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圣灵的大能》(全书)

前言 这书主要谈论圣灵的位格和工作,无论在教义和实践方面都显得合理中肯。书中信息是陶恕在美国芝加哥西南联合教会侍奉期间,曾经在讲坛上宣讲过,之后汇集成书的讲道信息。他以一位牧者的身份,在书中充分表达出他对圣灵的见解;并且以简单又直接易明的言语去揭开一些颇为深奥、关乎圣灵的真理,当中并不见任何艰涩的神学字眼。 陶恕深知今日教会极其需要圣灵的大能运行在其中。他强调信徒之所以有所长进和得着丰盛的生命,圣灵的工作是功不可没的。 陶恕如此坚信:要明白圣灵的工作,就必先要荣耀和尊荣主耶稣基督。 这书为饥渴慕义的人提供了涌流不绝的活水泉源。 第1章 无需刻意祈求圣灵降临:单单荣耀基督 对于使徒行传第二章的经文,我们必须特别留意一个经常为人忽略的观念:耶稣在哪里得荣耀,那里就有圣灵降临。 我所说的跟大多数人不经意的想法刚好相反,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圣灵的降临,面是耶稣本身已经被高举,得着祂当得的荣耀。 以下让我先扼要交代使徒行传第二章的内容:当时彼得与众门徒聚集一处,同心合意、恒切地祷告,而五旬节就在那一刻正式来临。突然间,天上骤然传来一阵仿如大风吹过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真正的风声,而是好像刮大风一样的声音,这声音充满了他们身处的房子。同时,又有舌头如火焰般落在他们头上,然后,他们便开始说起别国语言来。当时,有十七个国家的人来到,听见门徒分别说起自己的乡谈来,就觉得非常奇怪,并且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中有些好讥诮的人便说:“他们无非是被新酒灌醉了。” 可是,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来,高声对他们说:“以色列人啊!请留心听我说,今日你们在这里经历到的,正是应验了昔日先知的预言。” 然后,彼得就把拿撒勒人耶稣如何应验昔日先知的预言,并有关祂的事迹,一一告诉他们。根据第三十二和三十三节,彼得见证说:“这耶稣,神已经叫祂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祂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他稍后在第三十六节又说:“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 因此,按照彼得所讲的,当中最重要的事实,就是耶稣已经被神高举了。 约翰福音第七章记载,耶稣曾在节期中最大的一日,于耶路撒冷城里说: “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耶稣这话是指着信祂之人要受圣灵说的。 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七38-39) 由此可以清楚知道,因着耶稣得荣耀,圣灵才得以降下,我们应该马上谨记这个观念。所以,让我重复说一遍:耶稣在哪里得着荣耀,那里就有圣灵降临。我们无须刻意祈求,只要尽力荣耀救主,就必得着圣灵充满。基督真正受到尊崇的时刻,正是圣灵降临的时候。 现在,让我们特别留意使徒行传二章十四节:“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高声说……”。彼得站起来,然后提高声线说话。 此刻,他正代表神整个教会说话。他是第一个在圣灵降临之后站起讲话的人,他相信神的话,并且接受神在他心里的实据。我们若将在新约里找到的“信”,与现今所谓的信相比,便不难看见新约里的信确能产生一样东西——神的实据。 时下所谓的信,既是开始,也是结束。我们因信而有信,却不会因信而再发生什么事情。然而,昔日使徒对复活的基督有信,同时,又确实因为那信心而产生一些事情,这正是二者的差别。 此刻我们看见彼得站起来高声说话,这正是教会应尽的本分。彼得成为地上的见证人,向众人见证天上的事,这是教会所应该有的身份。正因为我晓得教会必须见证那超乎地上与人类能力的大能,所以当我看见今日教会凭借人为的能力行事时,心里实在非常忧伤。 彼得要见证一些超越人类与世界的事情。原来在这世界以外还有一些能力,是对我们很有兴趣,同时又很乐意进到我们当中去让我们认识的,这能力就是神的灵。 因此,彼得要见证他自己的经历,并希望借此影响、鼓励与催逼那些不曾有过这经验的人,也一同进到圣灵当中。 可惜,现在有些教会却要凭着自己的能力行事。我可以简单说一句:这实在叫神感到恶心,因为她们竟然以属世的态度来管理一个属天的组织。 假如我不能再具备从神而来的能力,我就宁愿放弃一切事工,并且离开。一个真正渴望神能力的教会,除了交谊会、编织会、男童军或其他种种旁务外,必定还会为信徒提供一些不同的聚会。 倘若教会要成为基督的教会,以基督为元首作活泼、有机的救赎身体,她的教师与会友就必须不住恒切敬虔,凡事借祷告而行。 首先,我们必须致力实践信仰,行事为人必须合乎新约的本意。 我们必须摒除外界的杂质,专心教导、相信新约中的真理,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不断寻根溯源。 昔日,当发现北美新大陆的伟大先行者把一块野地占领下来时,他们随即拿起斧头砍伐树木,盖建房子,开垦耕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其他蔬菜谷物。他们不眠不休地耕种,及至到了收割之时,才肯松弛下来。同时,从种植玉米与其他农作物开始,他们就一直跟野地上种种入侵者对抗,直到收成那天,所有收获都得以安然送进谷仓后,这场争战才告终结。 野地上的侵袭者时时刻刻也威胁着种满农作物的土地,若不是人们日夜保持高度戒备,抵挡所有外来袭击,他们的收成就肯定有限,甚至会一无所获。 我想这正好就是教会的情况。 正如一位古代圣徒说:“总不要以为你可以有一分钟不受撒但引诱,人愈是以为自己不会受到试探,就愈容易受到试探。” 我们一旦以为自己不会受到试探,那正是最危险的时刻。对于教会,情况也是如此。我们自恃地说道:“对于某些教会,这说法大概正确,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却不合适,因为我们拥有的财物愈来愈丰富,我们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所缺!” 让我提醒你,我们必须为自己拥有的东西争战。那块属神的小耕地必须具备武器和大量守卫,以驱赶乌鸦以至其他所有侵略者,甚至包括那些微小的昆虫,免得它们毁坏我们的农作物。我们必须小心保护农作物,设法保持田地的优良状态。为要做到这一点,唯一办法就是时刻忠诚地面对神的道,常常回到基要的地方,把神的话带到教会中。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虔敬、全心地祈求神,求祂把昔日赐给门徒的能力,同样在今日赐给我们。 彼得说:“(祂)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徒二33下)我们必须全力寻求永恒的事情,活出在地若天的生命,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忠诚地追随基督。任何不能符合这要求的教会,都不能称为神的教会。我宁愿成为街头一个小教会的会友,也不愿意参与那些在精神上、生活上、圣洁上,以至一切本质上都与新约不符的大型活动。我们无须冀望在那渺小的教会内为人所知,只要我们能建立一个真正属神的教会,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结出果子。 以下让我们看看有圣灵充满和圣灵带领的教会,具备哪几方面的特性。 首先,会友是满有喜乐的。 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s)的历史告诉我们,圣灵在一九二七年十月的一次圣餐聚会中,降临在其会友身上,他们就高高兴兴地从那个地方出去,而且差点儿分不清自己正处身地上,还是已经离世与主同住。喜乐乃弟兄会百多年来的特质,他们的快乐绝对不是人为的,而是从心里涌益出来的真喜乐。 我们当中确有不少自称基督徒的人,他们心里不喜乐,却又竭力假装成快乐的样子。弟兄姊妹,倘若我们让神在教会中得回祂应得的位置,承认基督是神所高举的主,让圣灵得到祂应有的地位,我们的内心自然便会有一种绝非人为的喜乐,如泉源般涌流出来。耶稣说这泉源有如自流井,是从内心涌流出来的。那是被圣灵充满的教会的特质,他们是充满喜乐的人,并且能够叫别人一看就可以把他们从世人中分辨出来。 假如今日保罗重返地上,亲眼看见教会的光景,我不晓得他会有什么感受。假如他先在教会通道上徘徊,然后再去外面一所剧院走走,另外又参观一场曲棍球比赛,在人声沸腾的购物中心与街道上流连,最后,返回我们当中重复观察我们,我怀疑他会否看出教会与世界有什么明显的分野。 教会要是敬虔的、被圣灵充满的,我们总应该可以把属神的儿女从世人中分辨出来。 再者,一个被圣灵充满的教会,自当对人类有所贡献。 我并不担心别人批评传道人是寄生虫,教会本身又不事生产,实际上,我相信教会对整个社会总会有一定的贡献——借着我们所作的见证,帮助我们的邻舍,从而改善区内情况。所以,我们无须抱歉,其实他们还欠了我们的人情呢!我们这些生命有改变的信徒,的而且确能够有助降低区内的犯罪率。无论在什么地方,被神、被圣灵充满的教会愈多,那地方的员警就可以愈少到街上巡逻——只要多添一分属神的信念,就可以多减一分罪恶势力。 圣灵充满的教会,对于社会而言,实在贡献不少。即使对于不曾认识和接受耶稣的人,也有莫大的帮助。 从另一角度而言,一个敬虔的教会也会对其他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很希望看见教会变得极其神圣,又被圣灵充满,以致足以影响区内其他教会,如保罗所说:“你们做了……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你们向神的信心……在各处也都传开了。”(帖前一7-8) 我对你们也正有这种期望。盼望我们都能够成为被圣灵大大充满、与神同行、晓得如何敬拜、生活又自洁自守的信徒,从而使所有人都看出我们与众不同,也因此而今到其他教会蒙受祝福。 众所周知,当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迫使了天主教教会进行内部肃清。路德一派的信念为罗马教会带来道德上重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及至卫斯理(Wesley)在英国传道,圣公会也不得不改正本身存有的种种错谬。循道会有一股属灵的大能,大大催逼教会针对本身的状况去作出改善。 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找到借口,推说自己无法让圣灵充满,无法时刻喜乐地口唱颂歌,又或无法在家庭、学校、工作上过圣洁的生活,使他人与其他教会认出我们是属神的儿女。 那些被圣灵充满的人,他们活得出色,也不怕为主壮烈牺牲。他们景仰从前罗马时代的殉道者,而且彼此说道:“看啊!那些基督徒死得多么轰烈!”试回想年老的巴兰,他情愿为义而死,也不为义而活。假如死已经是唯一的选择,那么,基督徒是应该有勇气为主殉道的。 但是,有些人处身被圣灵充满的教会,却从来不感到亲切自然。他们不是所有人都对神有信心,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希罕这样的教会。他们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的人:第一类人只会在星期天穿上熨贴笔挺的宗教外衣。他们不喜欢满有喜乐的教会,也不喜欢看见教会复兴、蒙神赐福和帮助,因为这样反会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一到星期一早上,他们就不想再做任何与信仰有关的事情。他们希望信仰与生活壁垒分明,划清界线,互不侵犯!星期日清晨回到教会,好好砥砺一下那件信仰外衣;然后回到家中,等到晚上十一时,就把它束之高阁;翌日早上就回到世界之中,凡事随心所欲,爱做什么便做什么。我是绝对不肯向这类人低头的!我们的教会是永生神的殿,不是任何社会名流的聚会所。要是他们甘心情愿来向神屈膝,这个当然可以;但要知道即使是大人物在神前跪拜,他也不会特别高人一等。 第二类人拒绝让信仰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任何妨碍。他们同样不喜欢敬虔的教会。 […]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九、三个使愿望成真的方法

  在基督徒的词汇里,“幻想”一词没有多大地位,而且绝少在圣经出现,就算出现了,也只不过是指意愿或希望而已。   没有什么会像“幻想”那样毫无意义,难怪儿童和迷信的人总爱幻想。幻想无论对儿童是何等美好纯真,但在成年人而言,它却是弊多于利。因此,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幻想是不切实际的。   凭空幻想的弊处,在于幻想者没有对准神的心意,容让自己拥有不合神心意的欲望,梦想得到不应得的东西。五分钟的空想便足以伤及个人的灵命,基督徒一旦养成了幻想的习惯,他的生命就会严重受损,因为他可能只顾幻想,不求进取。除非他把习惯彻底改掉,否则只会泥足深陷,什么也不愿做。   我们应把每一个愿望带到神面前,试验一下它是否出于神的心意。如果愿望不是出于神,则须立刻打消念头。否则,我们的奉献亦只不过是空谈而已。   不过,假如我们的愿望是单纯而且符合神心意的,则可以有三种方式令它成就:第一是靠自己努力;第二是靠祷告;第三是靠努力,又靠祷告。这些都是神施恩予儿女的方式。三者各不相同,所以千万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有些事情虽是我们无法办到,但却是神所恩准的。要办到这些事,就要靠着祷告,神希望我们借着祈祷,把自己无法成就的事交托给祂。当然,这些事须符合神永恒的旨意。   因此,我们应该像顺命信靠的孩子一样,放胆地向祂热切祈求。神很喜欢这种祷告,而且更向我们保证祂必定垂听,还会按时成就。   有些事情可以靠努力办到。这个时候,我们便无需求神帮助。遇到那些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仍要向神祷告,则只会浪费时间,欺骗自已,简直是开祷告的玩笑。如果我们可以靠努力办妥一件事,就要尽力办妥它。假若事情可以靠自己做到,却不去努力,神是不会从旁协助,与我们同流合污的。   第三种愿望是不能只靠努力达到的,它一方面离我们很远,要靠超自然的能力才能得着;另一方面,它又近得只需我们努力,就唾手可得。因此,我们便要以努力和祈祷双管齐下了。大部分愿望和目标其实都属于这一类,能使我们与神更为亲近,并与神同工。   无论是希望重开一个工场、赢得仇敌的友谊、找一份更佳的工作、建立一座新教堂、召开一次成功的会议、组织新家庭、完成学业或做神所允许的无数事情,都需要靠努力和祈祷双管齐下。让我们以宣信博士(A.B.Simpson)的一番话互勉,其大意是:当我们面对自己无法独力承担的事情时,一方面要努力承担,好像没有人帮助一样;另一方面又要恳切祈祷,好像期望神会全然代劳一样。   要愿望成真,幻想是没有用的。让喜欢发白日梦的人浪费自己的时间吧!我们应用更有效的方法,得着我们想得的东西。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八、踏着煞车掣驾车

  不少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十足踏着煞车掣驾车的人一样,为自己徒添阻力。   煞车掣按动时,车子并非停着不动,而是不易行动,用较多燃料,以较难的方式开动。踏着煞车掣驾车更会令煞车掣因过热而发出恶臭,如果情况没有改善,车子便不能走得太远了。   车子之所以无法前进,自然是受了煞车掣的阻力牵制。一部分机件要车子继续前进,而另一部分则要它停下来,可谓左右为难,也就是这种难处产生阻力。阻力最终总会得胜。因为只要有足够的阻力,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继续移动的。   汽车的性能纵然再好,也抵挡不了前进的阻力。这包括地心吸力、大气压力,以及机件的阻力等。不过,只要不断补充燃料,其他阻力尽可抵销,但煞车掣的阻力则无法消除。   让我们把这个道理比作基督徒的灵命。   基督徒同样必须面对阻力。只要撒但仍然与神的儿子为敌,只要世界与肉身尚存,信主的人都会遇到阻力。有时,阻力会很尖锐明显,但大部分时间它都在暗中阻挠,令人无法预测。不过,我们无需为此过分紧张,因为神已把这个情况告诉我们,并且会体谅我们的软弱。而这些阻力亦不会对灵命造成太大伤害,也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相反,只要我们胜过它,灵命便会变得更为坚强。   虽然如此,有一种阻力却不但会妨碍灵命成长,还会对它造成伤害,那就是内心失调所造成的阻力。   主耶稣在谈论“专一”的重要时,也曾提过这一点,而雅各指出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所说的也是这点。一个人若拿不定主意,内心便不能平静,只会任由不安和情欲蚕食了整个生命。   另一种阻力是由愤恨造成的。我们如果对人产生恶感,就像驾车者踏着煞车掣驾驶一样,无论怎样真诚地渴望前进也徒劳无功。愤恨会像煞车掣那样,“卡”住人的心灵,令它无法前进。因此,我们必须把这种阻力消除,透过原谅我们的仇敌,求主宽恕和洁净,使我们可以继续在灵里成长。   内心的阻力其实是由肉体的各种软弱造成的。肉体与灵命斗争,为要阻慢,甚至制止灵命成长。其实,我们原可以无拘无束地向主的冠冕踏步奔往,然而,最可悲的是不少人似乎愿意任由阻力胡作非为,叫自己拖着沉重的步伐,痛苦的、一步步地慢慢蠕动。   就让我们省察一下。可能我们会发觉自己也踏着煞车掣,需要把脚收回呢!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七、灵魂的暗室

  爱克哈特(Eckhart)的学说中,曾经提到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有一个神秘暗室,除了神和他自己之外无人知道。他称之为“灵魂的暗室”。   按爱克哈特所说,这个暗室在创世之时,曾是神的形象所在之地,而灵魂里的一些次要能力都是由这里发出,其中包括想象力、思考能力,以及说话和创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艺术家和诗人身上特别丰盛,而在平常人身上则各有不同。   在这个心底的暗室里,神向借着圣灵“重生”的人显现,使我们可以透过基督,得着神的性情(彼后一4),并且预备好自己的心,,让基督在我们里面完全地彰显,叫我们满有荣耀的盼望。   这种说法似乎与保罗书信上的教导十分相似。可是,表达方法却有所不同:保罗所用的是神学用语,或者可以说是圣经用语;而爱克哈特这位伟大的神学家,则以当时的心理学术语来阐释这个现象。二者的解释方法虽然不同,但其中的意念却毫无分别,而且是每一个完全属主的信徒都可以明白的。   保罗和爱克哈特之所以这样相似,主要是因为感动他们的圣灵是永不改变的。祂在人身上所留下的印记都非常明确,使祂不会误认任何人。就如我们看法国艺术家米勒(Millet),的书,会发觉他的作品有很多共通之处,像是要把他的性格尽情表露,刻在画布之上。圣灵的教导也是如此。祂向每一个人的教导都是一样,只是主题可能略有不同。不过,无论如何,受圣灵感动的人,每一个都会带有祂的标记的。   同样,写作属灵书籍的人可能很多,其属灵观点也可能不尽相同,但所写的作品却十分相似。读者起初可能觉得每个作者都各有自己的神学立场,但最后亦会感受到其中的教训乃是同出一辙。就像一个画家以不同手法绘画出不同作品,这些作家虽然各有特色,但中心思想相同,而且都散发着沙仑玫瑰的馨香,传送着同一把声音。   因此,每一个受圣灵管教的基督徒,虽或从未听过爱克哈特这个名字,也不会对他所说的“灵魂的暗室”感到陌生,因为他也许有过这种经历,因为大家都走了同一条路,只是走的时间和身边的同路人不同而已。   以上这种经历,可能在我们信主后不久便得到,而且我们还会发觉这个暗室除了自己和神之外,其他人都进不了去,甚至不可以进去。这个秘密的内室只是基督和信徒接触的地方,就是最亲密的人也不可以进入。因此,如果我们把神拒之门外,就只会令内室永远空置,徒有遗憾罢了!   那些没有让神进入内室的人,便会设法填补心灵里这份空虚。他们大都会成群结队,用各式各样的活动充塞时间,消磨时间,或是沉醉于各项毫无意义的娱乐节目中。因着这个缘故,不少生意应运而生,年中还赚取无数他们所花费的金钱。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圣殿未为神所充满,以致感到非常空虚,无法在这冷酷的人生中得着抚慰。   至于那些别具才华之士,因着这份潜意识的空虚困扰,可能会像叔本华一样,成了悲观主义的哲学家,或像拜伦(Byron)和哈代(Hardy)的诗歌那样充满绝望和悲哀。无论这等人的才智如何出众,他们心中仍充满孤寂,无法得着安息。   除非他们借着耶稣与神和好,否则内心的“暗室”仍无法满足,当中所发出的呼声(如果他们留意到的话),便会成为一种恳求、一项控诉,悲哀地低声呼求他们与神和好、得着永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六、耶稣是得胜之主

  复活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表明基督复活的事迹,以及其背后的真义。   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复活的事迹,今天已成为无可置疑、证据确凿的事实。然而,复活的真义却需要信徒和教会经常重新思考,直至主再来。   除非是很自大的人,否则我们都不敢把基督复活的重要性,完完全全地在一篇文章中发表。如果要把复活的真义逐一记下,就会像记载基督的生平事迹一样,“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二十一章25节下)   复活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基督征服了人类的仇敌,使所有真正的信徒最后都会胜过魔鬼的能力。因为一场争战,失丧的人从此得数。让我们用一用丰富的想象力——复活节是美好的日子。它象征着大卫已经走上沙场,面对罪恶和死亡的化身歌利亚。而基督复活再来,正好让我们确信祂已得胜。死亡和魔鬼均已败北,得胜的一方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以下一首古老的诗歌,正好唱出我们内心的喜乐:   争斗结束,战事完毕;真理已经全得胜;同唱凯旋之歌。哈利路亚!死亡的权势不能阻挡,基督的精兵踏遍各方;就让胜利的呼声传遍万邦。哈利路亚!祂摔碎了阴间的锁链,祂打开了天堂的大门;就让赞美的诗歌唱颂凯旋。哈利路亚!   我们也许会用很多时间虔诚地探讨复活的真义,但我们不应只着重理论,纵然理论有助建立复活的神学观念,而且有利于护教工作。其实,追求真理的最佳方法莫如了解它与我们个人的关系,并明白真理对我们这些客旅和寄居者究竟有何意义。耶稣“按经上所说,三日后复活了”,乃是信主之人的圣经基础,但我们不应停留于此,而是要敬虔地领受恩主复活所带来的福气。   耶稣是得胜之主!不过,这不应只是复活节的宣言,而是要在我们身上发挥功效。我们要让主在自己身上做王,好使祂在信徒当中得着更大的荣耀。 請關注我們公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五、神不能不爱我们

  爱克哈特(Eckhart)曾说过:若神仍然是神,就一定要爱我们,否则祂不可以配得神的称号。   “若神仍然是神”这类说话,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谓荒谬至极,因为神不可能不是神,也不会改变其属性。然而,人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要参透神那份深不可测的奥秘,希望借着自己的理论,透过自己错漏百出的语言,试图去明白这位高深莫测的神而已。如果有人说:若神仍然是神,就必须爱我们,那表明他只不过是用人的观念来思想神的大能,用有限来认识无限罢了!这种说法虽然幼稚,但人毕竟是人,我们最多亦只能做到这一点。   爱克哈特说神一定要爱我们,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神就是神,并无选择余地。祂的爱临到万物身上,就如阳光照遍大地一样。太阳也无选择余地,无论美丽的森林,或是一堆堆的垃圾,它都同样照耀。对太阳来说,它照着什么都没有关系。因为它是太阳,所以必须照耀、发光。   神是爱,所以祂的爱不是能收能放,也不是断断续续、夹杂了其他东西的。祂对世人的爱如水长流,从没间断,而且丰富全备。历世历代以来,神的爱依然没变,就如祂自己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神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发出的,没有一丝勉强,而且毫不费时。我们有时会不明白神为什么会爱我们,不过,纵使我们真的不明白,这种想法也要不得,因它反映出我们的错误观念。神爱我们,不是因我们易爱或难爱,也不是因我们是好是坏,是可爱或丑恶,而是因祂是神。神的爱不是向被爱的对象刻意摆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因为神就是爱。   “神爱世人”并不是因为世人可爱,而是因为祂就是爱。同样,基督为我们死也不是为要让神爱我们,而是因为神已经爱了我们,且会永远爱我们。神爱我们,为我们设立了救恩,所以救恩是爱的结果,不是爱的原因。   有些人或者会有以下的疑问:神会不会多爱某些人呢?如果神真的一视同仁,为什么又称约翰为“耶稣所爱的”门徒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约翰对基督的爱较为敏感,所以便较能领略和享受这份爱,而这份爱亦较易感染他。那些没有他这份单纯信心的人,难怪较难感受到这份爱了。   试想向日葵整天把面朝向太阳,纵使太阳同样照耀,它所受的阳光也难免比躲在叶下的紫罗兰为多。同样,纵使神一视同仁,那些回应祂较多的儿女,也难免会感到得着额外的怜爱。 請關注我們公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四、我就是我

  基督教的伟大思想家多马肯培(Thomas a’Kempis)年老时曾说:“不要被他人的说话影响自己,因为是褒是贬都不重要,最主要的是你是否对得起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称赞,这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这个欲望占据了我们,甚至发展到别人不称赞,自己就不快乐的地步,那不单对自己有害,甚至会得罪神。带来严重的后果。   基督徒要学的第一样功课是忍受责骂。记得耶稣在世之时,祂所受的攻击极为猛烈。   家中的主人既是如此,作仆人的又怎能免受抨击呢?   要避开恶意批评,唯一的方法是远离人群。不过,如果你真的这样做,可能仍会有些人刻意用令人吃惊的口吻,说你别有用心。你立定不动时,有人会责怪你懒惰,当你动手参与时,又有人怪你为什么不参与其他事情。   伏尔泰(Voltaire)不是说过,有些人就像蚊虫一样,只在叮人时才受到注意吗?因此,要继续旅程就要下定决心,不怕蚊叮虫咬。这些蚊虫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前进,只能令他的旅程变得较为艰难而已。同样,神的仆人朝着主所定的目标进发时,身边也有很多喜欢叮人的人。这些人似乎以制造麻烦为乐,而我们亦难免受他们困扰。正如以上所说,这些人是避无可避的,唯有忍忍他们吧!   纵然如此,有一点仍可肯定,神是不会以人的眼光论人。众人所称赞的,神不会对他特别好;众人所批评的,神也不会对他有偏见。神认识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祂都了如指掌。   我们要面对神,也要面对人。除了“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祂的救恩”(哀三26)外,就没有什么可以做了。不过,我们只要有圣灵住在心里,仇敌就不得不承认我们认识耶稣,祂也与我们同在。 請關注我們公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三、不要错用圣经

  很多人都以为圣经有一股导人向善的神奇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单是把圣经读一读,或是节录其中的章节,都会令人得益。这种想法颇为幼稚,实需纠正。   彼得就曾经指出,保罗的书信可能不会令每个人都得益:“……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彼后三15-16)   圣经可能会引致的危机,乃在它会令我们过分注意它,以致看不到神。毫无疑间,事实往往确是如此。圣经应如空气般透明,让人可以看到太阳。假若它阻挡了光线,使人只能看到它而看不透它,就丧失了本身应有的功能,神的话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只顾研究神的话,而没有借着它认识这位大能的神,则圣经仍没有在我们身上发挥应有的功能。换另一个例子来说,圣经就像望远镜,让我们看到“远方的一切”。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望远镜本身,必会错失上好福分,因为神从来不会用其他事物,来取代只有祂才可享有的位置,祂也从来无意以圣经来取代自己的话语。   圣经的目标有三:宣告神的计划、让人信靠神、让人顺服祂。除此之外,其他用途都只会导致误用圣经,甚至可能会造成实质的伤害。只有虚心受教、清心相信和全心顺服的人,才会从圣经中得着益处。对这些人来说,圣经就像透明的亲子,让人可以看到三一真神,并在地上初尝身处天国的滋味。 請關注我們公號👆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二、凡事皆属灵

  基督徒的福分在于他们可以每时每刻都与神同行,完完全全的活在祂里面。   只要我们活在神里面,不断经历祂的同在,就会觉得凡事都有了属灵意义。以往分隔属世与属灵生活的界线亦不再存在。曾经是世俗的事,如今也有了新的意义。我们所遇到的一切,无论是大是小,神都会参与其中,而生命中的各方面,亦因着主耶稣基督的缘故,不但有所改善,而且还蒙神悦纳。   活在基督里的信徒,所过的其实是不住祷告的生活。他们整个生命都在不住祷告:说话,是开声祈祷;思想,是心灵祈祷;一举一动是用行为祈祷;甚至睡眠也可能是一种不自觉的祷告。   心理学家承认人的内心世界尚有潜在的一面,称为潜意识。它在我们睡眠,以及被麻醉时控制我们。这个神秘的思想领域亦可能是我们接收圣灵启示的地方。启示先经潜意识接收记录,我们便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一点仍可肯定,那就是我们可以把心思意念全然放在基督手里,纵使是睡眠或自己不在意时,基督的同在都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祝福和帮助。解释这个真理的方式可能因人而异,但每个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都会知道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只不过以较少人用的说话方式,去诠释一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真理罢了!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一、幻影与实体

  奥古斯丁(Augustine)曾用以下说话来形容他生命里的一段日子:“看哪,神的仆人,离了神,就只得着幻影。”   一千五百年后,许格勒(von Hugel)这样写道:“神何其真实!祂是唯一丰盛无尽的实体。”这两句说话都是说同一件事,合起来看,意思显而易见。其中所提的教导不仅符合圣经真理,还配合创世奇功。原因是只有神才是绝对的实体,其他个体的真实性都是相对、暂时的。我们每天所感受、所知道的事物,本身都不是实体,只不过是神令它们成为实体吧!因此,假若神不再令它们成为实体,哪管是短短的一刻,它们也不会存在。   基督徒之所以坚持神是他们的一切,也是他们最爱的一位,理性方面的原因就在于此。其他事物都是从神的角度去看的,其价值也是以神的标准评定的。因为每一种东西原是幻影,只不过神把它变为实体吧。如果我们看全世界,却没有神,就得空余幻影而已。   耶稣基督也根据这个永恒的真理(就是神是绝对的实体,是存在的核心)来教训信徒,指出他们如果要脱离幻影世界,得着永存的财宝,唯一的方法是要远离世俗,完全把自己奉献给神。   现代的信徒往往因为觉得远离世俗才是真正属灵,以致被人视为古板狭隘,实在无辜。其实,他们的信仰正确无误,而且配合天上地下所有一切。神既是绝对实体,而万物又只不过是幻影,我们要得真正平安,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神。   今天的信徒大都在这方面偏离真道,不但自己重视幻影的世界,还教导其他人仿效,甚至愈来愈多宗教领袖也这样做。只要上述情况没有改善,神仍会被人遗忘,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