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三、真心的侍奉

  认真的基督徒有时会怀疑自己的侍奉不是最好的,甚至害怕一切劳苦都会白费,徒然把生命虚度。   但事实并不那样差劲;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善用,这种态度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优点。   基督徒的侍奉,可以像其他宗教活动一样,只是虚有其表。教会界定了一些认为是神所悦纳的事工,虽然,他们通常都是没错的,但我们必须谨记,真心的侍奉不重类、不重量,只在乎质。   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规模、数量是微不足道的,要紧的只有道德的好坏。如果我们是明智的话,便应该从现在起注重侍奉的质素。等到侍奉完毕,神要算清账目的时候才亡羊补牢,那便为时已晚了。   今天,人们的互勉都着重热诚和行动,不重思考,福音工作者最爱用的鼓励口号便是:“努力!前进!”结果,人人都不好意地只是坐下来思考,虽然这样也可以得到益处。   如果我们发现神怎样看我们忙得透不过气来的去完成祂的工作,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十分意外:假如我们再发现,神如何评价侍奉的真正质素,很多人必定震惊不已。神不一定悦纳所有的福音工作,即使这些侍奉看来很有成果,或者能够解决问题,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   神所悦纳的侍奉,必须是清洁的、真挚的,任何出于习惯的都不及格,马马虎虎的例行公事也未能合乎要求。一首唱粗心大意的诗歌,一篇只因为是主日而讲的道,一些扔进奉献袋里的多余零钱,一次循例的见证,这一切一切都逃不过神的监察。   基督徒的侍奉全在乎动机,因为动机是决定一切道德行为的最终准则。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二、谁欠了谁?

  使徒行传中论及理想的人生时说:“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侍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上)   我们若希望自己做人做得比大卫更好,即使不是异想天开,最少也是困难重重。这个理想包括信仰的整个范畴,涉及神、人和社会三方面,人类就在这个简单的“三角关系”里进行着形形色色的活动。然而,这个理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只有神、个人和他人三方面。我们不能,或甚至不应尝试超越这个界限。如果我们按神的旨意行事,服侍这世代,我们就能成就任何事。   大卫是个聪明人,在离世前服侍了神,也服侍了他那个时代的人,做人能够如此,相信也死而无憾的了。要是我们可以像我们祖先一样,安详地、无牵无挂地离去,也算是一件美事,但若生前没有为社会出过一分力,叫世界变得美好一点,那就无疑是个莫大的遗憾。没有人有权在未使世人欠他之前死去;我们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权利入土为安,除非我们已经付出力量,从人心中把一点点世俗思念带走,协助别人脱离世上种种束缚,带领他们踏上天路,不再依恋世界。   大卫的信仰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不仅是个善心人,也不是个只懂得用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医治世界创伤的庸医。他一生按神的旨意行事,他的侍奉有属灵的质素,且永垂不朽。有很多善行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例如:一个病人鼓励、帮助另一个病人与病魔搏斗,场面可能十分感人,但当中没有保证,没有盼望,因为安慰人的和受安慰的都难免一死。可是,侍奉能把神的温柔和慈爱带进人生,医治人的创伤。把永生的盼望加给受苦的世人,原是神的旨意。   我们要记着,如果要服侍这世代,便要坐言起行,从现在开始,因为他们不会永远留在我们身边。以撒·华滋(Isaac Watts)这样写道:   时间,像永不止息的流水,  把孩子也带走;  他们远去了,被遣忘了,像梦一样,  活不到黎明再来的时候。   我们生下来便欠下世界的债,我们愈年长,背负的包袱就愈沉重。如果我们从圣灵得着智慧,便会设法把情况扭转过来,叫世界倒过来欠我们债。要达到这个目的,便要及早按照神的旨意,服侍这世代,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一、它不会慢慢过去

  当身边的朋友为了不如意的事情而烦恼时,我们有时会开解他们说:“别理它,事情慢慢就会过去的了!”这句安慰的说话最能道出我们常犯的通病:把灵性的问题置之不理,妄想它们只是过眼烟云,终有一天不再烦扰我们。   所有人生来都带着同一个重大的问题:创造我们的神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历代哲学家深邃的哲理都及不上这个问题能为个人生命意义,带来更关键严肃的信息。除非这个难题首先得到解决,否则其他一切的疑问根本不能存在。可是,这个问题没有附上答案。我们必须亲自作答。即使我们不加理会,它也不会过去,直至我们临终之日,它也会死缠不休。到了最后审判的时刻,我们最终也要面对,那时候,什么也来不及做了。   这个问题不是纯哲学的,甚至也不是神学的,而是私人的问题。人心的虚伪爱用学说争辩的烟幕,把它的真正意义盖过去。可是,这个人人乐用的方法并不中用,因为它会从烟雾中再次走出来,向我们讨个圆满的答案——一个从良心发出的答案。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疑问:第一,我应该如何处理罪的问题?第二,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位名叫基督的耶稣?这个看来已累积了千万年智慧的世界,曾设法解决罪的问题,但始终毫无结果,叫亚当夏娃的子子孙孙痛心,这份灵魂深处的痛楚从没有痊愈过,也没有慢慢地过去。魔鬼和人类世世代代都在寻找方法,解决这个烦恼,结果,他们发明了种种娱乐,为求减退心中的悲痛。可是,曲终人散之后,罪仍是没有离开我们。   第二个疑问其实就是第一个疑问的答案,因为耶稣来,是为了拯救人类免于罪恶。那么,只要能够正确回答第二个疑问,第一个便可迎刃而解了。如果我们带罪来到耶稣跟前,求祂的怜悯,我们必能脱离这个古老的咒诅。但请谨记:罪需要解决,它不会随时间消逝;它只能由赎罪的血冲走,而赎罪的血也只有神的羔羊才可为我们倾流。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因循抑或改革?

  基督教圈子内普遍存在着因循守旧的风气,若要教变,非要坚毅的意志,来个猛攻突击不可,否则不能指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时至今天,要改变便要有改革运动似的动力,因为不干涉主义已在我们心中扎了根;没有像地震一般强大的力量,是不足以令我们把旧性连根拔起,走上正途的。   回顾过去二千年的历史,我们便可从那些造福世界、影响深远的宗教运动中得到启发。它们绝少是不动声息的,差不多全都像旋风一般突然而来,震撼整个地球。不相信吗?请想想以下的例子:施洗约翰的侍奉、耶稣基督和祂所行的奇迹、第一个五旬节发生的事、宗教教革、卫理公会信徒的复兴、宗教大觉醒、威尔斯和韩国的宗教复兴、夏里斯在非洲的奇妙事工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   这些运动像闪电一样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无法抵挡。例如卫理公会的复兴运动就以森林大火之势迅速蔓延。被拣选的少数人心中那股坚定不移的意志,燃起炽热的火焰,也把其他人的心燃点,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展开了一场迈向新约标准、触及心灵深处的运动。   历史亦向我们证明另一事实:每当一场惊天动地的运动发起人燃尽他生命的火焰后,另一股势力便会伺机而起——这就是因循守旧的倾向。虽然运动的外在形式维持不变,可惜内里的热情不再,整个运动停滞不前,支持者拥有群众,却失去能力,所传递的信息再没有启发性。新一代的导师着手修改教义,以迎合当时基督徒的要求。于是,他们的成功最后却成为最大的悲剧。   可悲的是,运动的改革先锋为教会深层的生命意义付上一生,而现代的改革者只是中看不中用的传道人,远远在新约标准之下。他们哗众取宠,叫饥渴慕义的信徒摇头叹息,只有等待——但等待什么呢?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九、自由不等于离群

在哪里我们的灵魂可以享受到绝对的自由,而大家又是互相爱护和倚靠的呢?在这两座危险的高峰之间,便是这么一片辽阔的草原,牧养着神的儿女,充满真诚和智慧。要找到这片乐土并不容易,可是,我们也决不可以放弃。 灵魂绝对的自由是十架遗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礼物!是人生最奇妙的恩赐。借着它,我们可以完全脱离恶习、迷信、恐惧和潮流的羁绊,我们也不需要奉承社会中自动当选的独裁者。这份自由异常奇妙,叫人充满喜乐,尤如在地若天的感觉。 主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八32、36)人子若叫人得自由,那人便有真正的自由,不受其他人影响及束缚,就像他们根本不存在一样,如世上没有人随他上路,他便会在恬静自由中与主同行。 但是,这样快乐的灵魂并没有离群的感觉。他清楚深切地知道,他属于以基督为首的团体,是大伙儿中的一个,他亦乐意承担自己对其他基督徒应付的责任。他感谢神给他的每一个弟兄姊妹,渴望从他们身上学习。他也衷心感激翻译、解释、教授圣经的和创作诗歌的人,使他得到自由的灵。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立场坚定,原原本本地把这个道理告诉其他人。我们一天还在臭皮囊里,也有可能成为卑躬屈节的倚赖者,或是狂妄自大的离群者。许多基督徒(而且是大部分的基督徒)都慑服于权力和习惯之下,甘心受缚。他们只会逆来顺受、盲目跟风。他们没有主见,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没有内心的自由。他们成为宗教的奴隶,对基督叫我们得到的那份真自由一无所知。 我们亦常常遇见另一种极端的态度,虽然数目不及逆来顺受的那一群多,但从那些自称为正统的信徒身上亦可见一斑。他们过分歌颂自由,以致否认对其他信徒的责任,对教会中互相倚靠的关系嗤之以鼻。他们轻视属灵的权柄,亦不接受那些有属灵恩赐的人在教会运用他们的恩赐。如果我们容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这便会发展成为一种混乱的状态,不但完全不符合圣经的教导,还会对灵命真正的成长构成莫大的威胁。因此,基督徒必须避免受这两种极端态度影响,要在互相倚靠的真自由中快乐地成长。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八、善之源,美之本

  圣经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基督就是善的总和、美的本质。   现今的基督徒在这个课题上还要多加学习。我们已被蒙骗了半个世纪,永远把重点放在别的地方,与这个真理总是缘悭一面,因为我们常常被那些宗教潮流所误导。在任何一个年代,凡是能够吸引属灵领袖注意的,最终都会被接纳为宗教正统。不用说从前,我们现在已很少听到人们论及耶稣的美善了。   神借着基督通过人性把自己直接彰显出来,祂圣洁的人性丝毫不灭祂神性的完美。在世人中生活的基督把神活现出来,正如祂道成肉身之前与神同在的时候一样完全。   基督是美德的根源。我们在任何一位信主的人身上所发现的可爱之处,虽然并不完美,却最能体现耶稣无瑕的美善。即使有些人的美好品格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也是由祂而来。因为除基督以外并无美善。   他们在世人当中被称为善,但他们只是祢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基督啊!祢却远胜他们千倍万倍。   有些谦卑的基督徒认为人没有一处及得上神,每当发现弟兄的美德,都不敢作出任何表示,唯恐因此而远离神的荣耀。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是可以理解,但实在是不必要的。   只要我们明白所有美善源自基督,一切甜蜜、圣洁和可爱都是出自基督,由祂而来,并且在祂之内,当我们在这个黑暗的世界找到高尚的品德时,便会开口赞美,不再犹疑了。   生命能发出圣洁的光辉,是因为基督这颗世界真光已悄悄把人的心灵照亮。我们不可错过这些微弱的亮光,抓紧机会去赞美人,也赞美神,基督的荣耀是绝不会因为我们这份坦白殷切的赞颂而受损的。   人类是有感情的,需要爱来支持,这一点我们全都知道,但神比我们知道得更早更深,因为是祂创造我们的。祂把宇宙的至高者给了我们,作为爱的对象,叫我们对神那份热炽的感情得以抒发。这个爱的对象就是基督,基督徒的信心也在基督的爱里圆满。为祂付上足够的爱,我们便得到甜蜜美妙的自由;为祂付上祂应得的那份爱,我们便可从宗教形式和传统的樊篱中得到完全的释放,即使在地上也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七、彼此同工,不可互斗

  有些事情十分显浅,可是到了这个年代还要再说,实在令人痛心。但从种种迹象看来,基督徒大概已把保罗苦心的教导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他告诉我们,神的仆人要彼此同工,不可互斗。   任何宗教事务都有两个动机:是灵魂的或是肉体的;是神圣的或是人性的;是个人的或是上帝的。我们绝对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满足一己的私欲,即使在积极参与宗教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兼顾这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有时正因为我们所作的与信仰有关,便把最卑劣的自私行为掩盖了。   两个基督的仆人,只要所做的仍是神的工作,他们是不可能相争互斗的,否则,神的工作便肯定不能完成。神只有一个,祂自己跟自己斗争是绝不可能的。只要圣灵还在掌管,必能令神的仆人团结一致,彼此同工,互不相争。   一间教会只要在圣灵的引导下工作,是不会费神去筹算如何跟另一间教会竞争的,否则,她不再是神的教会,她已失去了这份尊贵,教会的灵不再神圣,教会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人性的层面上。   当信徒之间斗争的情绪抬头,淫乱、自私和罪恶便会相继而起。唯一应付的方法就是面对和承认,更要痛改前非。   圣灵所带领和掌管的信徒永远与祂通力合作,不会相争而分裂。他们的目标已和带领者的荣耀融合为一,凡叫祂得荣耀的,他们都必会热烈支持和响应。   我们必须培养“彼此同工,不可互斗”这个观念。我们要祈求主赐子互助互爱的心意,更要学习把自己看作整体里的一个肢体,遇上魔鬼用来分化我们力量的诡计和诱惑时,便要化愤怒为力量,把它们一一击退。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六、祢的美意本是如此

硬要弄清楚一些我们无法了解的事情,往往叫基督徒的心灵受创。 在人的角度而言,愚昧决不能成为我们错而不改的借口,但有些事情对我们来说实在是高深莫测。这时,我们便怀着没有半点猜疑的信心,像耶稣一样样对神说:“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十一26) 有时,我们必须先有某方面的经验,再加上超乎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理解能力,我们才能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试图去找出谜底并无益处,承认愚昧比逞强更为明智。 可是,好奇和骄傲常常驱使我们丢明白神的作为。我们明知力有不逮,依然心有不甘——难道我要在人家当前承认自己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吗?不!于是,我们便绞尽脑汁,去揣测那位全知者的奥秘,世上没有其他行为,比这个更徒劳无功的了。 试想想:一对父母诚心祈求,盼望得到一个儿子,结果儿子突然去世,假如他们在悲痛欲绝之余,还以为应该知道不幸背后的原因的话,那么,漫长痛苦的岁月便开始了。他们费尽心思要解开生死之谜——为什么爱儿会遭此厄运?神心里究竟在打算什么?真可怜!他们妄想能够揣测那些不可揣测的奥秘。 基督徒在这些情况下会说:“祢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父啊,是的,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没有看见而完全摆上的信心,远比那一切不着边际、看来可以解释的言论更加珍贵。 也许我们终于会知道(当然愈早愈好),神没有聘请私人秘书为祂记录永生的秘密,只有神知道一切。祂想我们知道的,都在圣经里说了。对于那些超越这个范围的事物,我们必须表现出大智慧,保持缄默,以爱神的心轻轻说:“父啊,是的,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五、当常常喜乐

  信心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础,因为信心与神的性情相关,它不会因情绪波动而受影响。   一个人即使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或甚至不察觉自己原来是有喜怒哀乐的时候,他仍可坚定切实地相信神。   当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便应付诸实行,可是,凡事都有两方面。我们今天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方面——心灵高涨的情绪,它对得胜的生命有莫大的帮助。   信心和情绪的关系就好像是树木和果子、花朵和芳香、乐器和旋律。试问有谁可以否定果子、芳香和旋律在人类生命中的重大意义呢?   情绪是一种“精神气候”。其中一种气候是不宜任何东西生长的。农夫最了解初春播种后那种长期又湿又冷的天气对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有时,种子会在泥土中烂掉,需要重新播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过分炎热、寒冷、干燥或潮湿的天气都不能使农夫得到丰收。同样,基督徒的情绪也可能使灵命不能茁壮成长,结出累累果实。所以,长期在心情沉重的情绪下侍奉,到头来很可能白费心机。   乔治慕勒(George Mueller)表示,除非他心中满载神的恩典和喜悦,否则不会向教友讲道。鲁伊斯布鲁克(Jan Ruysbroeck)也不会在情绪低落时写作,他会找个宁静的角落,等待圣灵的默示。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s)的例子也是大家耳热能详的。他们充满喜乐,叫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卫理公会的始创人)感受到他们的信仰是实实在在的,这个经历后来更帮助他与神对话。   因此,基督徒都欠下这个世界一份异常的喜乐。当世人都因为害怕将来的改变而忐忑不安时,基督徒便被安排在一个上佳的位置,在人前展示那份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喜乐,流露那种在地若天的宁静安详。   但是,基督徒必须先以心中真诚的悔改及人生彻底的改变来除净罪恶,才能当此大任,因为真正的喜乐是无法伪装的,我们必须走到真理的光中。应用心理学家提出的“微笑功势”,跟基督真正的信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演员的逗笑把戏和派对主角的幽默妙语都像古墓绽放的花朵,虽然惹人注目,但总是转瞬即逝,还散发着淡淡哀愁。基督徒的喜乐却是源自神的宝座,永远纯正、清新、甜蜜。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四、凡事先求神

人往往就是这样,要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肯求告神,罪也就在这些时候乘虚而入。 我们到处叩人家的门求救,偏不去叩那扇应许之门,直至吃饱了闭门羹后,才肯去叩。 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副选,但是,天父总是耐着性子,甘愿当第二、第三、第五,甚至第十个“候选人”。大多数基督徒无法否认我们要踫了一鼻子灰,才肯求告神。当朋友一个一个地拒绝我们的要求后,我们才会垂头丧气的来到神的面前,只有神是从来不会拒绝那些怀着信心和诚意的人。 有些老妇人喃喃地说:“平日不祈祷,临急抱‘神’脚是没用的,因为神不听这些祷告。”这个推论未必无理,但结论却与事实不符,也歪曲了神对常常犯错的凡人所采取的宽容态度。即使我们的上一代全都魂归天国,那儿仍要继续接纳地上无数不同年龄、背景和那些怕得要死的人。他们觉得世上的一切都难以忍受,生命只有痛苦,没有希望,于是到处寻找那其实近在咫尺的帮助。 迫不得已才找神并不是可耻的事,如在父神的怀内找到安慰和帮助的话,更不应觉得难为情。对神来说,这样的人多如海里的沙粒,既然祂也感到心满意足的话,我们为什么又不可以呢?有一次,新迪(Billy Sunday)作见证说:“我是因为恐惧才来寻找神的国度,但是,借着神的荣耀,我再不会因为恐惧而离去。” 虽然如此,基督徒亦应该避免这种不到生死关头不求神的坏习惯,祂应是我们手中的第一选择。如果我们在信主的那一刻,从愚昧和罪恶中释放出来,知道没有比求告神更佳的选择,那我们便没有理由再走旧路,因为我们已属于神的国度,可以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踏上人生长路;否则,我们只会尝到失败的苦楚,长期处于困惑和忧虑之中。 凡事先求神可以让我们避免很多不良后果,例如:一个坠入爱河的青年人高兴得连与神商量一下的时间也没有,就匆匆与心上人结婚去了。数年后,他后悔不已,那时他才求神帮助,虽然为时已晚,神在这种情况下也绝不推却。可是,誓约始终是立了,一切已成定局。如果他先求神的话,结果一定比现在美满得多。 又如一位商人终日奔波劳碌,连祈祷的时间也没有,可惜世事难料,他的生意不景气,最后还落得一败涂地;于是,他恳切地求神怜悯。后来几经艰辛,终于再次站稳脚步。这时,他终于可以静下来细想其中的因由,答案很简单:他没有先求告神。不错,他最终是得到神的帮助,可是,如果他先求告神,就可避免这次损失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都可以清楚说明这个论点,虽然内容未必相同,但其中的道理永远不变。如果我们忽略了所有帮助和安慰的真正源头,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所以凡事先求神是最明智的选择。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