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六、耶稣是得胜之主
复活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表明基督复活的事迹,以及其背后的真义。 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复活的事迹,今天已成为无可置疑、证据确凿的事实。然而,复活的真义却需要信徒和教会经常重新思考,直至主再来。 除非是很自大的人,否则我们都不敢把基督复活的重要性,完完全全地在一篇文章中发表。如果要把复活的真义逐一记下,就会像记载基督的生平事迹一样,“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二十一章25节下) 复活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基督征服了人类的仇敌,使所有真正的信徒最后都会胜过魔鬼的能力。因为一场争战,失丧的人从此得数。让我们用一用丰富的想象力——复活节是美好的日子。它象征着大卫已经走上沙场,面对罪恶和死亡的化身歌利亚。而基督复活再来,正好让我们确信祂已得胜。死亡和魔鬼均已败北,得胜的一方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以下一首古老的诗歌,正好唱出我们内心的喜乐: 争斗结束,战事完毕;真理已经全得胜;同唱凯旋之歌。哈利路亚!死亡的权势不能阻挡,基督的精兵踏遍各方;就让胜利的呼声传遍万邦。哈利路亚!祂摔碎了阴间的锁链,祂打开了天堂的大门;就让赞美的诗歌唱颂凯旋。哈利路亚! 我们也许会用很多时间虔诚地探讨复活的真义,但我们不应只着重理论,纵然理论有助建立复活的神学观念,而且有利于护教工作。其实,追求真理的最佳方法莫如了解它与我们个人的关系,并明白真理对我们这些客旅和寄居者究竟有何意义。耶稣“按经上所说,三日后复活了”,乃是信主之人的圣经基础,但我们不应停留于此,而是要敬虔地领受恩主复活所带来的福气。 耶稣是得胜之主!不过,这不应只是复活节的宣言,而是要在我们身上发挥功效。我们要让主在自己身上做王,好使祂在信徒当中得着更大的荣耀。 請關注我們公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五、神不能不爱我们
爱克哈特(Eckhart)曾说过:若神仍然是神,就一定要爱我们,否则祂不可以配得神的称号。 “若神仍然是神”这类说话,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谓荒谬至极,因为神不可能不是神,也不会改变其属性。然而,人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要参透神那份深不可测的奥秘,希望借着自己的理论,透过自己错漏百出的语言,试图去明白这位高深莫测的神而已。如果有人说:若神仍然是神,就必须爱我们,那表明他只不过是用人的观念来思想神的大能,用有限来认识无限罢了!这种说法虽然幼稚,但人毕竟是人,我们最多亦只能做到这一点。 爱克哈特说神一定要爱我们,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神就是神,并无选择余地。祂的爱临到万物身上,就如阳光照遍大地一样。太阳也无选择余地,无论美丽的森林,或是一堆堆的垃圾,它都同样照耀。对太阳来说,它照着什么都没有关系。因为它是太阳,所以必须照耀、发光。 神是爱,所以祂的爱不是能收能放,也不是断断续续、夹杂了其他东西的。祂对世人的爱如水长流,从没间断,而且丰富全备。历世历代以来,神的爱依然没变,就如祂自己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神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发出的,没有一丝勉强,而且毫不费时。我们有时会不明白神为什么会爱我们,不过,纵使我们真的不明白,这种想法也要不得,因它反映出我们的错误观念。神爱我们,不是因我们易爱或难爱,也不是因我们是好是坏,是可爱或丑恶,而是因祂是神。神的爱不是向被爱的对象刻意摆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因为神就是爱。 “神爱世人”并不是因为世人可爱,而是因为祂就是爱。同样,基督为我们死也不是为要让神爱我们,而是因为神已经爱了我们,且会永远爱我们。神爱我们,为我们设立了救恩,所以救恩是爱的结果,不是爱的原因。 有些人或者会有以下的疑问:神会不会多爱某些人呢?如果神真的一视同仁,为什么又称约翰为“耶稣所爱的”门徒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约翰对基督的爱较为敏感,所以便较能领略和享受这份爱,而这份爱亦较易感染他。那些没有他这份单纯信心的人,难怪较难感受到这份爱了。 试想向日葵整天把面朝向太阳,纵使太阳同样照耀,它所受的阳光也难免比躲在叶下的紫罗兰为多。同样,纵使神一视同仁,那些回应祂较多的儿女,也难免会感到得着额外的怜爱。 請關注我們公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四、我就是我
基督教的伟大思想家多马肯培(Thomas a’Kempis)年老时曾说:“不要被他人的说话影响自己,因为是褒是贬都不重要,最主要的是你是否对得起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称赞,这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这个欲望占据了我们,甚至发展到别人不称赞,自己就不快乐的地步,那不单对自己有害,甚至会得罪神。带来严重的后果。 基督徒要学的第一样功课是忍受责骂。记得耶稣在世之时,祂所受的攻击极为猛烈。 家中的主人既是如此,作仆人的又怎能免受抨击呢? 要避开恶意批评,唯一的方法是远离人群。不过,如果你真的这样做,可能仍会有些人刻意用令人吃惊的口吻,说你别有用心。你立定不动时,有人会责怪你懒惰,当你动手参与时,又有人怪你为什么不参与其他事情。 伏尔泰(Voltaire)不是说过,有些人就像蚊虫一样,只在叮人时才受到注意吗?因此,要继续旅程就要下定决心,不怕蚊叮虫咬。这些蚊虫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前进,只能令他的旅程变得较为艰难而已。同样,神的仆人朝着主所定的目标进发时,身边也有很多喜欢叮人的人。这些人似乎以制造麻烦为乐,而我们亦难免受他们困扰。正如以上所说,这些人是避无可避的,唯有忍忍他们吧! 纵然如此,有一点仍可肯定,神是不会以人的眼光论人。众人所称赞的,神不会对他特别好;众人所批评的,神也不会对他有偏见。神认识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祂都了如指掌。 我们要面对神,也要面对人。除了“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祂的救恩”(哀三26)外,就没有什么可以做了。不过,我们只要有圣灵住在心里,仇敌就不得不承认我们认识耶稣,祂也与我们同在。 請關注我們公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三、不要错用圣经
很多人都以为圣经有一股导人向善的神奇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单是把圣经读一读,或是节录其中的章节,都会令人得益。这种想法颇为幼稚,实需纠正。 彼得就曾经指出,保罗的书信可能不会令每个人都得益:“……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彼后三15-16) 圣经可能会引致的危机,乃在它会令我们过分注意它,以致看不到神。毫无疑间,事实往往确是如此。圣经应如空气般透明,让人可以看到太阳。假若它阻挡了光线,使人只能看到它而看不透它,就丧失了本身应有的功能,神的话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只顾研究神的话,而没有借着它认识这位大能的神,则圣经仍没有在我们身上发挥应有的功能。换另一个例子来说,圣经就像望远镜,让我们看到“远方的一切”。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望远镜本身,必会错失上好福分,因为神从来不会用其他事物,来取代只有祂才可享有的位置,祂也从来无意以圣经来取代自己的话语。 圣经的目标有三:宣告神的计划、让人信靠神、让人顺服祂。除此之外,其他用途都只会导致误用圣经,甚至可能会造成实质的伤害。只有虚心受教、清心相信和全心顺服的人,才会从圣经中得着益处。对这些人来说,圣经就像透明的亲子,让人可以看到三一真神,并在地上初尝身处天国的滋味。 請關注我們公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二、凡事皆属灵
基督徒的福分在于他们可以每时每刻都与神同行,完完全全的活在祂里面。 只要我们活在神里面,不断经历祂的同在,就会觉得凡事都有了属灵意义。以往分隔属世与属灵生活的界线亦不再存在。曾经是世俗的事,如今也有了新的意义。我们所遇到的一切,无论是大是小,神都会参与其中,而生命中的各方面,亦因着主耶稣基督的缘故,不但有所改善,而且还蒙神悦纳。 活在基督里的信徒,所过的其实是不住祷告的生活。他们整个生命都在不住祷告:说话,是开声祈祷;思想,是心灵祈祷;一举一动是用行为祈祷;甚至睡眠也可能是一种不自觉的祷告。 心理学家承认人的内心世界尚有潜在的一面,称为潜意识。它在我们睡眠,以及被麻醉时控制我们。这个神秘的思想领域亦可能是我们接收圣灵启示的地方。启示先经潜意识接收记录,我们便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一点仍可肯定,那就是我们可以把心思意念全然放在基督手里,纵使是睡眠或自己不在意时,基督的同在都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祝福和帮助。解释这个真理的方式可能因人而异,但每个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都会知道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只不过以较少人用的说话方式,去诠释一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真理罢了!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一、幻影与实体
奥古斯丁(Augustine)曾用以下说话来形容他生命里的一段日子:“看哪,神的仆人,离了神,就只得着幻影。” 一千五百年后,许格勒(von Hugel)这样写道:“神何其真实!祂是唯一丰盛无尽的实体。”这两句说话都是说同一件事,合起来看,意思显而易见。其中所提的教导不仅符合圣经真理,还配合创世奇功。原因是只有神才是绝对的实体,其他个体的真实性都是相对、暂时的。我们每天所感受、所知道的事物,本身都不是实体,只不过是神令它们成为实体吧!因此,假若神不再令它们成为实体,哪管是短短的一刻,它们也不会存在。 基督徒之所以坚持神是他们的一切,也是他们最爱的一位,理性方面的原因就在于此。其他事物都是从神的角度去看的,其价值也是以神的标准评定的。因为每一种东西原是幻影,只不过神把它变为实体吧。如果我们看全世界,却没有神,就得空余幻影而已。 耶稣基督也根据这个永恒的真理(就是神是绝对的实体,是存在的核心)来教训信徒,指出他们如果要脱离幻影世界,得着永存的财宝,唯一的方法是要远离世俗,完全把自己奉献给神。 现代的信徒往往因为觉得远离世俗才是真正属灵,以致被人视为古板狭隘,实在无辜。其实,他们的信仰正确无误,而且配合天上地下所有一切。神既是绝对实体,而万物又只不过是幻影,我们要得真正平安,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神。 今天的信徒大都在这方面偏离真道,不但自己重视幻影的世界,还教导其他人仿效,甚至愈来愈多宗教领袖也这样做。只要上述情况没有改善,神仍会被人遗忘,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种瓜得瓜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根据保罗的说法,这是人生的定律,也毋庸置疑,因为神是轻慢不得的。 明天的“果”,全赖今天的“因”。此“因”不单包括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包括我们忽略或没勇气去做的一切,因为整体来说,这两方面带来的果,都同样具有影响力,作因果关系如此密切,乃从神亲手创造万物开始。自从祂说“各从其类”开结,因果便有了关系,而人种什么,收的也是什么。今天的一切,乃受以往影响,而将来种种,亦离不开目前及过去的经历。 不论我们觉得怎样,这仍是事实。回想创世之时,人本有神的形象,而且还有某程度上的自主权,因为大能的神把这种权力赐予我们。可惜,始祖犯罪,以致神的形象无法在人身上完全彰显。 我们可顺从情欲生活,神是不会干涉的,不过所得的结果只会是堕落。虽然我们有权选择去种什么因,但相信正常的人都不会喜欢收恶果。不过,有些人以为可以逃得过因果循环的定律,便放纵自己,尽情享乐。但事实证明,从创世以来,人种什么,就收什么。 对于神的定律,我们应以信靠和顺服的心态加以配合,以善用其中的好处。因此,只要我们为永生的神做工,在因果定律运作下,我们便会得益。神真是多么慈爱,多么体贴祂所造的一切啊! “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六8下)由此看来,我们只要按着神的定律而行,就会得着永生的报酬。按圣灵行事、顺服基督、荣耀三一真神等,都是令我们得着无尽福气的“因”。虽然重生的福分不是靠行为而是靠信主而得的,但之后如何,就要视乎信徒本身的生活。如果他肯放下自我,谦卑顺服地背起十字架,就会因着这种行为,种下永生的果,也会为自己带来永远的荣耀。但如果他忘记播下爱的种子,甚至认为爱心既微不足道,又一无是处,便会收到恶果,因为神并不善忘。总括而言,只要活得合宜,就会种下好种子,到息劳归主时,便得着美满的收成。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九、持守信心
使徒行传、保罗书信,以至希伯来书都强调持守信心的重要。众使徒之所以这样说,显然因为在他们眼中,基督徒的人生恰如一条既艰苦又漫长的旅程,虽然至终会得着荣耀冠冕,但期间却要付上极大的信心和决心,方能走完。 由此看来,不论是耶稣的教训,或是使徒的教导,都没有今天广泛流传于教会中的那种“一次即成”的信仰观念。现今一般的福音聚会单为叫人决志而设计。慕道的朋友只要表示决志,众人就认为已经打胜了仗,就如已将一尾鱼儿放在篮内一样,救赎行动既已完成,其他工作便再没需要了。可是,无论是使徒,或是历代忠心的教会领袖,都从没有这样的教导。 信靠基督是一个过程,并不可以像注射黄热或霍乱疫苗那样,一时间便可达到目的。 罪人悔改信主,得着赦免和永生,只是信主过程的开始。他要一直追求神,直至生命结束,以至永永远远。“耶稣对信祂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约八31)认同耶稣的话、与之彼此呼应的,是巴拿巴在彼西底和安提阿向信徒所说的一番话:“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徒一四22-23) 有些教会为了让会众可以在完成宗教责任后,整天于高尔夫球场上尽兴,便把主日祟拜提早至清晨举行。这样,会众一方面可以克尽对神的责任,又可在不太麻烦的情况下,尽情享受余下的时间。看到这个例子,我们也许觉得很可笑,但当想到自己同样也会一早尽上宗教责任,以便在余下时间安然地过普通人的生活时,相信我们就会笑不出来了。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把救恩视为一种保险——付了代价(或让主付代价)后,我们就以为大功告成,根本没有想过要继续追求长进。这种观念实在要不得,也不合乎圣经的标准。 其实,真正的信心生活是一个过程,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本身,所以决不能停下来。决志信主只不过是整个过程的开端,以后我们要与主同行,度世上的日子。虽然这段路又辛苦、又艰难,但却极为美妙。因此,每个走毕全程的人都会觉得非常值得。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八、以灵为生命之本
神是个灵,万物都借祂所造,赖祂而生,所以灵是万物的实体,也是众生之本。甚至现代的科学理论,也有相似的说法。 然而,我们无需深究其中的哲学理论(即使有的话),才能有此信念。我们只需相信圣经,就可清楚知道人其实是个灵,而身体只不过是外壳,内在生命才最重要。整本圣经更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内外层面,并强调内在生命较短暂的外在生命更为重要。 因此,信徒若要胜过世界,就要像保罗美妙的凯歌一样:“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对基督徒而言,有价值的乃是永恒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人看到的东西,在神来说,价值都不大。因此,神不在乎人的容貌或能力,而在乎人的内心。人生其余的部分,也只不过是一个居所,让这内在的永恒生命居住而已。 要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就要从灵命着眼,因为灵是生命的核心。如果人先处理内在生命的问题,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假如我们愿意把解决外在问题的一半时间,用于解决内在的毛病,成绩必定会叫我们欣慰不已。此外,我们要心境平安,往往先要与神建立和谐的关系;这种说法似乎很奇怪,但事实确是如此,就如黎明降临,并不是因我们驱走黑暗,而是我们等待晨光的结果。 教会的问题源于灵,也要以灵解之。无论错在哪里,我们在解决教会问题时,都得认清问题的性质,并要从其本体开始。不管信徒有什么毛病,他都可透过祷告、爱心和按圣灵行事得着医治。可惜,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往往以其他方法加以解决,若不成功,我们才想起这个方法来。我们甚至经常试图以药物来医治灵里的疾病,其效果不但令人失望,还可能带来其他不良的影响呢!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七、我们需要属灵恩赐
单靠个人力量完成教会重任实在很难,只凭个人才干也是不足以应付都会多元化的工作的。 有见及此,神特别赐给各人不同的恩赐,使他们分工合作,一起完成教会的使命。这样,各人所负的责任就轻省多了,而神在世人身上的计划也可顺利完成。神赐给教会各人不同的属灵恩赐,无疑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神百般的智慧,更借此一再向我们表明了。 因此,能够公开演唱的人实在不多;被呼召做传道人的,数目亦很有限;而真正的教师,更因得着这种恩赐的人不多,所以十分难求。甚至一些较不显眼的恩赐,如“助人”及“监督”,也只有少数人可以得着。同样地,宣教、牧养、智慧等恩赐,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人若知道自己的恩赐,而且懂得加以运用,服侍教会中的其他肢体,做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实在非常有福。 现在,就让我们重新思想一下,属灵恩赐究竟在基督的教会怎样运行吧。有些极端而且不负责任的人,曾经讨论过这件事,但可惜他们把属灵恩赐与宗教狂热混为一谈,这实在非常可惜,而且令现今教会的属灵工作蒙受极大损失。 关于这方面的评语,无论是好是坏,都已令研究属灵恩赐的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可是,我们却不能置之不理,因为所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无法承担的。新约时代教会真正的奋兴,必定会有属灵恩赐出现于信徒身上。否则,这种奋兴是否合乎圣经教导,实在令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