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古印度、古巴比倫一樣,他們的文明並沒有延續傳承下來。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的古文明,始於主前3100年左右的第一王朝,終於主前343年被波斯再次征服。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主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先後被利比亞、古實、亞述、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奧斯曼帝國、法國、英國等國家侵略佔領。
在5150年前(約主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並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其朝代延續並更迭長達三千年之久,一直到主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古埃及王國先後歷經了:前王朝、早期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晚王國等多個時期,30多個王朝的統治。
古埃及與以色列歷史的關係密不可分。約主前1877年,在埃及的第12王朝時期,雅各(以色列)帶領全族人投奔在埃及做宰相的兒子約瑟;主前1446年,在古埃及第18王朝時期,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30多個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朝代。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則是古埃及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埃及帝國的締造者。神恰恰安排以色列人在圖特摩斯三世統治的時候出埃及,一是對古埃及的管教;二是讓神的子民看到:他們能擺脫埃及的控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全是神的作為;神是全地的主,對列國擁有終極的主權。不管人的政權多麼強大,即使看似如日中天的埃及仍要服從神的旨意。
埃及的希伯來文是mitzraim(מִצְרַיִם), 字面意思是「狹窄之地」或「限制之地」。痛苦、狹窄、困境的希伯來文是metzar(מֵצַר)而metzar的複數形態就是mitzraim。 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根而來,對以色列人來說,埃及即意味著深深的苦難,將會陷入極度困境。我們可以從聖經不同的中文版本看到不同的翻譯,如:
耶利米哀歌1:3
(和合本)猶大被擄,遭遇苦難,多服勞役。她住在列國中,得不著安息;追逼她的在狹窄之地追上她。
(新譯本) 猶大受盡痛苦,飽受勞役,更遭流散。她住在列國中,找不著安居之所。在困境之中,追趕她的人把她追上了。
聖經裡埃及與以色列有許多關聯,這點在聖經諸多書卷中都得以體現。
摩西五經時期
- 《創世記》
【創12:10】那地遭遇饑荒。因飢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
【創26:2】耶和華向以撒顯現,說: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
【創37:28】有些米甸的商人,從那裡經過,哥哥們就把約瑟從坑里拉上來,講定二十舍客勒銀子,把約瑟賣給以實瑪利人;他們就把約瑟帶到埃及去了。
【創46:5-6a】雅各就從別是巴起行。以色列的兒子們使他們的父親雅各和他們的妻子、兒女都坐在法老王為雅各送來的車上。他們又帶著迦南地所得的牲畜、貨財來到埃及。
- 《出埃及記》
開始時以色列人與埃及相處還算和睦,可是後來以色列人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淪為奴隸,作苦工,男孩生存危在旦夕。他們向神哀求,神就透過摩西向埃及人施行十災,帶領以色列人數百萬人的隊伍出埃及。
- 《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西乃曠野飄流四十年,在這段期間領受神的律法,建造會幕,接受祭司和獻祭的條例,為以後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作好各種準備。
王國時期
- 【王上4:21】所羅門統管諸國,從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的邊界。所羅門在世的日子,這些國都進貢服事他。
- 【王下17:3-4】亞述王撒縵以色上來攻擊何細亞,何細亞就服事他,給他進貢。何細亞背叛,差人去見埃及王梭,不照往年所行的與亞述王進貢。亞述王知道了,就把他鎖禁,囚在監裡。
- 【王下18:20-21,24】「你所倚靠的有什麼可仗賴的呢?你說有打仗的計謀和能力,我看不過是虛話。你到底倚靠誰才背叛我呢?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壓傷的葦杖;人若靠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
- 【代下12:2,9】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因為王和民得罪了耶和華。埃及王示撒上來攻取耶路撒冷,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盡都帶走,又奪去所羅門製造的金盾牌。
- 【代下35:20】這事以後,約西亞修完了殿,有埃及王尼哥上來,要攻擊靠近幼發拉底河的迦基米施;約西亞出去抵擋他。
- 【代下36:1,3-4】國民立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在耶路撒冷接續他父作王。埃及王在耶路撒冷廢了他,又罰猶大國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埃及王尼哥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王,改名叫約雅敬,又將約哈斯帶到埃及去了。
先知書裡
- 【賽30:1-3】耶和華說:禍哉!這悖逆的兒女。他們同謀,卻不由於我,結盟,卻不由於我的靈,以致罪上加罪起身下埃及去,並沒有求問我;要靠法老的力量加添自己的力量,並投在埃及的蔭下。所以,法老的力量必作你們的羞辱;投在埃及的蔭下,要為你們的慚愧。
- 【結29:6-7,16】埃及一切的居民,因向以色列家成了蘆葦的杖,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手持住你,你就斷折,傷了他們的肩;他們倚靠你,你就斷折,閃了他們的腰。 ……埃及必不再作以色列家所倚靠的;以色列家仰望埃及人的時候,便思念罪孽。他們就知道我是主耶和華。
- 【耶2:17-18】這事臨到你身上,不是你自招的嗎?不是因耶和華-你神引你行路的時候,你離棄祂嗎?現今你為何在埃及路上要喝西曷的水呢?你為何在亞述路上要喝大河的水呢?
- 【耶42:15-17】你們所剩下的猶大人哪,現在要聽耶和華的話。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們若定意要進入埃及,在那裡寄居,你們所懼怕的刀劍在埃及地必追上你們!你們所懼怕的飢荒在埃及要緊緊地跟隨你們!你們必死在那裡!凡定意要進入埃及在那裡寄居的必遭劍、飢荒、人死,
新約時期
- 【來11:24-25,27】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因著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 【啟11:8】他們的屍首就倒在大城裡的街上;這城按著靈意叫所多瑪,又叫埃及,就是他們的主釘十字架之處。
總而言之,聖經中提及埃及的次數超過700次,涉及歷史、預言、象徵等多個層面。埃及在聖經中不僅是地理上的鄰國,更常被賦予政治、宗教和象徵意義。
1.壓迫與奴役:埃及是以色列人被奴役的象徵,指向人類被罪捆綁的狀態(出20:2;加4:24-25)。
2. 世俗的誘惑:以色列人在曠野懷念埃及的「美食」(民11:5),代表人對物質世界的依賴。
3. 神的審判與救贖:埃及既是神施行審判的對象(十災),也是顯神拯救大能的舞台(賽19:24-25)
- 【賽19:24-25 】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福了! ’。
In Deuteronomy 17:16, God, through Moses, commanded His people: “The king must not acquire great numbers of horses for himself or make the people return to Egypt to get more of them, for the Lord has told you, ‘You are not to go back that way again.'” Unfortunately, they did not obey. 1 Kings 10:28-29a records: “Solomon’s horses were imported from Egypt and from Kue; the royal merchants purchased them from Kue at the current price. They imported a chariot from Egypt for 600 shekels of silver, and a horse for 150 shekels.” Not only this, but Solomon even married Pharaoh’s daughter: “Solomon made a treaty with Pharaoh king of Egypt and married his daughter. He brought her to the City of David” (1 Kings 3:1),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Israel’s later decline.
From the mid-8th century BC (Assyria’s rise) to the 7th century BC (Babylon’s dominance), Judah and Israel faced constant threats and invasions. Despite prophetic warnings, Judah repeatedly sought alliances with Egypt, for several reasons:
1 Geopolitical threats:
The kingdom of Judah was situated at a critical crossroad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with powerful Mesopotamian empires like Assyria and Babylonia to its north, and Egypt bordering it to the south. This geographical location made it a focal point of contention among these great powers.
2 Desire to escape brutal overlords:
To escape the brutal Assyrians and the greedy Babylonians, Judah became a vassal state to the great powers, suffering immensely, and thus sought alliances to break free from their control.
3 Military and Economic Reliance:
猶大自身軍力薄弱,面對強敵時需藉助外援。埃及作為傳統強國,雖已衰落,但仍能提供一定的軍事支援。猶大透過埃及的貿易路線獲取資源,埃及的糧食和黃金對猶大具有吸引力。
4 Internal political struggles and foreign policy within Judah during a period of intense pressure from northern powers (Assyria/Babylonia) often revolved around these factions:
*Pro-Egypt Faction: Believed Egypt was a natural ally to resist the mighty northern powers (Assyria/Babylon).
*Surrender Faction: Advocated for submission to Assyria/Babylon to avoid total destruction.
*Judah’s Rulers: Often wavered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
5 The Egyptian Factor
埃及出於自身利益,希望維持猶大作為對抗亞述/巴比倫的緩衝地帶。
但其軍事力量已不如鼎盛時期,埃及多次被巴比倫擊敗,依靠希臘的僱傭軍,方才阻止了巴比倫軍隊攻入埃及本土。尼布甲尼撒進攻受阻,把猶大視為洩憤的對象,猶大最終孤立無援。
在主前586年,巴比倫徹底摧毀猶大,聖殿被燒,菁英被擄。
6 The Rulers’ Miscalculation and Judah’s Fate
聖經的先知(如以賽亞、耶利米)強烈反對猶大與埃及結盟,宣告這是對耶和華的背叛,主張依靠神而非世俗強權(賽:30 -31章;耶42-44章)。
現實政治壓力常使猶大統治者依靠人為勢力,因此與神的命令相違背,最終導致猶大滅亡。這歷史教訓在聖經多個書卷中被反覆提及,強調「人的力量」的依賴與「神的力量」的信靠之間的對比和完全不同的結局。
猶大投靠埃及的表面是小國在列強夾縫中求存的無奈之舉,但實際上是不依靠神的悖逆行為,因此這一策略最終失敗。
結語:
埃及在聖經中既是歷史實體,也具有屬靈意義。它見證了神的拯救(出埃及)、人對世俗的依賴(投靠埃及的愚昧)以及神對列國的終極主權(先知預言)。從約瑟到耶穌,埃及始終是神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埃及過去被神咒詛,將來卻要成為神的百姓,祂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 (弗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