丰富。关于被圣灵重生,旧约早有预言(赛四十四3,五十九21;结十一19-20,三十六24-27;珥二28-29;诗五十一10),圣灵是赐生命的灵,祂让人知罪、悔改,在人里面做工,将人死在罪恶中的灵复活过来(弗二5),但却被当时的犹太教领袖们都忽略了。 *尼哥底母在约翰福音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他在夜间拜访耶稣,听他的教诲(3:1-21),第二次是他质疑犹太公会对待主耶稣的法律程序是否得当(7:50-52);最后一次是在耶稣受难之后,他与亚利马太人约瑟一起埋葬主耶稣的身体(19:38-40)。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八福

“八福”也叫“登山宝训”,这两个词语都不是圣经上的原话。它们指的是耶稣最初出来传道时,在旷野的山上坐下,向从各地来的听众所讲到的真正的福分。这八福是: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要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很多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迫害他们。 ——(马太福音五3-12) 「登山宝训」并不是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能达到的道德标准,也不是在地上可以建立的理想社会。主耶稣是在教导祂的门徒怎样接受十字架的工作,靠着里面神的生命在人面前活、在神面前活,这是对天国子民的根本要求,是天国子民的生活规范,也就是「天国的宪章」。 在「登山宝训」里,主多次使用「你们……的父」,再三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身份,站稳做儿子的地位,专一地遵行神的话,叫神的旨意成全在我们身上,就是把我们模成神儿子的模样,活出神儿子的实际,让神得着祂所要得着的人,成为天国子民。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