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节筵席上的杯
圣经记载以色列人十二个支派在埃及地居留了四百三十年,被奴役,他们苦难的呼求达到神那里,神借着摩西让法老经过九个灾之后仍然不肯放以色列人走。终于有一天摩西要所有的百姓开始预备好离开埃及,在出发之前他们要预备餐食,这个餐包括烤整只的羊,加上无酵饼和苦菜。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那一个晚上,每一个以色列人的家庭都杀了一只羊羔,把羊血涂在门框上,当他们在屋子里烤好羊羔正吃的时候,灭命的天使出现在埃及地,也就是埃及的第十灾,门框上没有血的,家里头生的都会死,但以色列人因为羊羔代替流血,所以灭命的天使就越过他们的家。 逾越节的筵席是一个生命的筵席,是神拯救以色列人的象征。那一顿饭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地的最后一餐,从那一个晚上之后,以色列人不用继续在埃及人面前担心受怕,他们要完全脱离奴役,从奴隶变成神的选民。从出埃及的那一天起,以色列人每一年这一天就要吃逾越节的筵席, 记念神赐给他们新生命的日子,记念神的拯救。 对后代的以色列人来说,逾越节筵席仍然有烤羊肉、无酵饼和苦菜,此外犹太人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要喝四杯酒: 第一杯是「成圣之杯」:耶和华记念祂和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垂听了以色列人在困苦中哀求的声音。以色列人喝完这杯以后要洗手,并掰开三块无酵饼中间的那块饼(Yachatz)。其中大的一半称为Afikomen(源于希腊文“那将要来的”)。这半块饼要藏起来,等吃完苦菜、羊肉,喝第三杯酒之前让孩子去找出来。 第二杯是「释放之杯」: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的应许,要拯救他们脱离困苦。以色列人喝完第二杯以后吃苦菜、羊肉。 第三杯是「救恩之杯」:耶和华用大能的臂膀,在历史中施展祂的救赎。喝完第三杯后唱诗篇哈利路篇(诗篇113至118)。 第四杯是「赞美之杯」:耶和华与以色列民设定新的关系,因此以色列民要赞美耶和华。经过犹太米大示解经,诗篇118篇指着弥赛亚来临,故此犹太人的传统有第五杯的以利亚杯,是等待以利亚引来弥赛亚。喝完以后就结束了逾越节筵席。
为门徒洗脚
约翰福音十三章记载,在耶稣在地上度过的最后一个逾越节以前,主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父神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是仆人的动作),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古时犹太人外出,一般都穿无鞋帮的拖鞋,只要走一段路,脚上就免不了沾染灰尘,所以一进门后,就要脱鞋并洗脚。最低微的奴隶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替他的主人或来客解鞋带、脱鞋并提鞋,然后拿盆水来替他们洗脚。 主耶稣知道自己要归到神那里去,留下门徒在地上,所以就示范了洗脚的举动,让门徒将来一思想到主,就同时想到他们必须谦卑自己、彼此服事。主耶稣知道自己的权柄何等无限,自己的源头何等神圣,并自己的去向何等荣耀,但仍然谦卑自己,洗了门徒的脚。人却常常明知自己算不了什么,却仍自高自大。创造万有 、宇宙间最尊贵、最有能力的手,竟然甘心乐意地洗涤门徒的脏脚!在最后的晚餐过程中,主耶稣言传身教,将祂的爱全部向我们显示,祂对我们的爱会持续到祂在地上的最后一刻。我们要彼此用真理劝勉,谦卑束腰,以仆人的心态互相服事,遵行爱人如己的诫命,在主耶稣里彼此相爱。
《约书亚记》背景与简介
旧约圣经头五卷是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约书亚记》是第六卷。 《约书亚记》的希伯来名是「 ספר יהושע」,英文名「Joshua」源于《七十士译本》中的希腊文名「耶稣 Ἰησοῦς」。 本书记录了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征服迦南,并将应许之地分给以色列十二支派为业的历史,从主前1407年约书亚80岁率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一直到约书亚110岁去世。 「约书亚 יְהוֹשׁוּעַ」原名何西啊(意思是拯救)。他出生在以色列人被埃及奴役最严重的时期,这个名字代表他父母的呼求和盼望。后来摩西为他改名叫约书亚(希腊文就是「耶稣」),很可能因为摩西要强调拯救的来源。这个名字贴切地表明:虽然约书亚是百姓的领袖,但带领百姓的真正元帅却是耶和华;虽然传下律法的是摩西,但「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二10)的却是耶稣基督。 神是永不改变的神,祂借着本书向最初的读者所要发表的信息,也是向将来所有陷入同样难处的百姓所发表的。信实守约的神过去如何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今天也会照样带领我们进入安息:「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此,今天我们所当做的,就是与当日的以色列人一样「刚强壮胆」,凭信心跟随第二个约书亚——主耶稣争战、得胜,「务必竭力进入」神所应许的真正的安息;并且「顺着圣灵而行」,谨守圣约,始终不偏离领我们进入安息的神。 根据圣经和合本、大卫鲍森旧约纵览系列编辑整理
希伯来圣经先知书分类
先知书(希伯来语:נְבִיאִים Nəḇî’îm)是《希伯来圣经》三部分的第二部分,介于律法和圣卷之间(《希伯来圣经》第一部分是妥拉,即摩西五经;第三部分是”圣卷”)。先知是以色列人历史中一些特殊人物,他们被神选召,替神传达信息。 在希伯来圣经中,按照犹太传统,先知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这种分法与基督教不同,在基督教《旧约圣经》中,前期先知书被归入历史书,后期先知书称为先知书。下面我们按照犹太传统,介绍一下在希伯来圣经中先知书如何分类: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按照希伯来传统分类顺序,一起来研读旧约的先知书。
奉主耶稣的名
基督徒祷告完最后一句话总会说“奉主耶稣的名,阿们。”耶稣曾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祷告末了加上“奉耶稣的名”,神就会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把“奉耶稣的名”这句话当作神奇功力,像图章盖上后立即生效,这是绝对违反圣经的!“奉主耶稣的名”有很深的意义,是要信徒进入耶稣基督里,与祂联合,在灵里合而为一。 一个名人所以有名,是因为那个名字代表其性情、作为、品德、权能等一切属于那人的素质和职位。因此“奉主耶稣的名”包括了耶稣的救赎、荣耀、智慧、权柄、公义、能力、信实、慈爱、圣洁、良善等。奉耶稣的名祷告,是根据神的旨意,籍着耶稣的权威求父神回应我们的祷告,因为我们是奉祂的儿子耶稣的名而来。“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他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他的,无不得着”(约翰一书5:14-15)。 信徒祷告结束时说“奉耶稣的名”,不会有任何神奇魔力。如果你祷告中所求的不是为了神的荣耀,不是按着神的旨意,那么说了“奉耶稣的名”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奉耶稣的名诚恳祷告,而不是在祷告末了加几个词。祷告用的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祷告的意图。为那些符合神心意的事情祷告就是奉耶稣的名祷告的真意。这样的祷告在耶稣的救赎和神性里,得祂的应许,蒙祂的成就。 圣经记载: 【约十四13】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 【太十八20】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西三17】无论做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借着祂感谢父神。 【弗五20】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
主耶稣的七个”我是”
1)“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我就是生命的粮。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约 6:35,48,51) 2)“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约 9:5) 3)“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约10:7,9) 4)”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约10:11,14) 5)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 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7)“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约翰福音 15:1)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5)
才干的比喻
【太廿五15】「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才干」圣经原文指「执行的能力」,但这个比喻并非说人的才干大、恩赐也大,而是强调主按着每个人的情形量给各人大小不同的恩赐(罗十二3,6;弗四7),没有一个信徒可以推辞说自己没有恩赐,等候主时都必须忠心事奉。五千、二千、一千原文是五他连得、二他连得、一他连得,「他连得」(Talent)是犹太人最大的币制单位,每「他连得」折合6000得拿利乌,比喻属灵的恩赐和机会,英文Talent就是来自这个比喻。当时普通人1天的工钱是1得拿利乌,这三个仆人分别得到了普通人82年、33年和16年半的工钱,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得到的恩赐小! 主耶稣所看重的是每一个信徒的「忠心」,而不是我们所领受的恩赐大小、眼见的工作果效。信徒的恩赐大小、成就多寡与得赏赐无关,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恩赐大、成就多,而要在意自己是否「良善」、「忠心」,事奉和恩赐的比例是否一样,因为主「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48)。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凶恶的园户
在对观福音中都记载了主耶稣讲的葡萄园户的比喻:园主建好葡萄园后租给园户,到了收成的时候打发自己的仆人去收果子。但是园户欺凌殴打,甚至杀害了园主打发来的许多仆人,最后竟然杀了园主的儿子,为要霸占这个葡萄园。这个比喻很像赛五2,那里也讲了一个葡萄园的故事,祭司长、文士和长老一听就知道园主就是赛五里所说的神。 「园户」是比喻犹太教的领袖,他们认出了神儿子的身份,却拒绝祂,起意要杀祂,使产业归于他们。根据犹太律法,地主不住在产权所在地时,园户可以要求他们所耕种之地的所有权(《他勒目 Talmud》, Baba Bathra, 35b, 40b)。如果土地的所有权不清楚,凡是曾经使用那块地三年的人,可以在继承人不在的情况下自行拥有它(《密西拿 Mishnah》, Baba Bathra 3︰1)。 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明白了主的话,却没有悔改的心。他们看出这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就想要捉拿主耶稣,只是惧怕百姓,于是离开祂走了。之前「法利赛人同希律一党」商议准备除灭主耶稣,现在则是「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即整个公会一起合谋除掉主耶稣,联手抵挡神。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哪哒香膏
哪哒香膏是一种顶级的、昂贵的芬芳油膏,是从一种名叫“哪哒”的植物根茎中提炼出来的。哪哒树的学名是“甘松”或“甘松香”(NARDOSTACHYS JATAMENSI),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部茁壮,有清新的香味,多出产于印度或波斯,现生长于北印度喜马拉雅山山麓地带,因此十分珍贵。 哪哒的根部粗壮,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高约1公尺,大都生长在石缝、洼地或山谷间。由于喜马拉雅山的温度很低,尤其是在每年11月初至来年3月,地面都为冰雪所覆盖,哪哒只能生存,但不会生长。当4月冰雪融化,哪哒才自块茎伸芽,5月长叶,6月开花,8月结果,10月渐枯,冰雪又再覆盖。由于一年只有七个月的生长期,哪哒只要有生长机会,就将养分存在地下的块茎中。近现代科学家都不甚了解,为何短小的根茎会产生如此芬芳的香味。 盛装哪哒香膏的容器是“玉瓶”,通常是雪花石膏的材质。这是一种长颈的瓶子,一般底部是圆球形,在瓶底留有个小洞,方便注入香膏,注满后将该小洞封妥出售。瓶颈上并没有口子和盖子,是做密封处理的,因此,使用香膏时就必须把瓶颈打破。这也就是圣经中所说的「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可十四3】 当时哪哒香膏值三十两银子,就是300得拿利乌,相当于普通人300天的工资,是寡妇两个小钱的19200倍,所以只在特殊的节庆中才使用。古时犹太人的习俗,哪哒香膏既可以用来膏抹尊贵的客人,也可以给死者膏身。所以当面对有人质疑膏耶稣的女人时,主耶稣说『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可十四6,8-9】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作者均未注明这个女人是谁,让她因对主的谦卑而被隐藏起来,但我们从约翰福音里知道这女人是伯大尼的马利亚。这一件不平凡的美事,主耶稣虽然没有在言辞中提到马利亚,但却在心里记念她,以至于这件事与主的救恩从那遥远的年代,流传近2000年,传到了今天你我的心里,提醒我们在神国的服事里,需要放下自己,因为重要的,不是我们的名,而是把一切的荣耀归给神。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摩西的位
【太廿三1-3】那时,耶稣对众人和门徒讲论,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 摩西的位(Moses’ Seat)圣经中只有马太福音二十三章2节提及这词,耶稣谈到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在圣经时代,人所坐的位置通常显示他自己所争取或别人给予他的地位或尊荣。坐在「摩西的位」上是指具备某种尊严并有解释摩西律法的权威。 在耶稣时期,会堂入口通常有个十级左右高低宽窄不一的梯级,这不是建筑上的缺陷,而是要使每一位进入会堂的人都恭敬谨慎,预备聆听上主的话。会堂的右方有一个高出一级的台阶,是给读经者站在上面读圣经的,门口旁边就放有一个「摩西位」,用大块岩石凿成。读经者坐在其上,读完那个星期的经文后,就会开始讲解及教导。 摩西被誉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12:3)。在犹太传统中,摩西被称为Moshe Rabbeinu,意思是「摩西,我们的老师」。在当时犹太人心目中,摩西是拉比的典范,是妥拉(Torah)的最高权威。主耶稣认同「摩西位」所代表的权威,他说:「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是主耶稣谴责那些坐在「摩西位」上的宗教领袖根本不配坐那个座位,因为他们活在伪善中,以双重标准来对别人和自己,骄傲而且贪慕虚荣。耶稣指责当时的宗教领袖,坐在摩西的座位上,生命却丝毫不像摩西,他们的生命不配得这个位置。耶稣没有说要废掉这个座位,只是表明坐在那最尊贵的座位上的,应该是最谦卑的人。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