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摩西——旧约圣经的编纂

以斯拉出身祭司世家(拉七1;王下廿二8),是个精通摩西律法的文士(拉七6)。他在主前458年接受波斯王亚达薛西的命令,带领第二批被掳的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拉七11~28)。他在耶路撒冷,教导回归的犹太人认识律法,并为违背律法而认罪、悔改(拉九~十章)。他更和稍晚被派任为犹大省长并率领第三批回归耶路撒冷的尼希米合作,教导犹民遵守律法(参尼八~九章)。 传统认为大约主前四百年,以斯拉等120个犹太人组成编纂旧约圣经书卷的文士团体,汇集了当时的旧约各书,将它们编纂分册,编成这本三十九卷旧约圣经的正典,为接下来的四百年打下了基础,因为这四百年神没有兴起先知,只有神以前说过的话,也就是圣经。 犹太传统把以斯拉当作「第二位摩西」(《以斯拉续篇下卷》第14章)。但以斯拉并不像某些现代批判学者所说的律法的修改者或编纂者。相反,他相信律法是「神所赐摩西的律法书」,只能「考究遵行」,决不能随意修改,所以本书反复强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神的帮助。 这400年中,文士专门读经、解经,以色列社会内部形成保守和自由两派,保守派的人相信复活和永生,被称作法利赛人;而自由派的人不相信复活和永生,被称作撒都该人。在那四百年的空档,保守派和自由派一直争论不休,后来耶稣来了以后,老百姓很喜欢听他讲道,因为他说话有权柄,不像文士。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年表(大约日期) 主前538年 古列王下诏重建圣殿。 主前538(7)年 所罗巴伯回归耶路撒冷。 主前536年 圣殿的根基立好。 主前535年 建殿的工作停止。 主前520年 哈该和撒迦利亚开始事奉。 主前520年 大利乌王下旨继续建殿的工作。 主前516年 圣殿完成兴建。 主前486年 亚哈随鲁王(薛西斯一世)开始统治。 主前479(8)年  以斯帖成为王后。 主前457年 以斯拉回归耶路撒冷。 主前444年 尼希米到达耶路撒冷。 主前444年 耶路撒冷城墙完工。 主前420年 尼希米再到耶路撒冷

以斯拉

以斯拉(希伯来文:עזראהסופר)意为”帮助”,是圣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以斯拉是亚伦的直系子孙,也是非尼哈和撒督祭司的直系子孙,他既自来正统的祭司家族,又是波斯宫廷里的文士,所以被称为「作祭司的文士」(尼八9)。 以斯拉回归故土是在圣殿重建完成之后大约58年,此时第一批回归的百姓大都离世,而他们后代的属灵的光景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时神的手从巴比伦兴起了新一代(第二批)的百姓,赐给他们一颗跟随以斯拉「上耶路撒冷」的心。 以斯拉和百姓步行约一千四百多公里路,在历时四个月的旅程中,经历了重重险阻,回到了耶路撒冷。他随身携带摩西五经、圣经的头五卷书。以斯拉熟读神的律法,看重经文,敬畏神的话语,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他为百姓祷告,承认以色列人所犯的罪。他悲哀痛哭,因罪感到羞愧,为罪的结局而惶恐,他渴望以色列人能看到自己的过犯而悔改。他的祷告感动了百姓,使之无不因此而痛哭。他一生遵行神的旨意,将神的律法教训给以色列的百姓,恢复献祭敬拜并且净化了异族通婚的社会。

所罗巴伯

所罗巴伯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可能是Zərua‘ Bāvel(希伯来语:זְרוּעַ בָּבֶל‬‎)的缩写,意为“巴比伦的一粒种子”,指在巴比伦怀孕或出生的孩子;或者是Zərûy Bāvel(希伯来语:זְרוּי בָּבֶל‬‎),意为“巴比伦所扬的谷”,意为被流放到巴比伦。 所罗巴伯是犹大王国倒数第二位国王耶哥尼雅(约雅斤)的孙子,犹太人获释回乡后的首任省长(该2:21)。在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在位的第一年,所罗巴伯带领第一批犹太人(数目为42,360人),从巴比伦之囚中返回耶路撒冷。次年,所罗巴伯在耶路撒冷为重建圣殿创立了根基。 有些非犹太人要求参与重建圣殿的工程,但所罗巴伯、耶书亚和各宗族首领看出他们心怀不轨,便拒绝了。可是,这些非犹太人继续打击重建圣殿的人的士气,最后他们说服波斯政府下令禁止工程进行。两年后,所罗巴伯和耶书亚(约书亚)在先知哈该和先知撒迦利亚的鼓励下,不顾禁令,毅然恢复建殿的工程(拉4:23,24;5:1,2;该1:1,12,14;亚1:1)。之后,波斯王大流士命人查看波斯的档案,证实建殿工程是合法的(拉6:1-12)。大流士降旨,速速进行建殿工程。 所罗巴伯一直得到哈该和撒迦利亚两位先知的鼓励,而且他们保证重建圣殿的工作是上帝悦纳的,于是就坚持不懈(该2:2-4,21-23;亚4:6-10),圣殿最后于公元前515年落成(拉6:13-15)。所罗巴伯做省长期间,利未人得到生活所需,歌手和守门人“每天当得的”也获得供应(尼12:47)。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背景简介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同一卷书。传统认为,《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的作者是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译成之后不久,犹太人把这卷书分为《以斯拉记上、下》,后来又将《以斯拉记下》称为《尼希米记》。《以斯拉记》记载了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故乡,以及重建圣殿的故事。它确认了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约、研读《妥拉》的优先性,以及对上帝律法的持守; 《尼希米记》则记载了城墙重建的工作。它也记录了当时的宗教改革,以及强制执行遵守安息日。 在波斯帝国摧毁巴比伦帝国后,居鲁士在巴比伦作王第一年,便“下诏通告全国”,授权给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的殿。于是,一群忠心的以色列人重返耶路撒冷,在尼布甲尼撒摧毁犹大和耶路撒冷之后刚好70年届满的时候,重归故土。 在这段期间,神先后兴起了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位领袖,带领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完成重建圣殿、重建百姓和重建城墙的复兴史。书中的内容是按照属灵启示的顺序排列的:所罗巴伯带领第一批百姓回归,着手重建圣殿;以斯拉带领第二批犹太人返回故土,他教训回归之民遵守摩西五经,并且净化异族通婚的社会;尼希米带领第三批回归,重建耶路撒冷城墙。三位领袖的使命是循序渐进,书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并未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 这段历史从主前538年一直到主前423年以后,对应于中国的春秋末期,先知哈该(哈一1)、撒迦利亚(亚一1)和玛拉基在此期间事奉。

天使长加百列

【但八15-16】我——但以理见了这异象,愿意明白其中的意思。忽有一位形状像人的站在我面前。我又听见乌莱河两岸中有人声呼叫说:『加百列啊,要使此人明白这异象。』 「加百列」是一位天使长,第一次的出现是在旧约圣经《但以理书》中,名字的意思是「天主的人」、「天神的英雄」、「上帝已经显示了他的神力」或「将上帝之秘密启示的人」。他也被认为是上帝之(左)手。 加百列是负责为神传讯息的天使长,有时亦被视为死亡天使、火与雷的王子。作为”站在神面前”的天使,他拥有讨神喜悦的地位(路加福音1:19),他被拣选去传递关于上帝的旨意以及帮助那些被拣选成为神计划之部分的人。在圣经中加百列至少向三个人显现:第一个是向先知但以理(但以理书8:16);第二个是向祭司撒迦利亚,预言并宣告施洗约翰神奇的诞生(路加福音1:19);最后是向童贞女玛利亚,告诉她她会怀孕并生个儿子(路加福音1:26-38)。

马加比起义和光明节(修殿节)

马加比起义是公元前167-160年,马加比家族领导的,反抗安提阿古四世统治和希腊文化渗透的一次犹太人大起义。光明节又称修殿节、献殿节、烛光节、马加比节等,是为了纪念公元前165年犹太民族反抗异族(希腊人)企图消灭犹太教的马加比起义胜利、收复耶路撒冷、洁净第二圣殿并把它重新献给上帝的日子。 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其後由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接管。公元前186年,安提阿古四世在位时,开始强迫犹太人拜偶像、接受希腊文化,他在圣殿的祭坛上献猪来污秽圣殿,又带了许多妓女进入圣殿,禁止割礼和守安息日等,并在圣殿树立宙斯神像,导致不少犹太人殉道。 安提阿古四世於公元前169年至168年入侵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因罗马干涉而被迫撤出。之後,他在返回叙利亚途中,镇压了犹太人的一次暴乱,并洗劫当时的耶路撒冷圣殿,一万多犹太人沦为奴隶。安提阿古四世企图把犹太人希腊化和将耶路撒冷圣殿用於祭祀宙斯,结果马加比家族领导犹太人发起了马加比家族起义(Maccabeans Revolt)。於公元前165年,成功以游击战夺回耶路撒冷圣殿和使犹太地区免於希腊化,并取得了相对独立,由非大卫家系的祭司兼作君王。 犹大马加比收复耶路撒冷以后,下令洁净圣殿,庆祝八天「修殿节」。当他们准备恢复献祭的时候,才发觉希腊人弄污了圣殿中的圣橄榄油,当时人们在圣殿里只找到一罐有大祭司封印的用于点燃金灯台的灯油,犹太人便用那瓶圣油燃亮圣所中的金灯台,但担心金灯台很快便会熄灭,因为一瓶圣油通常只够燃烧一天。无论是制作还是去外地取来这种专门洁净过的灯油,都需要八天时间。然而神迹出现了,金灯台不单在第二天没有熄灭,并且一连八天都大放光明,直至新油备妥,一切问题便解决了。 犹太人目睹一切,认为神迹出现是神悦纳他们新建国度的具体明证。因此以后的世代,犹太人都在冬天守节,定名为修殿节。而那罐只能燃用一天的灯油,竟然一直燃烧了八天。为纪念此事,修殿节最主要的仪式是点燃九枝灯台,中间的灯盏用来点燃其它八支灯盏,每天多点一枝,一直到第八天,所以「修殿节」也被称为「光明节」。

安提阿古四世

【但八9】四角之中有一角长出一个小角,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渐渐成为强大。 【但八23-24】这四国末时,犯法的人罪恶满盈,必有一王兴起,面貌凶恶,能用双关的诈语。他的权柄必大,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毁灭,事情顺利,任意而行;又必毁灭有能力的和圣民。 安提阿古四世,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显现”。他击败埃及后的称号是Νικηφόρος“胜利拥有者”,他自以为是天神的化身。他在希腊帝国的西流基摄政,西流基在以色列的北边。安提阿古四世原本是一个少年王储的监护人,但是他杀掉了王储,篡夺了王位。 安提阿古是首任在钱币上使用神性称号(divine epithets)的塞琉古国王,这或许是仿效早先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化君主推行的类似政策,也可能是受到其父安提阿古三世已在帝国境内所建立的统治者崇拜的鼓舞。另外,安提阿古也试图展现他亲民的风格,并积极与民众接触:他曾出现在公众澡堂,亦曾尝试担任新创的市政官。这些举动让他的臣民难以适应,甚至觉得相当古怪,又因安提阿古时有任性行为,因而也有厌恶他的人把他的称号Επιφανης改念成Επιμανης(“疯子”)。 安提阿古四世任内最著名的两件事分别是:他差点征服埃及,却在罗马共和国干涉下不得不撤退;另外,安提阿古四世对犹太人推行希腊化政策。他决心铲除犹太人的宗教,在圣殿的祭坛上献猪来污秽圣殿,又带了许多妓女进入圣殿,实在是坏事做尽。他又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内树立宙斯神像,这个暴君的这个举动引发了马加比起义。安提阿古四世就相当于末日的敌基督,他是敌基督的影子。

亚历山大大帝

古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ἀνήρ)守护者(ἀλέξω)”;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前323年6月10日或11日),世称亚历山大大帝(Ἀλέξανδρος ὁ Μέγας 或Μέγας Ἀλέξανδρος)。亚历山大出生于前356年的佩拉,在13岁时,他的父亲为他找来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任其导师,在二十岁时从他的父王腓力二世手上继承马其顿王位,几乎他的统治期间都在进行前无古人的大型军事征服活动。直到他三十岁时他已经建立当时疆域最大的帝国,范围从希腊、小亚细亚、埃及、波斯、两河流域、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部。他在战场上从未被击败,且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亚历山大在一连串的决定性战役击败波斯,其中著名的战役有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战役,并推翻其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征服整个波斯帝国,使得他帝国疆土从亚得里亚海直至印度边界。 为了寻找并抵达「世界的尽头和大外海」,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终应军队要求不得不撤军。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在他预计的帝国首都巴比伦,没能来得及实现他入侵阿拉伯的计划。在他死后,由于无合适继承人,他的将领们互相不服且开始争夺他遗留下的帝国,最终引发继业者战争,亚历山大帝国也就迅速瓦解。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被部下们迅速瓜分。开始还保持帝国形式上的统一,不久统治各块领地的将领们陷入公开的争斗,称之为“继业者战争”。最终亚历山大的帝国最初被分割为四大部分,卡山得统治希腊,莱西马库斯占据色雷斯,被称为“胜利者”的塞琉古一世得到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而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和埃及。这也应证了但以理看到的异象。这山羊极其自高自大,正强盛的时候,那大角折断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 (但以理书 8:8 和合本)。

尼布甲尼撒的梦——巨大人像

尼布甲尼撒王Mebuchadnezzar(意尼波神的太子),在梦中看见一个高大的人像,极其光耀,甚是可怕。神用此大像来显明外邦人的时代各国之演变。这像的每一部分代表一个帝国,或是一个时代的过程。 「金头」——尼布甲尼撒代表称霸中东的新巴比伦帝国。先知耶利米把巴比伦比作「金杯」(耶五十一7),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描写在巴比伦城的神庙中的金子如何闪闪发光,神像、神座、桌子和坛都是用金子打造的。 第二国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代表巴比伦之后统治中东的玛代波斯帝国(主前538-333年),他们接受了先进的巴比伦文明,领土更大,但不如巴比伦奢华。 第三国的「肚腹和腰是铜的」,代表波斯之后统治中东的亚历山大希腊帝国及其继承者们(主前333-63年),希腊士兵的头盔、盾牌和战斧都是用铜制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巨著《历史》中写道,埃及的萨姆提克一世从入侵的希腊海盗身上,看到了「铜人从海而来」的预言的应验。亚历山大征服了马其顿、希腊、波斯、埃及,向东延伸到印度,是当时最大的帝国,号称「掌管天下」。 第四国「腿是铁的」,代表希腊之后统治中东及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主前63年庞培攻占了耶路撒冷。罗马帝国使用铁制兵器,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坚壮如铁」,「打碎压制列国」,疆域空前庞大。罗马帝国于主后286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以便于管理,就像巨像的两条腿。 在神的眼中,所有人类的政权都是这高举人、背叛神的巨像。从「金头」到「半铁半泥的脚」,人类所有累积的权柄、国度、文化都将被打得粉碎,神将清理整个旧造,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度,由基督在地上掌权,这就是神借着尼布甲尼撒的梦向世界发表的宣告,也是神百姓的盼望。 巴比伦帝国炼净了神百姓拜偶像的杂质,波斯帝国将神的百姓带回应许之地,希腊帝国为福音广传预备了通用的语言,罗马帝国为福音广传预备了太平之路。可见人类历史上的政权无论如何兴衰,大国如何兴起又衰微,都是为了神的国度铺路,最后的结局是「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启十一15)。

巴比伦的伯沙撒王

伯沙撒(Belshazzar,阿卡德语:Bel-sarra-usur),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严格来说是共同摄政王) 主前562年,尼布甲尼撒王去世,其子以未米罗达继位,善待被掳的约雅斤王(耶五十二31)。主前560年,以未米罗达被妹夫尼甲沙利薛(耶三十九3)谋杀篡位。主前556年,尼甲沙利薛的儿子拉巴施玛督继位,同年被暗杀,由拿波尼度接任。拿波尼度与马杜克祭司集团不和,于主前553年离开巴比伦,隐居阿拉伯北部提玛绿洲专注崇拜月神辛,任命长子「伯沙撒」为共同摄政。 主前539年,波斯攻占巴比伦城,伯沙撒被杀,拿波尼度被俘。但以理书记载「伯沙撒」是巴比伦最后一个王,过去曾遭受自由派圣经学者长期的批评和质疑,认为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历史书都说拿波尼度是巴比伦最后的王,却从未提到过伯沙撒之名。直到1854年英国人挖掘出拿波尼度为其长子伯沙撒祝祷的古巴比伦文字,此后考古证据越来越多,证实拿波尼度多年在提玛隐居,其子伯沙撒是摄政王。 所以在巴比伦被被波斯攻破的那晚,伯沙撒王的千人的宴席上,忽有人的指头显出,在王宫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字。王看见写字的指头,就非常惊恐,【但五7】大声吩咐将用法术的和迦勒底人并观兆的领进来,对巴比伦的哲士说:谁能读这文字,把讲解告诉我,他必身穿紫袍,项带金链,在我国中位列第三。但以理此时已经年届八十,对伯沙撒的赏赐毫无兴趣,但却承诺讲解文字,因为他知道这些赏赐很快就要灰飞烟灭,但以理也没有感谢伯沙撒「位列第三」的应许,反而毫不客气地谴责了他的骄傲和亵渎,因为他知道,这正是神要他在巴比伦王面前所作的见证。但以理宣告神已经数算巴比伦的「年日到此完毕」巴比伦将要被玛代人和波斯人瓜分。 听到这样的坏消息,伯沙撒还是故作镇定地兑现了承诺的赏赐,因为他并不知道当夜就会「到此完毕」。战争还没有开始,巴比伦城高墙厚,有幼发拉底河作天然屏障,城中又储存了够用许多年的粮食,攻守双方谁能耗到最后,现在谁也不知道(《历史 The Histories》卷1第190章)。结果「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所有的荣耀转瞬即逝,王的结局和巴比伦帝国的结局一起来到。虽然「国中位列第三」只是伯沙撒强充门脸的赏赐,但却被神大大使用,在改朝换代以后把但以理带进波斯帝国的权力中心、铺平百姓的回归之路。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