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主要洋流

Psalm 8:6-8: “You made them rulers over the works of your hands; you put everything under their feet: all flocks and herds, and the animals of the wild, the birds in the sky, and the fish in the sea, all that swim the paths of the seas.” Ocean currents, also known as “sea currents,” refer […]

神的愛Agape

希腊语中使用不同的单词来描述爱的不同意义。一个词是Eros,这个词用来表达性爱或因身体吸引在人们之间共同唤起的感情。这种爱是建立在彼此被外表的吸引之上,跟肉体、身材有关,纯粹是靠感觉,一旦吸引力消失,爱也随之消失,这基本上是发自性欲的爱。在新约时代,这个词已经被文化变得如此颓废,以至于在整个新约中都没有使用过它一次。 爱的另一个希腊词是 Phileo。这个词更多讲的是在家人或朋友之间分享的友爱和亲情。与Eros 和性欲的密切关系不同,Phileo 更多的是与情感相关联,是思想上的知性交流,依赖对方的想法,品味以及兴趣。然而,我们能感受到对朋友和家人的爱,但不是对我们不喜欢或讨厌的人。在两个不和的人之间不会感受到这种爱。 不同于以上这两种爱,爱的第三个希腊词是Agape,通常定义为“自我牺牲的爱”。希腊人很少用,因为非常少见。这种爱使人们采取行动而且寻求他人的幸福,完全不计个人代价,是一种关心、付出、注意别人需要和舍己的爱。在新约中,Agape被用来描述属于并来自神的爱,神的本质就是爱本身:”…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8),是对所爱对象的善意、仁慈和甘愿的喜悦。哥林多前书13中对这种爱的描述十分优美。这也正是耶稣命令门徒向敌人展示的爱(路加福音6:35)。 神的爱在十字架上表现得最为清楚。 “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祂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以弗所书2:4-5)。其实我们不值得这样的牺牲,神的爱是我们不配得的,祂满有恩典,“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我们要用这种舍己的爱来爱别人,无论是对我们喜欢的,还是憎恶的人;无论是对同行的信徒(约翰福音13:34),还是仇敌(马太福音5:44)。然而神的爱不是自然地就来到我们身上。因为我们堕落的本性,我们本身无法产生这样的爱。如果我们要像神所爱的那样去爱,那种爱只能来自它的源头——神。当我们成为神儿女的时候,”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马书5:5;加拉太书5:22)。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翰一书3:16)。只有明白了神的爱——Agape,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耶稣基督说最大的戒命就是爱:“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

陶恕《受教的心》一、受教的心

圣经是用泪写成的,只有流泪的人,才能得着里面最好的宝藏。神从来不向轻浮不恭的人说话。 神在山上自战兢发抖的摩西说话,后来摩西俯伏在神面前,自愿为以色列人的缘故,求神从祂的册子上涂抹他的名字,神就使用他把百姓救出来。但以理用长时间禁食祷告,结果天使长迦百列从天上下来,向他说明以后世代的奥秘。主所爱的约翰,因见没有人配展开用七印封严了的书卷而大哭,长老中的一位,便安慰他说:「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已得胜。」(启五 5) 诗篇的作者常是一面流泪、一面写出心声的;先知们亦常常无法掩藏他们心情的沉重。腓立比书是一卷充满喜乐的书信,但保罗在书中提及那些与基督十字架为仇的人,论到他们的结局是灭亡的时候,也不免流下泪来。这些具影响力的属灵领袖,满怀忧伤,带着沉重的心情,向世人作见证。眼泪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但对于在基督里首生的教会,眼泪与能力常是息息相关的。 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这些由悲痛的先知们写成的信息,往往竟由一些从来不曾为世人的忧患洒过一滴眼泪的人,用着纯粹好奇的态度去研读。他们怀着满腔的好奇,去探讨将来事情发生的始末,浑然忘了圣经记载预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叫人在道德和灵性方面作好准备,迎接那将要来临的日子。 主再来的教训,在今天已给人遗忘了。最低限度,北美洲的情况就是如此。据我所能观察得到的,关于主再来的教导,已不能在一般信奉圣经的信徒中发挥什么功效。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不一而足,但最主要的,我相信是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期间,出现了一些心中毫无感动,也不会流泪的圣经学者,由他们来教导那些泪迹斑斑的先知书信。结果群起相随,也带来大量的金钱奉献;到后来,事实证明他们所教导的有很多错谬的地方,因此人们对先知的预言也就失去了兴趣。这是魔鬼的诡计,奏效奇佳。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属灵的事,由不得我们轻率处理,不然的话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在为病人祷告的职事上,这些不会流泪的人,也给我们带来了说不尽的害处。以往有不少敬虔的圣徒,把为病人祷告看为己任,求神照着祂的旨意,叫病人得医治。有人说司布真(Spurgeon)借祷告医好的病人,比伦敦任何一位医生都多。但这职事落在那些不会流泪的人手中时,就成为生财得利的勾当。他们运用圆滑的手段,采用推销商品的手法,去推广医病的运动,借以谋取暴利。他们的庞大牧场和巨额投资,足以证明他们在叫病者舍弃金钱的事上是何等成功;而这一切的活动,都是假借那位居无枕首之所的忧患之子的名字去做的。 若不是从心底做的,不管外观如何属灵,只能算是做在黑暗里。因此,那些吊儿郎当的信徒,他们的心灵至终必会被真理的光芒所灼伤,这倒不失为天经地义的公平报应。照样地,没有眼泪的眼睛,到头来必会被真光弄瞎。 我们这些不讲究宗教仪式的教会,很容易会瞧不起那些拘泥于传统仪式的宗派。不错,那些宗教仪式的内容,对一般参加聚会的人,或许不会有多大意义,甚至是毫无意义。但是,缺乏意义的原因,并非那些仪式一成不变,而是参加聚会的人贫乏的属灵光景。然而,让我们反过来看看我们惯常临时安排的聚会: 领聚会的,在会前二十分钟才作出安排,形式千篇一律,了无生气,一如公式化的「弥撒」一般。那些拘泥于仪式的宗派最低限度还可以称得上肃穆动人,而我们的聚会则毫无可取之处。他们的宗教仪式代代相传下来,至少还保存了一些动人的部分,使参加崇拜的人油然生敬;但我们的聚会形式,就像是临时凑合般,毫无内涵,美其名为自由释放,其实只不过是马虎了事。 道理是这样说: 聚会如不经事前安排,圣灵就可以自由运行。不错,如果参加聚会的信徒,都存着敬畏的心,又让圣灵充满的话,便真能如此。可惜事实上,我们的聚会既非井然有序,亦未见圣灵运行在其中。祷告除了加插一些不关重要的变化外,千篇一律,每个主日如是;唱的诗歌,原本已是平平无奇,再加上多年来毫无意识地反覆颂唱,亦早已失去应有的意义了。 我们的聚会,大部分已失去了敬虔的实意,无法叫信徒领会到在基督里的合一,或感受神的同在;聚会中没有安静的时刻,毫不庄严肃穆,没有赞叹,也无敬畏之心。领诗的人往往沉闷呆滞,或只会胡诌无聊笑话。做聚会主席的,又像古老电台上的司仪一般,呢喃出每一个「节目」,把聚会内容勉强拉凑起来。 教会内所有的基督徒,都亟需要谦卑流泪,悔改回转,求神赐下复兴。

鐵杖

Psalm 2:9: “You will break them with a rod of iron; you will dash them in pieces like a potter’s vessel.” “Iron” is a symbol of strength, and a “scepter” (or staff) represents royal authority. Thus, an “iron scepter” signifies the Messiah’s ruling authority. Revelation quotes this verse three times, declaring that the Messiah’s enemies […]

旋風中的答案

In the final chapters of Job, when all human words had been spoken and Job’s heart was prepared, God broke His silence, answering Job from the whirlwind. God’s ultimate revelation made no mention of Job’s suffering, nor did it present an indictment or a verdict. Instead, it offered a long list of creation. God did […]

陶恕《受教的心》序

时代的警钟已经响起了,你能听见吗?作者借着从神而来的启示,像昔日的耶利米先知一般,怀着哀痛、惋惜的心,严厉地指斥今日教会及信徒灵里贫乏、赤身的苦况。三十多篇信息都充满关怀、教导、警告和盼望,令人读来深受激励,是唤醒沉睡者的警号。 一一译者:王梁素雅 神祇向那些肯付出时间去聆听祂话语的人说话。体贴神的人,才能与这位至高者交通,察验主的一切奥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体会世人的忧伤,感受世人的愁苦;他也必乐意分担弟兄们的重担。 陶恕博士一生与神同行,因此他有明晰的洞察力,能像先知一样向教会说话。他也有以利亚的心志,竭力叫神得荣耀;又像耶利米,为神子民的叛逆而哀痛。纵然目睹教会和信徒中存有不少陋病,陶恕博士却从未感到灰心、失望,因为他深信神的能力可改变一切。 这本书的信息竟满了对信徒的关怀,并绝不妥协地把教会的弱点展露出来;里面的话,有警告,有教导,却又充满了盼望,因为神在其中、要向顺服祂、听祂话语的人成全祂的应许,使祂的话坚立。 「宣道见证」总编辑安妮坦‧比利(AnitaM.Bailey)

Timna銅礦

The Timna copper mines are located in the Arabah Valley, part of the Dead Sea rift in southern Israel, 26 kilometers from the southern port city of Eilat, and about 19 miles north of the city of Eilat in the Gulf of Aqaba. This mine is extremely rich in copper and has been exploited since […]

俄斐

Ophir is a place famous in the Bible for producing high-quality gold. As early as Job’s time (c. 1600 BC), “gold” or “pure gold” was almost synonymous with “gold of Ophir” (Job 22:24; 28:15-16). Psalm 45:9 describes royal women of the era wearing precious gold from Ophir. Isaiah 13:11-12 prophesies that after Babylon’s fall, tyrants […]

陶恕《义人之根》二十六、我们愿意耐心等待

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能对那位从未见过的神付出至诚的爱;与那位看不见的神,每天亲切地交谈;深信借着基督的代赎,得以进入天堂。他倒空自己,为了被充满;承认自己的不义,好让自己被称为义;谦恭屈身,以致身躯挺得更直。在最软弱时,他最刚强;在最贫穷时,他最富有;在最难过时,他最喜乐。他死,为要得生;他舍弃,为要得着;他施赠为要拥有。他看见那看不见的,听到那听不到的,因为他笃信创造天地万物的三一真神。 我们在这里并没有描写一个超凡的基督徒,只是描写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绝不完全,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然而,他对神的直接认识,使他不像世人那样贪爱世界,而是存敬畏的心,不从人的情欲,只从神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 我们要警醒,等号声随时召我们离开喧嚣,最后,我们得见新天新地。 我们愿意耐心地等待。 全书完

約伯記背景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约伯记》是《诗歌》的最后一卷,位于《箴言》之后。本书可能是圣经中最古老的一卷书,风格与摩西五经相近,犹太传统认为是摩西。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作者和成书年代,但内证却表明,故事背景是从亚伯拉罕到摩西之前的族长时代,比如:父亲作家庭的祭司(一5),财富以牲畜计算(一3;四十二12),人的寿命很长(四十二16),使用银块和金环(四十二11),经常使用「全能者」来称呼神(五17),但却没有提到出埃及、西奈之约和律法。 《约伯记》是一部论善恶之意义的经典之作,记叙了约伯是位正直良善的富人,在几次巨大灾难中失去了人生最珍贵的事物,包括子女、财产和健康等等。然而书中所启示的真理远比苦难深刻得多。 俗话说,善恶有报、因果有律。传统的因果律认为有「因」才有「果」,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时间之箭(Arrow of time)永远向前。但现代量子力学却发现,现在的测量可以决定光子在过去所走的路径。换句话说,现在的行为似乎可以改变历史,「果」可以没有「因」,「无」可以生「有」。这个事实提示我们,过去并没有过去,未来也不是还没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我们必须从全新的时间跨度来思考因果关系。 然而,《约伯记》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回答了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这些问题。神就是那「自在之物」,自有永有的神不需要有「因」,反而是万物之「因」,所以祂超越时空,在一切因果关系之上。因果关系并不局限在时空之中,过去不会消失、未来早已预定,并将延续到永恒(弗一4-12)。人连受造之物都不可能完全认识,更不可能认识神。但这位「自在之物」是有位格的神,祂乐意向人启示自己;人只有认识神、得着神的生命,才能超越因果律,得着真正的自由。 《约伯记》虽然是在三千多年前写成的,但那些辉煌壮丽、气势磅礴的语句,却足以和荷马、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媲美;虽然大部分是诗歌,但几乎包括了旧约的每一种文学类型,堪称希伯来文学的最高成就;虽然是在谈论苦难,但却没有停留在肤浅的解释上,而是时时峰回路转、处处高潮迭起,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有不少谈论苦难的智慧文学,但在深刻程度、涉及范围、冲击力量和文学技巧上,之前没有一本书堪与比拟,之后也没有一本书能出其右,任何比较只会使《约伯记》显得更加鹤立鸡群。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称本书为「古今最佳诗篇」。法国文学家雨果(Victor Marie Hugo)则说:「约伯记是人类心灵中所产生出来最伟大的杰作。」在旧约圣经中,可能没有一卷书比《约伯记》对西方文坛的影响力更大。在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悲惨世界》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里,都能找到约伯的痕迹。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