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七个教会
「亚细亚」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位于今日土耳其小亚细亚的西部。亚细亚的七个教会是早期基督教的七个主要教会,被记载在《新约圣经》的《启示录》。 据《启示录》第 1 章,基督指示《启示录》的作者拔摩岛的约翰:“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那七个教会。 ”《启示录》第2-3章记录了分别给上述七教会的七封信。这些书信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基督首先宣明自己的身份,其次宣告每个教会的光景、劝勉、和责备,然后发出对教会中“得胜者”的呼召。虽然这七封信是针对个别的教会,但寄信人还是声明:「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这七个教会没有一个是完全的,不是需要基督再来管教(启二5、16、25;三3、20),就是盼望基督再来拯救(启二10;三11),这正是圣灵要让我们看见的。而七教会之所以会出现异端和世俗化,根源是目光只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只想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与再来之主同坐宝座。因此,圣灵向众教会说完话以后,就把约翰提到天上,让我们能从天上的视角、从历史的幕后看清真相——「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启二十一2),看见今天分散、软弱的众教会在永恒里的合一与荣耀,因而活出当有的得胜生命!
《启示录》背景
《启示录》又被称为《约翰启示录》或《耶稣基督的启示》,这个书名来自原文的第一个希腊词:「阿波卡利普西斯」,意思是「揭示、揭开」。本书揭示了在神计划中「将必要快成的事」,向当时正在受苦的众教会见证:地上一切的权柄都属于天上「坐宝座的和羔羊」,不管仇敌看起来有多么强大、环境看上去有多么恶劣,历史都将按照神的计划进行,世上的国必将成为主神和主基督的国。因此,神的王权和国度贯穿全书,「宝座」(46次)、「羔羊」(29次)和「使者」(即「天使」,67次),成为本书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 初期教会普遍认为,本书作者约翰就是使徒约翰,写作时间大约是主后96年、罗马暴君多米田统治的末期。使徒约翰晚年在以弗所事奉,于主后94-96年左右被放逐到以弗所西南约95公里的拔摩岛(Patmos),在那里看见并记录下《启示录》的异象。 主前63年,罗马执政官格奈乌斯·庞培(主前106-48年)征服了叙利亚和犹大地,建为行省。此后,罗马独裁者尤利乌斯·凯撒(主前100-44年)给了犹太人许多方便,允许他们继续守自己的律法、免服兵役。在主后68-70年犹太人起义之前,基督徒被认为是犹太教的一个小支派,所以同样受到优待。在《使徒行传》的时代,当基督徒遭受犹太人的逼迫时,罗马政府往往对教会起到保护作用(徒十六36-40;十八1-17;十九13-41;二十一30-40;二十三12-31;二十五10-11)。只有在尼禄时代后期、罗马大火以后(主后64-68年),才局部对基督徒进行了逼迫,之后又有几年平静。 主后70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耶路撒冷圣殿被提多率领的罗马军队摧毁,犹太教势力从此没落,罗马人也看出基督教并非是犹太教的一支。到了《启示录》的时代,由于凯撒崇拜的升级,罗马帝国开始逼迫不愿敬拜凯撒皇帝的基督徒。提多的弟弟多米田继位以后,凯撒崇拜到达顶峰。当时亚西亚的富有犹太人遭到多米田的压制,又因主后66-70年的犹太罗马战争备感尴尬,许多亚细亚的犹太基督徒因此被赶出会堂。一旦离开犹太会堂,拒绝敬拜凯撒的犹太基督徒就会面对罗马的逼迫,因为他们只称耶稣基督为主。到了第二世纪初,整个亚细亚省全面逼迫基督徒。 在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福音已遍传亚细亚,信徒们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神的儿子基督,已经死而复活,升上高天,并将再来审判,建立神的国度。初期教会热烈盼望基督的再来,但现在已经过了60年,罗马帝国继续大权在握,偶像崇拜仍然继续,凯撒崇拜日见猖獗。然而复活得胜的基督并没有再度降临,教会却似乎很失败,虽然有所增长,但仍是弱小的一群。众使徒和见过主耶稣的门徒或去世、或殉道、或入狱,忠心的信徒或生活艰难、或备受排挤,教会外有逼迫、内有异端。《启示录》正是写给一小群心中充满这些疑问的信徒,他们备受逼迫、满怀疑问、东躲西藏。圣灵及时地向他们启示,未来并不属于罗马帝国,也不属于任何地上的势力,而是属于基督和教会。真正的权柄属于神,神始终坐着为王;真正的主角是基督和祂的教会,历史舞台上的各种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为了烘托羔羊的得胜和国度的成就。《启示录》大大鼓舞了信徒,此后二百年是教会最受逼迫的时代,也是教会最勇敢、最有能力的时代。
古实
”古实” 这一名称出自圣经,关于其地域有两处记载: 第一,在【创二13】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这里“古实”是指两河流域西亚细亚的一个区名,但是具体地点已无可考。 第二,指古时埃及南部(现今北苏丹)的一个区名,有时候圣经里也翻译成“埃塞俄比亚”,但地域上跟现今的埃塞俄比亚不同。古实有一百多个民族,所以,阿拉伯人看它为混血种人,称它为“哈伯西”(混血儿)。 ”古实”原意「黑」,他们的祖先是挪亚的儿子含【创十6,代上一8】含的儿子是古实、麦西、弗、迦南。 公元前1500年,大约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古实受埃及统治,这种情况维持了五百年左右。之后,古实摆脱了埃及的辖制。约公元前8世纪晚期,古实征服埃及,并统治埃及60年,史上称其为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亚王朝或埃塞俄比亚王朝)。 约公元前684,亚述摧毁上埃及的底比斯,彻底征服埃及,也结束了古实在尼罗河流域的统治。这样,大约半个世纪前以赛亚先知所说的预言就应验了【赛二十3-4】耶和华说:『我仆人以赛亚怎样露身赤脚行走三年,作为关乎埃及和古实的预兆奇迹。照样,亚述王也必掳去埃及人,掠去古实人,无论老少,都露身赤脚,现出下体,使埃及蒙羞。 』 虽然古实的政权被摧毁,但是以赛亚预言,在神的国来到之前,神要将失散在各国中的犹太人带回美地,其中特别提到古实【赛十一11】当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就是在亚述、埃及、巴忒罗、古实、以拦、示拿、哈马,并众海岛所剩下的。 以色列于1948年复国之后,陆续有许多犹太人从各处回到以色列,尤其是几十万名黑皮肤的犹太人。
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和反亚述联盟
在以赛亚书20章中提到的亚述王“撒珥根”,是历史上的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字义是「太阳之子」。他统治时期为主前722~705年。他是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的儿子,亚述王西拿基立的父亲。撒珥根二世的名字只在圣经以赛亚书20章提了一次,但是他的地位十分重要;他征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的战役,是整本《以赛亚书》预言的背景。 【赛二十1】亚述王撒珥根打发他珥探到亚实突的那年,他珥探就攻打亚实突,将城攻取。“亚实突”是非利士五城之一,位于地中海沿岸,耶路撒冷西边,是非利士主要城市。主前713年,古实占领并统治整个埃及。亚述为警戒埃及,入侵亚述通往埃及的要道亚实突。不久,亚实突发动叛乱,反抗亚述,驱逐亚述分封傀儡王,与犹大、以东、摩押等周边国家连手,以防亚述因这次叛乱而再次入侵。 主前713年亚述王撒珥根的统帅「他珥探」镇压 (参王下18:17) 叛乱,迅速结束了亚实突的独立,反叛领导者亚玛尼逃往埃及。正当此时,神向以赛亚传达重大使命,劝告犹大不要因惧怕亚述而与埃及等邻国结盟。神劝戒犹大,投靠属世权力必自取灭亡。神让以赛亚”露身赤脚行走三年”,以战俘的样式警告埃及、古实,不久其将沦为亚述王手下的败国俘虏;另一方面也警告犹大,若与埃及结盟,到那时兵败,埃及蒙羞,犹大也必一同羞愧。 主前705年,撒珥根二世去世,著名的亚述王西拿基立上位。 亚实突新的统治者再次与亚实基伦、以革伦、犹大、亚扪、摩押和以东组建反亚述的联盟,并获得了继任法老的军事支持。主前701年,西拿基立镇压了这场反叛。紧接着亚述攻陷犹大所有的军事堡垒,西拿基立以超过十八万五千的大军围困孤城耶路撒冷。面临亚述大军压境,醉心于向亚述妥协和与埃及联盟的犹大王希西家终于想起先知以赛亚的预警,决定不依靠各国的联军同盟,而是诚实依靠耶和华。神接受希西家王的悔改,亚述大军一夜之间被天使击溃,西拿基立势力大伤,犹大的危机暂时解除(参赛37:1-2)。 约公元前684年,西拿基立之子亚述王以撒哈顿彻底征服埃及,结束了古实在尼罗河流域的统治。古实人,包括王室的成员,都被掳到亚述去。这样,以赛亚的预言就应验了。
古罗马浴场
古罗马浴场(Roman Bath)是古罗马人洗澡的地方。公元前3世纪中叶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人已经意识到清洁能够带来健康,认为大量的出汗可以排除疾病。人们开始利用温泉的气雾来保健,并且坚信这种汗浴能够带来健康。如著名的卡拉卡拉浴场和戴克利先浴场。但由于古罗马时期的供排水系统并非连接入户,因此在家中建筑私人浴室是富人独享的奢侈。而小型的公共浴室在此时开始诞生,除去部分只能在河里冲洗身体的穷人外,到公元前三世纪,公共浴室已经成为许多罗马人选择洗浴的场所。 共和国末期至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的豪华公共浴室被纷纷修建,突破千数。浴室全场用大理石砌成,用嵌石铺地;有壁画,有雕像,用具也不寻常。房子高大,分两层,都用圆拱门,里面金碧辉煌,与壁画雕像相得益彰。居中是大健身房,有喷泉两座。场子占地六英亩,可容1600人洗浴。浴室中轴线上坐落着冷水、温水、热水三个浴室,两侧分布体育场地、更衣室和其他休闲娱乐设施。此时的公共浴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修建极为豪华,甚至被称作“平民的宫殿”。浴室内兼有健身房、餐厅、戏剧表演、图书馆和美术馆。古罗马人到浴场来,不单是为洗澡;他们可以在这里商量买卖,和解讼事等等。浴场还兼具了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性质。洗浴前人们通常会在健身房内进行跑步、摔跤、体操、掷铁饼等运动以锻炼身体,充分出汗,然后再进行沐浴,更利于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 此外,古罗马人十分重视清洁和修饰,公共浴室和许多公共场所都挂有镜子。但当时的镜子是用磨亮的青铜做的,看得不太清楚,所以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林前十三12)。
伪经
伪经(Pseudepigrapha)意思是「托名假造之作品」,是一些从主前200年到主后200年犹太著作的通称,其中一些著作是冒亚当、以诺、摩西和以斯拉等人之名写的。伪经以传统故事、启示性的异象、异梦等形式出现,目的是要帮助正经历困苦的犹太人坚守信仰,也反应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其所记载的事有的怪诞离奇,有的含真理错误,所以犹太人拒绝将它们收入旧约正典之中,也从未被教会承认为正典,不是信仰的依据。 旧约时代的伪经作品很多,包括:以诺一书(I Enoch)、以诺二书(II Enoch)、以诺三书(III Enoch)、禧年书(Book of Jubilees)、西卜神谕篇(Sibylline Oracles)、所罗门诗篇(Psalms of Solomon)、摩西遗训(Testament of Moses,或称摩西升天记 Assumption of Moses)、以赛亚殉道记(Martyrdom of Isaiah)、战卷(The War Scroll)、亚当和夏娃的生平(Life of Adam and Eve,或称摩西启示录 Apocalypse of Moses)、亚伯拉罕遗训(Testament of Abraham)等等。 由于伪经所记载的事有的怪诞离奇,有的含错误的教义,所以犹太人拒绝将它们收入旧约正典之中。除《伪经》外,当时流传的还有十四、五卷《旁经》或《次经》,写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00年,大体上准确地反映了两约之间的宗教、政治和社会情况。由于其中诠释有异,所以犹太教和基督新教不接受旁经为正典。
《犹大书》背景
《犹大书》可能是主耶稣肉身的兄弟犹大于主后65-70年左右写的,那时使徒时代即将结束,使徒的信仰已经定型(3节),使徒的话语也被人记念(17节),使徒的警诫也已经应验(18节),有许多异端开始搅扰教会。《犹大书》的内容与《彼得后书》非常接近,可能犹大和彼得在同一个时期写作,两者都十分关注当时会众所面临的异端威胁。 本信中带有浓厚的犹太文化色彩,引用了犹太人的启示文学,以及亚兰文特有的三叠句结构,配上优美的希腊文,表明作者是一位具有双语能力、土生土长的加利利人,最初的读者可能也是犹太信徒。 本信至少引用了两卷伪经,即主前一世纪的《以诺书》(Book of Enoch)和主后一世纪初叶的《摩西升天录》(Assumption of Moses)。第6节也可能引用了《拿弗他利遗训》(Testament of Naphtali),第8节也可能引用了《亚设遗训》(Testament of Asher)。《摩西升天录》和《以诺书》都是当时犹太人很熟悉的著作。犹大引用伪经,并不表明犹大赞同伪经的真实性,这就像中国人使用「叶公好龙」、「愚公移山」之类源于神话传说故事的成语,并不是认为这些故事是真的,而是因为读者都明白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新约作者引用了不少正典以外的著作,包括:灵磐石(林前十4)参考了犹太拉比所著的《米大示Midrash》;希伯来书的作者时常响应斐罗的言论;雅尼和佯庇在法老王面前抵挡摩西(提后三8)、还有天使成为赐律法的媒介(加三19;来二2)是取自犹太人的历史遗传《哈加达 (Haggadah)》;徒七22、雅五17和来十一37都引用了伪经;保罗也引用了不信神的诗人所写的诗句(徒十七28;林前十五32-33;多一12)。一个被圣灵感动的人,也可以运用一些不与启示冲突的当代世俗思想来阐明他的要点。
古罗马的公厕
古罗马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可谓登峰造极,古罗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得益于如此完善的排水系统,古罗马城共拥有公共厕所144家,解决了百万人每日的”必做之事”。厕所可以分为两种:公共厕所和私人厕所。一般来说,公共厕所建在浴室附近或在浴室里面,方便人们从浴室外面或里面入厕,然后用大量浴后水来冲洗厕所(而修建管道引水来冲洗私人厕所的情况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 古罗马的厕所规模也比较大,有些竟然能够容纳60个人共同如厕。古罗马人还把公厕开发成了休闲娱乐场所,公厕里不但安装了大理石座位,还装饰了精美的众神壁画和大理石雕像。到了冬天,厕所还提供供暖设备。古罗马公厕几乎不注重私密性,而且不分男女,厕所被设计成长长一排的开间,中间没有任何隔断,方便人们坐在各自的马桶上从事自然行为、谈天论地、筹划聚会、议论政治,或者接洽生意。不过罗马时代男性普遍穿着长袍,这样上厕所的时候更方便遮挡自己的隐私部位。虽然罗马人建造了豪华的公共厕所,但这并没有使他们更洁净,因为他们用来善后的最高级的东西,是大家共享的海绵棒(Tersorium),用水冲刷一下就给下一位继续使用。 城市供水在古罗马人的卫生用厕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罗马人充分使用露天沟渠里流动的饮用水并且利用地下渠道把污水带走。虽然不是刻意设计的,但罗马人做到了城市供水和排污有机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供水渠道多余溢出来的水流把城市的污水带到地下排水管里去。古罗马人供水和排水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动态水环境的建立奠定了最早的榜样,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翰叁书》背景
《约翰叁书》的原文是希腊文,又被称为「约翰的第三封信 Third Epistle of John」。《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壹、贰、叁书》、《犹大书》被称为「一般书信 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书信 Catholic Epistles」,因为这些书信都没有指明特定的收信人,而且作者并非保罗而是使徒约翰。 本书和《约翰贰书》虽然都很简短,却有很多用语相同的地方: (1)都自称「作长老的写信」(1节;约贰1); (2)也都提到受者「就是我诚心所爱的」(1节;约贰1); (3)又都提到因对方按真理而行,就甚喜乐(4节;约贰4); (4)并且在结束时,又都提到还有许多事要写,却不愿意用笔墨,盼望能尽快见到,当面谈论(13~14节;约贰12)。两书也有如下的不同点: 本书专论「存真理」、「按真理」及「为真理」三大方面的提醒。信徒要存真理──指信仰方面的造就;按真理──指生活方面的表显;为真理──指心志上的忠诚与忠贞。为着真理,不顾一切的困难;按着真理,不理各项的反对;存着真理,不怕任何的哲理异端;这是信徒毕生三方面的功课!本书告诉我们帮助别人遵行真理,与自己遵行真理(前书的要旨),都同样是信徒该尽的本分,是荣神益人的途径。
古罗马的卫生系统
古罗马的供水系统被认为是古代历史最辉煌的奇迹之一。罗马控制的疆域范围都修建了引水渠,引水渠几乎成了罗马帝国向外扩张的标志。古罗马的引水渠建设主要是提供逃生通道或军事需要。当然,其他功能也是同时具备的,如提供家庭用水、花园浇灌、水上表演、推磨、喷泉景观等。 古罗马的输水渠道建设首先是寻找水源。从四面八方来的地下水,渗透汇集到建好的拱形储水库中,水渠跟储水库连接,空气通过水面上方进入储水库,储存水通过露天的混凝土水渠自然引流出来。在输水过程中,罗马人还建设了许多坚固的高架输水渠、虹吸管、隧道,以避开深谷和悬崖。最后,水渠里的水注入混凝土做成的水窖里净化,净化以后又通过水渠自流到分水池。分水池中有许多隔层把水分开。分水系统主要是把水库里的水或输水渠里的水分流到终端用户。罗马的分水系统就是把来自水源地的水用渠道分流到城市中。供水时,供应的水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一是为保证水流的压力;二是冲洗街道。绝大多数的输水渠道由砂石建造而成。 罗马人常常以他们宏大的供水系统为豪,但最重要的或许是这些建筑让罗马人认识到可以利用水力学的原理建造排污系统和集中处理污水。随着新城市的不断扩张,古罗马的排污系统也在一年一年得到延伸。古罗马城大量的清洁饮用水、街道上的污水都要通过渠道处理,最后才排到第伯尔河。另外,古罗马人还精心设计了路面排水系统。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铺设了用于排水的路牙子和沟槽,引导路面的水流到石头砌成的露天排水沟里,稍微倾斜的路基就能把路面上的水排到沟渠里去。 最早在法律条文中涉及公共卫生治理措施的,可追溯至古罗马。古罗马建立了在古代社会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其中多有涉及公共卫生与环境干预的,在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水平,这些法律规范在欧洲近现代的公共卫生立法实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当时罗马城公共卫生状况很差,空气和水源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源包括垃圾与生活污水、居民的便溺、工厂的排放物以及死者遗体等。为解决罗马城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催生出大量的公共卫生法。古罗马设立了专门的卫生官员,建立了完善的水道和众多的公共浴场并有相应的立法,此外,还就工厂排污、殡葬卫生等进行立法。 高度发达的水道系统是罗马城最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对罗马城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城市工厂排污方面也有专门的立法。 正是由于古罗马公共卫生法的上述特点,罗马城公共卫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罗马城以14条水渠的完善给水系统向居民供水,所供给每个罗马城居民的水,甚至数倍于今日卫生学的要求。这些公共卫生法实际上给今日所有的卫生领域内的措施提供了范例,在公共卫生领域,古罗马已从一个古希腊的承袭者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