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时期的殿税
【太17:24-27新译本】他们来到迦百农,收殿税的人前来对彼得说:“你们的老师不纳税吗?”他说:“纳。”他进到屋子里,耶稣先问他:“西门,你认为怎样?地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和丁税?向自己的儿子还是外人呢?”他回答:“外人。”耶稣对他说:“这样,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但为了避免触犯他们,你要到海边去钓鱼;把第一条钓上来的鱼拿起来,打开鱼的嘴,你就会找到一个大银币。你可以拿去交给他们作你我的殿税。” 当时在犹太地通行三种银币:希腊银币第徳拉克马(Didrachma),罗马银币得拿利乌(Denarius)和推罗银币舍客勒(Shelkel)。马太福音17章24节里的”税”原文是古希腊银币第徳拉克马(Didrachma),折合”半舍客勒银子”。当时犹太人一过二十岁,每年要缴”半舍客勒银子”圣殿税,用于维持圣殿(出三十12-16)。 殿税要以含银量较高的推罗舍客勒支付,可以由本人在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时缴纳,其它地方则于逾越节前一个月开始收缴,所以本事件可能是发生在逾越节前一个月左右。这是主耶稣最后一次来到迦百农,祂和门徒都住在彼得的家里,所以收税的人自然找这家的主人彼得。 彼得按照主耶稣的指示,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税吏,作彼得和主耶稣自己的税银。其实主耶稣有权不缴丁税,但祂复活的时候还没有到,为了不绊倒别人,祂宁可舍弃自己的权力,不坚持儿子的地位,这就是十字架的工作。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之后,罗马人把这笔圣殿税改为缴纳给罗马犹皮得神庙。马太记述此事,是马太福音成书于主后70年之前的内证。 根据圣经新译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芥菜种
(太13:31-32)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芥菜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广泛分布于北非、中东、波斯,一直到印度北部。芥菜味道辛辣。自古以来,人类就学会用芥菜醡油,以供调味。《圣经》中两次提到芥菜,均是耶稣所讲的比喻。一次将天国比喻为芥菜种,另一次是将信心比喻为芥菜种。那么在这两个比喻中,耶稣借芥菜种向我们传达了哪些信息呢? 在巴勒斯坦,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高的大树,所以称它为“树”的确当之无愧。这么小的种子居然能长成大树。主耶稣说,天国就好像一粒种子,也许很小,小到像一粒百种里最小的芥菜种。把它撒进土里,它就葬身于泥土中,消失了,死了,然后复活的是一个新生命! 同样,主耶稣死了,被埋葬了,可是他又复活了,有了新生命。主耶稣是用种子的图画浓缩了整个天国的教导。即天国始于微小、隐蔽,而终于至高的胜利。所以主耶稣向众人指出,从天国的种子撒下时起,整个成长过程就已经开始了,无论开始怎样微小、生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挫折,天国最后都能照着神的计划成就。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陶恕《渴慕神》第八章与神和好
神阿,愿你崇高,过于诸天,愿你的荣耀,高过全地。(诗57:5) 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就是自然界中各样的秩序,是靠着正常的关系来维持的。物与物之间的协调,有赖于各自有其正确的地位,以及互相保持正当的关系。人类的生活也不外乎这个原则。 我在本书的前几章已经暗示过,人类痛苦的起因,乃是道德伦理本末倒置,我们对于神,对于人的关系已经颠倒了。人类的犯罪堕落了,无可否认的,就是人与创造者之间的关系起了急剧的变化。人对于神采取了另一种态度,改变了人与神原来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人生快乐的关键,但是人却不知道。就本质上说,人的得救乃是恢复人与创造者之间的正常关系,把人从不正常的关系中带回来,回复正常。 神与罪人之间的关系恢复正常之后,一种满足的属灵生活就要开始,这种改变不止是法律上的,乃是一种自觉而有的经验上的改变,足以影响罪人的整个性格。主耶稣流血赎罪,使这种改变在法律上成为可能,而圣灵的工作,却使人在感情上得到了满足。圣经中浪子的故事把后半段的工作解释得很完全。浪子给自己找来了一身的痛苦,都是因为他舍弃了原来作儿子的地位。最后他的归回,恢复父子关系,这种父子关系乃是他出生之后就有了的,但在他犯罪离家出走之后,就改变了。这个故事没有提到救赎工作在律法方面的意义,但对得救经验方面,描写得非常明显,而且美丽动人。 任何关系该有一个起点,就是一个中心点,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这个中心点不用什么定律,就能够确定它的「是」,亦不必用其他东西予以支持;这个中心就是「神」。神把祂的名字告诉人类的时候,祂找不出别一个字比「我是」来得更好。祂站在第一人称的身份说:「我是。」我们讲到祂的时候,说:「祂是。」我们向着祂祷告的时候,说:「祢是。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物,都以这一个固定的点作为衡量的标准。我是我所是(I am that I am,编者按:中文圣经和合本译作「我是自有永有的」)(见出3:14)。」神如此说:「我不改变」。 水手以六分仪测量太阳的高度,可以算出自己在海中的位置,我们测定我们道德的方位,是凭着神,我们必须以神作为起点,只有在我们站在正确位置上,与神有正常关系的时候,我们才是对的;除了那个位置之外,任何地方,都是错的。 基督徒大部分的难处,都是由于不愿意把神当作神看待,使我们的生活与祂失调。我们限制祂,要祂来迎合我们。我们的肉体哭泣,埋怨神冷酷与固执的命令;我们装出乞丐的模样,要求一点怜悯,给肉体可以放纵一下,可是丝毫也没有效果。我们只有接受神的命令,照祂的旨意去爱祂,凡事为了祂才可以有好的开始。我们认识祂更多的时候,就会有说不出的喜乐,因为神原来就是那样一位能使我们喜乐的神。我们所有最喜乐的时刻,就是对这三位一体神予以虔诚的敬拜,只要对祂稍一转念,就会难以忍受。 让我们以神为起点,在一切的背后,在一切之上,在一切之前,只有神。在秩序上,祂是首先的,在等级与地位上,祂是最高的;在尊贵和荣耀上,祂在一切之上。神是自存、自有的,祂使一切得以存在,万有都是出于祂,也是为祂而存在。「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4:11) 每个人都属于神,而且是因祂的旨意才能活着。神就是神,我们就是我们,神与我们之间,唯一可想像的关系,就是在祂方面有完全统管的权柄,而在我们只能够完全的顺服。在我们力量范围内,把每一分荣耀都当归给祂,我们要永远觉得遗憾的,就是归给神的太少了。 追求认识神,首要的是使我们的性情,和神的性情趋于一致。这并非在法律的地位上如此,实际上也要如此。在此我并不是指在基督里因信称义而言。我所说的乃是一种自愿的高举神,适当的把祂放在管理我们的位置上,把我们整个人放在俯伏敬拜的位置上,达到创造者之间正常的关系。 什么时候我们决心高举神在我们之上,就从世俗的行列中走出来,我们会发觉自己与世俗的生活很不调和,越是我们走向成圣之路,越不调和。我们会有一个新的观点,一种不同的心理感觉,同时会有一种新的力量,它所表现的巨大变化与复兴,会使我们大大惊异。 由于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恢复,直接造成我们与世界的决裂,因为世上已堕落的人们并不荣耀神。成千上万的人奉神的名聚集,这是不错的,而且也对神表示了一点尊敬,但是稍微一试验就可以看出,人真正尊重神的程度委实太少。让我们用「谁居首位」的问题试验一下,神在人心中的真正地位,就立刻显明出来。若人要作一次的选择,神和钱财,神和人,神和个人志向,神和自己,神和人的爱,每一次神要屈居较次的地位,其他的东西都被放在神之上。不管他如何否认,在人的一生中,日复一日,他的选择确实是如此。 「愿祢被高举」,这是成圣经验中的秘诀。这是一把小小的钥匙,可以开启贮满丰富恩典的大门。这该是人里面生命的中心,一个追求神的人口唱心和不断地说:「愿祢被高举。」许多小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他的基督徒生命再不似以前那样混杂,并且趋于单纯。借着他的意志的锻炼,他走上正轨,而且在这一条正轨上,如同有一位自动的舵手在带领着他。若是被一阵逆风吹离轨道,他会因心灵中有一种隐秘的倾向要再次转回,圣灵暗中的帮助他,并且「星宿从其轨道」(士5:20)为他争战。他找到了生命问题的中心,其他的一切问题都照此安排而行。 人不要以为把一切都转让给神,会使他失去人间的尊贵。他如此做,并不减低他为人的地位,他恢复本来照着神的形像造出来的人的模样。人的最大羞辱,乃是道德伦理的错乱,和反常地侵夺神的宝座。他一交还所窃夺的宝座,就会再得荣耀。他高举神在一切之上的时候,也高举了自己。 不愿顺服别人意思的人,该记住主耶稣的话说:「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8:34)犯罪的人自夸他是独立自由的,却完全不知道,他事实上是在辖制众人的罪恶权势之下的一个懦弱的奴仆。凡归服基督的人,是脱离一位残暴的压迫者,而另外找到了一位仁慈的主人,祂的轭是容易的,祂的担子是轻省的。 我们既是照神的形像被造的人,本当把神作为我们的一切。神原先是我们的居所,每当我们的心回到那古老而美丽的住处,便会觉得舒服无比。 我希望人都认识神,知道神居一切之上是理所当然的,祂应当保有那最高的位置。我们夺取了应属于祂的位置的时候,整个生活规律都会脱节,没有别的法子能够纠正这种脱节的生活,只有等到我们下了最大的决心说,神应当被高举在一切之上,问题才得解决。 有一次神对以色列的一个祭司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撒上2:30)虽然年代过去,宗教的规条数经变易,这一条天国的古老定律,到今天仍无改变。全部圣经和每一页历史,都在说明使这一条定律永存不变的原理:「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12:26)这是耶稣说的,祂把旧约和新约连在一起,同时把祂对待人的一贯原则宣示出来。 有时观察一件事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反面。以利和他的儿子只须遵守所立的约,一生尊重神,就可以得到祭司的职分,但他们却没有遵守,所以神差遣撒母耳宣布事情的结局。虽然以利事前不知道,但是这个定律一直在暗中发生效力,现在宣告结局的时候来到了,何弗尼和非尼哈两位堕落的祭司在战阵上死了,非尼哈的妻在生产的时候死去,以色列人在敌人面前逃跑,神的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年老的以利从他的位上跌倒,折断颈项而死。这一连串可怖的惨剧,连着发生,都是由于以利不尊重神的缘故。 现在再照此原则去看,圣经中几乎任何一个在一生中诚实地荣耀过神的人,神对他们都是不计较软弱,不重视失败,而把说不尽的恩典倾赐下来。例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但以理、以利亚,或任何一个你所要举出的人物,他们所得的荣耀,如同种子有百倍的收成一样。属于神的人,他的心把神高举在一切之上;神悦纳他的心意,也照样地把他高举起来,使那人不同的不是他的完全,乃是他那种归给神的意念。 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身上,这个原则更显得单纯而且完全。祂降为人子的时候,自己谦卑下来,把一切荣耀都归给在天上的父。祂并不求自己的荣耀,只求差祂来的父神的荣耀,有一次祂说:「我若荣耀自己,我的荣耀就算不得什么。荣耀我的,乃是我的父。」(约8:54)骄傲的法利赛人离这个原则太远了,以致不了解这个舍弃自己而荣耀神的主,耶稣对他们说:「我尊敬我的父,你们倒轻慢我。」(约8:49) 耶稣还有一种说法,是最令人扎心的,就是祂用问话的方式说出一句话来:「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约5:44)若我对于这句话的了解不错,主耶稣在此提出一个叫警惕的道理,就是人若求人中间来的荣耀,就不能相信神。是否这就是造成不信的罪的根源呢?人通常说造成不信是因为理智上的困难,其实只是掩饰真正的原因的烟幕而已。这种贪图从人来的荣耀的心,叫人变成法利赛人,这就是隐藏在宗教徒心中的自义,和空洞的崇拜背后的秘密。我相信可能就是这样,为了没有把神放在应该属于祂的地位,使人整个生活的常轨破坏了。我们不高举神而高举了自己,因此咒诅就跟着临到我们。 我们渴望得着神的时候,要常常记住,神也是一样的渴望,祂的渴望特别是对那些愿意一次完全高举神在一切之上的人,这些人在神看来,比地上或海上一切财宝都可贵。在他们里面神有一个地方,可以借着基督耶稣把超载一切的慈爱向他们显现出来。神可以无拦阻地与他们同行,神对着他们可以照着自己的意思自由运行。 这样说来,还有一事必须当心,就是我们会想先把理智说服,然后让神得着我们的心。让神居于一切之上并不是容易的事,理智可能同意如此做,但是却不允许意志去实行。当脑子里想要跑到前头去荣耀神,意志却落后在后面跟不上去,那样会使人的心不知要分散到什么程度,所以整个人必须先下决心,然后心灵才觉得满足。神要得着我们的一切,而且若未整个的得着我们,祂就不停止工作,单单是一部分被神得着是不够的。 让我们好好的为这事祷告,俯伏在神脚前,叫我们的心和口完全一致。凡是用这样诚实的态度向神祷告的人,都不必再长久等待神悦纳的凭据。神要在祂仆人眼前揭开祂的荣耀给他看,祂要赐下祂的一切珍宝,任他自由使用,因为祂知道把荣耀赐给完全奉献的人,是最妥当的。 祷告:神啊!让我的心高举祢,在我一切所有之上,只要祢在我生命中得荣耀,地上任何财宝都不足以令我珍爱。让我的心高举祢,超过我一切的友谊。我立定主意,祢必须在一切之上,即使因此遭人厌弃,成为地上一个孤单的人,也是我所情愿的。让我的心高举祢,在我一切安慰之上,即使会使我失去肉身的慰籍,和要背负沉重的十字架,我也要守住在祢面前所立的誓约。让我的心高举祢,在我一切荣耀之上。求祢使我渴望得祢的喜悦,即或是令我降为卑微,和我的名字被人如梦一般地忘掉。我的主啊!求祢在我里面兴起。求祢站在当得荣耀的地位,在我的意志、我的好恶、我的家庭、我的健康,甚至我的生命之上。让我衰微,使祢兴旺,让我降低,使祢升高。求祢骑在我的身躯上,如同骑着当日进入耶路撒冷那匹小小的驴驹,让我听见孩子们向祢的欢呼:「高高在上和散那。」(太21:9)阿门!
什么是永生
人们通常将永生理解为肉体不死。因着这样的误解,世人看到基督徒“永生不死”的梦想”与“人人皆死”的现实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认为基督徒所说的“永生”类似于痴人说梦。其实,“永生”不是指肉体永远存在。每个人的灵魂都是永存不死的,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得永生。 那么,永生到底是指什么呢? 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主耶稣亲自给出永生的明确定义:“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所以,“永生”乃是指人在耶稣基督里与神建立的亲密关系。约翰福音3:36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信徒有永生(在希腊语中动词是现在时态)。永生的起点不是我们的未来,相反,永生始于认识并持续相信耶稣基督的那一刻, 是我们现在既有的财富。约翰福音17:3的另一层意思,可以在罗马书6:23找到:“唯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永生”是神给我们的救恩的礼物,借着主耶稣的死和复活,神赐给了我们永生,是我们不需自身的努力而白白得来的。由于耶稣是永活的,因此“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持续信祂的人也必跟祂一起活到永远。“…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6) 因此对信徒来说,永生不只是对今生的影响,我们更有对未来的盼望—-当主耶稣再来时,信徒的身体将会最终得赎。在《哥林多前书》和《帖撒罗尼加前书》中,保罗提到:基督再来时,活着的信徒身体会改变【林前15:52】;已经死去的信徒将会得到一个新的身体,然后所有的信徒会「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与基督合一,「和主永远同在」【帖前4:17】,那时我们的灵魂和神所赐新的身体将永远与神在一起。 “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启示录22:17)。现在,所有愿意接受主耶稣邀请、认识主的人,不需付出任何代价,今天就可以得到圣灵的活水、永生的生命。 根据圣经和合本 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撒种的比喻
【路加福音 8:5-8a】“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一个人出去撒种,撒完了后有四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撒在路边被飞鸟吃了;第二种撒在浅土中,有很多石头的田地,所以种子不能生出根来;第三种撒在荆棘中,被荆棘抢了养分;最后一种是撒在好土中,可以繁盛生长以致结了很多果实。那四种情况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比喻代表了什么呢? 撒种的比喻在三卷对观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都列于一系列比喻之首,当时门徒不明白主耶稣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主耶稣亲自向门徒作了解释,所以是解开这系列中其它比喻含义的钥匙。主耶稣要用这个比喻来回答众人心中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文士与法利赛人会如此拒绝主耶稣?为什么主耶稣同样的传道和医病赶鬼不能在每一个人内心中产生相同的回应? 古代犹太人有时先撒种后犁地,许多田地常有道路和小径穿梭其间,使地面变得坚硬,种子暴露在地面上,会成为鸟类的食物。也有多石子的地,稍微覆盖了一些土壤,厚度却不足以留住水份,上面生长的植物很快就会枯萎。种子如果落在荆棘地里也长不好,荆棘是多刺的植物,有很强的生长力,它们比麦子长得快,抑制了谷物的生长。只有落在好土里的种子,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路旁」的心无心接受主的道,听了却不去行,就不能真正明白,所以很容易被撒但夺去。主的道若没有进到我们心里,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心里就「没有根」,一时的热心只是「暂时相信」。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都会阻挡人把神的道从生命中活出来。人只有真正明白、领受主的道,才能「结实」,让神的话从我们身上活出来。 撒种的比喻之所以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因为在主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同时,祂自己正在撒种,就是祂的「道」。主耶稣要用撒种的比喻说明,只向愿意住在神国的人启示其中的奥秘,『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大城尼尼微
“尼尼微”字义是”Ninus女神的住处”,位于巴比伦北方400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离河口 880公里。自公元前11世纪起尼尼微即成为亚述帝国的首都,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在位时期最为繁荣,特别是亚述的国家图书馆的数千泥板文书,为古美索不达米亚史中极珍贵的资料。 在约拿时代,仅尼尼微本城城墙的长度就约有12公里,有十五个城门,包括城外的迦拉和利鲜在内,占地几达三千余公顷,人口可能在百万以上。掘出宫殿的遗址广大无比,以建筑的艺术来看,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其装饰也是近于奢侈,最重要的发现是西拿基立王的王宫,在宫中墙上的浮雕,描绘了西拿基立围攻拉吉的实况。另有西拿基立王的孙子阿叔巴尼帕王的图书馆,其中存有两万五千余片的泥版,是研究历史极为珍贵的材料。 在尼尼微遗址有一个山丘,当地人称之为约拿坟墓,可见约拿确曾到过那里 ,而且极受崇敬。当时耶和华命约拿往尼尼微去,约拿对其宣告说,因他们的恶行,四十天后城必倾覆,尼尼微人就信服了神,离开恶道,神对尼尼微城仍然有怜悯、有耐心,就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距离约拿150年以后,先知那鸿来了。那鸿带来的是毁灭的信息,尼尼微城大限已到。公元前612年,伊朗高原强国玛代和新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联合围攻并成功攻陷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强盛一时的亚述帝国正式灭亡,尼尼微随之没落,至今仍是一片荒芜。 圣经记载: 【创10:11】 宁录从示拿地出来往亚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 【王下19:36,赛37:37】亚述王西拿基立攻打耶路撒冷,被以色列人所击败,就拔营回去,住在尼尼微,一日在他的神尼斯洛庙里叩拜,他的两个儿子在那里杀了他。 【拿三3】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鸿1:14】耶和华已经出令,指着尼尼微说,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后,我必从你神的庙中,除灭雕刻的偶像,和铸造的偶像。 【番2:13】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凉,又干旱如旷野,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 【太12:41,路11:32】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 【路11:30】约拿怎样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人子也要照样为这世代的人成了神迹。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圣经综合解读和大卫鲍森旧约纵览录音等资料综合编辑
圣经常用神之名——以罗欣Elohim
Elohim(以罗欣) 是一个包含三位一体教义的希伯来文的复数形式,是从一个简略的名字El 而来;El 的字根很可能是「强」或「卓越」的意思。Elohim一般译为“神”,这字在旧约被使用了超过二千次。耶和华 神, 是创造与掌权者,祂是“创造主,大能和力量”(创世记17:7;耶利米书31:33)。这名字强调神的超越性:神是超于一切而称为神。从圣经的第一个句子开始,当神(以罗欣)说话创造世界的时候,神的力量的至高性就显明了(创世记1:1)。 圣经记载: (创世记17:7) 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 (耶利米书31:33) 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拿因的寡妇
拿因是主耶稣时代的一个小村子,在耶斯列山谷东侧的摩利山边,那里地处偏远,只有一条路可以出入。在耶稣时候,那个村落很贫穷。根据历史纪录,这个小镇在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34户人家和189位居民。今日当地大约有1,500位居民。 在四福音书中,只有路加记录了这个令人惊叹的故事。临去拿因的前一天,主耶稣在迦百农治好了百夫长的仆人。然后「过了不多时(有古卷作次日)」,救主在一大群门徒的伴随下,进入拿因城。迦百农低于海平面600英尺(183公尺),拿因位于迦百农西南方大约30多英里,高度为海拔700英尺(213公尺),因此去拿因需要艰辛费力地走上坡路。当主耶稣基督走完这段令人疲惫的旅程来到该城时,一支送殡的队伍正抬着一名少年人。这个少年人是一位寡妇独生的儿子,在这个极为不幸的家庭悲剧中,一大群村民陪着她。按照犹太传统,妇女在婚后由夫家提供财务上的保障,如果丈夫去世了,照顾她的责任就交由长子负责。如今,这名寡妇有长子名分的独生子死了,她在财务上也顿失倚靠。 这两支队伍在城门口相遇,一支是送死人的队伍,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一支是跟随生命之主的队伍,极多的人与祂同行。在人看,这次相遇只是碰巧,在主却是特地走了一天多的路程,专门来拦住这支走向坟墓的队伍。【路七13-16】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 主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 主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 神眷顾了祂的百姓!”以色列历史上曾有两位「大先知」叫死人复活,一位是以利亚叫撒勒法寡妇的儿子复活(王上17:20-23);另一位是以利沙叫书念妇人的儿子复活(王下4:32-35)。事实上,书念就在拿因城西南5公里,主耶稣在书念附近的拿因城让寡妇的儿子复活,众人无法不联想到「大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不能不赞美神眷顾了祂的百姓。 主 耶稣在死人身上使用权柄,显明了祂复活的大能。主的权柄不是叫人畏惧,总是叫人从捆绑中得自由,从悲伤中得安慰,从困苦中得喜乐,从死亡中得生命。
百夫长的信心
【太八5-8】耶稣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进前来,求祂说:『主啊,我的仆人害瘫痪病,躺在家里,甚是疼苦。』耶稣说:『我去医治他。』百夫长回答说:『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百夫长」是当时罗马军队中的官衔,辖管一百个兵卒,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普通百夫长相当于今日的中尉,领导一个百人队,首席百夫长则相当于今日的上校。要想成为百夫长,必须获得数位重要人物的推荐信,年满30岁,具备读写能力,所以百夫长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百夫长最显着的标志是头顶上的马毛或羽毛装饰,与普通士兵不同,他们的饰板是横排而不是纵列。通常,百夫长会拿着一根藤制的短权杖作为其权力象征,并在训练时用以鞭打士兵,以严格的训练和严厉的惩罚确保罗马军队的军纪和战斗力,战时则身先士卒,因此他们对权柄的理解非常深刻。因为百夫长并身先士卒,而且服饰不同,所以百夫长在战斗中的伤亡率比普通士兵高得多。 圣经中那位寻求主耶稣的百夫长的谦卑和信心非常特别。他了解军中的权柄只需要话语就能施行出来,所以他以权柄施行的经验向主耶稣祈求,天国之王的权柄更是在主耶稣的话语里。百夫长的信心是基于他对权柄的认识,我们若是真认识天国的权柄,就会有更大的信心。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加利利海」又名革尼撒勒湖(路五1),也叫提比哩亚海(约六1;二十一1),古时原名基尼烈湖(民三十四11)。加利利海位于古代连接埃及和叙利亚-伊拉克的重要商贸通道上。捕鱼业昌盛,人口密集,许多村庄环绕湖而立。 主耶稣时期,加利利地区被称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是当时外邦人所聚居的地区,素为犹太人所藐视,因为在700多年前北国以色列亡国被掳,亚述迁入许多外邦人,犹大被掳回归以后,又有许多犹太人迁入,所以当时加利利地区既有犹太人的城镇,又有外邦人的城镇。 耶稣的大部份生平事迹发生在加利利海边。那时,这里有继续沿湖发展的居民点和村庄、大量贸易和渡船。马可福音(1章14节-20节)和马太福音(4章18节-22节)描写耶稣如何从加利利海边呼召了祂的四个使徒;渔夫彼得和兄弟安德列、使徒约翰和雅各。耶稣的著名教导——登山宝训,就是在湖边的山上。 由于这个湖泊位于地势低洼的裂谷中,群山环抱,加利利海东边的高原比西边的山地高,高原地表空气寒冷,有时因高地散热快速而使其上空的空气变冷、变重。而高原的边缘并无任何可以拦阻的障碍,于是冷空气从边缘向西边的加利利湖下泻,经常突然引起湖面强烈的风暴。在新约圣经中就记载了关于耶稣平静风暴及在此传道的故事。另外,祂的许多神迹:在水面行走、喂饱五千人等等都发生在这里。 公元1世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对该地区印象深刻,他在书中提到那时加利利海繁荣的渔业,当时有230艘船只定期在湖上工作。在罗马帝国时代,这里的鱼群众多,捕鱼业发达。在今天,餐厅里仍非常流行“圣彼得的鱼”。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