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背景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箴言》是《诗歌》的第二卷,位于《诗篇》和《约伯记》之间。 《箴言》的希伯来名是「箴言 מָשָׁל/mä·shäl’」,意思是「比喻、比拟」,指用一件事来比拟类似的事,以说明事物的本质、使人易于明白。本书就是用许多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印象深刻的短语,对比人生各个方面的祸福之道,帮助神的百姓作出明智的选择,把「敬畏耶和华」(一7)从抽象的概念变成生活各个层面的实际智慧,教导生活的价值观,并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生活。 本书有多个作者,写作时间从所罗门到希西家王时期,可能由希西家派人最后编辑而成。84%的内容都是所罗门发表或收集的(一1-九18;十1-二十二16;二十五1-二十九27),其他的作者包括智慧人(二十二17-二十四34)、亚古珥(三十1-33)和利慕伊勒王(三十一1-31)。本书采取了智慧文学的形式,收集了一些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格言,但即使形式相似、本质也完全不同:外邦人的智慧是从人的角度看世界,只谈利弊、不问是非,目的是满足肉体、赢得竞争、出人头地。而《箴言》的智慧是从神的角度看世界,瞩目永恒、轻看眼见,目的是拒绝肉体、活出「仁义、公平、正直」。 《箴言》的根基、前提和目的都是生命。因此,圣经把《箴言》放在《诗篇》之后,两者必须连在一起读,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箴言》:《诗篇》是生命之根,《箴言》是生命之果;《诗篇》教我们祷告,《箴言》教我们处事;《诗篇》是人与神的关系,《箴言》是人与人的关系;《诗篇》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箴言》是「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9)。

陶恕《義人之根》二十五、未曾目睹也能愛

那一条叫我们尽心、尽性、尽意去爱神的命令,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达到的。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我们不能用命令勉强自己去爱。命令一个人去爱就好比勉强一棵不结果的树开花结果,或叫冬天的树长得青绿一般不可能。那么,这条命令有什么意义? 在人和神的本性里,我们找到答案。神之为神,祂需要祂的创造物对祂顺服;人之为人,就必须对神表示顺服。而无论人心中对神是否有爱意,他也必须对神顺服。这是神的主权问题,祂要所造的人服从祂。人的第一样和最基本的罪,就是不顺服。当人悖逆神的时候,他也就破坏了那神圣的爱,结果人内心对神的爱就死了。现在,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再恢复那内心的爱?答案只有两个字——悔改。 一颗悲叹自己对神冷漠的心,只要认罪悔改,那崭新、温暖、满足的爱自然会灌注入这颗心中。因为悔改的行动会带来神的回应——向人显现,与人亲密的交通。那颗寻求的心一旦在个人经验中找到神,就会自自然然地爱祂。因为认识神就等于爱神,认识神愈多,爱祂也愈深。 那些曾经对付内心罪恶的人,对接受神的教训和神无形的存在,从不觉得为难。不错,他们看不见神,但在内心,他们经历过神千百次。他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虽然没有见过耶稣基督,却是爱祂。”

十一奉獻

十一奉献是旧约中的概念。律法规定所有以色列人把财产和收成的十分之一交到殿中(利未记27:30;民数记18:26;申命记14:22-23;历代志下31:5)。有时简称“十分之一”(申26:12;玛3:10;太23:23)。根据摩西律法,以色列人每年要奉献土地出产的农作物和牛羊生产的子畜的十分之一,交给利未族人,用来维持他们的生活。利未族人从人民的奉献中再拨出十分之一给亚伦家族的祭司,用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此外,律法中还有其他关于十分之一奉献的规定。 在新约圣经中,没有对信徒要十一奉献的明确教导。实际上,信徒奉献的原则是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十二1),而不仅仅是十一奉献。先把自己献给主的人,所有的都是主的,自然会顺服圣灵在里面的调度和管理。圣灵不会勉强我们,也不会使我们作难,只会把我们带到主面前,叫我们看见 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因此能活出身体的见证。 圣经记载: 【利廿七30】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给耶和华为圣的。 【林后九6-7】『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

以色列的十個長期仇敵

[Psalm 83:3-8] “They conspire with malicious craftiness against your people; they consult together against your treasured ones. They say, ‘Come, let us wipe them out as a nation; let the name of Israel be remembered no more.’ For they conspire with one accord; against you they make a covenant—the tents of Edom and the Ishmaelites, […]

陶恕《義人之根》二十四、為熊熊爐火感謝神

卢德福因被喜乐的灵充满,以致能在严厉和痛苦的试炼中呼叫:“赞美神!为铁锤、锉刀和火炉赞美神!” 钉子和铁锤都是工具,钉子只要记住,铁锤不过是木匠手中的工具,因为下一次要锤谁的头和用哪一个铁锤来锤,完全决定于木匠,他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要钉子顺从木匠的心思,并稍微瞥见木匠为它的将来作了美好的安排时,就会在铁锤下顺服,丝毫不发怨言了。 至于锉刀,把金属削去多少,要削成什么形状,和锉刀要锉多久,并不决定于锉刀,完全在乎主人的心意如何。那块金属无需指定锉刀在什么时候锉它,怎样锉它,只要接受主人的安排就是了。 火炉是最厉害的了。每次放燃料进去,它就剧烈燃烧,直至燃料化为灰烬,凡不能燃起来的都熔进一堆没有用的废料中,它才会平息和安静下来。 明白了这一切道理以后,卢德福怎能不在心里为铁锤、锉刀、火炉赞美神?答案很简单,因为他爱那铁锤的主人,钦佩那运用锉刀的工匠,更崇拜那为儿女的永远福祉而把炉火烧旺的主。 我们很容易以为,基督教是救人脱离痛苦的方便之门,既可逃避过去犯罪应得的刑罚,至终又可上天堂。在我们中间,切切渴望摆脱一切不洁的事,并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学习基督的样式的人已不多见了。 魔鬼,以及任何事和任何人,都是神所用的铁锤、锉刀、和炉子,祂必须用这些“工具”来使圣徒成为真真正正的圣徒。 无容置疑,我们这个世代的人已经变得太软弱,以致难以攀上伟大的属灵高峰。救恩变成了“可以脱离不愉快的事情”的意思,诗歌和讲道则为我们缔造一种慰藉和欢愉的宗教气氛。我们已看不见那有荆棘冠冕、十字架和流血的位置,也忽略了熊熊炉火、铁锤和锉刀的作用了。 在追求成圣的大道上,我们蒙召所要忍受的苦难都是内在的,因为我们的灵程是心路的灵程,我们真正的仇敌是肉眼看不见的。当我们忍受着黑暗势力、沮丧绝望和极度自卑的攻击时,外在环境可能丝毫没有改变。只有仇敌和神,以及身受重大压力的基督徒,才知道什么事情在发生。内心的痛苦实在很大,然而艰苦的洁净工作也已经完成了,锤炼后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神用这个方法洁净祂的儿女。让我们为熊熊炉火感谢神。

雅各羊

The Jacob sheep breed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East and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unique breeds. Its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is its four horns: two vertical central horns and two lateral horns that curl along the sides of the head. Their wool, spotted with black and white, is a precious […]

陶恕《義人之根》二十三、神隨己意行萬事

有人说仇敌或不如意的事会拦阻神的心意在人生命中成就,这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人或事能够拦阻神或属神的人。 无论社会道德或政治环境是否有利于福音工作,福音仍能大有能力地传开去。而以外表礼仪为重的宗教的确是禁制得了的。真正的宗教信仰假如只重外在的表现,难怪会被法律的禁制毁掉。对一个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的人,法律、牢狱、虐待,又怎能阻止他去敬拜神呢? 一个人若定意遵行神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自由人,没有人能制止他。只要我们明白我们的首要责任,是敬爱至尊至大的神和爱每一个人,甚至是我们的仇敌,那我们便能够在任何景况下都享受到属灵的平静。又假如有灾难临到,我们还是可以确定,我们是在遵行神的旨意,并且祂也悦纳我们为祂受的苦和甘心乐意的牺牲,我们便能得着平静安息。 如果我们在神面前偏行已路,就真的会出问题。我们为自己的生命编织一个图案,然而一旦以私欲作线,这个自我编织的图案就会立刻成了我们外在拦阻。假如我把某些自编的宗教事业与神的心意混在一起,以为它们是一样的,那我的信仰生活就会受到牵制。然而,我却会开始怪责别人,用借口为自己洗脱罪名,推说自己灵性低落是因为被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所“绊倒”。 属灵敬虔的本质是:无止息地去爱,放胆地去信靠,不住地祷告,追求更像基督和更圣洁;并为基督的缘故,尽我们所能去行美善的事。怎么可能有人拦阻得了这种“操练”!一旦我们正常的教会活动被政府下令禁止,或因某些原因而暂停,我们还可以退到内心的殿里去敬拜神,神一定接受这种敬拜,直至祂认为到了合适的时间去改变环境,让我们重新公开地表达对神的信仰。而我们心中祭坛上的火并没有熄灭,我们更学会了顺服和信靠的秘诀,这个功课必须亲身经历过,才学得到。 假如我们发觉自己受到外在事物的牵制,那一定是我们的自我作祟,没有什么东西能拦阻一颗完全顺服,安静信靠的心,因为神随己意行万事,没有任何事物能拦阻神。

潔淨

在圣经中,“洁净”这个词不仅指身体或物体的干净,也用来描述在道德或跟崇拜有关的方面,人保持或恢复到一种没有瑕疵和污秽、完全纯洁或毫无腐败的状态(利10:10;诗51:7;太8:2;林前6:11)。 旧约圣经所教导的“洁净”关系四个方面:身体、礼仪、道德、灵性。四个方面互相关联,也互相影响。   1、身体的洁净:崇拜者崇拜之前必当洁身沐浴,衣着干净;   2、礼仪的洁净: 生活与崇拜,各样事务必当遵守摩西规定的礼仪诫命。比如,生育的时候当如何遵守洁净的条例;丧礼的时候,如何保持洁净等等。   3、道德的洁净:遵守道德规范和良知的提醒(对于真正的基督徒还有来自圣灵的提醒)。神赐摩西的律法,表明了衪的位格和本性。神藉着摩西律法告诉我们何谓衪眼中的善,何谓衪眼中的恶。旧约圣经中礼仪和道德上的洁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撒下20:2:21;伯10:7:9,20:2:30;诗20:4:4,50:1:10,70:3:14;箴20:9)。   4、灵性的洁净: 指的是人遵守了身体、礼仪、道德之戒律后,还要爱神、敬畏神,与神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亲密的关系。如果说道德的洁净是行为上的,灵性的洁净就是心灵上的。  摩西律法给了我们神的标准,但律法有人所不能行的,人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到完全的洁净,神便藉着祂的儿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为我们的救赎主,替我们成全了律法的义。今天,旧约律法的繁文缛节已经不再成为基督徒的捆绑,我们不再受限于“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关于洁净的规条,而在与神的亲密关系中,得着了完全的自由与释放。

牧者與羊群

In economics, the “herd instinc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tendency of economic individuals to conform and follow trends. The “herd instinct” illustrates that people have a conformity bias, which can easily lead to blind obedience, often resulting in scams or failures. Sheep do not act alone; they always prefer to follow the lead […]

黑 門山

Mount Hermon is not a very famous mountain in the Bible, appearing only 14 times in total. Mount Hermon (Hebrew: הר חרמון), also known as Mount Sion, Hermon, or Mount Hermon, is a transliterated place name. Its English name is Mount Hermon, meaning “place of dedication.” Mount Hermon is a large mountain range. It stands […]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