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前世今生

“巴勒斯坦”这个地名在犹太人的历史上最初只指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居住的迦南地的沿海地区,《旧约》中称“非利士”,意为“非利士人的土地”。后来“非利士”一词的希腊语形式“巴勒斯坦”渐渐被用来泛指“希伯来人之地”,即整个地区。这个地区也被称作“圣地”、“耶和华的地”、“所应许之地”和“迦南地”等。 在圣经中并没有巴勒斯坦此一地名,它的范围各家的说法不一,而且也随时代而有所变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由国际联合会所勘定,其公认的范围是:地中海东岸,约但河以西,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南,埃及的西奈半岛之北,东邻约但王国。故其幅员与旧约圣经中的原迦南地相近,所以可认为即是迦南地。又因是神所应许赐给以色列人的土地,故亦称以色列地及应许之地。这片土地在主前十五世纪以前,住了统称是迦南人的十个民族,所以当时称为迦南城,待以色列人进迦南,取得这地之后,就改称是以色列地。到后来以色列的南北两国相继灭亡后,才逐渐改用巴勒斯坦来称迦南地。 1. 巴比伦帝国时期(主前587- 538);巴比伦击败了亚述,建立了更大的帝国,586 BC 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彻底的毁灭,拆了圣殿,将人民和财宝掳去,犹大王国到此结束。 2. 波斯帝国时期 (主前538 – 332):波斯帝国灭巴比伦、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成为波斯的一省。古列大帝在538 BC 准许犹太人回归建殿,首批人在设巴萨之带领下,回归的约有五万人,444 BC 尼希米再带一批人回国,此期间重建圣殿和城墙,与撒玛利亚人常发生冲突。  3. 希腊时期(主前332 – 63):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建立希腊帝国, 321 BC 他死后帝国分裂,巴勒斯坦先受埃及多利买之治统,198 BC 起受波斯西流基之统治,直到166 BC止,其间政治,宗教和文化都彻底的希腊化,犹太人受到极大之迫害。  4. 马加比和哈斯蒙王朝(主前167 – 63): 因反抗在宗教上的迫害,犹太人马加比家族起义,驱逐罗马人,收复失土,建立哈斯摩王朝,其版图几与大卫时相同。 5. 罗马帝国时期(主前 63 – 主后 324):罗马帝国兴起,取得希腊所有的土地,主前63攻占巴勒斯坦,置犹太省,主前37任命大希律作犹太人的王,希律死后不久,于主后六年起,再改由罗马帝国直接统治,犹太人和基督徒备受迫害,也不断反抗,70 年罗马的提多将军彻底破坏了耶路撒冷城,人民被杀或被掳去罗马,主后132 年哈德良皇帝重建耶路撒冷,并改名叫Aelia Capitolina,又在圣殿的原址上建筑了一座罗马神庙,禁止犹太人进入,违者处死,因此又引起犹太人之叛乱,结果失败得更惨(主后136),犹太人悉数被逐出耶路撒冷,犹太人一切根基均被铲除。此后的两百年间,耶路撒冷成为一彻头彻尾的外邦人城市。  6. 拜占庭帝国时期 (主后324 – 636):君士坦丁即位为罗马皇帝之后,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 ,并迁移首都到拜占庭,这是一段基督教兴盛的时代,持续有三百年之久。 326 年君士坦丁之母海伦娜前来朝圣,在巴勒斯坦建了数个教堂,很多的教堂和修道院都是在此时期所兴建。但在 529 年有撒玛利亚之乱,614 年又被波斯人入侵,教堂多被毁坏, 基督徒受迫害。 7. 阿拉伯回教帝国时期 (主后636 […]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关系

罗马帝国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明帝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大秦」或「扶菻」。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主前27年-主后200年)、中期(主后200年-395年)和后期(主后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在最强大的时期,其领土扩展到西欧和南欧(沿地中海),英国,小亚细亚和北非,其中包括埃及。罗马帝国是由皇帝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并通过军队、行政机构和法律来维持统治。帝国时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新的等级,如骑士阶层和官僚阶层。奴隶制仍然存在,但其规模和影响力有所下降。 新约撰写的时间处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基督教脱胎于犹太人的犹太教。犹太教信上帝耶和华,他们笃信的经典是《圣经》旧约。而基督教的经典不仅包括“旧约”,也包括“新约”,记载耶稣事迹。耶稣最后被钉上十字架,就是在耶路撒冷的犹太祭司压力下,被罗马帝国犹太行省执政官彼拉多处死的。 主后70年,罗马人摧毁了古代耶路撒冷,但罗马帝国的迫害始终伴随着福音的传播,基督教从罗马社会的边缘开始向内部渗透。罗马人秉承希腊文化,有着自己的多神教体系,对基督徒的一神崇拜十分不以为然,人们纷纷传言基督徒在仪式上喝人血,而基督徒们也拒绝向罗马皇帝献祭。 罗马帝国在3世纪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表现为政治混乱和内乱外患加剧、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入分裂和瘫痪状态,史称三世纪危机。这时也出现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崩溃的情况,饥荒、疾病和洪水比以前更多见了。罗马的哲学和科学发展就趋于停滞。艺术和工艺水准也开始下滑。混乱的政治和经济社会秩序难免使暴乱频发,流氓、强盗横行。 每当国家有难时基督徒就成为替罪羊。公元3世纪末,基督教会的建筑被摧毁,所有的基督徒被勒令向异教诸神献祭。那个时期罗马帝国杀戮基督徒,一如在两个半世纪之前杀害基督一样。但罗马的残暴反而使这座城市成为了基督教福音传播的中心舞台,基督徒对信仰的坚持、宗教理论的提升和不厌其烦的传教,最终使基督教由一个地区性教派,逐渐演化成一个超种族、超民族的世界性宗教。

金冠冕

「宝座的周围又有二十四个座位;其上坐着二十四位长老,身穿白衣,头上戴着金冠冕【启四4】」 「冠冕 στέφανος/stephanos」原文不是指王冠,而是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或在筵席中给客人戴上的花冠。在古希腊文化中,月桂冠是献给主神阿波罗的神圣祭品,而它的小栉会编织成冠状或圈状作为比赛优胜者的荣誉,这种象征也广泛流传至今。在古罗马时代,月桂冠则是颁授给兵士的一种奖励品,特别是赐于在战场上凯旋的军队将领。罗马帝国时代,以桂冠作为帝王冠冕。

真主党

真主党又称黎巴嫩伊斯兰抵抗,是由伊朗支持在1982年建立的什叶派政治和军事组织,与叙利亚的渊源也颇深。真主党聚焦于黎巴嫩,建立之初的首要任务是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占领。这一目标于2000年基本实现,迫使以色列撤军。但真主党却继续战斗,并企图摧毁以色列。 真主党不仅是一个武装组织,还是一个政党,创立以来得到黎巴嫩政府的承认,具有合法性,但是因为后来他们的政策越来越极端,因此与黎巴嫩政府交恶。 真主党受到伊朗等外国势力的援助,是中东打击以色列的最主要的精锐力量。同时该组织在黎巴嫩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几十年来,真主党在黎巴嫩议会中拥有议员,大多数黎巴嫩政府官员中都有其代表。此外,虽然真主党不是执政党但却手握军队武装,这一点非常特殊。多年来,真主党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并在叙利亚内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还帮助叙利亚和伊拉克以及也门的胡塞武装训练士兵。 除武装活动外真主党还经营孤儿院、学校、文化中心、诊所和建筑公司等社会事业,因此在百姓中颇有威望,但是西方世界却看其为恐怖组织。

古今黎巴嫩

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已经有先民聚居。黎巴嫩此名最早见于主前25-前23世纪的埃勃拉文书。早在主前2000多年时,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盛产香柏树而闻名于世,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国的重要建筑材料。关于黎巴嫩的这些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找到。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自古以来就遭到不少民族的占领。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  1517年黎巴嫩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一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二战时,英军占领黎巴嫩。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共和国成立。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方爆发持续了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有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1990年,交战各方签署协议结束内战,两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权力,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解组织遭到驱逐。与此同时,叙利亚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黎巴嫩国内的真主党游击队;而以色列也控制了南黎巴嫩,开辟安全区,1985~2000年间实行武装占领。 2005年4月26日,叙利亚遵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结束29年的直接干预。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与黎真主党爆发冲突;长达一个月的冲突给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有近160人丧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 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发布1701号决议,要求真主党和以色列停火,冲突正式结束。 2008年5月9日,真主党和阿迈勒(Amal)部队占领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西部,发动了自1975 – 1990年内战以来最严重的内乱。5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尔签订了《多哈协议》,结束内战。 如今黎巴嫩境内的战火仍在继续,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在黎以边境互掷炸弹、导弹轰炸对方,死亡的人数连续攀升,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新仇旧恨使黎以冲突不断升级。黎巴嫩——这个古代商业贸易的明珠、人类文明的中心,已逐渐变为战争的焦土,很难再塑昔日的辉煌。

但丘石碑

在古代,亚兰民族生活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们是一大群语言相近的人,说西闪族语的方言,该语言被称为亚兰文。他们发展了强大的城邦,这些城邦在主前第一个千年的近东地区,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亚兰语与希伯来语非常相似,在大约波斯时期,约主前539年,成为正式的国际语言。 以色列国与亚兰人起冲突有300年之久。从大卫时代,约主前1000年开始,直到亚述在主前八世纪末吞并了亚兰的城邦。冲突最多的城邦是大马士革,在哈薛统治下,于第九个世纪下半叶控制了以色列。最近发现的铭文,“但丘石碑”(Tel Dan Stela),带我们更多的细节。 “但丘石碑”的最大碎片“片段A”,是1993年7月在以色列北部的但丘上发现的。然后考古学家在1994年6月,发现了另外两个标记为“片段B”的连接片段。片段A和B在一起仅代表更长的铭文的一小部分。整个石碑用的语言是亚兰文,它庆祝亚兰王击败以色列和犹大。这是在以色列王国时代发现的第一个皇家铭文。 不幸的是,但丘石碑的开头部分不见了。制造石碑的国王的名字,以及引起纪念仪式的事件,就记录在这个部分。但是,随著片段 B的发现,我们可以确定石碑在历史上的位置。片段B中保留了两个国王的名字的一部分∶主前852年至841年,以色列王亚哈的儿子约兰,以及主前841年犹大王(大卫家)约兰的儿子亚哈谢。有了这些新信息,就能确定石碑的年代和当时亚兰的王——哈薛。他下令刻碑的目的是为纪念他于主前841年,击败约兰和亚哈谢的胜利(王下 8∶28–29)。 该文件最令人震惊的方面是将“犹大”称为“大卫家”。有人认为,这是大卫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圣经以外的文件中。然而,大约在同一时间,两位法国学者安德烈·勒梅尔和埃米尔·普希各自在已经发现了100多年“米沙碑文”留意到这词。在埃及卡纳克神庙阿蒙神庙(Karnak)的“示撒碑文”中也出现了“大卫高地”一词。当许多学者怀疑“大卫国王”是否真的存在时,这些考古证据就被发现了!

亚兰与叙利亚

亚兰是《圣经》里的一个区域名称,位于叙利亚中部。其范围从黎巴嫩山往东过伯拉河,并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 “亚兰”这名字源自挪亚的孙儿、闪的儿子亚兰,相传是亚兰人的祖先,是希伯来人的兄弟民族。 亚兰人建立的王国。其首都为大马士革,亚兰国强盛时则常常入侵以色列人,当其衰微时则成为以色列的附庸或属地。 古时的亚兰,已是现今叙利亚国的领地。在罗马帝国时期,亚兰被定名为叙利亚省。新约时代乃称当地为叙利亚,至今。

伊拉克的前世今生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度为58公里。虽然伊拉克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但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宜于农耕,物产丰富。 在这片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富饶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几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和新巴比伦文明,涌现出萨尔贡、乌尔纳姆、汉谟拉比、尼布甲尼撒等著名君主,以及以苏美尔王表、吉尔伽美什史诗、苏美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亚述法典等为文明标志。 主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为波斯帝国所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伊拉克都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此后,伊拉克经历了塞琉西(中国史称条支)、安息、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 7世纪时伊拉克被阿拉伯帝国吞并,定都于巴格达,巴格达就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之后,伊拉克陆续被突厥人、塞尔柱人和蒙古人等外族入侵: 16世纪,伊拉克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  1920年,伊拉克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21年8月宣布独立,建立费萨尔王朝。 1932年伊拉克获得完全独立。 1958年,伊拉克自由军官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 1979年7月萨达姆·侯赛因成为总统。 1980年伊拉克因同伊朗边界纠纷发动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受到联合国制裁。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 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 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也被美军逮捕并被伊拉克法院判处死刑。伊拉克很快处于美国及其盟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 2011年12月20日,美国从伊拉克的完全撤军。 2014年逊尼派极端恐怖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趁着中东局势混乱向伊拉克大举进攻,导致伊拉克战火重燃。伊斯兰国攻陷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区。在美国和伊朗的支援下,伊拉克政府在随后三年里陆续收复失地,取得反恐战争的重大胜利。 虽然战争的硝烟慢慢散去,但是处于中东这个混乱地区的伊拉克,在看似平静表象的掩盖下,依旧暗流涌动。战后的伊拉克经济产链单一,主要靠石油工业,由于战争破坏,很多石油管道被炸毁,满目疮痍,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进展缓慢,政府效率低下,工作困难重重,工人的失业率极其严重。根据国际移民组织数据显示,伊拉克国内目前仍有近140万民众流离失所。他们在断壁残垣的环境中面对频频发生的袭击和冲突,艰难求生。

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地区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巴比伦人是指生活在此地区的人民,包括阿摩利人、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等多个民族。 主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约于主前1894年,他们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随着巴比伦人逐渐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等技术,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使两河流域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主前1792,著名的汉谟拉比即位,他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他颁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民法典,古巴比伦王国在其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土崩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主前729年终被亚述帝国吞并,巴比伦成为亚述的藩属国。 主前630年,迦勒底人的领袖那波帕拉萨尔乘亚述帝国内乱之机,发动了反抗亚述统治的起义,并于主前626年,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鼎峰。后来与在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结成联盟,共同进攻亚述帝国,最终于主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消灭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王国最后一个国王(摄政王)伯沙撒与祭司发生冲突。主前539年,巴比伦城内的祭司在波斯王居鲁士二世入侵时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放波斯军队入城。波斯人俘虏了国王,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波斯与现代伊朗的关系

“波斯”是“伊朗”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译音旧称,是伊朗的古名。 这个名称的来源与一支古老的民族—-雅利安人有关。“雅利安人”是印度西北部的一支族群。在当今学术界,雅利安人一般指“印度-伊朗人”,即讲“印度-伊朗语族”语言的人,这也是“伊朗”这个词的词源。 古时候的雅利安人强大至极,强悍一时。除了中国以外,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他三个都先后被其灭亡。大概在主前500年,雅利安人的分支迁移到伊朗高原,分化出了“波斯”这支民族。他们建立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东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和利比亚,占地约550万平方公里,超过当时历史上任何一家,是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国家。波斯帝国极盛时统治着五千万的人口,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成,深深影响了从地中海到印度的各种文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朗自古以来就是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伊朗高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频繁交往的舞台,也演绎着波斯文明征服外来游牧文明的历史传奇; 伊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中华文明西传欧洲的桥梁; 近代伊朗是沙俄和英国争夺的战略区域; 伊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国支援苏联的胜利金桥; 伊朗是苏联和美国最早发生冷战的前沿阵地,是美国抵挡苏联南下波斯湾的防火墙; 伊朗是世界能源版图中的战略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伊朗还是连接里海能源宝库和波斯湾能源宝库的交通枢纽,是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通往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最便捷的战略通道。伊朗在世界宗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宗教的摇篮和中心之一。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在伊朗长期存在; 伊斯兰教传入伊朗之后演变成伊朗特色的伊斯兰教。 伊朗的国土面积、中心位置、人口数量、历史传统、石油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它是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国家之一,也是伊斯兰世界唯一一个伊斯兰革命成功的中东大国。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成功,提升了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刺激了早已启动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促进穆斯林的团结意识,凸显了伊朗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的枢纽作用。16-17 世纪的伊朗,是伊斯兰世界历史的三大帝国之一,特别是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成为伊朗国教,确立了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特殊地位。 然而再强大的国家,都会有衰落的时候。伊朗在近代史上曾经备受西方侵略与压迫。从地缘政治来看,近代伊朗处于英国和俄国的南北夹击之中,英、俄殖民主义者或互相勾结,或互相牵制,危害伊朗主权和民族尊严,伊朗被迫引进第三国势力以捍卫国家主权。在这个过程中,伊朗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和智慧,但同时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这种危机之下,1921年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并把国名改为“伊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伊朗曾是美国在波斯湾的“重要伙伴”。二战期间,伊朗被英国和苏联军事占领。多亏了美国的强力干预,苏联和英国才先后撤出。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爆发,美国急于控制石油这一硬通货。1974年, 美国游说沙特达成合作,确立美元与石油挂钩的体系。美国崭新的金融霸权由此诞生,沙特一跃成为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可是伊朗和沙特是不可调和的宗教死敌!(伊朗与沙特均为区内强国,一直在争夺地区霸主的地位,并因宗教分歧而加剧竞争。伊朗与沙特分属伊斯兰教两大分支,伊朗大部份人口为什叶派,而沙特则是逊尼派的领导大国) 美国不得不渐渐与伊朗“保持距离”。1980年4月7日,总统卡特宣布美国与伊朗断交,两国关系全面冻结。 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伊朗重新实施了制裁。自那时以来,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至今。 总而言之, 伊朗人心中装着无法忘却的辉煌历史,这种历史包袱驱使着他们再现以往波斯帝国辉煌。尽管伊朗多次遭遇外来民族的冲击与征服,但其文明一脉相传,文化认同根深叶茂,国家认同相对强烈。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精神祖国和盟主。伊朗以捍卫全世界什叶派的宗教利益和尊严为责任和使命,其历史地位在族际关系复杂多变的中东地区显得尤为特殊。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