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前世今生
“巴勒斯坦”这个地名在犹太人的历史上最初只指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居住的迦南地的沿海地区,《旧约》中称“非利士”,意为“非利士人的土地”。后来“非利士”一词的希腊语形式“巴勒斯坦”渐渐被用来泛指“希伯来人之地”,即整个地区。这个地区也被称作“圣地”、“耶和华的地”、“所应许之地”和“迦南地”等。 在圣经中并没有巴勒斯坦此一地名,它的范围各家的说法不一,而且也随时代而有所变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由国际联合会所勘定,其公认的范围是:地中海东岸,约但河以西,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南,埃及的西奈半岛之北,东邻约但王国。故其幅员与旧约圣经中的原迦南地相近,所以可认为即是迦南地。又因是神所应许赐给以色列人的土地,故亦称以色列地及应许之地。这片土地在主前十五世纪以前,住了统称是迦南人的十个民族,所以当时称为迦南城,待以色列人进迦南,取得这地之后,就改称是以色列地。到后来以色列的南北两国相继灭亡后,才逐渐改用巴勒斯坦来称迦南地。 1. 巴比伦帝国时期(主前587- 538);巴比伦击败了亚述,建立了更大的帝国,586 BC 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彻底的毁灭,拆了圣殿,将人民和财宝掳去,犹大王国到此结束。 2. 波斯帝国时期 (主前538 – 332):波斯帝国灭巴比伦、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成为波斯的一省。古列大帝在538 BC 准许犹太人回归建殿,首批人在设巴萨之带领下,回归的约有五万人,444 BC 尼希米再带一批人回国,此期间重建圣殿和城墙,与撒玛利亚人常发生冲突。 3. 希腊时期(主前332 – 63):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建立希腊帝国, 321 BC 他死后帝国分裂,巴勒斯坦先受埃及多利买之治统,198 BC 起受波斯西流基之统治,直到166 BC止,其间政治,宗教和文化都彻底的希腊化,犹太人受到极大之迫害。 4. 马加比和哈斯蒙王朝(主前167 – 63): 因反抗在宗教上的迫害,犹太人马加比家族起义,驱逐罗马人,收复失土,建立哈斯摩王朝,其版图几与大卫时相同。 5. 罗马帝国时期(主前 63 – 主后 324):罗马帝国兴起,取得希腊所有的土地,主前63攻占巴勒斯坦,置犹太省,主前37任命大希律作犹太人的王,希律死后不久,于主后六年起,再改由罗马帝国直接统治,犹太人和基督徒备受迫害,也不断反抗,70 年罗马的提多将军彻底破坏了耶路撒冷城,人民被杀或被掳去罗马,主后132 年哈德良皇帝重建耶路撒冷,并改名叫Aelia Capitolina,又在圣殿的原址上建筑了一座罗马神庙,禁止犹太人进入,违者处死,因此又引起犹太人之叛乱,结果失败得更惨(主后136),犹太人悉数被逐出耶路撒冷,犹太人一切根基均被铲除。此后的两百年间,耶路撒冷成为一彻头彻尾的外邦人城市。 6. 拜占庭帝国时期 (主后324 – 636):君士坦丁即位为罗马皇帝之后,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 ,并迁移首都到拜占庭,这是一段基督教兴盛的时代,持续有三百年之久。 326 年君士坦丁之母海伦娜前来朝圣,在巴勒斯坦建了数个教堂,很多的教堂和修道院都是在此时期所兴建。但在 529 年有撒玛利亚之乱,614 年又被波斯人入侵,教堂多被毁坏, 基督徒受迫害。 7. 阿拉伯回教帝国时期 (主后636 […]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关系
罗马帝国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明帝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大秦」或「扶菻」。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主前27年-主后200年)、中期(主后200年-395年)和后期(主后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在最强大的时期,其领土扩展到西欧和南欧(沿地中海),英国,小亚细亚和北非,其中包括埃及。罗马帝国是由皇帝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并通过军队、行政机构和法律来维持统治。帝国时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新的等级,如骑士阶层和官僚阶层。奴隶制仍然存在,但其规模和影响力有所下降。 新约撰写的时间处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基督教脱胎于犹太人的犹太教。犹太教信上帝耶和华,他们笃信的经典是《圣经》旧约。而基督教的经典不仅包括“旧约”,也包括“新约”,记载耶稣事迹。耶稣最后被钉上十字架,就是在耶路撒冷的犹太祭司压力下,被罗马帝国犹太行省执政官彼拉多处死的。 主后70年,罗马人摧毁了古代耶路撒冷,但罗马帝国的迫害始终伴随着福音的传播,基督教从罗马社会的边缘开始向内部渗透。罗马人秉承希腊文化,有着自己的多神教体系,对基督徒的一神崇拜十分不以为然,人们纷纷传言基督徒在仪式上喝人血,而基督徒们也拒绝向罗马皇帝献祭。 罗马帝国在3世纪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表现为政治混乱和内乱外患加剧、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入分裂和瘫痪状态,史称三世纪危机。这时也出现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崩溃的情况,饥荒、疾病和洪水比以前更多见了。罗马的哲学和科学发展就趋于停滞。艺术和工艺水准也开始下滑。混乱的政治和经济社会秩序难免使暴乱频发,流氓、强盗横行。 每当国家有难时基督徒就成为替罪羊。公元3世纪末,基督教会的建筑被摧毁,所有的基督徒被勒令向异教诸神献祭。那个时期罗马帝国杀戮基督徒,一如在两个半世纪之前杀害基督一样。但罗马的残暴反而使这座城市成为了基督教福音传播的中心舞台,基督徒对信仰的坚持、宗教理论的提升和不厌其烦的传教,最终使基督教由一个地区性教派,逐渐演化成一个超种族、超民族的世界性宗教。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四、信心还是迷信?
信心和迷信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实际上是隔着一道鸿沟,就像光明与黑暗、天国与地狱一样有着天渊之别。 可是,迷信与信心可以极为相似,一不留神,便会为之混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为类似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果观察得不够深入,很多原本相反的事物,我们也看不出有什么分别来。即使在自然界中,这些例子也俯拾即是。例如有毒的和可吃的草菇看来样子差不多,如果眼光不够锐利弄错了,把死亡使者当作营养食物,很容易就会一命呜呼了。 那么,究竟怎样分辨真信徒和迷信的受害者呢?既然有些“善”男“信”女的的确确能与虚无飘渺的境界沟通,在幻想出来的世界中找到安慰,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所见所闻的都是真实而不是虚幻呢?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幸好不是无法解决的。只要我们肯停下来,以应有的谦虚对待神所启示的真理,思索我们以往的经验,我们必能在灵境中找到出路。 信心和迷信相异之处,在于不同的盼望基础。信心建基于性格上,特别是神的性格。 一个字顶多只会与说这个字的人同样值得信靠,只此而已。可是,迷信的人却只考虚字词章节,忽略了背后的那一位。他们相信某些字或某句话拥有神奇力量。与写这个字或说这句话的人没有多大关连。这些有魔法的字眼,必须在适当的场合中说出来才会灵验。在这种概念下道德或性格根本无法立足,文字才是一切。凡有以上类似迹象的,必属迷信无疑。 可是,在基督徒的圈子里,这种信赖声音符号的病态也常常见到。例如,有些信徒不敢把耶稣的名字和祂的称号分开来说。他们从不说“耶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只敢说“主耶稣基督”。很明显,他们相信神十分着紧这些字眼原有的排列次序,如果弄错了,祂便会不高兴。有些神圣的字眼,像“阿们”、“哈利路亚”、“荣耀”等,他们也只管毫无意识地不停地念着,妄想它们有奇异的力量,可以带来好运。如果真的是这样,基督教只不过是种高明的掩眼法罢了。 任何实实在在的宗教体验,首先一定要对神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对神的性格存有不足取的概念,很可能会演变为崇拜邪恶的力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任何宗教经验,如对神的概念包含卑微下贱的成分,那不用说,这本质上就是迷信。 迷信的“神”不负责任,且喜怒无常。相信这个“神”的人,常常要用言语哄骗、安抚及控制,使这个“神”为自己做事。可是,这些信徒心中没有一丝安宁,因为他们没有把握,他们的盼望虚无飘渺。无法捉摸,他们信仰的背后擭有倚靠,只有文字。 真正的信心不只在乎文字,更在乎这些文字背后的神。文字只是用来表达祂的性格。 与这个性格同样重要,不多也不少。 跟随基督的自由人,已不再受这种“文字狱”所害。他们已超越了文字,直接到了神那里,找到真正的祖国和永久的家园,从此不再受那些迷信的奴隶所恐吓,害怕因为记不起这个宗教字句,或说不出那个神圣字眼而会遭受惩罚。他们已发现了盼望的真正基础——神的性格。对他们来说,圣经就是神的话语,与神分开了便失去意义。只有把他们合而为一,才能显出神的荣耀。
金冠冕
「宝座的周围又有二十四个座位;其上坐着二十四位长老,身穿白衣,头上戴着金冠冕【启四4】」 「冠冕 στέφανος/stephanos」原文不是指王冠,而是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或在筵席中给客人戴上的花冠。在古希腊文化中,月桂冠是献给主神阿波罗的神圣祭品,而它的小栉会编织成冠状或圈状作为比赛优胜者的荣誉,这种象征也广泛流传至今。在古罗马时代,月桂冠则是颁授给兵士的一种奖励品,特别是赐于在战场上凯旋的军队将领。罗马帝国时代,以桂冠作为帝王冠冕。
真主党
真主党又称黎巴嫩伊斯兰抵抗,是由伊朗支持在1982年建立的什叶派政治和军事组织,与叙利亚的渊源也颇深。真主党聚焦于黎巴嫩,建立之初的首要任务是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占领。这一目标于2000年基本实现,迫使以色列撤军。但真主党却继续战斗,并企图摧毁以色列。 真主党不仅是一个武装组织,还是一个政党,创立以来得到黎巴嫩政府的承认,具有合法性,但是因为后来他们的政策越来越极端,因此与黎巴嫩政府交恶。 真主党受到伊朗等外国势力的援助,是中东打击以色列的最主要的精锐力量。同时该组织在黎巴嫩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几十年来,真主党在黎巴嫩议会中拥有议员,大多数黎巴嫩政府官员中都有其代表。此外,虽然真主党不是执政党但却手握军队武装,这一点非常特殊。多年来,真主党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并在叙利亚内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还帮助叙利亚和伊拉克以及也门的胡塞武装训练士兵。 除武装活动外真主党还经营孤儿院、学校、文化中心、诊所和建筑公司等社会事业,因此在百姓中颇有威望,但是西方世界却看其为恐怖组织。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三、真心的侍奉
认真的基督徒有时会怀疑自己的侍奉不是最好的,甚至害怕一切劳苦都会白费,徒然把生命虚度。 但事实并不那样差劲;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善用,这种态度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优点。 基督徒的侍奉,可以像其他宗教活动一样,只是虚有其表。教会界定了一些认为是神所悦纳的事工,虽然,他们通常都是没错的,但我们必须谨记,真心的侍奉不重类、不重量,只在乎质。 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规模、数量是微不足道的,要紧的只有道德的好坏。如果我们是明智的话,便应该从现在起注重侍奉的质素。等到侍奉完毕,神要算清账目的时候才亡羊补牢,那便为时已晚了。 今天,人们的互勉都着重热诚和行动,不重思考,福音工作者最爱用的鼓励口号便是:“努力!前进!”结果,人人都不好意地只是坐下来思考,虽然这样也可以得到益处。 如果我们发现神怎样看我们忙得透不过气来的去完成祂的工作,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十分意外:假如我们再发现,神如何评价侍奉的真正质素,很多人必定震惊不已。神不一定悦纳所有的福音工作,即使这些侍奉看来很有成果,或者能够解决问题,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 神所悦纳的侍奉,必须是清洁的、真挚的,任何出于习惯的都不及格,马马虎虎的例行公事也未能合乎要求。一首唱粗心大意的诗歌,一篇只因为是主日而讲的道,一些扔进奉献袋里的多余零钱,一次循例的见证,这一切一切都逃不过神的监察。 基督徒的侍奉全在乎动机,因为动机是决定一切道德行为的最终准则。
古今黎巴嫩
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已经有先民聚居。黎巴嫩此名最早见于主前25-前23世纪的埃勃拉文书。早在主前2000多年时,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盛产香柏树而闻名于世,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国的重要建筑材料。关于黎巴嫩的这些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找到。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自古以来就遭到不少民族的占领。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 1517年黎巴嫩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一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二战时,英军占领黎巴嫩。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共和国成立。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方爆发持续了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有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1990年,交战各方签署协议结束内战,两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权力,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解组织遭到驱逐。与此同时,叙利亚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黎巴嫩国内的真主党游击队;而以色列也控制了南黎巴嫩,开辟安全区,1985~2000年间实行武装占领。 2005年4月26日,叙利亚遵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结束29年的直接干预。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与黎真主党爆发冲突;长达一个月的冲突给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有近160人丧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 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发布1701号决议,要求真主党和以色列停火,冲突正式结束。 2008年5月9日,真主党和阿迈勒(Amal)部队占领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西部,发动了自1975 – 1990年内战以来最严重的内乱。5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尔签订了《多哈协议》,结束内战。 如今黎巴嫩境内的战火仍在继续,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在黎以边境互掷炸弹、导弹轰炸对方,死亡的人数连续攀升,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新仇旧恨使黎以冲突不断升级。黎巴嫩——这个古代商业贸易的明珠、人类文明的中心,已逐渐变为战争的焦土,很难再塑昔日的辉煌。
但丘石碑
在古代,亚兰民族生活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们是一大群语言相近的人,说西闪族语的方言,该语言被称为亚兰文。他们发展了强大的城邦,这些城邦在主前第一个千年的近东地区,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亚兰语与希伯来语非常相似,在大约波斯时期,约主前539年,成为正式的国际语言。 以色列国与亚兰人起冲突有300年之久。从大卫时代,约主前1000年开始,直到亚述在主前八世纪末吞并了亚兰的城邦。冲突最多的城邦是大马士革,在哈薛统治下,于第九个世纪下半叶控制了以色列。最近发现的铭文,“但丘石碑”(Tel Dan Stela),带我们更多的细节。 “但丘石碑”的最大碎片“片段A”,是1993年7月在以色列北部的但丘上发现的。然后考古学家在1994年6月,发现了另外两个标记为“片段B”的连接片段。片段A和B在一起仅代表更长的铭文的一小部分。整个石碑用的语言是亚兰文,它庆祝亚兰王击败以色列和犹大。这是在以色列王国时代发现的第一个皇家铭文。 “片段A”出土时,考古学家感到非常遗憾,因为石碑的开头部分不见了。制造石碑的国王名字,以及引起纪念仪式的事件,就记录在开头部分。但是,随著片段B被发现,人们就可以确定石碑在历史上的位置。片段B中保留了两个国王的名字的一部分:主前852年至841年,以色列王亚哈的儿子约兰,以及主前841年犹大王(大卫家)约兰的儿子亚哈谢。有了这些新信息,就能确定石碑的年代和当时亚兰的王——哈薛。他下令刻碑的目的是为纪念他于主前841年,击败约兰和亚哈谢的胜利(王下 8∶28–29)。 该文件最令人震惊的方面是将“犹大”称为“大卫家”。有人认为,这是大卫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圣经以外的文件中。然而,大约在同一时间,两位法国学者安德烈 · 勒梅尔和埃米尔 · 普希各自在已经发现了100多年“米沙碑文”留意到这词。在埃及卡纳克神庙阿蒙神庙(Karnak)的“示撒碑文”中也出现了“大卫高地”一词。感谢主!当许多学者怀疑“大卫国王”是否真的存在而争喋不休时,这些考古证据就被发现了!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二、谁欠了谁?
使徒行传中论及理想的人生时说:“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侍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上) 我们若希望自己做人做得比大卫更好,即使不是异想天开,最少也是困难重重。这个理想包括信仰的整个范畴,涉及神、人和社会三方面,人类就在这个简单的“三角关系”里进行着形形色色的活动。然而,这个理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只有神、个人和他人三方面。我们不能,或甚至不应尝试超越这个界限。如果我们按神的旨意行事,服侍这世代,我们就能成就任何事。 大卫是个聪明人,在离世前服侍了神,也服侍了他那个时代的人,做人能够如此,相信也死而无憾的了。要是我们可以像我们祖先一样,安详地、无牵无挂地离去,也算是一件美事,但若生前没有为社会出过一分力,叫世界变得美好一点,那就无疑是个莫大的遗憾。没有人有权在未使世人欠他之前死去;我们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权利入土为安,除非我们已经付出力量,从人心中把一点点世俗思念带走,协助别人脱离世上种种束缚,带领他们踏上天路,不再依恋世界。 大卫的信仰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不仅是个善心人,也不是个只懂得用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医治世界创伤的庸医。他一生按神的旨意行事,他的侍奉有属灵的质素,且永垂不朽。有很多善行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例如:一个病人鼓励、帮助另一个病人与病魔搏斗,场面可能十分感人,但当中没有保证,没有盼望,因为安慰人的和受安慰的都难免一死。可是,侍奉能把神的温柔和慈爱带进人生,医治人的创伤。把永生的盼望加给受苦的世人,原是神的旨意。 我们要记着,如果要服侍这世代,便要坐言起行,从现在开始,因为他们不会永远留在我们身边。以撒·华滋(Isaac Watts)这样写道: 时间,像永不止息的流水, 把孩子也带走; 他们远去了,被遣忘了,像梦一样, 活不到黎明再来的时候。 我们生下来便欠下世界的债,我们愈年长,背负的包袱就愈沉重。如果我们从圣灵得着智慧,便会设法把情况扭转过来,叫世界倒过来欠我们债。要达到这个目的,便要及早按照神的旨意,服侍这世代,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亚兰与叙利亚
亚兰是《圣经》里的一个区域名称,位于叙利亚中部。其范围从黎巴嫩山往东过伯拉河,并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 “亚兰”这名字源自挪亚的孙儿、闪的儿子亚兰,相传是亚兰人的祖先,是希伯来人的兄弟民族。 亚兰人建立的王国。其首都为大马士革,亚兰国强盛时则常常入侵以色列人,当其衰微时则成为以色列的附庸或属地。 古时的亚兰,已是现今叙利亚国的领地。在罗马帝国时期,亚兰被定名为叙利亚省。新约时代乃称当地为叙利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