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圣经与罗马军事

圣经的作者们经常使用一些许多军事术语来做比喻,为了让人更加理解他们话的含义,「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十3-6)。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保罗在以弗所书6章13-17中所说的:所以,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盾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为了完全理解这些比喻,我们来了解一下在罗马时期的一些军事上的常识。 「束腰」是圣经常用的比喻,当时的人穿着长袍,束腰是工作、赛跑、打仗之前必经的准备步骤,未穿戴军装之前,底下的衣物首先需要束起。 「护心镜」是用来保护心脏的,神自己也「以公义为护心镜」(赛五十九17)。我们的行为若遵行神「公义」的原则,良心就不会觉得亏欠,就不怕撒但的控告。 「走路的鞋」,罗马士兵所穿的鞋以厚皮作底,钉上平头钉,还有铁制的鞋尖,可以保护脚部,走得更快更稳。我们要在争战时能「站稳了」,必须倚靠使人在生命中有平安的福音,心里有得救的把握。 「盾牌」是一种门状长形盾牌,可以遮盖大部分的身体。 「火箭」,新约时代的箭通常绑着浸透沥青的亚麻屑,然后用火点燃。因此木制盾牌必须盖以皮革,才可以迅速将火扑熄。仇敌精心设计了如利箭般的舌头、污秽、自私、疑惑、恐惧、失望,惟有倚靠神所赐的信心,才能挡开这些射向我们的「火箭」。 「头盔」是用来保护头部的,神自己「以拯救为头盔」(赛五十九17),这救恩是神的恩赐,我们可以有把握地得着,拥有完全脱离罪的盼望(帖前书五8;诗一四十7)。 凯旋仪式是古罗马授予获得重大胜利的将军的庆祝仪式,这是罗马人最大且最受欢迎的荣耀。凯旋仪式上的游行队伍一般都非常长,顺序是:元老院元老,号手,车载的战利品,用以献祭的白色公牛,被征服者首领的武器及徽章,被征服者首领及其亲属,其他战俘,凯旋者的扈从,站在战车上的凯旋者本人,凯旋者的已成年儿子及副官、军团长、军事保民官、骑兵队长等,凯旋者的士兵。当时罗马帝国的将军在凯旋归来时,会率领得胜的士兵和战俘进城「夸胜」,游行展示给国民观看。在游行中,罗马祭司会手持点燃的香炉,边走边摇,发出「香气」,在场的人都能闻到。这「香气」对于得胜的将军、士兵和夹道欢迎的群众而言,代表胜利的喜悦;但对战俘而言,却意味着即将被奴役或处死。【林后二14-16】「感谢神!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同样,福音对于听了拒绝的人,要作定他们有罪的根据(约三18),「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他们的结局乃是灭亡;而对于听了就信的人,是使他们得救的神的大能(罗一16),「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结局乃是永生。 我们必须自己放在神的权柄之下,始终在基督的率领之下,在神面前行走,才能使自己的道路带着基督馨香之气。我们什么时候体贴自己的执着、随从自己的理由,什么时候就失去基督馨香之气,不再能供应基督的生命。

罗马的社会经济

​使徒保罗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他的背景及后来宣教的地区与罗马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学习圣经,特别是新约,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当时社会的各方面的情况。 古代罗马发源于意大利半岛拉丁姆平原台伯河左岸距海约20公里处的丘陵地带。约公元前 8 世纪左右,印欧语系的拉丁人和萨宾人的氏族部落于此建村落,营农牧,用铁器,聚族而居。公元前 7 世纪,拉丁人和萨宾人等的三个部落联合为“罗马人公社”。时值族长社会末期,奴隶数量很少,并包括于家族之中,作为主人的助手从事家庭农牧经济。由于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和入侵,罗马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文明。在共和政体之前,罗马曾经有100多年由国王统治。公元前 5 世纪初叶,罗马人建立起贵族共和联邦,进入共和时代。 前期共和时代,罗马社会在分权和集权之间摇摆。罗马征服了全意大利后,大大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农业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实行轮种制。农业在古罗马文化中获得高度重视。许多作家称赞简单的农村生活,赋予它古罗马美德的光环。古希腊从主前5世纪开始使用作物轮耕的方法,建立大庄园农场,而罗马仍然是家庭作业式的小型农田。主前3至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希腊、希腊化的中东接触以后,改善了农业方法。罗马农业的生产力和效率在晚期共和国和早期帝国达到顶峰。 除了农业之外,古罗马的果木、葡萄、橄榄等的种植日益盛行。畜牧业在中部意大利山地和南部意大利较为发达。考古发现的大量青铜工具和武器制品以及神殿、城墙、水渠、道路等建筑遗址证明,手工业已有较大发展。古罗马商业上出现了八日一次的集市和一年一度的庙会。 此外,意大利的统一,更多影响在促进地中海贸易的发展。从希腊进口陶器以及公元前508年、348年两度与迦太基订立划分海上势力范围的条约表明,当时罗马在西部地中海的商业活动已具相当规模。意大利经西西里是到北非产粮区的最近航线。根据统计,当时整个意大利的小麦产量无法供养一个罗马城,所以罗马需要从埃及进口大量粮食。粮食的运输储存十分依赖水路运输。因此罗马在河流沿岸建造了巨大储粮仓(如Porticus Aemilia)和接受船只的大型海港(如Portus)。这种“海洋-港口-河流”的水路贸易形式称为“水之海”。 罗马与东方的贸易同样很发达。罗马之所以如此依赖贸易,除了具有大量的商品需求,还因为过路商人所缴纳的费用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收入来源。商品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奢侈品、宗教用品和医疗用品。来自东方的商品,可以通过海路先到达红海西岸的港口城市贝雷尼斯(Berenice),然后从科普托斯(Kotpos)沿着尼罗河被运至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最后进入地中海。其中,亚历山大城不仅是沟通中西的重要海港,还拥有发达的手工业,该城制作的玻璃远传至中亚,东方的丝绸传至此也会被重新加工。罗马人在掌握了季风航海技术以后,东向贸易可直达印度,因此罗马的造像技术也是在此时传入印度。 除了水路贸易以外,罗马东向贸易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沙漠的陆路交通,商品主要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香料。香料在罗马是祭神、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用品,因为单价较高,相对海运而言,以骆驼运输的风险和成本都更低,所以阿拉伯半岛的商人会先通过陆路沙漠向西,然后进入地中海贸易,这类贸易形式称为“沙之海”。 文章部分内容节选自:https://kknews.cc/news/mnjemq6.html

陶恕《义人之根》八、要重生必先悔改

按照圣经的教训,神赐人赦罪之恩是基于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人要有悔改的意向,人若没有在道德上悔改的心志,就不能获得属灵的重生,若有人反对这个教训,只证明他们已远离了真理。 现代最流行的神学理论是,罪得赦免单在乎信心。“悔改”这词在归正了的人脑海中已除掉了! 我们经常听见人说:“我不传悔改归正,只传重生得救的道理。”发出这种论调的人,可能是为了反对“得救在乎人的行为”这个不合圣经的教义,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然而该论调本身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人必须先悔改归正而后重生。事实上,两者是毫无冲突的。问题是,不必悔改归正而可重生的理论,给人不正确的导引,以为二者可择其一,这是错误的,正确的教训应该是二者兼备,而非任择其一。一个悔改得救的人,是既悔改归正又得重生的人。除非这个罪人愿意改正他的生活方式,否则他根本不可能经验内在的重生。这个重要的真理在流行的神学中,似乎已逐渐被忽略了。 说神会赦免未曾悔改的悖逆之子,既违背圣经教训,也不合乎常理。试想,一个教会里面的人,罪已蒙神赦免,却仍然喜欢罪恶、恨恶义路,那多可怕,假如天堂都充满了没有悔改,仍爱罪中之乐的罪人,那就更可怕了。 在圣经中,赦罪及洁净的应许,必定与悔改的吩咐连在一起,我们最常引用以赛亚书一章十八节:“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但在这段话的上文是:“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申冤,为寡妇辩屈。”(赛1:16)这段经文不正是教导我们在期望得到赦免以先,要悔改归正吗?把悔改和赦免强分,无疑对圣经施予暴力。这正好宣判我们故意曲解真理的罪状。 我们的教会经常充塞着“追求深入灵命”的人,他们也像西门那样呼叫主:“把这权柄也给我。”(参徒8:9-24)可是他们却没有悔改归正。我想,人不必悔改也可得救恩的教导,不但降低了教会的道德标准,更使一群自以为是的宗教人士误信自己已经得救,而事实上他们仍是愤怒之子,在罪恶的束缚中。

罗马帝国的奴隶制

奴隶制是罗马帝国经济的支柱,意大利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隶,整个帝国有五分之一是奴隶,服务于罗马生活的所有领域。奴隶被认为是罗马公民的必需品,他们通常是战俘、奴隶母亲的后代或被绑架者,在奴隶市场被出售。一些公共奴隶为帝国建造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担任城市的文员和收税员。古罗马的会计师、医生和妓女常常是奴隶。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必须完全按照主人的要求做任何事,逃奴可能会被处死。如果奴隶杀死了主人,家里的所有其他奴隶都将被处死。 一些来自希腊的奴隶受过良好教育,成为主人孩子「训蒙的师傅」。古罗马的儿童要到16或17岁才能成为罗马公民,之前没有权利。大多数儿童在家接受教育。如果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男孩也可以上学,学习读书、写作、数学、演讲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罗马公民。受过教育的奴隶往往是他们的老师,希腊奴隶尤其抢手。孩童成人以后,就有法律上的权利在家中掌权,承受产业,不再受仆人的管束。同样,一旦「因信得救的理」来到,我们因信基督而得着了神儿子的生命,成为「神的儿子」,过去那套看管的模式就被抛弃,「我们从此就不在师傅的手下了」(加三23-26)。

古代罗马的婚制

古代希腊-罗马的婚姻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罗马人传统上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合法的孩子,公民生产新公民。合法婚姻的年龄为女孩12岁,男孩14岁。大多数罗马妇女在十几岁到二十出头结婚。妻子在经济上比较独立,社会鼓励寡妇或离婚的妻子再婚。寡妇可以继承丈夫的遗产,穷人的寡妇很穷,富人的寡妇很富。有些多次结婚的寡妇甚至积累了巨大的财产,被许多男人所追求。因此,大部分普通的寡妇是「真为寡妇的」(提前五3),但有些则是「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

陶恕《义人之根》七、大而可畏的主

有一个真理,圣经已作详尽的教导,历世无数敬虔的人亦曾亲身经验并加以证实。它可以浓缩成一句信仰定理:人若不先认识神的可畏,就不能认识神真正的恩典。 神第一次向人类昭示救赎的心意,是向一对在死亡恐惧中躲避主面的男女,而神颁布律法,则是向一个在烟火、雷轰、神圣角声中恐惧战栗的人,当神用神秘的方法舒展撒迦利亚的舌头时,“周围居住的人都惧怕起来”。而向牧人宣布“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时,牧人竟因天使突然出现,荣光四面照射,而“就甚惧怕”。 我们读圣经,就能看见“主是大而可畏”这个真理像一条巨缆从创世纪贯通至启示录,神的来临总是给有罪恶的人带来恐惧。每当神要彰显能力时,总有事物使旁观者惊惶、胆怯、吓倒,这种惊惶使他们慑服,有别于平常的惊惶,与怕身体受损的恐惧不同,这是一种极度的战栗,直透入人性的核心,远比人在受惊时本能地要保护自己这种经验来得深邃。 我们内在的罪性是非常顽强而自负的。在这罪性降服以前,神不会开我们信心的眼睛,将祂自己显出来。在我们未被那战栗——“就是一个不圣洁的人,猝然面对那位全然圣洁的神时所产生的战栗”——所抓住以前,我们大概不会被新约福音所展示的爱与恩典所感动。一颗属血气的心根本不会被神的爱感动;相反地,假若一个属血气的人认为神是爱他的话,也不过证实了人的自义而已。 对主存战栗的心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必须时常牢记着,这种对主战栗的态度,绝不是来自用主名所作的恐吓。不错,地狱和审判都是真实的,必须完全按照圣经的教导,传扬出去,不作增删;然而,我们称为“敬畏神的心”这种神秘力量,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绝对不是出于对地狱和审判的恐惧,它与刑罚的恐吓无关。它有一种神秘的特质,不属知识的范畴;是堕落的人,在那圣者面前作出的深切回应,因知道神是全然圣洁而震惊。只有圣灵才能在人心中引发出这种情绪,要是我们想在这方面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只会白费气力,或愈弄愈糟。 由于对神所存的敬畏是一种超自然的事,因此决不能借着警告而使人接受基督,这是不合乎圣经原则的,也是没有功效的,你可以在一群山羊面前燃放爆竹,于是成功地驱使他们进入羊圈;然而一切来自世上的自然惊吓,都不能使山羊变成绵羊。同样,用恐吓的办法也不能使顽梗的人变成爱神爱公义的人。 那么,真正敬畏神的心究竟从何而来呢?是出于我们对自己的罪的认识和对神的认识。以赛亚曾有一次深刻的体验,看到自己的不洁与耶和华神临格的可畏。他在神面前哀呼起来,承认他自身的罪。而最令他产生敬畏之心的,正是他亲眼看见了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当教会的牧师和领袖被圣灵充满时,会众就会不期然对神起了神秘的战栗感。昔日当摩西从西奈山下来时,以色列民对神亦有一种恐惧之感,因摩西脸上发光,那是超自然的现象,摩西无需恐吓百姓,只要他带着脸上的光在他们面前出现,就足以叫他们感到战兢。

哥林多城

古哥林多位于雅典西边,几乎正西稍偏南约40英哩(约64公里)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角;著名的哥林多地峡,在其东北约5英哩(约8公里)。其地理位处之重要,乃在于它独占从雅典来的东、西陆路与西北、东南的两湾之间的交汇处,这是哥林多成为重要都城的特殊因素。所以早在主前八世纪就已经成为希腊最富庶、繁荣的商业大城。它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也是以道德败坏著称的城市,远处山上的哥林多卫城里建有著名的爱神阿芙洛狄蒂(Aphrodite)庙,庙中有上千称为Hetaira的庙妓,山下的哥林多城里也有许多公开揽客的妓女。人们认为与这些庙妓发生性关系,会鼓励男神与女神互相交配,给敬拜者带来各种好处。古希腊的哥林多庙妓非常有名,是哥林多城重要的收入来源,船长、商人和士兵们在此挥霍金钱。保罗在这样的环境中,于主后56-57年的冬天在哥林多写了《加拉太书》和《罗马书》。

《哥林多前后书》背景

哥林多城是罗马帝国亚该亚省的首都,扼守希腊本土与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us)之间的哥林多地峡,沟通东面萨罗尼克湾的坚革哩 (Cenchrea)港和西面哥林多湾的吕刻昂(Lecaeum)港。当时的海员们宁可把货物从地峡运过去,也不愿绕过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南多石多风险的岬角,因此哥林多商业繁荣,巿内有东西贸易路线与南北贸易路线交叉相会。保罗时代的哥林多已不再是个希腊城市,而是罗马殖民地。当时哥林多城各族人民混杂,是一个经济繁荣、道德败坏、思想文化活跃的大都会,是很多古希腊、罗马偶像的敬拜中心,也是一个人口流动频繁、有利于福音广传的中心城市。 保罗于主后50-51年第二次传道旅程期间初次到达哥林多城,与亚居拉和百基拉同工,在那里传福音一年半,建立了教会(徒十八1-18)。主后51年保罗离开哥林多以后,曾写了第一封信给哥林多教会,叫他们「不可与淫乱的人相交」,但这封信失传了。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住在以弗所期间,革来氏家里的人带来信息,说哥林多教会里有结党纷争,教会也写了一封信给他,希望保罗在许多问题上给他们指导,保罗可能于主后54年在以弗所写了第二封信,即《哥林多前书》作为回复(十六8-10;徒十九22)。后来哥林多教会的情况继续变坏,保罗可能直接从以弗所坐船前往哥林多(林后一16),第二次短暂访问哥林多(林后十三2;徒二十2),当时的访问不甚愉快。之后保罗又写了第三封措辞严厉的信(林后二4;七8),由提多带去,但这封信也失传了。后来提多把消息带到马其顿,说一切都好了(林后七6-7),保罗就满心快乐,于主后56年在马其顿写了第四封信,即《哥林多后书》(林后二12-14;徒二十1)。此后,保罗可能第三次访问哥林多教会(林后十二14;十三1),于主后56-57年的冬天在哥林多写了《加拉太书》、《罗马书》(徒二十3)。 在保罗建立的教会当中,哥林多教会的问题最多。但我们要感谢神,神允许这些问题出现,今天我们才能有十三章「爱的颂歌」,才能有十五章新约圣经中最早记录目击主耶稣复活后显现的经文。

陶恕《义人之根》六、要接受劝告

不肯接受劝告,是历代以色列人的特征,每一个时代,他们都不肯受劝,因此每次都带来审判。昔日基督到犹太人中去的时候,就发现他们十分傲慢自大,不愿接受责备。当主对他们讲论到他们有罪和需要救恩的时候,他们冷漠地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一般百姓都听从了主的话悔改了,但那些犹太人祭司因为做领袖做得太久了,不愿意放弃他们特殊的地位。 那些人已经落于不受劝谏的地步,似乎也不会从这些警告中得益了。对一个坠下悬崖的人,你再也不能为他做什么,但我们却可以沿途留下记号和指示,免得后人重蹈覆辙。以下有几个提醒:   (一)你的教会或机构受到批评时,不要辩护。如果那些批评是错的,那不会有什么害处;但假如批评是正确的,你就必须洗耳恭听,并设法纠正。   (二)你若全心跟随主,就不要关注那些已完成的事,只要关心你面前要完成的就好了。最好向主说(也去感受):“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   (三)在遭受责备时,不要寻根究底的追查来源,更不必查问究竟是朋友或敌人说的。其实来自仇敌的责备,比来自朋友的更有价值,因为仇敌是不徇情面的。   (四)当向主的教诲敞开你的心,不管是谁,都应准备好接受主的管教。所有伟大的圣徒都学会了欣然接受责打,相信这也是他们成为伟大圣徒的原因。

保罗传道行踪

保罗原名扫罗,是早期教会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因为他首创向非犹太人传播基督的福音,所以也被奉为外邦人的使徒,足迹遍布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以及现在的希腊和罗马。为了传讲福音,他屡次遭受苦难,最后甚至殉道而死。全部新约圣经共有27卷,其中半数是保罗在圣灵感动下写成的。 1、扫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主向他显现,蒙召后在大马士革一带工作(徒九1-22); 2、扫罗往阿拉伯去潜修三年(加一17); 3、三年后扫罗在大马士革受到逼迫,就回到耶路撒冷传道(徒九23-29,加一18); 4、扫罗在耶路撒冷受到威胁,经凯撒利亚回到故乡大数(徒九30); 5、扫罗到叙利亚和基利家传道并建立教会,约有十一年(加一21); 6、四散的门徒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传福音(徒十一19-21); 7、耶路撒冷教会打发巴拿巴到安提阿去劝勉众人,巴拿巴又到大数去把扫罗带回安提阿,一同工作了一年(徒十一22-26)。 1、保罗等被圣灵差遣,从安提阿经西流基到塞浦路斯岛传道,从撒拉米起,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徒十三1-12); 2、保罗等从帕弗过海,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徒十三13); 3、约翰在别加离开保罗等回耶路撒冷(徒十三13); 4、保罗等去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传道,再回别加(徒十三14-十四23); 5、保罗从别加经亚大利回安提阿(徒十四24-26); 6、保罗等从安提阿上耶路撒冷,经过腓尼基和撒马利亚,沿途传讲福音(徒十五1-4)。 1、保罗和巴拿巴被差遣从耶路撒冷到安提阿(徒十五22-38); 2、保罗和巴拿巴因马可起了争执,巴拿巴和马可去塞浦路斯(徒十五39); 3、保罗走遍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徒十五40-41); 4、保罗到特庇、路司得和以哥念(徒十六1-5); 5、圣灵禁止保罗在亚细亚传道,保罗就经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在每西亚的边界想去庇推尼,圣灵却不许,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保罗夜间看见马其顿的异象(徒十六6-10); 6、保罗到腓立比(徒十六11-40); 7、保罗到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徒十七1-14); 8、保罗到雅典、哥林多,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半(徒十七15-十八18); 9、保罗到以弗所(徒十八19-21); 10、经凯撒利亚返耶路撒冷(徒十八22)。 1、保罗从耶路撒冷到安提阿,住了些日子,又经加拉太和弗吕家去坚固众门徒(徒十八23); 2、保罗到以弗所传道两年多(徒十九1-40); 3、保罗去马其顿(徒二十1); 4、保罗走遍马其顿,后到希腊住了三个月(徒二十2); 5、保罗从腓立比到特罗亚(徒二十6-12); 6、保罗步行到亚朔,再乘船到米推利尼、撒摩、米利都、哥士、罗底、帕大喇、推罗、多利买、凯撒利亚回到耶路撒冷(徒二十13-二十一15)。 1、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捉,送到凯撒利亚(徒二十一27-二十三30); 2、在凯撒利亚被囚两年,受审后送往罗马(徒二十三31-二十六32); 3、保罗被押乘船经西顿、每拉到了佳澳(徒二十七1-8); 4、保罗等在海上历经风浪的危险到了米利大(徒二十七9-44); 5、从米利大经叙拉古、利基翁、部丢利,到了罗马,在罗马等待受审两年期间继续传道(徒二十八1-17)。 图片由圣光圣经地理资讯网授权使用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