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公寓楼
在古罗马的城市里,大部分居民都住在被称为Insulae的公寓楼里,现存最高的是五层楼,越上层的质量越差。少数富有的上流人士住在联排屋(Domus)里,在一、两天路程之外的乡村还可能有别墅。在4世纪,当时罗马城里大约有4.2万至4.6万栋公寓楼,而3世纪后期只有1,790栋联排屋。初期教会聚会的地方,就是在这些公寓楼和联排屋里。 圣经记载: 【徒二十8-12】我们聚会的那座楼上,有好些灯烛。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睡熟了,就从三层楼上掉下去;扶起他来,已经死了。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抱着他,说:『你们不要发慌,他的灵魂还在身上。』保罗又上去,擘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有人把那童子活活地领来,得的安慰不少。 請關注我們公號👆
亚壁古道 (Appian Way)
罗马军队的成功,道路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聪明的罗马人以建设良好的道路做为伸展其统治力量的工具,迅速快捷的交通网更是罗马帝国得以持续数百年的最大功臣之一。 亚壁古道(拉丁语及意大利语:Via Appia;英语:Appian Way)是由罗马的执政官克劳迪亚斯.阿皮尤斯主导修建的,最初只是用于连接罗马城和卡普阿城(Capua)的军事要道,只有212公里长。后来又延伸了370公里,一直通到海港布林地西(Brundisium)。昔日罗马征伐埃及、希腊的罗马士兵均由此出发,基督教亦由此传入罗马。亚壁古道把罗马城和意大利东南部阿普利亚的港口布林迪西(Brindisi)连接起来,主前71年斯巴达克斯起义失败以后,被俘的6000个奴隶就是在这条路上被钉在十字架上。亚壁古道是第一条通往罗马以外地区的长途军用道路,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工程技术,被称为道路女王(Regina Viarum)。 亚壁古道是由磨平的黑色玄武岩块为主,加其他充填石料压扁而成。虽然形态不规则,但个个都经历了2000多年岁月的磨练,棱角全磨平了,平滑,坚硬。去过的几个罗马废墟的大道都是这一类型的,差别主要在石头是青石块还是黑玄武岩铺为主。在使徒行转的第二十八章中,当保罗沿着亚壁古道进了罗马城的时候,一路已经经过了3275公里。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古代世界的权力中心,到处是辉煌的建筑、精美的艺术。但是,在这城里的一百万人中,有一半是奴隶,另外一半的公民中可能大部分是贫民。所有的专业人士、制造商和生意人都是奴隶,贫穷而骄傲的公民则不屑与他们来往。后来,保罗将把福音带给他们。 在初期教会时期由于许多基督徒被视为异教异端,他们还在未踏入罗马城前就古道上被处死,而收埋这些殉教者骨骸的墓窖也因此成为重要的历史宗教纪念地。 因此古道边分布纪念碑、陵墓以及古罗马教堂。 請關注我們公號👆
安东尼亚营楼
安东尼亚楼是公元前37年,大希律大举修建耶路撒冷的城郭。主前约20年,大希律开始重建圣殿,计划雄伟,工程浩大。到耶稣在世时,圣殿并未完全竣工,但其规模已甚壮观。主后42年(或43年)希律亚基帕继续修建城墙及圣殿,用大理石和精金建造华丽的殿宇,正式完工后,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山顶上盖着白雪”,大大超过了所罗巴伯所建造的第二圣殿。 保罗在耶路撒冷传道时宣扬耶稣是救主,激起犹太祭司的愤怒。 犹太人在圣殿中拿住保罗,要杀他。 在营楼中带兵的千夫长于混乱中将保罗带进该楼中,并允许保罗站在营楼的台阶上以希伯来语向下面的犹太人讲话 (徒21章27-40节;22章1-24节)。 大希律重建的圣殿正式完工仅6年之后,犹大人企图反抗罗马。罗马元帅提多(TitUS)乃于主后70年率领大军前来攻打耶路撒冷。恰当犹太人的逾越节日,大军到达城前。城内犹太人又有内争,前后犹太人惨死者竟达60万(另有资料说共约100万犹太人死于这次战争)。围城第72日时,安东尼亚楼被罗马军兵攻占。圣殿即面临威胁。到第105日,圣殿被毁。到第134日时,满城一片火光。房屋完全焚烧,城墙拆毁殆尽。提多只留下了耶路撒冷西北角的一段旧墙以及希律的三个塔楼未毁,藉以屯驻防守其地的大批十营军兵,也是用来显示提多灭城的威力。耶路撒冷被毁后,废墟上毫无人烟。其后的50年间,历史上再未记述耶路撒冷发生过任何事件。犹太历史学家的约西弗说,那段时期的耶路撒冷,犹如从来无人居住过的荒场一样,其后,只有残余的一段西墙,存留至今。 請關注我們公號👆
基拉耳 (Gerar)
基拉耳是迦南一重要城镇,位于非利士平原,在别是巴城的西北、逝萨城东南约 20 公里处。 据考证,它是一个自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 (主前3000至600) 间均有人居住之城,在族长时期最为繁荣。 基拉耳谷就是以现在的Wadi esh-Shariah 旱溪为中心线的河谷,旱溪是比梭河的北支,发源于洗革拉的东方,在迦萨城之西南约 10 公里处流入地中海 ,全长约 55 公里,除在雨季或大雨时才有水流,平日皆是干涸。 自从亚伯拉罕75岁离开哈兰,走了将近25年的信心之路。神不久前两次宣告到明年这时节,撒拉必给你生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应许之子以撒的出生,将成为神所应许的国度、君王的开始,成为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的根据。不料,此时亚伯拉罕却神差鬼使地离开了居住了20多年的希伯仑,从那里向南地迁去,来到了基拉耳。 因担心其妻撒拉美貌会遭害,谎称是其妹。 基拉耳王亚比米勒欲娶撒拉为妻,被耶和华阻止。 灾荒年间亚伯拉罕长子以撒从庇耳拉海菜迁居于此,在此耕种掘井。 也因其妻利百加容貌俊美,担心会道害,谎称是其妹,险些使基拉耳人陷于罪中(基拉耳王亚比米勒欲娶利百加为妻)。 以撒在那里成为富户后,当地人因嫉恨,屡次填塞他的水井,遂迁居别是巴。 约书亚攻占迦南和王朝早期都没有提到该城。 主前 9 世纪初,古实大军进犯犹大国,犹大王亚撤在洗法谷大败敌军,一直追至基拉耳,将该城及四周城邑掳掠一空后退回耶路撒冷(创10章19节;20章1-8节;26章;代下14章9-15节)。 请关注我们公号👆
特罗亚
特罗亚位于今日土耳其的西北角,鞑旦海峡的出口处,面对着小岛Tenedos,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嗣王安提古奴于主前300 前后所扩建,其全名是亚历山大特罗亚,但一般仅简称特罗亚。 它是一个典型的希腊城市,因其位置控制了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咽喉,而且是罗马帝国军事大道Agnatian Way,自马其顿渡海来到亚西亚的登陆点,有定期船只航行欧亚两洲,所以它在军事和商业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据点。 该城距撒摩特喇约100公里,距腓立比约210 公里,亚朔在其南,步行约有30公里,又希腊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Troy,是在其北方约34公里,今日名叫Llium的废墟上。 圣经记载 “保罗和西拉等从路司得,经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又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在特罗亚,保罗得到异象,一个马其顿人求他去帮助,于是他们从特罗亚开船,一直到撒摩特喇。”(徒16:8) “有七个人与保罗同去亚西亚,并先走在特罗亚等候,过了除酵的日子,保罗等人才从腓立比开船前往,五天后就到了特罗亚,在特罗亚聚会擘饼的时候,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因睡着了,从三楼掉下去就死了,保罗将他救活。”(徒20:5 ) “保罗说,「我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主也给我开了门,那时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便往马其顿去了」。”(林后2:12) 请关注我们公号👆
雅典人为何好诉讼?
雅典是一个古希腊城邦。 城邦时代,位于阿提卡平原,科林斯湾和爱琴海的汇流之地。 核心是高地卫城,依靠阿瑞斯山,后来成为在阿提卡平原发展而成的城邦。 雅典在古希腊文明中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主流是君主专制的古代世界中,希腊雅典保留石器时代的直接民主,并发展成为影响现代人民主观念极深远的民主政治体制。 特别是在黄金年代,雅典成为希腊城邦中的人才荟萃之地,许多闻名后世的学者、文学作品、建筑物等等,都出现在这个时代,对此,伯利克利给予极高评价,认为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它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主前5世纪,雅典成为古典时代希腊的中心。 它确立了民主制度的典范,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能参与政治,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字面含义是“权力属于人民”或“还权于民”,恰如约翰·列侬唱得那样,“Power to the people”。 如亚伯拉罕·林肯所说,它的特征是“民有、民治、民享”——它的现代典范就是美国。 然而,女性、奴隶和外邦人没有参政权。 历经消长损益,雅典民主制一直延续到主前146年罗马共和国征服整个希腊世界。 主前620年前后,雅典贵族委任德拉古(Draco)领导城邦,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律。 根据这部法律法,如果农民无力偿还借贷,富裕地主就可以控制他们的田产。 这造成了极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多的贫农开始反抗地主,内战一触即发。 主前594年,掌权贵族选荐梭伦(Solon)作为执政官和立法者,授予他改革城邦政治的职权,以安抚愤怒的雅典平民。 梭伦上台后平衡了各方的势力:他生于贵族阶层,但并不富裕,博学多闻,又能写诗。 梭伦返还了穷人因无力还债而抵押的土地,解放了因为负债而自卖为奴的贫农。 更重要的是,他允许公民提起公诉(graphe),控告可能对城邦造成危害的人。 这是梭伦改革的创举,旨在鼓励民众维护城邦的公益。这个民主制度是以男性为中心的,那时雅典的任何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在法庭上畅所欲言,控诉某位政客的操守或者政策,诉讼结果则由“陪审团”一人一票,以“多数决”的原则产生。 如果该政客被判有罪,除了个人要遭受相应处罚,他的政策和政令也将被重新检讨,以公诉为主的法庭辩论于是成为雅典人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 以此为契机,梭伦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还权于民——民主制不拘泥于投票,更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政治。一时之间雅典的诉讼之风风靡一时。 根据《使徒行传》记载,保罗来到雅典时,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抨击偶像,一些希腊人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为自己辩论。 原本雅典是一个普通的城邦,后来经过梭伦、庇西特拉图、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先后执政,在希腊城邦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但雅典人却不认识真神,因为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能认识神(林前一章21节),但他们在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敬拜神的倾向,怕因疏忽而开罪任何神祇,所以在城中供奉一个「未识之神」。保罗以此为契机向他们极力见证神,在这次讲道之后,亚略·巴古的成员之一——大法官丢尼修(Dionysius the Areopagite),并一个名叫大马哩的妇人等成为保罗的追随者。 請關注我們公號👆
基利家
【徒十五章40-41节】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基利家在新约的时代前后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东邻叙利亚,并有部分伸入叙利亚境内,南滨地中海,北方是加帕多家,西邻Kingdom of Antoichus,大数是其省会,大数之西系山区,东则为平原,土地肥沃,因三面环山,仅有一险要的隘口名叫基利家门的,是连通土耳其和叙利亚的交通孔道。 基利家门(Cilician Gates)是一个山口,位于大数以北64公里,自古都是从基列家沿海平原翻越托罗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登上安纳托利亚高原必经之路。这个山口位于Gökoluk河的狭窄峡谷, 最高处海拔1000米。几千年以来,它都是商业与军事的主要动脉,保罗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宣教旅程都要经过这个山口。古代翻越托罗斯山脉需要走五天,沿途会「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林后十一章26节)。
迦萨 (Gaza)
迦萨(又译为”加沙”)是今日迦萨走廊的首府,位于希伯仑之西约 61 公里,别是巴西北约 45公里,距地中海岸约 5 公里。古城建在一座高约33 公尺的小山上,附近有泉水十五处,可供应居民和农耕之用,而且土地肥沃,故物产丰富,其位置更为重要,可控制通往埃及和米所波大米间的沿海大道(但在罗马时代之前,并未建有港口) 是一个有六千年以上历史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有南方的大马色的美誉,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之一,也曾是他们的首府,并数度是埃及在迦南地的基地。 虽然迦萨离地中海很近,但是她成为巴勒斯坦的贸易中心,并非因海路,而是从陆路而来,这里的公路从肥沃月弯各地带来很多商队。然而这便利之处却也是牵累,由于沿岸道路便于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军队通行,故迦萨往往成为战乱中军旅路过的受害之地。虽然迦萨常被列强所压制,却似并未丧失它的主权,仅是纳贡称臣而已。 主前734年被亚述占领,其旧城在主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围攻,经五个月之久方始失守,足证城防之坚固。 主前61年成为罗马帝国的自由城。主后66年,在犹太人反罗马的战争中完全被毁,主后635年属阿拉伯所有,在以色列独立时,原属于埃及,是埃及最北的防线,在六日战争时,又被以色列所占,前不久与耶利哥两地,一同划归了巴解,现约有人口五万。 圣经中迦萨地名在创世记十章19节首次出现,描述迦南人之地由西顿伸展至迦萨。概述约书亚征伐的记载中述说,征地之一乃「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书十章41节)。约书亚歼灭该地所有亚衲族人,但有余民留在迦萨和其他非利士城市(书十一章22节)。所罗门统治时期,迦萨被定为以色列南面的疆界。所罗门「管理大河西边的诸王,以及从提弗萨直到迦萨的全地」(王上四章24节)。新约只有一处提及迦萨(徒八章26节)。腓利正在撒玛利亚讲道,天使告诉他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途中遇到古实国的司库,这位太监坐在车上,正读以赛亚书五十三章。腓利向他传福音,其后给他施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中东的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德国结盟战败,战胜国英国控制了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地区。当时这片土地上居住着犹太人少数民族和占多数的阿拉伯人。当国际社会赋予英国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的任务时,犹太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随着许多犹太人逃离在欧洲遭遇的迫害,在二战大屠杀后寻找新的家园,抵达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以及反对英国统治的暴力事件也越来越多。1947年,联合国投票赞成将巴勒斯坦分裂成独立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国家(联合国181号决议),耶路撒冷成为一座国际城市。这一计划被犹太领导人接受,但遭到阿拉伯人方面的拒绝,随后爆发战争(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数十万巴勒斯坦人逃离或被逼离开家园,他们称之为“大灾难”(Al Nakba)。战争第二年停火时,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大部分领土;约旦占领了被称为约旦河西岸的土地;埃及占领了迦萨。耶路撒冷被以色列部队和约旦部队分别占领。 因为从来没有达成和平协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民族都指责对方,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发生了更多冲突和战争。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和西岸,以及叙利亚戈兰高地的大部分以及迦萨和埃及西奈半岛。大多数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后裔居住在迦萨和西岸,以及邻国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在过去50年中,以色列在这些地区都建造了定居点,目前有60多万犹太人居住在那里。以色列声称整个耶路撒冷为其首都;而巴勒斯坦人则声称东耶路撒冷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因此,生活在东耶路撒冷、迦萨和西岸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紧张。 目前,迦萨由一个名为哈马斯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统治,该组织曾多次与以色列作战。以色列和埃及严格控制迦萨边境,阻止哈马斯获得武器。自2021年4月中旬穆斯林斋月开始以来,东耶路撒冷一些巴勒斯坦家庭受到了被驱逐的威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愤怒,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冲突频发。双方的和平谈判断断续续地进行了25年多,但迄今尚未解决冲突。
罗马人 (Romans)
罗马人是一个文化认同群体,亦被描述为一个族群或一种国籍身份。 在古典时代,从主前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罗马人通过罗马共和国及之后罗马帝国时期的征服,统治了近东、北非以及欧洲的大部地区。 罗马人最初仅指罗马城的意大利族群拉丁人公民,在罗马文明的漫长历史中,随着罗马人的国家边界扩张和收缩,“罗马人”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罗马人的身份是一种集体地缘政治身份,几乎延申到罗马皇帝的所有臣民,涵盖了广大区域和各个族群。 到了主前约二百年时,罗马全国人民都可以称为罗马人。 后来不分任何种族,不论生在任何地方,只要取得罗马公民权,都叫罗马人。 就新约圣经中的「罗马人」是泛指取得罗马公民权的人,是人人羡慕的身份。当时要取得罗马公民权的方法有三︰ (一)对罗马有显著的贡献。 (二)付一笔可观的费用。 (三)出生于罗马公民的家庭。 保罗的父亲是罗马籍的犹太人,因此他一出生便取得罗马籍。 这对保罗日后传福音的事工有很大的助益。 耶稣基督降生前后,罗马帝国的版图很大。 根据主前248年定立的波求来卡(Porcius Laeca)律法,罗马公民若要判处死刑,必须经国民议会通过,后来此项权利转属皇帝。 按罗马法律,任何罗马公民都可确保免受一切卑劣的刑罚,包括棍打、鞭挞和钉十字架。 所以保罗受到拷打前后,一提自己是罗马人,主管的官吏都非常害怕,也因此让保罗有机会在一些达官显要面前作见证,甚至上告于罗马皇帝面前。
大马色
大马色又称为大马士革,英文则仍用原名,是今日叙利亚的首都,位于叙利亚之东南,离以色列和黎巴嫩都很近。 城的位置处在大叙利亚沙漠的边缘,黑门山西麓肥沃的山谷绿洲上,绿洲长约48 公里,宽约16 公里,平均海拔高约 670 公尺,与南面的耶路撒冷相距约160哩。 虽大马色位于沙漠边缘,地区年雨量甚少,但因有亚罢拿河流经市区,又有法珥法河在其南约14 公里处流过,经充分的利用其水源,大马色物产丰饶,盛产巴旦杏(扁桃)、杏、棉、亚麻、谷物、大麻、橄榄、石榴、烟草、葡萄、胡桃等。 大马色城之北、西、南三面绕山,东则邻沙漠,此城就成为天然之交通孔道,自古就有三条大商道经过此地:其一是往北经哈马和阿勒坡 ,再沿幼发拉底河通往巴比伦地区;其二是名叫沿海大道的,是向西南经夏琐、米吉多、约帕、迦萨通到埃及;第三条是名叫君王大道的,向南经外约但往阿卡巴湾,终点也是埃及,所以大马色是米所波大米地区通往巴勒斯坦和埃及唯一的交通孔道,因此大马色商业发达,人民富足。 所出产的地毯和刀剑,极富盛名。 大马色古城位于今日大都会的东南角上,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由于旧址上建有新建筑物,所以不能作进一步考古发掘的工作,建城之年代故不可考,至今古城中仍保留有 保罗时代的直街、城墙和名为神之门Gate of god 的古城门。 它最早是属于亚兰人独立城邦,也曾统治附近的地区成为大马色帝国,一度曾是亚兰帝国的首府。 在主前十五和十四世纪曾被埃及控制,大卫王年间所属以色列,但不久又独立,而且不断与以色列为敌,主前 732年 被亚述攻陷毁城,且将人民掳至吉珥去 。 两三百年后,它再度复兴,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政中心。 主前一百年前后,它成为叙利亚的都城,至罗马帝国和新约时代,它是低加波利之十城之一,也曾是拿巴天王国(Nabatean Kingdom)的一座独立城,但是并没有直接的管辖权。 耶路撒冷的犹太公会对该城的影响力并不很大,所以是当时基督教受逼迫者的避难天堂。 圣经首次提及大马色之处是创世记十四章15节,记述亚伯拉罕追击四王联军至大马色,将其姪子罗得一家并财物夺回之事;此后则直至大卫时代(约主前1000年),圣经才再次提到大马色。 使徒行传九章23-25节记载保罗如何逃离大马色城,乘夜急奔耶路撒冷。自此以后,大马色之名便不复见于经文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