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路亞

Hallelujah (הַלְּלוּיָהּ‎) is a Hebrew phrase meaning “Praise the Lord.” Hallelu is a plural imperative form of the Hebrew verb “to praise,” and Yah is the shortened form of God’s name, “Yahweh.” “Praise the Lord” is often used as a call to worship before a service. “Hallelujah” was widely used even in the Old Testament […]

俄陀聶

Othniel was an Israelite judge, the son of Kenaz and the nephew (or brother) of Caleb. In the process of helping Caleb capture the city of Debir (Kiriath Sepher), Othniel won the city and married Achsah. When Caleb gave Othniel the land and Achsah, she asked her father for springs of water. Caleb then gave […]

​陶恕《渴慕神》第九章柔和與安息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5:5)一个对于人类本性缺乏了解的人,若要正确地描绘人类的本相,只要把圣经中所指八种有福之人的品性,从反面去想一下,就可以说:「这就是你们人类的本性。」因为和那些有福的品性相反的,就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在所有的人中,我们找不出一点和主耶稣登山宝训相近的品性,我们所见到的不是虚心的人,乃是最骄傲的人;我们所找到的不是哀恸的人,乃是寻求宴乐的人;不是温柔的人,乃是妄自尊大的人;所遇见的不是饥渴慕义的人,只听见人这样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 (启3:17)我们没有见到怜悯,只见到残酷,没有遇见清心的人,只遇见腐化杂乱的思想;没有使人和睦的人,只有好争吵、常愤怒的人;没有见到人因受逼迫而欢喜快乐,只见人任意向人报复。 人类文明社会所包含的,就是这些东西,整个世界充满着这种气氛,我们每天所呼吸的正是这个,我们从母腹里生下来,所吃的奶,里面也含有这种气味。对于这种败坏的品性,文化与教育只能把它稍微改善一点,而它的根本还是完全不动。全世界的学问都承认,这种生活是合理的,而且认为是正常的,然而这些正常现象造成了我们生活上艰难和痛苦,这就不能不令人更加惊异了。所有我们心灵中的疼痛,以及许许多多身躯上疾病,都是由罪而来的,自夸、狂傲、愤恨、诡诈、恶毒、贪婪,这些所造成人类的痛苦,比起一切疾病所加害于身躯的痛苦,更加厉害。 对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主耶稣的话足以令人惊奇,祂的话如同一种从天上而来的光照。幸好祂如此说了,因为再没有别人能够说得如此恰当;同时,我们也幸好听了祂的话。祂的话的本质就是真理。祂并不是向人贡献一种意见,主耶稣从来不表示什么意见。祂从来不猜想,祂乃是确实的知道了一切,祂的话不象所罗门的话,只是智慧的总和及锐利的观察。祂所说的,是出自祂的神性,祂的话就是真理的本身。祂是唯一能够带完全的权柄说「有福了」的一位,祂就是从天上来的赐福者,为要把福气赐给人类。祂的话有行为作后盾,而那些行为,比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所作的更有权能,我们听从祂的话,实在是最智慧不过的事。 主耶稣常常用这种方式教训人。祂先用「温柔」一词说在一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里,然后予以解释。在马太福音中,祂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温柔」的事,并且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上来:「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温柔)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 )这时我们看见两个互相对照的东西,一个是重担,一个是安息。这重担并不是局部的,不独是那班初听耶稣讲道的人所有的,乃是整个人类自始就背着。它所包含的并不是政治的压迫,贫穷的生活,或劳苦的工作,乃是比这些更深重的。它给人类的痛苦,富足的人觉得,贫穷的人也觉得,因为它之为​害于我们,不是钱财和教育所能解救的。 人类所负的是一种又重又绝望的担子。主耶稣所说的那句话,意思是指着人背着笨重的担子,或劳苦跋涉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安息就是放下那个重担。这不是说我们该作什么事,乃是我们身上已经有了重负,现今不必再承担下去。他以自己的柔和作世人的安息。 让我们仔细看看,我们所负的担子,完全是里面的,它攻击心灵和思想,以至于身体,都是由里面攻起的。第一种要卸去的,就是「骄傲」的担子。自爱乃是一种极重的苦役,你自己想想,你的懮伤是否由于别人说及你,只要你把自己作为偶像,并且效忠于它,就会有人高兴对你的偶像加以侮辱,如此,你怎能希望有内心的平安呢?由于心中全力抵抗每一个小小轻蔑,要保卫那颗易怒的自尊心,不受朋友或仇敌的恶意侵犯,因此,思想中就永无安宁;这种争战一年复一年持续下去,那担子就会使我们无法忍受得住。然而今世之子,还是继续背着重担往前走,对于每一句不利于他们的话,必予抗拒。对别人每一次所加的批评,畏缩掩饰;对想像中的冷待,伤心不已;若有比你更受尊崇的人出现在眼前,就会昼夜不安。 这样的担子是不需要的背的。主耶稣叫我们来得着祂的安息,祂的方法就是「柔和」。一个柔和的人根本不管谁比祂大,因为他老早已经下定决心,把世人的尊重看作没有价值的东西。他修养成一种仁慈的性格,并且会这样说:「哦!有人竟这样把你忽略了,把别人放在你上面么?他们私下议论说,你不过是小小的东西吗?你自己曾经说你是如何的微小,现在世人如此说你的时候,你却觉得难受吗?昨天你向神说你是虚无,是尘土造出来的一条虫,这种心志,到哪里去了呢?来吧!自己谦卑下来,不要再理会别人如何思想和议论你。」 一个柔和的人,并不是因自卑而成为一个胆怯的人。毋宁说,在德性中他乃是如同狮子般的勇敢,和参孙一样的有力,只是他不会干愚蠢的事情。他已经接受了神对于他生命的评价,他知道祂就像神所说那样的软弱和无所倚靠。相反地,祂同时知道自己在神的眼中比天使更重要,在祂里面,他没得着什么;在神里面,他有一切的一切。这就是他的座右铭。他清楚知道,这世界看他绝不会像神那样看他,他也不再理会这世界如何看他。他非常满意地安息下来,让神来决定他的价值。他会忍耐等候到那一天,每一样东西都要得到真实的标价,那时候义人要在他父的国里发出光来。他只愿意等候那日子的来临。 同时,他得到了使他的心享受安息的地方,他以柔和的态度行事,他有喜乐的心情让神来保卫他。以前那种为己的争斗已经过去了,他得到柔和所带来的平安。 其次,他要卸去「虚伪」的担子。这里的「虚伪」,不是指假冒伪善而言,乃是指普通人所共有的一种欲望,就是要处处显露自己的优点,而把内里真实的贫乏向世界隐藏起来,罪恶向我们玩弄各式各样的诡计,其中一个,就是叫我们误解羞辱的意义。几乎没有一个男人或女人,能有勇气保持自己本来面目,而不怕别人对他或她存不好的印象。他们心中有一种惟恐被人揭露本相的恐惧,像蛀虫一般啮着他们。受过教育的人,常常害怕有一天遇见一个比他受更高教育的人。有学问的人,常常害怕遇见比他更有学问的人。富有的财主,害怕有一天他的衣服、汽车、洋房,和另一位财主比较起来不够阔气。所谓上流社会,只不过是这一类动机在那里推动着,而那些较贫穷的阶层,和他们比较起来就较为安分一点了。 这的确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担子」,这担子渐渐地会把过着这种败坏而又反常生活的牺牲者虐杀掉。由于这些反常现象已存在了许多年代,便造成普遍的心理,使柔和变成可望而不可即,如天上的星那样高不可攀。主耶稣对一切被这种惧怕侵袭的牺牲者说:「你们要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参太18:3)因为小孩子不作与人比较的事,他们从自己所有的直接获得快乐,不和别的东西或别的人相关,直到他们长大之后,心中恶念发动,才生出贪慕和嫉妒来,若有别人比他们所有的更大或是更好,就不能快乐。人幼年的时候,这种担子就加在他脆弱的生命之上了,而且一直不肯离开,直等到主耶稣来解救他们。 还有一种担子就是「虚饰」。我深知道,大多数的人都在暗暗害怕,他们有一天会不小心地,被敌人或朋友窥探得到他们生命的贫穷与空虚,以致本相被人知道。因此,他们的心境没有一天是释放的,聪明的人时常紧张警惕,只怕无意中误说了庸俗或愚蠢的话。富有旅行经验的人,害怕会遇见像马可波罗那样的人,对他们所没有去过的遥远的地方,能够了然细说。 这种反常的现象,是人类罪恶所遗留下来痛苦的一部分,今天已变本加厉,成为我们整个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广告,大部分是借用这种「虚饰」的心理。教育的机构预备许多课程,就是给人炫耀自己所长的机会。许多书籍、美丽的衣服,和许多化妆物品倾销出去,都是为了满足人这种不真正表现自己的欲望。虚饰离开我们,乃是在我们跪在主耶稣脚前,向着祂的柔和而投降的那一刹那,那时,我们会不再理会世人如何看我们,我们只要讨神的喜悦。我们所顾念的就是「我本来如何」。我们再没有一点兴趣,顾到要装作如何,除了犯罪之外,我们没有什么令自己觉得着羞耻的事。人有了炫耀自己的恶念,才会装出一副不是我们原来所有的虚假样了。 世人的心都被骄傲和虚伪的担子压伤了。除了基督的柔和之外,我们无法卸去这些担子。良好而有智慧的理论,可能有一点帮助,可是这种罪恶势力非常强大,我们若在一地方把它压下去,它会从别的地方再起来。主耶稣对各方各处的人如此说:「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22:28)他所给人的安息就是「柔和」。当我们接受了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停止装成别的模样,就会得着奇妙的释放。在起初需要勇气,但是,我们知道了我们是与大能的神的儿子,共同负着这新的而且容易负的轭的时候,就得到所需要的恩典。祂称之为「我的轭」,那就是说,我们负着轭的这一边而走,祂也负着轭的另一边,和我们一同行走人生的道路。 祷告:亲爱的主,求祢使我像个小孩子,救我脱离与人争竞地位、名誉、声望的贪念。我愿如同一个小孩子那样的简单和朴实,救我脱离喜爱外表和虚伪的行为,赦免我单顾自己的罪过。求祢帮助我忘记自己,并且叫我因为亲近祢而得到真平安。愿祢应允我的祷告,叫我谦卑在祢面前。求祢把祢那忘记自己的轻省的轭放在我身上,使我得享安息。阿们!

金燈臺

God first established the Tabernacle through Moses, with the primary purpose of dwelling among His chosen people. The original word for “tabernacle” means “covering.” Once the people’s sins were covered, God could commune with them, and lead, care for, and protect His people. When people sinned, they could go to the Tabernacle to offer sacrifices, […]

《士師記》簡介

The Hebrew name for the Book of Judges means “to judge” or “to govern.” The book records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following the death of Joshua, a time when “there was no king in Israel, and everyone did what was right in their own eyes.” As a result, the people constantly forsook God […]

聖經常用神之名——耶和華拉法

[Exodus 15:26] I am the LORD who heals you. After the Israelites crossed the Red Sea, they had witnessed God part the waters, lead them safely through, and then close the sea over the Egyptians. This was a great miracle that would be unforgettable for a lifetime. Moses and the Israelites sang a song to […]

教會

Many people today think of the church as a church building or a place where Christians meet. This is not the biblical meaning of the word. The word for church comes from the Greek word “Ecclesia,” which means “an assembly” or “the called-out one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hurch” does not refer to a building […]

石頭的見證

When we read the Old Testament, we find that God often used stone monuments as witnesses. “Abram traveled through the land to the site of the oak of Moreh at Shechem. At that time the Canaanites were in the land. The Lord appeared to Abram and said, ‘I will give this land to your offspring.’ […]

再談《約書亞記》

“The Bible is a history book, but it’s also a book of historical art. Our generation has an abundance of historical writing, but a poor sense of historical touch and concep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is book.” – Hesse In the Bible, the Book of Joshua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ridge, connecting the […]

约书亚去世

“After these things, Joshua son of Nun,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died at the age of a hundred and ten… The Israelites served the Lord throughout the lifetime of Joshua and of the elders who outlived him and who had experienced all the great things the Lord had done for Israel.” (Joshua 24:29, 31) […]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