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的虛空
1 Kings 10:23, 26-28: “King Solomon was greater in riches and wisdom than all the other kings of the earth… Solomon accumulated chariots and horses; he had fourteen hundred chariots and twelve thousand horses, which he kept in the chariot cities and also with him in Jerusalem. The king made silver as common in Jerusalem […]
好大喜功的所羅門
1 Kings 9:15, 17-19: “Here is the account of the forced labor King Solomon conscripted to build the Lord’s Temple, his own palace, the Millo, and the wall of Jerusalem, as well as Hazor, Megiddo and Gezer. King Solomon rebuilt Gezer, Lower Beth Horon, Baalath and Tadmor in the desert, within his land, as well […]
陶恕《受教的心》十一、领袖的责任
领袖为人如何,接受带领的群众也如何。以色列和犹大的历史,已将这一个事实清楚地表明出来了。君王的道德行为,是人民追随的榜样。 一班群众,并不可能偶然地发出整体的行动,因为没有首领,群龙无首,就如没有了首级的尸体一般,无能为力,总得要有一个做领导的。甚至一群正在抢掠肆杀的暴民,也并非真正如所表现的那般毫无组织,暴动的群众背后,总有人在推波助澜,要借着这些暴乱来实现他的目的。 不错,以色列人有时起来反抗他们的领袖,但这些反叛行动并非是自发的。事实上,他们不过是转去跟随另一位领袖;所以归根究底,他们总会有一位领导者。 作王的人,不管他为人如何,人民早晚会随从他的领导。以色列人曾跟随大卫敬拜耶和华,也协助所罗门建造圣殿;耶罗波安造了金牛犊,他们也跟着去拜;而当希西家恢复圣殿敬拜时,他们也一心地跟从。 群众这么容易就接受带领,并不是值得赞扬的一回事,我们也并非要在此恭维或申斥。我们要留意的,是事实的真相,就是:不管好坏,人民总是跟着领袖走。好的领导者,能使整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得以改善;相反地,腐败属世的宗教领袖,却能使整个民族沦亡。“祭司如何,人民也如何。”这句经过改写的简短谚语,把圣经清楚教导的真理,和宗教历史所反复验证出来的事实,扼要地说明了。 今天欧美的基督教,也反映了近代基督教领袖和今日教会领袖的质素。任何一个地方教会,不久必完全受其牧者影响;甚至一些反对牧师制度的团体,情形也不能例外。他们当中虽然不设立牧师,但外人不难把那真正做带领的牧者指出来,通常他就是聚会中激烈反对设立牧师的那一位。不管他如何极力否认,事实上就是这位主意坚定的弟兄做了领导,他用圣经教训带领羊群,又经常在聚会中侃侃发言,他实际已负起了牧养的职事。 今日教会软弱可怜的光景,可以归咎教会的领导者。有时候,牧师按着真理教导人,会友们竟起来把他撵走。这情形显明会友们心中另有所从,肯定有人在幕后擅揽大权,由他指派谁出任牧师,也由他指定讲台上要传讲的信息,这人多半是教会内的执事或长老,充满属肉体的表现,他本人又可能财雄势厚。在这种情形下,牧师不能带领群羊,只能听命于另一位作首领的。这光景实在可怜。 教会缺乏属灵的带领,有好些原因,下列是其中几点: 一、惧怕:圣职人员为了要受人欢迎,得人称许,就宁愿坐守不前,一味讨好会众。“惧怕人的,陷入网罗。”(箴二十九25)这是圣灵发出的警告,也正是圣职人员面临的危机。 二、经济制肘:基督教牧师一般所受的待遇菲薄,加上家里食指浩繁,结果叫神的仆人多受压力和易受试探。他们如果在讲台上要说什么警诫的信息,会众就马上对教会实施经济制裁。一般牧师生活维艰,捉襟见肘,假若严格地按着圣经的标准领导会众,就会招致经济上的封锁,因此只好放弃这种领导方式。但可悲的是,不履行带领的责任,其实就等于领导会众走向败坏。人如果不把羊群带上山坡,就是不知不觉地带着羊群走下坡了。 三、个人野心:如果身为牧师的,心里不高举基督,他就会想高举自己。在教会圈子内要达成这种个人野心,快捷方式就是讨好会众,一味迎合他们的心意,而并非带领他们走正路。这么一来,他极力避免开罪人,表面上就是个成功的带领者,一旦在大教会内有圣职空缺,或有高位悬空时,他就可稳获提升了。 四、知识上的骄傲:在基督教圈子中,有一批知识分子;但据我看来,他们正是时下颓废青年作风的另一个极端。那些颓废青年大嚷坚持自由作风,但他们的表现,实际上是十足奴性的跟风;另一方面,这些宗教界的知识分子,在讲台上操其标准牛津式的英语,话题故意标奇立异,唯恐流于平凡俗套。会众期望他带领他们到青草地上,但结果他把大家带到沙漠旷野中兜圈。 五、真正属灵经历的欠缺:领导者在灵程上走了多远,被带领的人也只能走多远。这一个事实说明了为何好些做牧师的,不能负起带领信徒的责任,因为他们根本连要奔跑的路向也弄不清。 六、准备工夫不足:教会内充斥了太多宗教界的清客,灵命方面尚未做好准备就站上讲台,结果会众遭殃,给带到了岔路也不自知。 教会领袖的责任重大,而合神心意的领导能带来极丰富的赏赐。所以这个职事是万万不能轻忽的。
所羅門的妃嬪
1 Kings 11:1, 3: “King Solomon, however, loved many foreign women besides Pharaoh’s daughter—Moabites, Ammonites, Edomites, Sidonians and Hittites… He had seven hundred wives of royal birth and three hundred concubines, and his wives led him astray.” Solomon clearly knew that the Lord had instructed the Israelites: “You must not intermarry with them, for surely […]
所羅門與推羅王希蘭
1 Kings 9:10-14: “At the end of twenty years, during which Solomon built these two buildings—the Lord’s temple and the royal palace—King Hiram of Tyre had supplied Solomon with all the cedar and juniper and gold he wanted. So King Solomon gave Hiram twenty towns in Galilee. But when Hiram went from Tyre to inspect […]
陶恕《受教的心》十、人为分离的危机
前面一章,论及在某种情形下,“分离”对教会大有益处;在此我要作进一步的解释。 福音派信徒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第一,在不合宜的情况下坚持合一;第二,在毫无真理的根据下,弄出许多人为的划分。 我们必须谨记一个有福的事实——所有基督里的信徒,在生命上是合一的。尽管神的儿女们对于这个真理的认识不够完全,又尽管神的儿女们有时被人为的藩篱远远分隔着,他们始终是同属基督的身体,就如一个人的四肢、眼睛和耳朵,都是同属于那人的身体一样。在基督里的合一,不是靠努力争取得来的,而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和以弗所书第四章里,都已清楚地指出这个真理。 在耶路撒冷的初期教会,很自然就接受了信徒合一这个事实,“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这记载把当日信徒的单纯态度完全描写出来了。在书信中,保罗给这合一的事实,加上神学理论的阐释,但其实在这些阐释写下来以前,已经有信徒合一的事实了。 在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保罗并没有劝勉他们去追求合一,他只是嘱咐他们,要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因为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他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神的众子们彼此做弟兄,所以要相爱如弟兄,不是因为要追求成为弟兄而彼此相爱。 正因为教会是一个身体,所以凡会引起教会分裂的任何因素,不管表面上如何无伤大雅,或甚至看似大有用处的,都不应存在。但可惜一般福音信仰教会,内部竟然四分五裂,以致彼此之间漠不相关,甚至互相排挤。在某些教会内,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让全体信徒聚在一起,一同聚会敬拜神。他们的组织形式使信徒无法合一。 任何导致地方教会内部分裂的信念或做法,不论有什么借口,都是不对的。起初提出要分成组别的理由,说来振振有词,而且可以轻易地举出许多实际的好处。但过了不久,这些人不知不觉便形成了分离的心态,愈久愈强,甚至硬化,以致他们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同属一个教会了。他们每人可能还相信合一的道理,但这一点仅有的认识已受了严重破坏,他们感到大家是彼此分离,并非合一。 表现出这种错谬心态的一个例子,就是把信徒按年龄分组。就我所知,无论旧约时代的希伯来人,或新约时代的教会,都从来没有按年龄分组敬拜的。这做法看来是由近代崇尚青年,低贬老年的心态而产生,这风气亦是尾随过去五十年来少年人的反叛精神而来的。这种反叛精神,保罗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已预见了。 在某些教会中,把青年人和老年人分开设立聚会的做法,令老年人和青年人在聚会地方碰头时,竟面面相觑,彼此不能有生命里的交通。当然,如果各人都是真正的信徒,基本的合一仍然存在,但合一的灵已受打岔,结果令主忧伤,教会受亏损。可是,现在的宗教教育,竟然是鼓吹煽动分裂的祸首。 另外一种分化的现象,就是把基督徒按职业分为不同组别。教会内依照信徒的工作与职业而区分的团体,只有给教会带来更深的亏损。但另一方面,在教会范围以外,为了方便在同一生活环境里的信徒彼此相交而设立的组织,例如大学里的学生团契,或在军队里推动基督徒团契生活的工作,都能起一定作用,叫信徒联合起来,并不会分化他们,所以不在我所指责之列。 可是,一种更深入而又具有更深远影响的分化,却是把信徒分为平信徒与圣品人的传统。这种划分,一部分源出于真理,所以极难把这歪风纠正过来。 不错,神已经在教会内设立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在众圣徒当中,神给他们一些有限度的特殊权柄,但如果因此认为他们是比人高一等的特权阶级,那就错了;他们并非特权阶级,但因为他们在教会中执行各种特有的职责,结果容易引起误会,因而形成了分化的现象。 以上我只提出了三种人为的分裂,但清醒的读者不难自己继续去体会教会里由于人为分裂而造成的亏损。
聖殿前的禱告
After comple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mple, Solomon held grand ceremonies, sacrifices, and other celebrations. Solomon knew that the Temple was merely a symbol of God’s presence among His people. He also understood that prayer must hold firmly to God’s promises. Therefore, the seven petitions he made before God were all based on God’s promises. […]
所羅門時代的銅礦
1 Chronicles 18:8: “From Tebah and Cun, towns that belonged to Hadadezer, David took a large quantity of bronze. Solomon used it to make the Bronze Sea, the pillars and all the bronze articles.” 1 Kings 7:13-47: “King Solomon sent to Tyre and brought Huram, whose mother was a widow from the tribe of Naphtali […]
陶恕《受教的心》九、合宜的分离
何时要合一?何时须分离?这是个大难题。若要获得正确的答案,就需要有如所罗门一般的智慧了。 为了解决这问题,有人就采用粗略的假定,说:“联合团结就好;分离破裂就不好,这是简单不过的。”但这种信向开河的说法,无疑忽视了历史的教训,也忽略了人所赖以生存的一些属灵法则。 假如所有好人都主张合一,而坏人主张分离;或者两方刚好相反,那就会叫事情容易解决了。又假如能够证明神常喜悦合一,而魔鬼则常常散播分离的话,那我们生存在这纷乱混淆的世界中,亦能易于辨认正路。但事实并非如此。 该合一的就联合起来,该分离的就分隔开去。这样的安排,是需要智慧来判定的。不同类的成分即使能组合起来,结果也一定不会理想。同样地,如果把同类的成分勉强分隔,也一定不宜。这个定律,适用于政治和科学方面,也适用于道德和属灵的事上。 第一位使事物分离的,是神自己。祂在创造天地的时候,把光从黑暗中分别出来,这就奠定了神在自然界中和祂的恩典中行事的法则。光明和黑暗是互不相容的,要将两者混和在一起是绝不可能的,若勉强这样做,结果是两者俱失,只剩下一片灰暗,一片模糊。 在现今的世界里,万事分野鲜明的情况已不常见了。世人犯罪堕落,罪恶引致一切事物夹缠不清:麦子和稗子同长在田里,山羊和绵羊同居,义人和恶人的田地相邻,福音差传会的隔壁就是舞厅。 但事态不会永远是如此的。时候将到,绵羊要从山羊群中分别出来,稗子也要从麦堆中薅出来,神会再一次叫光明和黑暗分开,那时候就各从其类了。稗子给收集起来,丢在火里;麦子却要存进仓里去。那时,阴翳会如云雾消失,所有事物之间的分野就会显明出来:阴间还是阴间,而天家则是有神生命和性情的人所要去的地方。 我们都在忍耐地等待那时辰的来临。但目前基督徒和教会要面临的问题,却是我们该与何者合一?该与何者分离?“共存”不成问题,但谈到合一与相交的话,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了。麦子和稗子同长在一块田里,难道两者要混种?绵羊也和山羊同在一处吃草,难道两者要杂交?义人和恶人同时分享甘霖和阳光,但难道他们会浑忘彼此之间属灵生命上的歧异而互相结合吗? 世人对以上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了合一而合一,四海皆兄弟,团结是何等神圣的号召,人不惜牺牲一切去争取团结。为了要把天堂和地狱联络起来,或是为了高举一个毫无神话语作根据的合一主张,连真理也被扼杀了。 教会若肯接受圣灵光照,一定不会上当。在这沉沦的世界中,我们断不能用妥协来换取合一。我们所重视的,是向神尽忠,持守真理,保持无亏的良心;这一切珍贵如明珠,要比俄斐的精金和矿场中的钻石,更为可贵。为了这些明珠,有人甘愿忍受贫困、监禁,甚至于死。这等忠心跟随基督的信徒,就在我们眼前,例如在铁幕国家里,就有不少信徒,忠心到底,最后无声无息地逝去,不为世人所知,也未曾受人讽歌颂德;但他们却是神所知的,是父神心中所宝贵的。到了审判的大日子,人一切隐私都要给揭露出来时,他们就要站出来,为他们所行的一切得赏赐。这些人要较那些因胆怯而盲从合一,跟随潮流去高喊四海一家的人,实在有智慧得多。 马基雅维里主义(Machiavellian)的政治领袖们,常高叫“先制造分裂,然后逐个击破”的口号。但撒但更高明,采用的手法就是“使之团结起来,然后一起征服”。野心勃勃的独裁者,必须先使国家团结,才能叫它就范,用的手法就不外是高举民族自尊,或以报仇雪恨为共同目标,使人民团结起来,然后才易于把军政大权独揽一身,甚至可以任意操纵法律,结果全国就完全统一和划一,与牲畜场中或集中营里的情况无异。就在现世纪中,我们也不只一次目睹这种情况出现,而我们最低限度还会再目睹一次,那就是地上万国联合起来跟随敌基督。 当迷途的羊,快要从悬崖峭壁坠下时,个别的绵羊如要获救,就必须马上离开羊群。 当那一刻,如果我们继续一致行动,只有带来整体的灭亡;如要保存生命,明智的就要马上分别出来。 将同类相似的东西结合起来,或把异类有别的东西分开,都会产生力量。我们基督徒今天要做的,也许不是要更多的联合,而是要明智而勇敢地分别出来。人人都希望和平,但有时刀枪背后会带来复兴。
示巴女王
The Queen of Sheba (Hebrew: מַֽלְכַּת־שְׁבָׄא; Ancient Greek: βασίλισσα Σαβὰ) is a figure recorded in the Hebrew Bible. She was a queen who ruled the East African kingdom of Sheba and lived during the same era as King Solomon. Sheba’s location roughly corresponds to modern-day Ethiopia. At its peak, her power in Africa extended acro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