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受教的心》十五、漠视神的世代

一位失明的圣徒马勒复(Malaval),曾说过以下这些话:“有知识而没有德行,只会空谈神的事,却不经常与神交谈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些话是早在多年前说的,当时的基督徒是否落在这种光景里,我无从考证,只能凭这句话去揣测;但我可以确说,这句话正好指了今天无数基督徒的实况。 圣经明言神无所不在;但对于大部分自认是基督徒的人,神似乎并不在他们眼前,他们谈论到神的时候,就像提及一位已经远去的亲友一般,绝少认定祂就在身旁,也不常跟祂交谈。 这些错误的态度所引致的伤害不一。认为神最低限度存在于这宇宙里遥远的一角,大概总比完全不认识祂,或什至否定祂的存在略胜一筹。可是,真理总比谬误强,既然有受圣灵感动而写出来的圣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不应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有错误的想法。 其实只要我们肯寻求,必能认识真理。 认定“神不在眼前”这种观念大有问题,与人的基本需求不符。人需要神的同在,就如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母亲,或生物需要阳光一般。母亲不在身旁时,婴儿会顿感焦灼不安;没有阳光的话,茁壮的生物亦会枯萎;没有神的同在,人不会有健康的心灵,也不能满足。如果神造人的原意,是让人可以无需祂的同在而仍能如常生活,那么,神就不会创造人——一群必须有神同在才获得最大满足的人。事实上,圣经和我们的理智都告诉我们:神常与人同在。 亚当和他的妻子为了逃避神的面,便躲在树丛中,那一刹那的恐惧和懊恼,扼杀了他们意识上对神的需求。在神面前,罪恶永远无地自容。约拿一下了决定要抗拒神的命令,就马上远走他施逃避神;彼得一旦领悟到自己是罪人的时候,既无法逃避,就只好求主离开他。人对神的需求,比任何东西都更迫切;但在祂面前,人却又坐立不安。这种自相矛盾的处境,正是人的罪所引致的恶果。 基督徒若以为他所敬拜的神,是远离人的,那么他的心态比刚硬的无神论者更不合逻辑。无神论者既然认定没有神,无须向神交代,他就大可以不必理会一切道德或宗教的规范,任意妄为。这种心态,就如劫匪欺骗自己说:没有警察,没有法庭,也没有监狱。这两种人在事实真相未显明前,都或许可以偷享片刻的安宁。 相信有神存在,但认为祂是远不可及的说法,从来未见于任何教会的信仰。如果有信徒敢承认他有这种看法的话,他就必会被视为持异端者,敬虔的信徒亦必羞与为伍。但我们的行为,尤其是一些不加思索就冲口而出的言语,已将我们信仰的实质表现无遗,这比任何传统的信条更能将我们的属灵实况反映出来。假如我们以此为准的话,就不能不承认:一般的信徒,其实都认为神是远远地站在一旁,根本没有注意他们。 这种对神的观念,给我们带来方便,我们大可作出如此假设:只要不是为非作歹,我们无论做什么,神都会悦纳。今天一大堆挂了基督教招牌的宗教活动,如雨后春笋,大概也是基于这个原因。野心勃勃的人,热切渴望促进神的国度,却策划出一些糊里糊涂的宗教计划,简直叫人难以置信;若不是在全国的各城各乡大力推行,任何一个思想认真的人,都不会相信他们会筹办这些活动。 基督教教会内既不设立教宗,又认为神是远不可及的,结果近代宗教圈子内愚莽之事层出不穷。唯有人对这类事情无法容忍,才能抑制这种风气。但照现时的情况看来,一般人不但接受这一套,还肯为它花钱。这些人也许自诩为神的代理人,当神不在场时,他们可以代策代行。他们已浑忘了圣经中关于传福音和敬拜神的正确方法与态度。 另外一个反常的表现,可见于传统的教会。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般信徒认为神不在他们当中,因此祟拜聚会闷不可当,了无生气。但当真正的信徒聚集在一起,而基督又活在他们当中时,就必定不会如此死气沉沉,基督的芬芳香气会充满会场,就算信息平淡无奇,聚会的信徒也必乐在其中;但如果信徒认定神缺席不在场,那么聚会就难免一片沉闷,无可救药了。

The Prophet Elijah

The period of the kings, due to the national division of Israel, was a time of great chaos, moral decay, corruption, and darkness. Consequently, it was also a time when many prophets emerged to instruct the people. However, among all the prophets, the name most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the New Testament is Elijah. Elijah (Hebrew: […]

Jezebel

Jezebel (Hebrew: אִיזֶבֶל / אִיזָבֶל) is a figure recorded in the Old Testament books of 1 and 2 Kings. She was the wife of King Ahab of the kingdom of Israel. Jezebel was the daughter of “Ethbaal king of the Sidonians.” Her name comes from a chant used in Canaanite Baal worship, meaning “Where is […]

陶恕《受教的心》十四、祷告要真诚

圣徒大卫•麦恩戴尔(David M’Intyre),在他所写那本光芒四射的《祈祷的隐密生活》(The Hidden Life of Prayer)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到真正祷告的要素。这是我们这个虚浮的世代所常忽略的。 我所指的就是:祷告要真诚。 麦恩戴尔说:“当我们跪在神面前之际,就非真诚不可。” 他还说:“当我们向神讲话时,习惯用自以为合宜的说话,结果说话有时就超越了自己实际的感受,所以最好还是老实讲话,祂会让我们在祂面前倾心吐意的。诗人喊着说:‘我要对耶和华说:我的岩石,祢为什么忘记我?’假如他换了另一句话说:‘主啊!祢不会忘记我,祢已将我的名字铭刻在祢掌心里。’不错,这样说会较为妥贴,但却不是当时诗人心中的实际感受。” “有一回,耶利米没有完全领会神的心意,他似乎怒气冲冲地喊出来:‘主啊,祢欺骗我!’(耶二十7,译自《当代圣经》)神是不会改变的真理,但先知竟当面向祂这样说话,可谓不敬之至。可是,先知当时不过是把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主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就在那一刻向他显现,赐福给他。” 我除了引述麦恩戴尔上面这一段文章外,还要提到另外一位颇具功力的属灵作家。他提到祷告必须真诚时,就指出我们要完全老实坦白;甚至遇上无心祷告的时候,也不妨直截了当地告诉神,无须装腔作势。如果神和属灵的事令你厌烦,你也可以坦白承认。这番话,可能会叫一些过于拘谨的圣徒大吃一惊,但其实话说得十分正确。神喜悦人坦率。不会装假的人,就算出于无知,说了鲁莽的话,神也不会介意;祂能医治他,除去他的无知。但人心里如果没有真诚,那就无可救药了。 文明人本性上的虚伪,实在不易消除,它深入人心,左右人的心思、态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至大,远超我们所能想象的。最近坊间出现一本研究人际关系的书,书中基本的理论,不外是运用巧妙的奉承和欺诈手段来达到目的。万想不到这本书竟然风行一时,大受欢迎,成为销量在百万册以上的畅销书。此无他,只不过是因为书中的理论,正好道出世人心中所要听的。 要博取别人称誉的欲望,已成为决定人行为的最有力因素。社交场合上所谓彬彬有礼的美德,已变为一种完全虚假、没有实质的礼仪,把人真正的面目藏在面具之下,就如一泓池水上那层闪光的油膜;只有在人的脾气失去控制时,才会显露出人的本相。 既然在人类社会中,这种所谓礼仪支配了人的言语行为,难怪人与神的关系也难得保持坦诚。这种虚伪已渗入了人的潜意识,人仍懵然不知。然而这种态度是神极之憎恶的。 当基督指证法利赛人假冒为善时,祂是严厉地斥责,毫不留情。在神的心意中,天真无邪的孩童,才是我们为人的典范。如果我们能放弃这些假冒为善的做法,对神对人存真诚的心,我们的祷告就自然会充满能力和果效。 过去一位伟大的信徒,生命里忽然经历一种充满光辉、得胜的改变,连朋友们都大感惊奇。问及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时,他简单地回答说:有一天,他来到神面前,认真地立志以后不向神说半句口不对心的话。就在那一刻,他的生命有了改变,充满新生的力量。 他一直坚守这诺言,神的能力也一直没有离开他。 我们若肯如此立志,也一样可以学到这功课。

King Ahab, The Unwise Ruler

After Omri died, his son Ahab succeeded him as king of Israel. Reigning approximately from 871 to 850 BC, Ahab was one of the most wicked and influential kings of the northern kingdom of Israel mentioned in the Old Testament. He married Jezebel, the daughter of Ethbaal, king of the Sidonians. Under her strong influence, […]

King Omri of Israel

Omri was a king of Israel who first appears in the Bible as the commander of King Elah’s army. In 885 BC, Elah sent Omri to besiege the Philistine stronghold of Gibbethon. While the siege was underway, another military leader, Zimri, staged a coup, killing Elah and immediately eliminating all of Elah’s male relatives. Upon […]

陶恕《受教的心》十三、祷告的宝贵

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中,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获得的;而不劳而获的东西,却多半没有持久的真正价值。 基督徒生活中所见者亦然。我们轻易学会的事,往往是次要的、表面的行径;而实际必要的操练,却不受欢迎,因为要付上代价去换取。 还有,在教会各种侍奉上,尤其是牧养教会的工作,这现象尤其显着。最难做的,往往是收效最大的;而效果最小的,却多数是不须付上多大代价的。这是一个陷阱。明智的传道人不会堕入这种陷阱中,但如果不慎已身陷其中,他也必竭尽所能设法逃出来。 做牧师传道的,如要工作有果效,首要学习的功课就是好好地祷告;然而祷告却是最难做得完全的。按着人的本性,人最不情愿花时间在祷告的工夫上,因此教会的工人必须下定决心,靠祷告胜过这软弱。换言之,他要攻克己身,因为肉体常是人祷告的拦阻。 教会的各项侍奉,就算资质中等的人,都不难学得上手。比方传福音,或处理教会事务,或家庭探访工作等,都不难学会;又如主领婚礼或丧礼,也只需借助教牧手册一类的书籍,就可以顺利进行。学习讲道也不难,就如学制皮鞋一样,只需学会各项程序:先有引言,然后下结论。今天一般教会的其他工作,也不过是如此。 可是,祷告却是另一回事。要祷告得好,教牧手册也无济于事。神的仆人要学习祷告,就必须独自去挣扎摸索,有时还须禁食、流泪,甚至疲累不堪。祷告不能复制翻版,不能抄袭,也不能求助他人,必须发乎自己的内心,所以各人有个别独特的祷告,方式也各不相同,没有雷同,只有一点共通的,就是靠着圣灵。 多马肯培(Thomas a’Kempis)说过:神的仆人在自己的祷告密室内,比在参加聚会的会众前,更感安适自在。只喜欢在会众前讲道的人,可说在灵性上还没作好准备,不宜站上讲台。这样说,并非言过其甚。有正确祷告生活的人,在大群听众前,一定会踌躇不前,因为他习惯了常在神面前,领会到传讲信息的重大责任,心里就生出矛盾,巴不得可以逃避讲台上的托付,但灵里强烈的催迫,使他不能不站上去,就算千军万马的势力,也不能迫使他离开讲台。 站在讲台上面对会众之前,必须先面对神。一个小时的讲道信息,需要有好几个小时与神独处的准备;神的仆人应该是祷告密室中的常客,而不是讲台上的常客。祷告是要持续不断的,而讲道却可以是间歇性的。 值得留意的事是:神学院开办各种有关讲道的学科,独缺最要紧的一门功课——祷告。对于这缺欠,我们倒不能归咎神学院,因为祷告是不能传授的,只能靠实行。任何神学院或属灵书刊(或文章),最多只能劝人多祷告,而祷告的实践,就要靠每个人自己努力了。在这个世代,这属灵的工夫是人干得最不起劲的。这不是很可悲吗?

Samaria Part Two

When the northern kingdom of Israel first began, Jeroboam established Shechem as his capital, later moving it to Tirzah. King Omri of Israel reigned in Tirzah for six years before moving the capital to Samaria. 1 Kings 16:24 states, “He bought the hill of Samaria from Shemer for two talents of silver and built a […]

Jeroboam

Jeroboam, also known as “Jeroboam I,” was the first king of the Kingdom of Israel after the division of the united monarchy. He was the son of Nebat, an Ephraimite from Zeredah, and his mother was Zeruah (1 Kings 11:26). Jeroboam was originally a servant of King Solomon. Solomon, seeing that he was not only […]

陶恕《受教的心》十二、主的道路仍是窄路

在这危机四伏的世代中,我们这些跟随主的人,可谓四面受敌。 在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时刻会爆发各式各样的争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仇敌处处埋伏,以种种不同姿态出现,随时采取最有利的方法迷惑人,叫我们上当。在交战时,作战的军兵照例穿着本国的军服,不但自己引以为荣,也叫人易于辨认。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军人有时会穿上盟军的制服,趁敌人毫无防范之际,向他们攻击,结果杀了好些人。这种诡计,非自纳粹党始,早在人类历史之初,魔鬼就装出密友的姿态,欺骗夏娃,使她上当,令到整个人类沉沦。 欺骗装假的手法,素来是最有效的武器,尤其是应用在属灵争战上,简直是致命煞星。我们的主因此曾经提出警告说:“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太七15)这句话我们已是耳熟能详,但直到如今,我们还是常受欺骗,上仇敌的当。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基督徒的立场还是十分鲜明的,大家都认真地遵行主的教训。世人若不是照着新约所教导的相信接受,就是干脆不信,彼此壁垒分明,一点不含糊。黑与白也好,光与暗也好,都是分别得清清楚楚的。是或非,正或误,其间的分野十分明显;信徒与不信的人,也截然有别。基督徒深知要撇弃世界,而“世界”的定义,大致都有公论,故无须辩明。事情就是如此直截了当。 但在近二十年来,一种无声无息的“革命”已展开了,整个宗教界大为改观;大批的基督徒,虽然并没有摒弃信仰教条中任何一条,但事实上已放弃了信仰,处境和新神学派的人相去不远。但这些新派不信的人,至少比他们略为老实,在他们违背圣经真理之前,肯不讳言地公开否定圣经。 有些名闻遐迩的牧师和圣经学者,练得一副口技本领,能同时从四方八面发声说话;但事实上他们已摒弃了传统纯正的信仰。对他们来说,万事不再有黑白之分,只有灰色。 他们认为,一个承认已“接纳基督”的人,不管他对信仰是否仍一知半解,生活是否仍旧属世,他已立刻得到神的接纳,能与先知们有美好的相交,得以加入使徒的荣耀行列。 我曾经留心地听过他们一些讲道信息,归纳出这类教训的一些主要成分,不外是加上一点佛洛伊德(Freud)的学说,几句艾密尔•哥厄(Emile Coue)的见解,一大堆冲淡了的人文主义理论,还再掺杂爱默森(Emerson)的超越论、代尔•卡奈基(Dale Carnegie)的主张;就是这样拼拼凑凑之下,他们的信息似乎充满希望和感性,但毫不明确坚定,跟基督自己,或彼得,或保罗所传主旨鲜明的信息,大不相同。当日摩西对以色列人说:“凡属耶和华的,都要到我这里来。”约书亚也这样说:“你们……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书二十四15)这些要求是何等斩钉截铁。但今天从教会里发出来的,只剩下一声婉约的恳求:“来接受耶稣吧!让祂帮助你解决难题好了。” 如果上述所说的怪现象,只限于某些狂热迷信的人,或仅是自由主义者,我才不会费神去提出呢!但可惜这些人当中有不少自称福音派信徒的。你如果向他们追问下去,他们就会力言自己相信圣经,坚守正统信仰,但听过他们给人的教导后,必令你感到疑惑。他们犹如在沙土上建造,下面没有纯正的信仰作坚固的根基。 今天福音派圈子内流传一个观念,认为只要有爱心就够了。如果听道的人心存诚实,肯读圣经,信耶稣,肯祈祷,那就不用管他的信仰立场如何,都可以接纳他加入教会。源于人类堕落心灵,并发自“旧我”的同情心,很快就叫人把这种不分皂白的观念奉为信条。这么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圣经的教导,完全不是这样。 使徒保罗提出警告,提醒教会要“远避世俗的虚谈”,就如许米乃和腓理徒之辈所为的;他们的话,如同毒疮,愈烂愈大,必败坏好些人的信心。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 原来只不过教导了一个错谬的观念,告诉人复活只是精神上的复活,而非真正的肉身复活。 古谚有云:“人若起意要在众罪人中,领先带头进地狱,最佳的办法莫如在异端之风中看风使帆;这样保证迅即可达地狱,因为持异端者,转瞬灭亡。” 这句话与保罗所见相去不远,但与近代的开放主义者大相径庭。十字架的道路,始终是窄的。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