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池的水沟头

【赛七3】耶和华对以赛亚说:你和你的儿子施亚雅述出去,到上池的水沟头,在漂布地的大路上,去迎接亚哈斯。 【赛三十六2】亚述王从拉吉差遣拉伯沙基率领大军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里去。他就站在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 在以赛亚书中多次提到「上池的水沟」。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基训泉源头,「漂布地」可能是附近的洗衣场。由于那里靠近水源,所以是一个人口流动密集,消息传播迅速的地方。亚哈斯王在位时以赛亚在这里劝告他要信靠神、不要投靠亚述(赛七3);三十年后,亚述王西拿基立差遣拉伯沙基在此地逼迫希西家王投降、不要倚靠神(赛三十七10),让百姓体会不肯「诚实倚靠耶和华」的滋味。 虽然时隔三十多年,但这两个事件却非常相似: 1.他们都面临强敌压境(赛七1;赛三十六2); 2.他们都因此惧怕(赛七2;赛三十七1); 3.他们都想与外邦结盟来解决危机(赛王下十六7;赛三十1-2;赛三十九2); 4.他们都听到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赛七3;赛三十七5); 5.关键场景都在「上池的水沟旁、漂布地的大路上」(赛七3;赛三十六2); 6.神都叫他们不要惧怕(赛七4;赛三十七6); 7.神都应许了拯救(赛七7;赛三十七7); 8.神都赐下了兆头(赛七13-25;赛三十八5-8); 9.神都宣布百姓将被所投靠的对象伤害(赛七17;赛三十九6); 10.神都保证「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赛九7;赛三十七32)。 在这个过程中,亚哈斯和希西家这对父子的不同之处在于: 1.以赛亚先找亚哈斯(赛七12);而希西家却主动找以赛亚(赛三十七3); 2.亚哈斯标榜刚强属灵(赛七12);而希西家却承认软弱失败(赛三十七1、3、14); 3.亚哈斯不肯信靠,结果被神管教(赛七18-25);而希西家学会信靠、蒙神拯救(赛三十七36)。 亚哈斯「作王十六年」,可能包括与父亲约坦共同执政三年。没有负面评语的约坦,却生了一个没有正面评价的亚哈斯。亚哈斯不但没有效法乌西雅和约坦两代君王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反而他倒行逆施,行以色列诸王的道,又铸造巴力的像,甚至在犹大历史上第一次把儿女焚烧为祭。以色列王比加登基后,联合亚兰王利汛抵抗亚述,但犹大却拒绝加入反亚述联盟。因此,亚兰和以色列就联合攻打犹大,想废掉亚哈斯,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赛七6)。这是神对离弃神的亚哈斯和南国百姓的管教。 希西家原来效法父亲亚哈斯王向亚述纳贡(王下十六7-8),但后来拒绝纳贡、背叛亚述,导致了亚述军队的进犯。希西家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但问题却不肯放过他,反而把他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主前701年亚述王西拿基立攻陷犹大所有的坚固城,18万5千亚述大军兵临城下,围困耶路撒冷。神要借着环境里的难处,让希西家对自己所有的钱财和谋算彻底绝望,催促他走上诚实倚靠耶和华的信心之路。 资料来源:“圣经综合解读”授权使用

陶恕《圣灵的大能》(全书)

前言 这书主要谈论圣灵的位格和工作,无论在教义和实践方面都显得合理中肯。书中信息是陶恕在美国芝加哥西南联合教会侍奉期间,曾经在讲坛上宣讲过,之后汇集成书的讲道信息。他以一位牧者的身份,在书中充分表达出他对圣灵的见解;并且以简单又直接易明的言语去揭开一些颇为深奥、关乎圣灵的真理,当中并不见任何艰涩的神学字眼。 陶恕深知今日教会极其需要圣灵的大能运行在其中。他强调信徒之所以有所长进和得着丰盛的生命,圣灵的工作是功不可没的。 陶恕如此坚信:要明白圣灵的工作,就必先要荣耀和尊荣主耶稣基督。 这书为饥渴慕义的人提供了涌流不绝的活水泉源。 第1章 无需刻意祈求圣灵降临:单单荣耀基督 对于使徒行传第二章的经文,我们必须特别留意一个经常为人忽略的观念:耶稣在哪里得荣耀,那里就有圣灵降临。 我所说的跟大多数人不经意的想法刚好相反,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圣灵的降临,面是耶稣本身已经被高举,得着祂当得的荣耀。 以下让我先扼要交代使徒行传第二章的内容:当时彼得与众门徒聚集一处,同心合意、恒切地祷告,而五旬节就在那一刻正式来临。突然间,天上骤然传来一阵仿如大风吹过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真正的风声,而是好像刮大风一样的声音,这声音充满了他们身处的房子。同时,又有舌头如火焰般落在他们头上,然后,他们便开始说起别国语言来。当时,有十七个国家的人来到,听见门徒分别说起自己的乡谈来,就觉得非常奇怪,并且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中有些好讥诮的人便说:“他们无非是被新酒灌醉了。” 可是,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来,高声对他们说:“以色列人啊!请留心听我说,今日你们在这里经历到的,正是应验了昔日先知的预言。” 然后,彼得就把拿撒勒人耶稣如何应验昔日先知的预言,并有关祂的事迹,一一告诉他们。根据第三十二和三十三节,彼得见证说:“这耶稣,神已经叫祂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祂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他稍后在第三十六节又说:“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 因此,按照彼得所讲的,当中最重要的事实,就是耶稣已经被神高举了。 约翰福音第七章记载,耶稣曾在节期中最大的一日,于耶路撒冷城里说: “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耶稣这话是指着信祂之人要受圣灵说的。 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七38-39) 由此可以清楚知道,因着耶稣得荣耀,圣灵才得以降下,我们应该马上谨记这个观念。所以,让我重复说一遍:耶稣在哪里得着荣耀,那里就有圣灵降临。我们无须刻意祈求,只要尽力荣耀救主,就必得着圣灵充满。基督真正受到尊崇的时刻,正是圣灵降临的时候。 现在,让我们特别留意使徒行传二章十四节:“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高声说……”。彼得站起来,然后提高声线说话。 此刻,他正代表神整个教会说话。他是第一个在圣灵降临之后站起讲话的人,他相信神的话,并且接受神在他心里的实据。我们若将在新约里找到的“信”,与现今所谓的信相比,便不难看见新约里的信确能产生一样东西——神的实据。 时下所谓的信,既是开始,也是结束。我们因信而有信,却不会因信而再发生什么事情。然而,昔日使徒对复活的基督有信,同时,又确实因为那信心而产生一些事情,这正是二者的差别。 此刻我们看见彼得站起来高声说话,这正是教会应尽的本分。彼得成为地上的见证人,向众人见证天上的事,这是教会所应该有的身份。正因为我晓得教会必须见证那超乎地上与人类能力的大能,所以当我看见今日教会凭借人为的能力行事时,心里实在非常忧伤。 彼得要见证一些超越人类与世界的事情。原来在这世界以外还有一些能力,是对我们很有兴趣,同时又很乐意进到我们当中去让我们认识的,这能力就是神的灵。 因此,彼得要见证他自己的经历,并希望借此影响、鼓励与催逼那些不曾有过这经验的人,也一同进到圣灵当中。 可惜,现在有些教会却要凭着自己的能力行事。我可以简单说一句:这实在叫神感到恶心,因为她们竟然以属世的态度来管理一个属天的组织。 假如我不能再具备从神而来的能力,我就宁愿放弃一切事工,并且离开。一个真正渴望神能力的教会,除了交谊会、编织会、男童军或其他种种旁务外,必定还会为信徒提供一些不同的聚会。 倘若教会要成为基督的教会,以基督为元首作活泼、有机的救赎身体,她的教师与会友就必须不住恒切敬虔,凡事借祷告而行。 首先,我们必须致力实践信仰,行事为人必须合乎新约的本意。 我们必须摒除外界的杂质,专心教导、相信新约中的真理,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不断寻根溯源。 昔日,当发现北美新大陆的伟大先行者把一块野地占领下来时,他们随即拿起斧头砍伐树木,盖建房子,开垦耕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其他蔬菜谷物。他们不眠不休地耕种,及至到了收割之时,才肯松弛下来。同时,从种植玉米与其他农作物开始,他们就一直跟野地上种种入侵者对抗,直到收成那天,所有收获都得以安然送进谷仓后,这场争战才告终结。 野地上的侵袭者时时刻刻也威胁着种满农作物的土地,若不是人们日夜保持高度戒备,抵挡所有外来袭击,他们的收成就肯定有限,甚至会一无所获。 我想这正好就是教会的情况。 正如一位古代圣徒说:“总不要以为你可以有一分钟不受撒但引诱,人愈是以为自己不会受到试探,就愈容易受到试探。” 我们一旦以为自己不会受到试探,那正是最危险的时刻。对于教会,情况也是如此。我们自恃地说道:“对于某些教会,这说法大概正确,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却不合适,因为我们拥有的财物愈来愈丰富,我们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所缺!” 让我提醒你,我们必须为自己拥有的东西争战。那块属神的小耕地必须具备武器和大量守卫,以驱赶乌鸦以至其他所有侵略者,甚至包括那些微小的昆虫,免得它们毁坏我们的农作物。我们必须小心保护农作物,设法保持田地的优良状态。为要做到这一点,唯一办法就是时刻忠诚地面对神的道,常常回到基要的地方,把神的话带到教会中。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虔敬、全心地祈求神,求祂把昔日赐给门徒的能力,同样在今日赐给我们。 彼得说:“(祂)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徒二33下)我们必须全力寻求永恒的事情,活出在地若天的生命,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忠诚地追随基督。任何不能符合这要求的教会,都不能称为神的教会。我宁愿成为街头一个小教会的会友,也不愿意参与那些在精神上、生活上、圣洁上,以至一切本质上都与新约不符的大型活动。我们无须冀望在那渺小的教会内为人所知,只要我们能建立一个真正属神的教会,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结出果子。 以下让我们看看有圣灵充满和圣灵带领的教会,具备哪几方面的特性。 首先,会友是满有喜乐的。 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s)的历史告诉我们,圣灵在一九二七年十月的一次圣餐聚会中,降临在其会友身上,他们就高高兴兴地从那个地方出去,而且差点儿分不清自己正处身地上,还是已经离世与主同住。喜乐乃弟兄会百多年来的特质,他们的快乐绝对不是人为的,而是从心里涌益出来的真喜乐。 我们当中确有不少自称基督徒的人,他们心里不喜乐,却又竭力假装成快乐的样子。弟兄姊妹,倘若我们让神在教会中得回祂应得的位置,承认基督是神所高举的主,让圣灵得到祂应有的地位,我们的内心自然便会有一种绝非人为的喜乐,如泉源般涌流出来。耶稣说这泉源有如自流井,是从内心涌流出来的。那是被圣灵充满的教会的特质,他们是充满喜乐的人,并且能够叫别人一看就可以把他们从世人中分辨出来。 假如今日保罗重返地上,亲眼看见教会的光景,我不晓得他会有什么感受。假如他先在教会通道上徘徊,然后再去外面一所剧院走走,另外又参观一场曲棍球比赛,在人声沸腾的购物中心与街道上流连,最后,返回我们当中重复观察我们,我怀疑他会否看出教会与世界有什么明显的分野。 教会要是敬虔的、被圣灵充满的,我们总应该可以把属神的儿女从世人中分辨出来。 再者,一个被圣灵充满的教会,自当对人类有所贡献。 我并不担心别人批评传道人是寄生虫,教会本身又不事生产,实际上,我相信教会对整个社会总会有一定的贡献——借着我们所作的见证,帮助我们的邻舍,从而改善区内情况。所以,我们无须抱歉,其实他们还欠了我们的人情呢!我们这些生命有改变的信徒,的而且确能够有助降低区内的犯罪率。无论在什么地方,被神、被圣灵充满的教会愈多,那地方的员警就可以愈少到街上巡逻——只要多添一分属神的信念,就可以多减一分罪恶势力。 圣灵充满的教会,对于社会而言,实在贡献不少。即使对于不曾认识和接受耶稣的人,也有莫大的帮助。 从另一角度而言,一个敬虔的教会也会对其他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很希望看见教会变得极其神圣,又被圣灵充满,以致足以影响区内其他教会,如保罗所说:“你们做了……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你们向神的信心……在各处也都传开了。”(帖前一7-8) 我对你们也正有这种期望。盼望我们都能够成为被圣灵大大充满、与神同行、晓得如何敬拜、生活又自洁自守的信徒,从而使所有人都看出我们与众不同,也因此而今到其他教会蒙受祝福。 众所周知,当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迫使了天主教教会进行内部肃清。路德一派的信念为罗马教会带来道德上重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及至卫斯理(Wesley)在英国传道,圣公会也不得不改正本身存有的种种错谬。循道会有一股属灵的大能,大大催逼教会针对本身的状况去作出改善。 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找到借口,推说自己无法让圣灵充满,无法时刻喜乐地口唱颂歌,又或无法在家庭、学校、工作上过圣洁的生活,使他人与其他教会认出我们是属神的儿女。 那些被圣灵充满的人,他们活得出色,也不怕为主壮烈牺牲。他们景仰从前罗马时代的殉道者,而且彼此说道:“看啊!那些基督徒死得多么轰烈!”试回想年老的巴兰,他情愿为义而死,也不为义而活。假如死已经是唯一的选择,那么,基督徒是应该有勇气为主殉道的。 但是,有些人处身被圣灵充满的教会,却从来不感到亲切自然。他们不是所有人都对神有信心,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希罕这样的教会。他们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的人:第一类人只会在星期天穿上熨贴笔挺的宗教外衣。他们不喜欢满有喜乐的教会,也不喜欢看见教会复兴、蒙神赐福和帮助,因为这样反会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一到星期一早上,他们就不想再做任何与信仰有关的事情。他们希望信仰与生活壁垒分明,划清界线,互不侵犯!星期日清晨回到教会,好好砥砺一下那件信仰外衣;然后回到家中,等到晚上十一时,就把它束之高阁;翌日早上就回到世界之中,凡事随心所欲,爱做什么便做什么。我是绝对不肯向这类人低头的!我们的教会是永生神的殿,不是任何社会名流的聚会所。要是他们甘心情愿来向神屈膝,这个当然可以;但要知道即使是大人物在神前跪拜,他也不会特别高人一等。 第二类人拒绝让信仰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任何妨碍。他们同样不喜欢敬虔的教会。 […]

古埃及与以色列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印度、古巴比伦一样,他们的文明没有延续传承下来。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文明,始于主前3100年左右的第一王朝,终于主前343年被波斯再次征服。虽然之后古埃及文化还有少量延续,但到主后的时代,古埃及已经彻底被异族文明所取代,先后被利比亚、古实、亚述、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侵略占领。 在5150年前(约主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统一,并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一统国家,其朝代延续并更迭长达三千年之久,一直到主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古埃及王国先后历经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晚王国等多个时期,30多个王朝的统治。 古埃及与以色列历史的关系密不可分。约主前1877年,在埃及的第12王朝时期,雅各(以色列)带领全族人投奔在埃及做宰相的儿子约瑟;主前1446年,在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30多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则是古埃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埃及帝国的缔造者。神恰恰安排以色列人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的时候出埃及,一是对古埃及的管教;二是让神的子民看到:他们能摆脱埃及的控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全是神的作为;神是全地的主,对列国拥有终极的主权。不管人的政权多么强大,即使看似如日中天的埃及依然要服从神的旨意。 埃及的希伯来文是mitzraim(מִצְרַיִם), 字面意思是“狭窄之地”或“限制之地”。痛苦、狭窄、困境的希伯来文是metzar(מֵצַר)而metzar的复数形态就是mitzraim。 这两个字是同一个字根而来,对于以色列人来说,埃及即意味着深深的苦难,将会陷入极度困境。我们可以从圣经不同的中文版本看到不同的翻译,如: 耶利米哀歌一3 (和合本)犹大被掳,遭遇苦难,多服劳役。她住在列国中,得不着安息;追逼她的在狭窄之地追上她。 (新译本) 犹大受尽痛苦,饱经劳役,更遭流徙异地。她住在列国中,找不着安居之所。在困境之中,追赶她的人把她追上了。 圣经里埃及与以色列有诸多关联,这一点在圣经诸多书卷中均得以体现。 摩西五经时期 【创12:10】那地遭遇饥荒。因饥荒甚大,亚伯兰就下埃及去,要在那里暂居。 【创26:2】耶和华向以撒显现,说: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 【创37:28】有些米甸的商人,从那里经过,哥哥们就把约瑟从坑里拉上来,讲定二十舍客勒银子,把约瑟卖给以实玛利人;他们就把约瑟带到埃及去了。 【创46:5-6a】雅各就从别是巴起行。以色列的儿子们使他们的父亲雅各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坐在法老为雅各送来的车上。他们又带着迦南地所得的牲畜、货财来到埃及。 开始时以色列人与埃及相处还算和睦,可是后来以色列人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沦为奴隶,作苦工,男孩生存危在旦夕。他们向神哀求,神就通过摩西向埃及人施行十灾,带领以色列人数百万人的队伍出埃及。 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西奈旷野飘流四十年,在这段期间领受神的律法,建造会幕,接受祭司和献祭的条例,为以后进入迦南应许之地作好各种准备。 王国时期 先知书里 新约时期 总而言之,圣经中提及埃及的次数超过700次,涉及历史、预言、象征等多个层面。埃及在圣经中不仅是地理上的邻国,更常被赋予政治、宗教和象征意义。 1.压迫与奴役:埃及是以色列人被奴役的象征,指向人类被罪捆绑的状态(出20:2;加4:24-25)。 2. 世俗的诱惑:以色列人在旷野怀念埃及的“美食”(民11:5),代表人对物质世界的依赖。 3. 神的审判与救赎:埃及既是神施行审判的对象(十灾),也是显明神拯救大能的舞台(赛19:24-25) 在【申17:16】神借摩西对神的百姓说:只是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为要加添他的马匹,因耶和华曾吩咐你们说:“不可再回那条路去。” 但是很遗憾他们并没有听从。 在【王上10:28-29a】中记载:所罗门的马是从埃及带来的,是王的商人一群一群按着定价买来的。从埃及买来的车,每辆价银六百舍客勒,马每匹一百五十舍客勒。不仅如此,所罗门甚至娶了法老的女儿,所罗门与埃及王法老结亲,娶了法老的女儿为妻,接她进入大卫城【王上3:1】,为以色列后来的衰败埋下伏笔。 从主前8世纪中叶亚述复兴到主前7世纪后巴比伦的强盛,南北国一直饱受强敌的威胁和侵略,它们纷纷寻找军事同盟。虽然得到多位先知警告,但是南国犹大仍然几次与埃及结盟。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缘政治威胁 犹大国位于古代近东的交通要冲,北有亚述、巴比伦等两河流域的强国,南邻埃及。这种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 2 摆脱残暴的亚述和贪婪的巴比伦 犹大沦为列强的附属国,苦不堪言,因此想寻找同盟,摆脱列强对它的控制。 3 军事与经济依赖 犹大自身军力薄弱,面对强敌时需借助外援。埃及作为传统强国,虽已衰落,但仍能提供一定的军事支持。犹大通过埃及的贸易路线获取资源,埃及的粮食和黄金对犹大具有吸引力。 4 内部政治斗争与外交策略  *亲埃及派:认为埃及是抵御北方强权(亚述/巴比伦)的天然盟友。  *投降派:主张屈服于亚述/巴比伦,以避免毁灭。  *犹大统治者:左右摇摆。 5 埃及的因素 埃及出于自身利益,希望维持犹大作为对抗亚述/巴比伦的缓冲地带。 但其军事力量已不如鼎盛时期,埃及多次被巴比伦击败,依靠希腊的雇佣军,方才阻止了巴比伦军队攻入埃及本土。尼布甲尼撒进攻受阻,把犹大视为泄愤的对象,犹大最终孤立无援。在主前586年,巴比伦彻底摧毁犹大,圣殿被烧,精英被掳。 6 统治者的误判与犹大结局  圣经的先知(如以赛亚、耶利米)强烈反对犹大与埃及结盟,宣告这是对耶和华的背叛,主张依靠神而非世俗强权(赛:30 -31章;耶42-44章)。现实政治压力常使犹大统治者依靠人为势力,因此与神的命令相违背,最终导致犹大灭亡。这一历史教训在圣经多个书卷中被反复提及,强调“人的力量”的依赖与“神的力量”的信靠之间的对比和完全不同的结局。犹大投靠埃及的表面是小国在列强夹缝中求存的无奈之举,但实际是不依靠神的悖逆行为,因此这一策略最终失败。 结语:埃及在圣经中既是历史实体,也具有属灵含义。它见证了神的拯救(出埃及)、人对世俗的依赖(投靠埃及的愚昧)以及神对列国的终极主权(先知预言)。从约瑟到耶稣,埃及始终是神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埃及过去被神咒诅,将来却要成为神的百姓,祂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10)

生命树

生命树是《圣经》中记载的一棵树,在《圣经》中有多处记载。圣经的第一部书《创世记》中记载: 狡猾的古蛇(即魔鬼、恶龙)诱骗无知的夏娃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说她将会变得如神能知道善恶,而且“不一定会死”。 在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以后,亚当和夏娃便被神逐出伊甸园,并找来基路伯把守伊甸园的入口、封锁通往果实能使人得到不朽生命的生命树的道路,以防止人类吃到生命树的果子。 因着犯罪,亚当和夏娃失去了以前跟神那份亲密的关系,为了贪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换来的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不但要承受犯罪所带来的后果,而且,他们的子孙也无法回到生命树那里。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去到神那边,恢复跟神亲密的关系。 直到主耶稣出现在地上,这样的情况才得以扭转。虽然主耶稣是个人,不是棵树,但是他是神的独生子,生命在他里头,所以他就是生命树再次显现在人间。主不但告诉人,他是生命,他有永生,而且也要人吃他、喝他。约翰福音第六章说:「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我的肉是可吃的,我的血是可喝的。」神再给人一个机会,看人肯不肯拣选生命。可惜的是,当时拣选主而得生命的人不多,大部分都认为吃主的肉、喝主的血太不可思议,而离弃了主。这个机会到今天还在,得生命的门还没有关,凡接受基督,把他信到里面的人,就是吃生命树之果,得到永远生命。  圣经在最后一本书《启示录》中也提到生命树。《启》22章1-2节中说“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 创世记和启示录是两个不同的作者所写的,摩西和使徒约翰相隔大概一千五百年。创世记所谈到的是咒诅和死亡;而启示录所提到的是医治和得生命。在启示录的末了,基督的工作完毕,神的旨意完成,所有的基督徒,就是生命册上有名字的,都经过灵的变化,是父、子、灵工作的大成。圣经以人类失去生命树作为开始,又以人类重新得着生命树作为结束,当中蕴藏着神的无比奥秘和救赎。 *「生命树」的记忆存在于各个古代文明之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古代苏美尔人、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中国人、印度人和乌拉尔图人等许多古代文明的文献和遗址里。这从侧面佐证人类的祖先都来自伊甸园。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九、三个使愿望成真的方法

  在基督徒的词汇里,“幻想”一词没有多大地位,而且绝少在圣经出现,就算出现了,也只不过是指意愿或希望而已。   没有什么会像“幻想”那样毫无意义,难怪儿童和迷信的人总爱幻想。幻想无论对儿童是何等美好纯真,但在成年人而言,它却是弊多于利。因此,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幻想是不切实际的。   凭空幻想的弊处,在于幻想者没有对准神的心意,容让自己拥有不合神心意的欲望,梦想得到不应得的东西。五分钟的空想便足以伤及个人的灵命,基督徒一旦养成了幻想的习惯,他的生命就会严重受损,因为他可能只顾幻想,不求进取。除非他把习惯彻底改掉,否则只会泥足深陷,什么也不愿做。   我们应把每一个愿望带到神面前,试验一下它是否出于神的心意。如果愿望不是出于神,则须立刻打消念头。否则,我们的奉献亦只不过是空谈而已。   不过,假如我们的愿望是单纯而且符合神心意的,则可以有三种方式令它成就:第一是靠自己努力;第二是靠祷告;第三是靠努力,又靠祷告。这些都是神施恩予儿女的方式。三者各不相同,所以千万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有些事情虽是我们无法办到,但却是神所恩准的。要办到这些事,就要靠着祷告,神希望我们借着祈祷,把自己无法成就的事交托给祂。当然,这些事须符合神永恒的旨意。   因此,我们应该像顺命信靠的孩子一样,放胆地向祂热切祈求。神很喜欢这种祷告,而且更向我们保证祂必定垂听,还会按时成就。   有些事情可以靠努力办到。这个时候,我们便无需求神帮助。遇到那些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仍要向神祷告,则只会浪费时间,欺骗自已,简直是开祷告的玩笑。如果我们可以靠努力办妥一件事,就要尽力办妥它。假若事情可以靠自己做到,却不去努力,神是不会从旁协助,与我们同流合污的。   第三种愿望是不能只靠努力达到的,它一方面离我们很远,要靠超自然的能力才能得着;另一方面,它又近得只需我们努力,就唾手可得。因此,我们便要以努力和祈祷双管齐下了。大部分愿望和目标其实都属于这一类,能使我们与神更为亲近,并与神同工。   无论是希望重开一个工场、赢得仇敌的友谊、找一份更佳的工作、建立一座新教堂、召开一次成功的会议、组织新家庭、完成学业或做神所允许的无数事情,都需要靠努力和祈祷双管齐下。让我们以宣信博士(A.B.Simpson)的一番话互勉,其大意是:当我们面对自己无法独力承担的事情时,一方面要努力承担,好像没有人帮助一样;另一方面又要恳切祈祷,好像期望神会全然代劳一样。   要愿望成真,幻想是没有用的。让喜欢发白日梦的人浪费自己的时间吧!我们应用更有效的方法,得着我们想得的东西。

尼提宁

「尼提宁」只在以色列人从被掳归回后的著作中出现(代上;拉;尼)。「尼提宁」一词源于一希伯来动词「拿单」,意思是给予、分别出来、呈献,而「尼提宁」的意思就是「交出来的人」或「分别出来或献身的人」。七十士译本把这词译为「献身的人」。近代一些译者参照约瑟夫(《犹太古史》11.5.1),指他们为「殿役」。 在被掳之前,尼提宁在圣殿的事奉显得十分活跃。历代志上九章2节把他们与祭司、利未人并列,他们都分得自己的城邑。他们的次序是:祭司、利未人、尼提宁,显示尼提宁是在利未人的管辖之下(参尼七章73节,十一章3、20、21节)。从巴比伦被掳归回后,他们仍是圣殿的工作人员(拉二章43、58节,七章7、24节,八章17、20节;尼七章46、60节)。 尼提宁居住在耶路撒冷(拉七章7节;尼三章31节,十一章21节),并参与修筑城墙的工作(尼三章26节)。尼提宁究竟指什么人,未能完全确定。民数记三十一章47节记载利未人收纳了一些俘虏,叫他们做粗重和卑下的工作。基遍人被吸纳在以色列中作奴仆的时候,他们也被分派为以色列全会众和耶和华的圣坛作劈柴挑水的工作(书九章9-27节)。大卫也曾命战俘做这等工作,增加了会幕中作仆役的人数(拉八章20节)。圣殿建成后,圣殿需要增加工作人员,所罗门便增加了圣殿仆役的人数。这群新增的仆役被称为「所罗门仆人」。以斯拉记录了有392个尼提宁归回耶路撒冷(拉二章58节),并在重建的圣殿中,重操他们祖先在被掳前所做的工作。尼提宁被列为重新与神立约的会众一员,他们与神立约,把自己完全献身给神(尼十章28、29节)。

古罗马的凯旋仪式

谈到“凯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意大利著名的凯旋门。 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古罗马,因为“凯旋”举行着足以轰动全国的仪式。  凯旋仪式是古罗马授予获得重大胜利的将军的庆祝仪式,这是罗马人最大且最受欢迎的荣耀。凯旋仪式上的游行队伍一般都非常长,顺序是:元老院元老,号手,车载的战利品,用以献祭的白色公牛,被征服者首领的武器及徽章,被征服者首领及其亲属,其他战俘,凯旋者的扈从,站在战车上的凯旋者本人,凯旋者的已成年儿子及副官、军团长、军事保民官、骑兵队长等,凯旋者的士兵。“凯旋”文化的背景、凯旋式的分类和规则、政治作用等,都对古罗马及其统治者、军人、公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林后二14-16】感谢神!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当时罗马帝国的将军在凯旋归来时,会率领得胜的士兵和战俘进城「夸胜」,游行展示给国民观看。在游行中,罗马祭司会手持点燃的香炉,边走边摇,发出「香气」,在场的人都能闻到。这「香气」对于得胜的将军、士兵和夹道欢迎的群众而言,代表胜利的喜悦;但对战俘而言,却意味着即将被奴役或处死(林后二14)。 上图:古罗马的凯旋仪式。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八、踏着煞车掣驾车

  不少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十足踏着煞车掣驾车的人一样,为自己徒添阻力。   煞车掣按动时,车子并非停着不动,而是不易行动,用较多燃料,以较难的方式开动。踏着煞车掣驾车更会令煞车掣因过热而发出恶臭,如果情况没有改善,车子便不能走得太远了。   车子之所以无法前进,自然是受了煞车掣的阻力牵制。一部分机件要车子继续前进,而另一部分则要它停下来,可谓左右为难,也就是这种难处产生阻力。阻力最终总会得胜。因为只要有足够的阻力,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继续移动的。   汽车的性能纵然再好,也抵挡不了前进的阻力。这包括地心吸力、大气压力,以及机件的阻力等。不过,只要不断补充燃料,其他阻力尽可抵销,但煞车掣的阻力则无法消除。   让我们把这个道理比作基督徒的灵命。   基督徒同样必须面对阻力。只要撒但仍然与神的儿子为敌,只要世界与肉身尚存,信主的人都会遇到阻力。有时,阻力会很尖锐明显,但大部分时间它都在暗中阻挠,令人无法预测。不过,我们无需为此过分紧张,因为神已把这个情况告诉我们,并且会体谅我们的软弱。而这些阻力亦不会对灵命造成太大伤害,也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相反,只要我们胜过它,灵命便会变得更为坚强。   虽然如此,有一种阻力却不但会妨碍灵命成长,还会对它造成伤害,那就是内心失调所造成的阻力。   主耶稣在谈论“专一”的重要时,也曾提过这一点,而雅各指出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所说的也是这点。一个人若拿不定主意,内心便不能平静,只会任由不安和情欲蚕食了整个生命。   另一种阻力是由愤恨造成的。我们如果对人产生恶感,就像驾车者踏着煞车掣驾驶一样,无论怎样真诚地渴望前进也徒劳无功。愤恨会像煞车掣那样,“卡”住人的心灵,令它无法前进。因此,我们必须把这种阻力消除,透过原谅我们的仇敌,求主宽恕和洁净,使我们可以继续在灵里成长。   内心的阻力其实是由肉体的各种软弱造成的。肉体与灵命斗争,为要阻慢,甚至制止灵命成长。其实,我们原可以无拘无束地向主的冠冕踏步奔往,然而,最可悲的是不少人似乎愿意任由阻力胡作非为,叫自己拖着沉重的步伐,痛苦的、一步步地慢慢蠕动。   就让我们省察一下。可能我们会发觉自己也踏着煞车掣,需要把脚收回呢!

以弗所大剧场

以弗所大剧场(Ephesus Theatre)位于以弗所古城遗址内,由罗马人在公元41年到公元117年间改造而成的一座环形大剧院。依山而建,面向大海,气势磅礴,坐席可容纳2.5万人。 山岗斜坡修建,呈半圆形,这是以弗所废墟中修复得最好最完整的古迹。 考古学家估计剧场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到了保罗时代,剧场可以容纳二万五千观众,扩建工程还继续进展到公元二、三世纪,这是亚细亚省规模最大的剧场从舞台开始,坐席上每一排都比前一排更加倾斜陡峭的设计,改善了上层外围观众的视听效果。  保罗在以弗所传福音,可说非常成功,虽然使徒行传记载犹太会堂里有些人顽梗不信。 保罗不单传福音,也行了许多治病和赶鬼的神迹,甚至许多行法术的人改邪归正。 由于保罗太成功了,原本敬拜亚底米女神的广大群众都不再购买神龛,结果掀起制造工匠的骚动。 亚底米是希腊多神宗教里的一个女神,掌管狩猎、生育、繁殖、丰收,按古希腊传统形象,亚底米通常描绘为一手拿弓箭、一手抓鹿角的少女。 但在以弗所废墟中发现了她的一尊巨大白理石雕像,高约十英呎,外形为胸脯丰满的中年妇人,下半身和周围雕刻了很多牲畜、蔬果和植物,形象有异于古希腊传统 ,反而揉合了亚细亚地区弗吕家原住民所信奉的Cybele女神。保罗和他同行的使徒,面对群情汹涌和暴动,眼前每一个石刻、每一块砖头,都曾见证这一切!

管家

The mysteries of God” refers to God’s predetermined plan of salvati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teward” refers to a slave who manages the household affairs of his master. God’s servants should first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osition: they are not objects of human exaltation and following, but rather slaves of Christ. The […]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