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五、道成肉身的逻辑

  圣经的教义中大概没有一条比道成肉身更难理解。保罗称它为“敬虔的奥秘”,至于以后的作者,不是避重就轻,略去不谈,就是提供一些扑朔迷离,令人费解的注释。其实要说明这个现象并不困难。   神道成肉身之谜带来重要的信息,不但向神学,也向哲学和形而上学提出挑战,它几乎涉及人类思维的各个范畴。医术再高明的医生,每逢研究这个问题时,都感到其高深莫测,必以尊敬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从边缘探索,这种恰当正确的态度,实在是我们这些来自尘土的世人应有的。   冒着被指斥为妄自尊大的危脸,我们大胆地说:“神化身为人是个奥秘,不会与理智有所抵触或不合乎逻辑。”虽然面对着这样深奥和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不敢妄下结论,可是它叫世世代代的人心悦诚服,叫他们跟天使一同下跪敬拜,我们敢说:“从神的角度来看,化身为人是完全合理的,与神性没有冲突,放进神的计划里,不会产生突兀或不一致的现象。”   我们相信这事,因为人本是按神的形象而造的。圣经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创一27上),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即使我们现在研究的,是真真正正的神学问题,我们也无需对这条教义字字深究,要完全明白它所包含的意义,因为信心可以带领我们到达理论不能攀至的境界,我们只需付上信心,相信这个真理就是了。真理的威力,不在于我们明白多少,乃是我们相信多深,因为最要紧的是“人按神的形象而造”这个事实。   如果人是按神的形象而造,那么,我们一定有些地方跟神相像(虽然罪叫这个形象磨灭,在人性中加进了外来和破坏性的成分,可是也不能推翻这个论点)。如果儿子长得像父亲,那么父亲一定像儿子。人性即使如何扭曲变样,总会有像神的地方。只要对圣经有认识的人,也不会对这一点有太大的质疑。有些神学生会不同意我们对道成肉身所作的结论,但没有一位会否认这是事实。   如果在神的无限恩典里,人造得跟创造者相像,那么,神披上人性的外表,化身为人,来到我们当中,又岂无道理呢?这不但合情合理,对神来说,更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神成为人绝对不是把两种不同、不协调的东西硬凑在一起。   当道成肉身的时候,祂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没有被排斥的感觉,因为父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一26上)人既然与神相像,道成肉身就不是强合之躯,那岂有不和谐之理?   因此,我认为主在地上那一种“被放逐”的形象是过分夸张了。人在一个简单美丽的事实上加添了许多枝节,例如远离家乡、孤独上路的伤心人,或是流落他方的异乡客等等。但这些形象不一定就是事实。就记忆所及,圣经中没有叙述基督化身为人后,有不自然或痛苦的感觉。祂喜欢人们称祂为“人子”,而不是“被放逐的人”。   以上所说的,并不是要揭去这个奇迹的神秘面纱,又或者叫我们不再存有敬畏之心去深思主道成肉身,来到我们当中生活那奇妙的奥秘,而是希望驱走那些没有根据的见解,使这个奇迹能够亲自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不多不少、百分之一百的真像。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四、信心还是迷信?

  信心和迷信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实际上是隔着一道鸿沟,就像光明与黑暗、天国与地狱一样有着天渊之别。   可是,迷信与信心可以极为相似,一不留神,便会为之混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为类似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果观察得不够深入,很多原本相反的事物,我们也看不出有什么分别来。即使在自然界中,这些例子也俯拾即是。例如有毒的和可吃的草菇看来样子差不多,如果眼光不够锐利弄错了,把死亡使者当作营养食物,很容易就会一命呜呼了。   那么,究竟怎样分辨真信徒和迷信的受害者呢?既然有些“善”男“信”女的的确确能与虚无飘渺的境界沟通,在幻想出来的世界中找到安慰,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所见所闻的都是真实而不是虚幻呢?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幸好不是无法解决的。只要我们肯停下来,以应有的谦虚对待神所启示的真理,思索我们以往的经验,我们必能在灵境中找到出路。   信心和迷信相异之处,在于不同的盼望基础。信心建基于性格上,特别是神的性格。   一个字顶多只会与说这个字的人同样值得信靠,只此而已。可是,迷信的人却只考虚字词章节,忽略了背后的那一位。他们相信某些字或某句话拥有神奇力量。与写这个字或说这句话的人没有多大关连。这些有魔法的字眼,必须在适当的场合中说出来才会灵验。在这种概念下道德或性格根本无法立足,文字才是一切。凡有以上类似迹象的,必属迷信无疑。   可是,在基督徒的圈子里,这种信赖声音符号的病态也常常见到。例如,有些信徒不敢把耶稣的名字和祂的称号分开来说。他们从不说“耶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只敢说“主耶稣基督”。很明显,他们相信神十分着紧这些字眼原有的排列次序,如果弄错了,祂便会不高兴。有些神圣的字眼,像“阿们”、“哈利路亚”、“荣耀”等,他们也只管毫无意识地不停地念着,妄想它们有奇异的力量,可以带来好运。如果真的是这样,基督教只不过是种高明的掩眼法罢了。   任何实实在在的宗教体验,首先一定要对神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对神的性格存有不足取的概念,很可能会演变为崇拜邪恶的力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任何宗教经验,如对神的概念包含卑微下贱的成分,那不用说,这本质上就是迷信。   迷信的“神”不负责任,且喜怒无常。相信这个“神”的人,常常要用言语哄骗、安抚及控制,使这个“神”为自己做事。可是,这些信徒心中没有一丝安宁,因为他们没有把握,他们的盼望虚无飘渺。无法捉摸,他们信仰的背后擭有倚靠,只有文字。   真正的信心不只在乎文字,更在乎这些文字背后的神。文字只是用来表达祂的性格。   与这个性格同样重要,不多也不少。   跟随基督的自由人,已不再受这种“文字狱”所害。他们已超越了文字,直接到了神那里,找到真正的祖国和永久的家园,从此不再受那些迷信的奴隶所恐吓,害怕因为记不起这个宗教字句,或说不出那个神圣字眼而会遭受惩罚。他们已发现了盼望的真正基础——神的性格。对他们来说,圣经就是神的话语,与神分开了便失去意义。只有把他们合而为一,才能显出神的荣耀。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三、真心的侍奉

  认真的基督徒有时会怀疑自己的侍奉不是最好的,甚至害怕一切劳苦都会白费,徒然把生命虚度。   但事实并不那样差劲;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善用,这种态度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优点。   基督徒的侍奉,可以像其他宗教活动一样,只是虚有其表。教会界定了一些认为是神所悦纳的事工,虽然,他们通常都是没错的,但我们必须谨记,真心的侍奉不重类、不重量,只在乎质。   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规模、数量是微不足道的,要紧的只有道德的好坏。如果我们是明智的话,便应该从现在起注重侍奉的质素。等到侍奉完毕,神要算清账目的时候才亡羊补牢,那便为时已晚了。   今天,人们的互勉都着重热诚和行动,不重思考,福音工作者最爱用的鼓励口号便是:“努力!前进!”结果,人人都不好意地只是坐下来思考,虽然这样也可以得到益处。   如果我们发现神怎样看我们忙得透不过气来的去完成祂的工作,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十分意外:假如我们再发现,神如何评价侍奉的真正质素,很多人必定震惊不已。神不一定悦纳所有的福音工作,即使这些侍奉看来很有成果,或者能够解决问题,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   神所悦纳的侍奉,必须是清洁的、真挚的,任何出于习惯的都不及格,马马虎虎的例行公事也未能合乎要求。一首唱粗心大意的诗歌,一篇只因为是主日而讲的道,一些扔进奉献袋里的多余零钱,一次循例的见证,这一切一切都逃不过神的监察。   基督徒的侍奉全在乎动机,因为动机是决定一切道德行为的最终准则。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二、谁欠了谁?

  使徒行传中论及理想的人生时说:“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侍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上)   我们若希望自己做人做得比大卫更好,即使不是异想天开,最少也是困难重重。这个理想包括信仰的整个范畴,涉及神、人和社会三方面,人类就在这个简单的“三角关系”里进行着形形色色的活动。然而,这个理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只有神、个人和他人三方面。我们不能,或甚至不应尝试超越这个界限。如果我们按神的旨意行事,服侍这世代,我们就能成就任何事。   大卫是个聪明人,在离世前服侍了神,也服侍了他那个时代的人,做人能够如此,相信也死而无憾的了。要是我们可以像我们祖先一样,安详地、无牵无挂地离去,也算是一件美事,但若生前没有为社会出过一分力,叫世界变得美好一点,那就无疑是个莫大的遗憾。没有人有权在未使世人欠他之前死去;我们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权利入土为安,除非我们已经付出力量,从人心中把一点点世俗思念带走,协助别人脱离世上种种束缚,带领他们踏上天路,不再依恋世界。   大卫的信仰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不仅是个善心人,也不是个只懂得用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医治世界创伤的庸医。他一生按神的旨意行事,他的侍奉有属灵的质素,且永垂不朽。有很多善行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例如:一个病人鼓励、帮助另一个病人与病魔搏斗,场面可能十分感人,但当中没有保证,没有盼望,因为安慰人的和受安慰的都难免一死。可是,侍奉能把神的温柔和慈爱带进人生,医治人的创伤。把永生的盼望加给受苦的世人,原是神的旨意。   我们要记着,如果要服侍这世代,便要坐言起行,从现在开始,因为他们不会永远留在我们身边。以撒·华滋(Isaac Watts)这样写道:   时间,像永不止息的流水,  把孩子也带走;  他们远去了,被遣忘了,像梦一样,  活不到黎明再来的时候。   我们生下来便欠下世界的债,我们愈年长,背负的包袱就愈沉重。如果我们从圣灵得着智慧,便会设法把情况扭转过来,叫世界倒过来欠我们债。要达到这个目的,便要及早按照神的旨意,服侍这世代,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一、它不会慢慢过去

  当身边的朋友为了不如意的事情而烦恼时,我们有时会开解他们说:“别理它,事情慢慢就会过去的了!”这句安慰的说话最能道出我们常犯的通病:把灵性的问题置之不理,妄想它们只是过眼烟云,终有一天不再烦扰我们。   所有人生来都带着同一个重大的问题:创造我们的神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历代哲学家深邃的哲理都及不上这个问题能为个人生命意义,带来更关键严肃的信息。除非这个难题首先得到解决,否则其他一切的疑问根本不能存在。可是,这个问题没有附上答案。我们必须亲自作答。即使我们不加理会,它也不会过去,直至我们临终之日,它也会死缠不休。到了最后审判的时刻,我们最终也要面对,那时候,什么也来不及做了。   这个问题不是纯哲学的,甚至也不是神学的,而是私人的问题。人心的虚伪爱用学说争辩的烟幕,把它的真正意义盖过去。可是,这个人人乐用的方法并不中用,因为它会从烟雾中再次走出来,向我们讨个圆满的答案——一个从良心发出的答案。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疑问:第一,我应该如何处理罪的问题?第二,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位名叫基督的耶稣?这个看来已累积了千万年智慧的世界,曾设法解决罪的问题,但始终毫无结果,叫亚当夏娃的子子孙孙痛心,这份灵魂深处的痛楚从没有痊愈过,也没有慢慢地过去。魔鬼和人类世世代代都在寻找方法,解决这个烦恼,结果,他们发明了种种娱乐,为求减退心中的悲痛。可是,曲终人散之后,罪仍是没有离开我们。   第二个疑问其实就是第一个疑问的答案,因为耶稣来,是为了拯救人类免于罪恶。那么,只要能够正确回答第二个疑问,第一个便可迎刃而解了。如果我们带罪来到耶稣跟前,求祂的怜悯,我们必能脱离这个古老的咒诅。但请谨记:罪需要解决,它不会随时间消逝;它只能由赎罪的血冲走,而赎罪的血也只有神的羔羊才可为我们倾流。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因循抑或改革?

  基督教圈子内普遍存在着因循守旧的风气,若要改变,非要坚毅的意志,来个猛攻突击不可,否则不能指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时至今天,想要改变更须有改革运动似的动力,因为不干涉主义已在我们心中扎了根;没有像地震一般强大的力量,是不足以令我们把旧性连根拔起,走上正途的。   回顾过去二千年的历史,我们便可从那些造福世界、影响深远的宗教运动中得到启发。它们绝少是不动声息的,差不多全都像旋风一般突然而来,震撼整个地球。不相信吗?请想想以下的例子:施洗约翰的侍奉、耶稣基督和祂所行的奇迹、第一个五旬节发生的事、宗教教革、卫理公会信徒的复兴、宗教大觉醒、威尔斯和韩国的宗教复兴、夏里斯在非洲的奇妙事工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   这些运动像闪电一样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无法抵挡。例如卫理公会的复兴运动就以森林大火之势迅速蔓延。被拣选的少数人心中那股坚定不移的意志,燃起炽热的火焰,也把其他人的心燃点,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展开了一场迈向新约标准、触及心灵深处的运动。   历史亦向我们证明另一事实:每当一场惊天动地的运动发起人燃尽他生命的火焰后,另一股势力便会伺机而起——这就是因循守旧的倾向。虽然运动的外在形式维持不变,可惜内里的热情不再,整个运动停滞不前,支持者拥有群众,却失去能力,所传递的信息再没有启发性。新一代的导师着手修改教义,以迎合当时基督徒的要求。于是,他们的成功最后却成为最大的悲剧。   可悲的是,运动的改革先锋为教会深层的生命意义付上一生,而现代的改革者只是中看不中用的传道人,远远在新约标准之下。他们哗众取宠,叫饥渴慕义的信徒摇头叹息,只有等待——但等待什么呢?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九、自由不等于离群

在哪里我们的灵魂可以享受到绝对的自由,而大家又是互相爱护和倚靠的呢?在这两座危险的高峰之间,便是这么一片辽阔的草原,牧养着神的儿女,充满真诚和智慧。要找到这片乐土并不容易,可是,我们也决不可以放弃。 灵魂绝对的自由是十架遗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礼物!是人生最奇妙的恩赐。借着它,我们可以完全脱离恶习、迷信、恐惧和潮流的羁绊,我们也不需要奉承社会中自动当选的独裁者。这份自由异常奇妙,叫人充满喜乐,尤如在地若天的感觉。 主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八32、36)人子若叫人得自由,那人便有真正的自由,不受其他人影响及束缚,就像他们根本不存在一样,如世上没有人随他上路,他便会在恬静自由中与主同行。 但是,这样快乐的灵魂并没有离群的感觉。他清楚深切地知道,他属于以基督为首的团体,是大伙儿中的一个,他亦乐意承担自己对其他基督徒应付的责任。他感谢神给他的每一个弟兄姊妹,渴望从他们身上学习。他也衷心感激翻译、解释、教授圣经的和创作诗歌的人,使他得到自由的灵。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立场坚定,原原本本地把这个道理告诉其他人。我们一天还在臭皮囊里,也有可能成为卑躬屈节的倚赖者,或是狂妄自大的离群者。许多基督徒(而且是大部分的基督徒)都慑服于权力和习惯之下,甘心受缚。他们只会逆来顺受、盲目跟风。他们没有主见,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没有内心的自由。他们成为宗教的奴隶,对基督叫我们得到的那份真自由一无所知。 我们亦常常遇见另一种极端的态度,虽然数目不及逆来顺受的那一群多,但从那些自称为正统的信徒身上亦可见一斑。他们过分歌颂自由,以致否认对其他信徒的责任,对教会中互相倚靠的关系嗤之以鼻。他们轻视属灵的权柄,亦不接受那些有属灵恩赐的人在教会运用他们的恩赐。如果我们容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这便会发展成为一种混乱的状态,不但完全不符合圣经的教导,还会对灵命真正的成长构成莫大的威胁。因此,基督徒必须避免受这两种极端态度影响,要在互相倚靠的真自由中快乐地成长。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八、善之源,美之本

  圣经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基督就是善的总和、美的本质。   现今的基督徒在这个课题上还要多加学习。我们已被蒙骗了半个世纪,永远把重点放在别的地方,与这个真理总是缘悭一面,因为我们常常被那些宗教潮流所误导。在任何一个年代,凡是能够吸引属灵领袖注意的,最终都会被接纳为宗教正统。不用说从前,我们现在已很少听到人们论及耶稣的美善了。   神借着基督通过人性把自己直接彰显出来,祂圣洁的人性丝毫不灭祂神性的完美。在世人中生活的基督把神活现出来,正如祂道成肉身之前与神同在的时候一样完全。   基督是美德的根源。我们在任何一位信主的人身上所发现的可爱之处,虽然并不完美,却最能体现耶稣无瑕的美善。即使有些人的美好品格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也是由祂而来。因为除基督以外并无美善。   他们在世人当中被称为善,但他们只是祢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基督啊!祢却远胜他们千倍万倍。   有些谦卑的基督徒认为人没有一处及得上神,每当发现弟兄的美德,都不敢作出任何表示,唯恐因此而远离神的荣耀。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是可以理解,但实在是不必要的。   只要我们明白所有美善源自基督,一切甜蜜、圣洁和可爱都是出自基督,由祂而来,并且在祂之内,当我们在这个黑暗的世界找到高尚的品德时,便会开口赞美,不再犹疑了。   生命能发出圣洁的光辉,是因为基督这颗世界真光已悄悄把人的心灵照亮。我们不可错过这些微弱的亮光,抓紧机会去赞美人,也赞美神,基督的荣耀是绝不会因为我们这份坦白殷切的赞颂而受损的。   人类是有感情的,需要爱来支持,这一点我们全都知道,但神比我们知道得更早更深,因为是祂创造我们的。祂把宇宙的至高者给了我们,作为爱的对象,叫我们对神那份热炽的感情得以抒发。这个爱的对象就是基督,基督徒的信心也在基督的爱里圆满。为祂付上足够的爱,我们便得到甜蜜美妙的自由;为祂付上祂应得的那份爱,我们便可从宗教形式和传统的樊篱中得到完全的释放,即使在地上也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七、彼此同工,不可互斗

  有些事情十分显浅,可是到了这个年代还要再说,实在令人痛心。但从种种迹象看来,基督徒大概已把保罗苦心的教导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他告诉我们,神的仆人要彼此同工,不可互斗。   任何宗教事务都有两个动机:是灵魂的或是肉体的;是神圣的或是人性的;是个人的或是上帝的。我们绝对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满足一己的私欲,即使在积极参与宗教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兼顾这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有时正因为我们所作的与信仰有关,便把最卑劣的自私行为掩盖了。   两个基督的仆人,只要所做的仍是神的工作,他们是不可能相争互斗的,否则,神的工作便肯定不能完成。神只有一个,祂自己跟自己斗争是绝不可能的。只要圣灵还在掌管,必能令神的仆人团结一致,彼此同工,互不相争。   一间教会只要在圣灵的引导下工作,是不会费神去筹算如何跟另一间教会竞争的,否则,她不再是神的教会,她已失去了这份尊贵,教会的灵不再神圣,教会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人性的层面上。   当信徒之间斗争的情绪抬头,淫乱、自私和罪恶便会相继而起。唯一应付的方法就是面对和承认,更要痛改前非。   圣灵所带领和掌管的信徒永远与祂通力合作,不会相争而分裂。他们的目标已和带领者的荣耀融合为一,凡叫祂得荣耀的,他们都必会热烈支持和响应。   我们必须培养“彼此同工,不可互斗”这个观念。我们要祈求主赐子互助互爱的心意,更要学习把自己看作整体里的一个肢体,遇上魔鬼用来分化我们力量的诡计和诱惑时,便要化愤怒为力量,把它们一一击退。

陶恕《无尽的一章》十六、祢的美意本是如此

硬要弄清楚一些我们无法了解的事情,往往叫基督徒的心灵受创。 在人的角度而言,愚昧决不能成为我们错而不改的借口,但有些事情对我们来说实在是高深莫测。这时,我们便怀着没有半点猜疑的信心,像耶稣一样样对神说:“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十一26) 有时,我们必须先有某方面的经验,再加上超乎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理解能力,我们才能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试图去找出谜底并无益处,承认愚昧比逞强更为明智。 可是,好奇和骄傲常常驱使我们丢明白神的作为。我们明知力有不逮,依然心有不甘——难道我要在人家当前承认自己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吗?不!于是,我们便绞尽脑汁,去揣测那位全知者的奥秘,世上没有其他行为,比这个更徒劳无功的了。 试想想:一对父母诚心祈求,盼望得到一个儿子,结果儿子突然去世,假如他们在悲痛欲绝之余,还以为应该知道不幸背后的原因的话,那么,漫长痛苦的岁月便开始了。他们费尽心思要解开生死之谜——为什么爱儿会遭此厄运?神心里究竟在打算什么?真可怜!他们妄想能够揣测那些不可揣测的奥秘。 基督徒在这些情况下会说:“祢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父啊,是的,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没有看见而完全摆上的信心,远比那一切不着边际、看来可以解释的言论更加珍贵。 也许我们终于会知道(当然愈早愈好),神没有聘请私人秘书为祂记录永生的秘密,只有神知道一切。祂想我们知道的,都在圣经里说了。对于那些超越这个范围的事物,我们必须表现出大智慧,保持缄默,以爱神的心轻轻说:“父啊,是的,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