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背景介绍

《以斯帖记》的希伯来名是「以斯帖 אֶסְתֵר / Estēr」。本书与《路得记》是圣经中仅有的以妇女名字作书名的书卷。记叙了圣殿重建之后、以斯拉回归之前,在神的暗中看顾和保护之下,波斯王后以斯帖和养父末底改挫败了哈曼灭绝神百姓的企图,成为「普珥节 Feast of Purim」的由来。这段历史对应于中国的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 犹太有传统认为,本书的作者是末底改,但并不能确定。本书的文学技巧高超,记录细节精确,使用了不少波斯和亚兰文词汇,风格与《历代志》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相似,没有希腊文化的痕迹,成书时间可能在波斯帝国时期。 波斯人是现代伊朗的一个民族。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部落的古列(又译为居鲁士二世、居鲁士大帝、塞鲁士)于主前559年自称波斯王,附庸于他外公统治的玛代王国。主前549年,古列征服了玛代。主前547年,古列征服了吕底亚和小亚细亚。主前539年,古列攻陷了巴比伦,缔造了亘古未有的超级大国,疆土从西方的小亚细亚延伸到东方的印度河。与亚述和巴比伦的高压统治相反,古列王心胸宽广,对被征服的国家采取宽容的怀柔政策,下诏重建各民族的神庙,允许各民族一定程度的自治,以避免广大帝国的内乱。因此,古列王并不介意把感谢归于被认为助他得胜的外族神明,并且把自己塑造成被各族神明所拣选的解放者和统治者:在巴比伦人中,他是被马尔杜克神拣选的,保证马尔杜克神庙不遭毁坏;在以色列人中,他是被耶和华神拣选的,资助重建圣殿。因此,在波斯帝国两百多年(主前549-330年)的统治期间,中东基本维持和平,文化艺术得以兴盛,是形成新约犹太民族最重要的时期。 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元年」(拉一1),所罗巴伯带领第一批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拉二1-三1),次年开始重建圣殿(拉三8-13)。 主前530年,古列王在中亚阵亡,其子冈比西斯二世(主前530-522年在位)继位。圣殿的重建工程因仇敌控告,被下令停工(拉四7-22)了九年多(《犹太古史记》卷11第2章第30节)。冈比西斯二世于主前525年征服埃及,许多埃及的庙宇遭到亵渎和破坏,却保留了当地的犹大会堂。耶路撒冷位于巴比伦和埃及之间的道路上,是波斯帝国重点维稳的地方。 主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在从埃及回国的路上去世,王室远支大流士一世(主前522-486年在位)、即大利乌继位。此时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开始事奉,圣殿的重建工程得以继续。主前516年,圣殿于「大利乌王第六年」(拉六15)完成重建。之后,大流士一世于主前490年在入侵希腊的马拉松战役中失败。 主前486年,大流士一世与古列女儿的儿子亚哈随鲁(即薛西斯一世,主前486-465年在位)继位。亚哈随鲁于主前480年在入侵希腊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失败,之后,以斯帖于「亚哈随鲁王第七年」(斯二16)成为王后,保护犹大人免受灭顶之灾。 「以斯帖 אֶסְתֵ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星星」,本书正像神摆放在夜空中的一颗星,在祂隐藏自己的时候,仍然给百姓指明方向。

《传道书》背景及简介

《传道书》的希伯来名是「召集人 קֹהֶלֶת/ko·heh’·leth」,意思是「聚会的召集者、演讲者」,和合本圣经译为「传道者」。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书名(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 Ekklēsiastēs)译自希伯来书名,而英文书名(Ecclesiastes)是拉丁文转译的希腊文书名。 传道者自称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犹太传统认为就是所罗门,而本书所描述传道者的经历也与所罗门非常吻合。但传道者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书也有可能是别人根据传道者的教导编辑而成的。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确定作者和写作日期,但本书的内容却是超越时空的,适用于任何一个世代。因此,「传道者」这个书名非常贴切,本书可以作为任何世代的「传道者」,传授人生真相和生活之道,帮助神的百姓在日光之下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教导敬虔的人如何享受生命——看清生活的本质,却仍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敬虔和勇气。 传道者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观察,使人难以总结其思路和结构,所以一些读者就懒惰地把《传道书》看作各种「默想、考查、陈说」的堆砌。有些人肤浅地用「虚空、捕风」来概括一切,只注意「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却忽略了之前的「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有些人简单地提取零星的智慧,只注意「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却忽略了紧随的「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实际上,传道者强调自己「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表明本书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 《传道书》中的人生困境,就像一个被关在房间里的人想逃出去,但窗户太小,烟囱又太高,让人束手无措;但只要尝试拧一下门把,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没锁。传道者要让我们认识到,如果人将视野局限在日光之下的世界,那么一切都是悲观的,世事循环往复、徒劳无益、没有目的,善人和恶人同样死亡,智慧人往遭丧之家比到宴乐之家学到更多。但只要仰望日光之上,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在地上实现某些目标,也不是在日光之下到达某个终点,而在于享受和善用旅途本身,到达日光之上的终点。因此,《传道书》是要教导敬虔的人如何享受生命——看清生活的本质,却仍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敬虔和勇气。神赐给我们「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绝不是让我们哀怨悲叹,而是要我们为「一生虚空的年日」向祂交账。因此,人不必追求「虚空」,也不必悲观厌世;而应当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旅程中劳碌享福、感恩和知足,简单并快乐着,「预备迎见你的神」(摩四12)。 传道者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观察,使人难以总结其思路和结构,实际上,传道者强调自己「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表明本书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看透「虚空」,是为了超越「虚空」;看清「捕风」,是为了不再「捕风」。有雾的早晨并不意味着阴天,只有知道了结尾,才能明白开头。《传道书》并没有消极悲观,而是积极潇洒,充满了光明的盼望。虽然传道者把自己的一切成就都视为「虚空」,但他却不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享乐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更没有主张不可知论、怀疑论或宿命论。他没有把大卫吩咐建造的圣殿和对神的敬拜当作「捕风」,也没有把神所赐的生命(和恩典称为「虚空」,更没有劝告年轻人避世遁空。相反,他从日光之下的虚空中得出了一个积极而有盼望的结论:「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为现世而活的人是虚空的,为永恒而活的人却是快乐的。因此,犹太人在欢乐的住棚节诵读《传道书》,一方面,「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另一方面,「凡事都是虚空」,人不应当在节日欢庆得过了头。没有神的人生毫无意义,人只有遵行神的律法,住棚节的快乐才会延续全年。 《传道书》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9首开篇引用传一9-10)、托尔斯泰(《忏悔录》)、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标题引用传一5)等许多著名作家都引用过《传道书》。一些名言已经称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吃喝快乐 eat, drink and be merry」、「日光之下无新事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生有时、死有时 a time to be born and a time to die」、「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1862年12月1日,当南北战争陷入最黑暗的时候,亚伯拉罕·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最雄辩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传一4:「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我们的争执属于我们——即将过去的一代;这争执可以随着一代人的过去而销声匿迹、不再惊天动地。One generation passeth away, and another generation cometh: but the earth abideth for ever. … Our strife pertains to ourselves—to the passing […]

《耶利米哀歌》背景及简介

《耶利米哀歌》(希伯来语:איכה‎)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为《五小卷 Five Megillot》的第三卷。在原文中,书名取自书中的第一个字“艾卡!”(’ Eh-khah′)意思是“何竟!”。「何竟」这个书名,贴切地表明了本书的主题:每一个人都应当好好思想,蒙神拣选和恩典的圣民、圣城和圣殿,「何竟」沦落到这个地步呢? 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先知耶利米眼看着自己的预言应验,国破家亡,百姓被掳。这首哀歌为上帝的选民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惨痛毁灭发出深切的哀悼,并告诉犹太人,他们只要悔改就可以归回、恢复过去的光荣。 传统认为,本书是先知耶利米为耶路撒冷被摧毁和神的百姓被掳而作,所以本书七十士译本的序言是:「在以色列被掳、耶路撒冷成为荒凉之后,耶利米坐下痛哭,并以此哀歌为耶路撒冷悲叹」。 先知耶利米的事奉始于约西亚十三年(耶一1;二十五3)、终于被掳之后(耶一3;四十四1),大约是主前627-586年,对应于中国春秋五霸之秦穆公、晋文公和楚庄王的时代。耶利米在南国的最后四十年中一直在劝诫百姓。但摩西事奉四十年,见证了神把百姓领出埃及、带进应许之地;而耶利米事奉四十年,却目睹了悖逆的百姓被逐出应许之地、回到埃及。主前586年,巴比伦第三次入侵犹大,攻陷耶路撒冷。圣城和圣殿被毁,犹大王西底家和大部分百姓被掳巴比伦(王下二十五7、11),本地只剩下最穷的人(王下二十五12),沦为新巴比伦帝国的行省。先知耶利米被逃亡的百姓带到埃及,在埃及度过余生。他可能在离开耶路撒冷时写成本书。 《耶利米哀歌》与《申命记》第二十八章有着密切的关系,摩西在九百多年前所预言的背约咒诅,如今在《耶利米哀歌》中都不幸成为现实,但这种不幸也带来了盼望——既然背约的咒诅(利二十六14-39;申二十八15-65)应验了,复兴的应许(利二十六40-45;申三十1-10)也必指日可待;既然神信实地成就了圣约的每一个方面,祂与百姓所立的圣约也必然有效。正因为如此,先知才能在痛苦中满有盼望(三19-33)。而本书给我们的信息,就是要每一个被神管教的信徒都去回顾《申命记》二十八章,从而回转归向我们的主。 读《耶利米哀歌》最好的方法不是分析,而是用灵去体会真正的作者圣灵的感觉。这五首哀歌让我们体会到神的心肠,在苦难中祂与我们同在,与我们一同经过水火、经历痛苦悲伤;施行管教的天父比接受管教的儿女更加伤痛,「因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耶三33)。这五首哀歌也是人的肉体被十字架对付的经历,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在管教中降服和祷告,虽然被神「终日再三反手攻击」(耶三3),却能经历到祂的慈爱和怜悯在「每早晨,这都是新的」(耶三23)。

 从《路得记》看希伯来习俗

《路得记》当中有几个习俗是我们所不熟悉的。第一个是寡妇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根据《创》38,兄弟取寡嫂是迦南几百年来的传统。神在《申》25确认了这个风俗,以为为死者留名。根据《民》27,无后的土地由最近的亲属继承,应该也适用于僖年土地回归。这条兄弟取寡嫂的规定也在客观上保证了寡妇的生存。 另外,还有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社会习俗,在当时的社会,女人是不能够向男人求婚的。但是女人可以向男方表示想嫁给他的心意,有几种表示心意的方式,其中一个是为男方暖脚。我们看到《圣经》说:路得去躺在波阿斯的脚旁,用衣服盖住他的脚,这是在表示她愿意嫁给他,当时的习俗容许这种做法,她不能够求婚,但是可以暗示。
 波阿斯娶路得就是根据这两个习俗来的。波阿斯对路得的心意感到受宠受惊,想不到路得竟然会看中他,毕竟他并不是路得最年长的近亲,也不是最年轻的,他的年纪比路得大得多,他很开心路得选了他。不过按理说应该是由另外一个近亲来尽这个义务,所以波阿斯对路得说:只要那人同意,我很乐意娶你。于是他去找城门口的审判官来解决这件事,那个近亲说:你可以娶她。然后就把凉鞋脱下来给波阿斯,等于给了他一个凭证一样,这是代表他的承诺,就像签名或盖章一样,证实此交易成交,并赋之以律法上的合法性。这件事就这样圆满的解决了。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在乡间发生的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是背后其实是上帝在主宰。祂是在为以色列预备一条君王的血脉。路得正确地选择了上帝,因此上帝也就选择了她,让她成为这条君王血脉的一部分。 路得记 4:18-22 法勒斯的后代,记在下面: 法勒斯生希斯仑; 希斯仑生兰,兰生亚米拿达, 亚米拿达生拿顺,拿顺生撒门, 撒门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备得, 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 这份家谱从法勒斯到大卫,中间跳过了若干代(代上二5-15),只留下十代:从法勒斯到拿顺,是寄居在埃及的五代,从撒门到大卫,是出埃及后的五代。而这十代特别列出了与外邦人有关的人:「法勒斯」是犹大和外邦儿媳她玛所生的儿子;「撒门」娶了投靠神的耶利哥妓女喇合;「波阿斯」娶了投靠神的摩押女子路得。 根据大卫鲍森《旧约纵览》系列录音和“圣经综合解读”整理编辑

波阿斯

波阿斯(希伯来语 בועז)是旧约圣经《路得记》中的主要人物,属犹大支派。波阿斯本身是拿俄米先夫以利米勒的本族亲友,正如经上所记,他是一个虔诚于神的有钱人。我们从圣经可以看到,波阿斯与仆人见面的头一句话,是「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另外在他跟路得见面时,说:「愿耶和华照他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紧紧依靠神的人。 当一个人紧紧依靠神,神必赏赐他丰盛的生命。波阿斯生活的年代是士师时期,偶像之风盛行、饥荒处处,而波阿斯却紧守耶和华为真神的真理。他的田地尽是丰盈累累,可见生活必定蒙神祝福。 波阿斯遵守摩西所传的律法,他管理田地容许贫苦弱势在禾场拾穗。波阿斯「看到」路得这名外邦女子 — 路得,以及他的亲人 – 拿俄米,两人都接近死亡边缘 – 同样是寡妇、没有钱、在以色列中没有产业、也没有子女,所以动慈心向她们伸出援手。他不单给予路得拾穗、更容让路得一起吃饼、喝水、吩咐仆人协助加增她麦穗的量等等,波阿斯成为了她及婆婆拿俄米的避难所。 在为拿俄米赎土地产权的时侯,波阿斯要求那位比他更近的亲属娶路得为妻,但因对方不愿意,就由他亲自成全,与路得结婚。波阿斯清理了路得已死丈夫的债务,以恢复她死去的丈夫对产业的拥有权。后来他们生下俄备得,延承了家族的血脉,使死人在产业上存留他的名。 无论是波阿斯或路得,这两人都是神安排下撮合的良缘。而更大的祝福,是他们两人的后裔大卫,成为以色列伟大的君王,并且得蒙神喜悦立下永约,这永约的结果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耶稣基督从他们的血脉所出,并且荣耀父神的荣光!

路得

路得(英语:Ruth;希伯来语:רוּת‬‬‎)是生活在大约公元前1100年的一位摩押族女子,是以色列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大卫王的祖先。 路得本来是犹太人拿俄米的儿媳。拿俄米和丈夫以利米勒来自犹大支派的伯利恒,于以色列国遭遇饥荒的时候带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来到异族摩押地寄居。两个儿子在当地娶了摩押女子俄珥巴和路得为妻。后来这个家庭遭逢不测,先是父亲去世,然后两个儿子也相继死去。结果只剩下了三个无儿无女的寡妇,以致以利米勒后继无人。 拿俄米听闻耶和华再次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遂决定返回故土犹大。她的媳妇欲与她一同起行去犹大地。拿俄米请她们返回摩押的娘家,并祈愿耶和华恩待她们,使她们在本族中找到新的夫家。结果,俄珥巴“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而路得却诚心诚意,坚决归附耶和华的崇拜,因此她决意追随拿俄米。 追随婆婆返回伯利恒后,路得在前夫族人波阿斯的田里与波阿斯的侍女一起拾遗穗而与波阿斯产生爱情。后来波阿斯以购赎者的身分娶了路得,而他们的儿子俄备得就是后来著名的大卫王的祖父。

 以利米勒和拿俄米

以利米勒和拿俄米,是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人物。 「以利米勒」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表明其父生他的时候,心里是以神为王。但到了以利米勒这一代,百姓却不再以神为王,甚至「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所以「国中遭遇饥荒」。 「拿俄米」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喜悦、甜」,表明她父亲在生她的时候,感受到神祝福的甜蜜。但到了拿俄米这一代,却生出「玛伦」,意思「有病的」,还有「基连」,意思是「虚弱的」。「玛伦、基连」这些名字都在主前14-12世纪的乌加列文献(Ugarit Texts)中出现过,是典型的迦南名字。 以利米勒和拿俄米生活在士师时期,那时国中遭遇饥荒。以利米勒在面临饥荒时没有回转到神面前,认罪悔改,而是「任意而行」,他这位一家之主,带领全家离开应许之地,到摩押人那里去寄居,希望能靠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子玛伦和基连均娶摩押女子为妻。后来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都客死他乡,拿俄米返回故乡,得儿媳路得侍奉。  返乡后拿俄米对伯利恒的妇人自称玛拉(意为“苦”):“….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因为她的丈夫(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都死了。 以色列人如果死后无嗣,他的兄弟就有义务娶这寡妇为妻(Levirate marriage),以便生子为他立后(申二十五5-10)。但拿俄米已经没有其他的儿子,所以两个媳妇如果跟着拿俄米,就不可能再有后代,将来无依无靠、生活会非常艰难。拿俄米的儿媳路得决定追随她,而她的另一个儿媳俄珥巴选择接受婆婆的建议回到摩押。后来路得嫁给波阿斯,生下儿子俄备得由拿俄米养育。俄备得后来成为大卫的祖父,也是耶稣的先祖。

《路得记》简介

《路得记》的希伯来名是「路得书卷 מגילת רות‎‎ / Megilath Ruth‎」,在希伯来圣经中《士师记》和《路得记》是一卷书。《路得记》记述了士师时代,摩押寡妇路得跟随婆婆拿俄米在困苦中回到犹大伯利恒,后来嫁给波阿斯的故事。他们的后代包括以色列历史上最合神心意的大卫王和拯救全人类的弥赛亚基督,波阿斯和路得的名字被列在耶稣基督的家谱上(太一5)。本书作者不详,犹太传统认为是撒母耳。 在「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的士师时代,《路得记》就像一首清新、浪漫的田园诗;在从《创世记》到《士师记》的宏伟史诗中,《路得记》好像一朵偶尔溅起的小浪花。但神却借着这朵美丽的小浪花,在百姓的混乱、黑暗和失败之中,显明了什么才是人与神之间的正确关系:拿俄米信靠神的慈爱,路得背井离乡投靠神,而波阿斯则谨守遵行神的律法。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真正的主人公是神自己。 祂在万有之上管理一切,祝福所有投靠祂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虽然士师时代的百姓普遍失败了,但神却在小城伯利恒保守了一群以波阿斯为代表的爱神爱人的子民,并从外邦兴起投靠祂的路得,把忧伤变成喜乐,使死人得着生命,在「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给神的百姓预备了结束失败循环的大卫王,也让我们能翘首盼望那位将救赎全人类的国度君王——弥赛亚基督。 路得记从饥荒、远离和死亡开始,以丰富、回转和盼望结束,都是因为我们的神是信实、慈爱、也是全能的神。无论人怎样失败、悖逆,只要是神所应许的计划,祂必负责成就;只要是神所选召的百姓,祂必亲自恢复!

从《雅歌》中看以色列丰富的物产

在圣经旧约中,神和以色列民都把应许之地称为”流奶与蜜之地“,究竟那块地有多么美好呢?我们可以从《雅歌》中一窥究竟。 【歌一14】「我以我的良人为一棵凤仙花,在隐·基底葡萄园中。」 上图:「凤仙花」围成的篱笆墙。圣经中的「凤仙花」(歌一14;四13)在英文中译为散沫花(Henna)、指甲花(Camphire),是一种高2至7米的大灌木,属于千屈菜科指甲花属。第三年成熟后的指甲花含有一种红橙色的染料分子指甲花醌(lawsone),与蛋白质有很好的亲和力,常被用来作为皮肤、头发、指甲、皮革、丝与羊毛的染料,其中叶柄中的指甲花醌的含量最高。中国的凤仙花也叫指甲花,但却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凤仙花科凤仙花属,花汁也可以用来染指甲。成熟的以色列的「凤仙花」可以比喻保护,而中国的「凤仙花」却没有任何保护的作用;以色列「凤仙花」的染料是从成熟植株的叶子里提取的,而中国的「凤仙花」的染料却是把花碾碎后提取的。 上图:以色列的「凤仙花」(散沫花、指甲花)在四月底、五月初盛开大量白色、黄色、橙色或粉色的芳香花朵。 【歌二1】「【佳偶】我是沙仑的玫瑰花(或译:水仙花),是谷中的百合花。」 上图:以色列Dor-Habonim海滩的沙仑郁金香(Sharon tulip)。沙仑郁金香是一种过去遍布以色列的野花(Tulipa agenensis subspecies sharonensis),也可能就是「沙仑的玫瑰花」(歌二1)。 上图:山地郁金香(Mountain Tulip)是以色列的一种百合花,三至四月开花,花开六瓣,长在山坡上,很可能就是「谷中的百合花」(歌二1)。「他的嘴唇像百合花」(歌五13),这个比喻表明「谷中的百合花」很可能是红色的。 【歌二14-15】「我的鸽子啊,你在磐石穴中,在陡岩的隐密处。求你容我得见你的面貌,得听你的声音;因为你的声音柔和,你的面貌秀美。要给我们擒拿狐狸,就是毁坏葡萄园的小狐狸,因为我们的葡萄正在开花。」 上图:一只在耶路撒冷西墙石缝中筑巢的岩鸽。岩鸽(Rock dove)又被称为原鸽,是野生的崖栖性鸽子。 上图:生活在以色列的丘陵和平原地区的狐狸主要是赤狐(Red Fox)。赤狐又名火狐,腹部白色,腿和耳尖黑色,其他部分都是红色。 上图:耶路撒冷羚羊谷(Gazelle Valley)的以色列瞪羚(Israeli gazelle)。以色列瞪羚是以色列国家的象征(National Animal of Israel),也被称为山区瞪羚,属于羚羊亚种,以色列瞪羚以嫩草和树皮为食,身材苗条,脖子长,后腿比前腿长。 【歌二17】「我的良人哪,求你等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的时候,你要转回,好像羚羊,或像小鹿在比特山上。」 【歌三5】「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指着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嘱咐你们: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他自己情愿(不要叫醒…情愿:或译不要激动爱情,等它自发)。」 上图:以色列瞪羚(Israeli gazelle)是以色列的国家动物(National Animal of Israel),也被称为山区瞪羚,属于羚羊亚种,以色列瞪羚以嫩草和树皮为食,身材苗条,脖子长,后腿比前腿长。 上图:以色列南方Kibbutz Dvir野外春天盛开的一种红色百合花 上图:以色列北方Kibbutz Yifat野外春天盛开的一种红色百合花 【歌四2】「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一群母羊,洗净上来,个个都有双生,没有一只丧掉子的。」 上图:左边是剪过羊毛的绵羊,右边是还没剪羊毛的绵羊。剪过羊毛的绵羊非常白,所以雅歌形容「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一群母羊,洗净上来」(歌四2;六6)。 上图:以色列的石榴树。 上图:以色列出产的石榴。 上图:以色列的葡萄树在阳历三、四月间开花发芽。 【歌五1】「【良人】我妹子,我新妇,我进了我的园中,采了我的没药和香料,吃了我的蜜房和蜂蜜,喝了我的酒和奶。【众人】我的朋友们,请吃!我所亲爱的,请喝,且多多地喝!」 上图:蜂房(Honeycomb)里的巢蜜(Comb honey),是完好地保存在巢脾中的蜂蜜,水分含量少,品质比分离蜜高,可以直接食用。巢蜜由于有蜂蜡自然的保护屏障,保持了蜂蜜的风味和香味,可以保存得更久。在蜂蜜抽取机没有发明之前,几乎所有的蜂蜜都是巢蜜。 上图:椰枣树的果子。 【歌八14】「【佳偶】我的良人哪,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 上图:印在粘土上的主前8世纪以色列印章,图案是一对鹿在漫步。已经出土几个这样的印章。西方狍(Roe Deer)被认为是申14:5和雅歌所提到的鹿,20世纪初在巴勒斯坦已经灭绝,但从1997年开始重新引进以色列的北部,但繁殖率很低。 上图:1992年的以色列1舍客勒硬币,上面的图案是西方狍(Roe Deer)和百合花,写着「如一只小鹿」(歌8:14)。

雅歌背景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雅歌》是《五小卷》的第一卷。《雅歌》的希伯来名是「歌中之歌 שִׁיר הַשִּׁירִים‎ / Šîr Hašîrîm」,取自书中的首句「所罗门的歌,是歌中之歌」(一1原文)。「歌中之歌」的意思是「最美的歌」,中文和合本圣经译为「雅歌」。 本书文笔优美、技巧高超,传统认为作者或编辑者是所罗门。书中同时提到了以色列南方和北方、约旦河东与河西的地名(耶路撒冷、沙仑、黎巴嫩、得撒、基列、希实本等等),自然地把它们当作同属一个国家,与南北分裂之前的强盛时期相符。书中还提到了法老的马车(一11),许多表达方式与主前10世纪左右的古埃及情歌有相似之处,符合所罗门的时代背景。作者对动植物有丰富的知识,提到了15种动物和21种植物,与所罗门的智慧十分吻合。 《雅歌》在希伯来圣经中非常特别,它既没有提到救赎、律法和圣约,也没有使用所有常见的属灵用语,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歌。虽然只有短短一百一十七节经文,但却有十分之一的希伯来字只在本书中出现过。 《雅歌》讲述了良人与佳偶之间的爱情故事,描述伴侣在寻求心灵与肉体联合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甜美。犹太传统是按寓意把《雅歌》读作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爱情,因为旧约常把以色列比作神的妻子;教会中世纪以来传统是按寓意(Allegory)或预表(Type)把《雅歌》读作基督与教会、圣徒之间的爱情,包括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因为新约把教会比作基督的新妇。近年来,因为对于按文本原意解经的强调,对《雅歌》的整体理解有向“夫妻在神里面分享的美好爱情生活״方面回归的趋势。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