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义人之根》十三、十字架
基督从死里复活之后,使徒到处传讲祂的信息,信息的中心内容就是十字架。无论他们去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他们都带着十字架,而十字架的大能也随着他们。十字架的信息改变了大数的扫罗,将一个逼迫基督徒的人改变为温柔和有信心的使徒。 十字架的功效是不变的,过去它成就了什么,将来还要继续。但假如有人将这死亡的象征当作美丽的东西,十字架的大能就会随之失去。当人将它当作一种象征,挂在颈项上作装饰,或划在脸上作为驱邪的符咒时,十字架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软弱的标记。从坏的方面看,它会被视为一种供人利用的驱魔符。今天,千千万万的人正是这样看十字架,而对其大能大力却毫无所知。 基督将十字架的意义完全说出来:“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已,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十字架不但结束了基督的生命,也结束了每一个真正跟从主的人的旧生命。十字架毁灭了,也结束了信徒的旧样式,即亚当的样式。然后,那叫基督从死里复活的神,也叫信徒从死里活过来,重新开始新的生命。这才是真正完整的基督教信仰,虽然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观念与今日一些人所持的观念有极显着的差异,然而,我们不敢修正我们的立场。十字架凌驾于不同的意见之上,一切看法和意见最后都必须受十字架的裁决。一个肤浅、眼光狭窄,而又属世的领袖会略为修改十字架,来讨好那些玩世不恭的所谓圣徒,这些所谓圣徒甚至在神的殿中仍不忘嬉笑作乐。但他们这样做,无疑是自招属灵灾祸。就在我们离开那真正的十字架时,救恩的大能也离开我们。 如果我们是有智慧的话,就会照着耶稣所行的去行: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苦难。就是将我们原来整个生活摸式拆毁,重新开始新的生命。我们会发现这种经历实非诗词、歌曲所能表达。十字架刺进我们的生命,绝不顾惜我们小心建立起来的声誉;它击败我们,结束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丰盛的生命,并且越来越丰盛,才能有一个全新的、脱离罪辖制、荣耀神的生活。
立人为王
撒母耳记上八章中记载:撒母耳年纪老迈,以色列的长老都聚集,来到拉玛见他,请求撒母耳为他们立一个王治理以色列,像其他国家一样。撒母耳不喜悦他们这样说,就祷告耶和华。神告诉撒母耳,让他去警戒以色列人,如果他们以人为王,将来那王会怎样管辖他们:百姓将会服兵役、劳役、纳税、被剥夺财产和丧失自由等等,但百姓竟不肯听撒母耳的话,说:『不然!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 整卷士师记都告诉我们,因为百姓离弃神、敬拜偶像,所以才被神兴起仇敌管教。但百姓却不肯顺服神的管理,所以也就不敢信靠神的保护,只能靠自己来想办法。治理,统领,争战,这本是神的工作,现在百姓却希望由王来执行。当人企图靠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但会看错问题,也会找错答案。他们无视历史的教训,断定十二支派之间的联盟不如稳定的集权政府;因此,百姓从一百一十年前的基甸时代开始(士八22),就认定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立一个王治理他们,用政治的方法来解决属灵的问题,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必每次都回转呼求神的拯救。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制度可以完美地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神指出,百姓的问题是常常离弃我,事奉别神;然而百姓蒙福的途径,就是除掉外邦神,专心归向耶和华,单单地事奉祂。只要我们以神为王,不管教会、家庭和社会里有多少不完全,我们的生命都能被神炼净,最终进入神完全的国度里。如果我们倚靠政治、能力、技巧、资源来解决属灵的问题,结果也会陷入事奉别神的网罗里。
撒母耳时期的以色列
在撒母耳出生之前,以色列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其宗教上败坏,可从祭司以利和他的两个儿子的行为看出来。以色列人积弱不振,主要的外敌是非利士人,常受到他们的骚扰。非利士人长期不断的从海上移民来到迦南,此时已占据了沿海平原大半的土地,往北到了亚弗,可见其势力已入侵到迦南的中部,而且还不断的攻打以色列人,成了以色列人的大敌。此时埃及的国势衰落,不但在军政上都没有作为,而且渐向祭司们屈服,弱小的法老只能控制北部三角洲的地区,已无能力参加国际的事务,以色列暂时脱离了埃及的控制,一直到了公元前 930 以后,埃及才再度兴起。 到了撒母耳时代,以色列初被非利士人所败,以色列人在撒母耳二十年的教训之下,全体归向耶和华,得到复兴,曾一度打败非利士人,收复失土,同时也与亚摩利人和好,国内得以平静了二十年。 上述图文已获”圣光圣经地理资讯网”授权使用
陶恕《义人之根》十二、基督就是榜样
救恩的信息抓住一个人,为要改变他,照着另一个形象来塑造他,使他与从前判若两人。保罗训勉信徒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人是可以改变的,而神福音的大能又可以改变人,那最重要的问题自然是:人要改变成什么形象?以谁或以什么作人改变的模式? 人是失丧的,更在道德和灵性方面失丧,基督教信仰由始至终一直坚持这个事实,而人类历史亦证明了这个真理。我们内里的败坏使我们不可能有什么可以用来作重新做人的模式。因为人心比万物诡诈,坏到极点,依照自己的模样,即使是模仿最好的自我,最后也只会带来悲剧。 福音不但有重新塑造人心的大能,更为人的新生命提供一个可学效的模范,这模范就是基督。基督是神,行事跟神一样,却卑微地穿上人的身体;祂也是人,因此祂成了人性的完全模范,叫蒙了救赎的人可以效法祂。 借着重生与成圣、信心与祷告、受苦与操练、神的话与神的灵,人开始在本性上改变,悔改归正,从属罪恶的形象变为属神的形象,与神的性情有份。这改变的工作从没有间断,直到神所盼望见到的形象实现在基督徒心中。神在祂所买赎回来的儿女身上所作的一切,都有深远的目的。就是要他们至终在本性上恢复神的形象。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约柜被掳
撒母耳记上4章中记载,非利士人要进攻以色列的以法莲山地,以色列人不得已在以便以谢安营迎战。初战失利,以色列长老决定把神的约柜从示罗拉到战场,希望借助约柜可以帮助他们战胜非利士人。 约柜是以色列人的圣物,象征神的同在,提醒百姓谨守与神所立的圣约,但约柜本身既没有法力、也不能呼唤神。从前约书亚带领百姓过约旦河、攻打耶利哥,都抬着约柜。现在,以色列人外面模仿属灵的样子,里面却没有属灵的实际,以为可以利用约柜来操纵神,利用神来做人想做的事。虽然他们抬出了约柜,但实质还是人对付人,只是属肉体的争战,结果激起了非利士人的斗志,反而败得更惨。战争中以利的两个儿子被杀,应验了神人的预言:他们二人必一日同死,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大祭司以利获悉这个不幸的消息时,晕倒在地,折断颈骨而死。 在古代中东人认为,国与国的战争,也是两国守护神的争战;而非利士人的得胜,就代表他们的守护神的得胜。因此,非利士人把将神的约柜抬入亚实突大衮庙,放在大衮的旁边,是要证明以色列的神已经被大衮征服。结果接连两天清早,大衮像都仆倒在耶和华的约柜前,脸伏于地,而且第二次大衮的头和两手都在门槛上折断,只剩下大衮的残体。耶和华的手重重的加在当地人身上,让他们生病。非利士的众首领可能认为以色列的神发怒,是因为大衮的原因,所以把约柜运到没有大衮庙的迦特试一试。后又移到以革伦。此城拜巴力·西卜,非利士的众首领可能觉得巴力·西卜会比大衮更强大一点,所以再把约柜运到此城试一试。结果约柜每到一地,那里的人都生病死亡,并且一个比一个更严重。非利士人知道,以色列的神不像他们的偶像,能力只局限于一个地方。以色列的神是全地的神,无论在哪里,都轻慢不得。 后来非利士人的领袖备上赔罪的礼物,用没有拉过车正在乳养幼犊的母牛把约柜拉回以色列的境内,在没有人领路的情况下,一路拉着车走到以色列境内的伯·示麦,便可证明这都是以色列神的作为。约柜离开示罗几十年后(撒上七2;徒十三21),被大卫运到耶路撒冷(撒下六2)。 现在约柜已经失踪,圣经没有说明约柜的最终去向,很可能在巴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后将其捣毁。 但是公元1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认为,约柜在罗马帝国毁灭耶路撒冷时,连同圣殿一同被毁。
示罗
示罗意为和平 Peace, 休息之地 Resting Place, 带来繁荣的人。它位于撒母耳家居住的拉玛东北大约24公里,城建在山脊之上,高为 803 公尺,而且三面环山,水源充足,是一处良好的农牧之地。在约书亚时代,以色列的全会众都聚在示罗,把会幕设立在那里,以后以色列人的大事都聚在此商议,仿佛成了当时政治、军事、宗教的中心,与首都无异,以色列的“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出23:17),聚集到示罗守无酵节、七七节和住棚节(士21:19)。 在士师时代,会幕和约柜大部分时间都在示罗(书18:1;士18:31)。按照律法规定,在撒母耳年间,约柜被掳后,示罗似被非利士人破坏,王国分裂时期,仍然有祭司在此。在主前八至四世纪之间,曾被废弃,无人居住,约在罗马时代才再有人来定居,且有第五及第六世纪的两座基督教堂的遗址被发掘出来。回教入侵后,就再度荒废,今日的示罗已经荒芜。 以上图片经圣经综合解读和圣光圣经地理资讯网授权使用
陶恕《义人之根》十一、我们的敌人——自满自足
保罗曾经表示,他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学会了在属世物质上知足,这种知足的态度,绝不是属灵上的满足。保罗特别指出他如何在属灵方面感到不足:“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3-14),对世上物质生活知足,是圣徒的记号,对自己的属灵景况满足,却是内心盲目的记号。 基督徒最大的仇敌之一,就是灵性上的自满,对一个自信已到达目的地的人来说,再往前走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然而问题却是:我们尚未到达却以为已经到达,现在的人常引用圣经证明我们已经达到某阶段,但假如我们根本未曾有过经文所描写的真实经验,那是很危险的,因为知道真理却不遵行,与错谬相去不远,两者都是同样危险。那些坐在摩西座位上的文士,是自己教导的,却未曾遵行过的“真理”的牺牲者。 今天,在灵性上自满自足的基督徒比比皆是,这是一个征兆和预告。所有伟大的圣徒都有饥渴慕义的心,他们呼求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几时得朝见神呢?”(诗42:2)他们竭尽心力追求渴慕神,这种渴求的态度推动他们向前行,往高处走。然而不冷不热的信徒只会对那更高之处,轻瞄一眼,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要达到那个地步。 发现有人不惜任何牺牲,为要得到灵命长进,生命改变和与神有更亲密的经历,我们会很高兴。我们勉励这些人:要继续祷告、继续争战、继续歌唱,千万别低估神要在你身上施行的作为。要为神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感谢,但不要停在这地步,要竭力认识神深奥的事,尝尝救赎奥秘的滋味。要脚踏实地,又尽量让心志高飞向上。不要自甘平庸地向冷淡的属灵景况投降。假如你能够这样不断地追求,天门必定为你大大敞开,而你也像以西结那样,看见神的异象。 除非你自己这样做,否则,有一天你会不自觉地落到一个地步,过着死气沉沉的所谓属灵生活,这种生活,用“暮气沉沉,得过且过”来形容,最贴切不过。愿神拯救我们脱离这种光景。阿们。
以利
以利(希伯来语:עֵלִי)是旧约圣经中《撒母耳记》中记载的一位示罗的大祭司,也是古代以色列王政开始以前最后的士师之一。以利治理了以色列四十年。 以利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升高。祭司以利是亚伦的小儿子以他玛的后裔。以利在圣经中首次出现,是在撒母耳记上第1章。无子的妇女哈拿来到示罗圣殿中祷告求子,祭司以利在殿的门框旁边,坐在自己的位上。他看见哈拿只动嘴唇默祷,以为她喝醉了。在了解她的清醒以及祷告的动机后,为她祝福。哈拿回家后不久怀孕,生下儿子撒母耳,断奶后就送到殿中,交给以利教养。 以利的两个儿子是恶人,他们二人虽然都做祭司,但是他们并不认识耶和华,也不按律法的规定献祭,并且还和那些在会幕门前工作的妇人苟合(撒上2∶12-17,22)。当以利得知他儿子的罪行后,只是以善言相劝,并不加以严责,而是听之任之(撒上2∶22-25)。曾经有位神人来见以利,并且预言耶和华神必降灾给以利和他的全家。由于以利尊重他的儿子过于尊重耶和华,他的两个儿子必将死在人刀下(撒上2∶27-36)。他的全家所有人都要在进入老年之前就被刀剑所杀,其他家族的人要起来担任祭司。这咒诅要永远临到以利的后裔。其兆头就是他的2个儿子要在同一天死去。 关于耶和华神将惩罚以利一家的事,撒母耳也曾得到耶和华的启示(撒上3∶1-4)。耶和华借撒母耳的口重申了对以利的咒诅,因为“我曾告诉他必永远降罚与他的家,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说:‘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撒母耳记上 3:13-14)。 后来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的战争中,以利的两个儿子同时被杀,神的约柜被抢,以利听完报信人的汇报,就从椅子上往后跌倒在门旁,颈骨折断而死,时年98岁(撒上4∶12-8)。 到了所罗门王的时候,所罗门革除了以利的后代亚比亚他的祭司职务。 这样,便应验耶和华在示罗论以利家所说的话(王上2∶27)。
哈拿
哈拿(希伯来语:חַנָּה Ḥannāh)是旧约圣经撒母耳记中记载的人物,是以利加拿的妻子之一,撒母耳的母亲。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恩典”。 根据圣经的记载,哈拿是以法莲支派的以利加拿的2个妻子中的一个,另一个妻子名叫毗尼拿。毗尼拿有孩子,而哈拿却一直没有子女。不过,丈夫以利加拿偏爱哈拿。每年以利加拿到示罗的圣殿献祭,给哈拿的祭肉是毗尼拿的双倍。一天,哈拿前往圣殿,在那里静默祷告,祭司以利坐在圣殿门框旁边自己的座位上。哈拿在祷告中允诺,如果耶和华赐给她一个儿子,就将这个儿子奉献给神,作殿里的祭司,作拿细耳人。 祭司以利以为她喝醉了,上前询问,当她解释说她是在恳切祷告时,以利要她回家,并且告诉她,她的心愿将得到应验。她和丈夫回家,两人同房,她就怀了孕。当孩子撒母耳断奶后,她便如约将孩子带到圣殿,献身在那里成为一名拿细耳人,并且献上一首《哈拿颂》。后来,哈拿每年为撒母耳做一件小外袍,在献祭的时候带来,以利就再次祝福哈拿,哈拿生了3个儿子和2个女儿。撒母耳先知的兴起,结束了犹太民族士师时代的黑暗。上帝废弃老祭司以利家族,由撒母耳取而代之,由此掀开了以色列民族崭新的历史时期。 哈拿显然是上帝所特别拣选的人,她的一生经历了上帝的带领与祝福。她由苦到甜,在人生的苦难与挫折中被上帝塑造,最终成为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女性代表之一,记载在圣经中,成为千万人心中的榜样。 哈拿没有儿女、没有盼望,还要被人羞辱,是一个环境里长久充满难处的人。但是难处没有让哈拿沉沦,反而催促她不住地祷告。哈拿被神带进与祂亲密的关系里,成为合神使用的器皿。
陶恕《义人之根》十、言行不一
我在日光之下看见一件恶事,它对基督教信仰的破坏是很严重的。那就是自称基督徒的人,在信仰实践与神学理论上自相矛盾。 在教会中,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是如此的大,以致偶尔有好奇的寻道者与之接触,就讶异得不敢想象二者有任何关系。精明的观察者,若与一般会众听完主日早晨的讲道再在主日下午留意那些早上听道的人所作所为,准会以为自己所观察的人是同时信奉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 一间教会的会众,听完一篇最属灵的信息,便大加赞赏,不到二十分钟,他们就从事最属血气的活动,好像较早前根本没有听过那篇动人的讲章一般,基督徒惯于为美丽的真理流泪和祷告,然而,在面临实践这真理,却遇见困难时,他们就退缩了。一般教会简直不敢省察一下自己所行与所传的是否互相矛盾,教会容让那些完全与神的旨意相违背的事情发生。 这样看来,似乎有很多基督徒都只愿享受“对”的感觉,却不愿为做得“对”付出任何代价。因此,理论与实践在口头上,虽然永远不可分割,但实际上却老是互不相干的。真理好像已被遗忘,这些所谓追随者誓言以不死的爱来支持真理,但却不愿为之付上任何代价。 究竟这是不是指主所说的意思:“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这些人自称为基督徒,却习以为常地罔顾基督的命令,行自己制定的所谓“基督教信仰”,这对那些日复一日与他们相处的非信徒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非信徒会否因此断言基督教信仰是虚假的?以为基督教信仰是虚幻和不切实际,所以拒绝基督教信仰是大有理由的? 非基督徒在观察过他们所认识的所谓基督徒一段日子后,就发现这些所谓的信徒的言行矛盾,以致他们厌恶,并拒绝接受福音,其实责任不全在他们身上。假冒为善的宗教信仰行为对人心影响之坏,实在难以形容。 当那大而可畏的审判日子来临,审判全地的主以看透万事的目光察看人心,审判我们在信仰上言行不一、假冒为善时,我们将如何答辩?千千万万失丧的灵魂在世寄居时,由于厌恶他们所接触的虚伪基督教,因而徘徊于救恩的门外,这个责任该归咎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