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薩 (即:加薩)

迦薩(又譯為」加薩」)是今日迦薩走廊的首府,位於希伯崙之西約 61 公里,別是巴西北約 45公里,距地中海岸約 5 公里。古城建在一座高約33 公尺的小山上,附近有泉水十五處,可供應居民和農耕之用,而且土地肥沃,故物產豐富,其位置更為重要,可控制通往埃及和米所波大米間的沿海大道(但在羅馬時代之前,並未建有港口)是一個有六千年以上歷史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有南方的大馬色的美譽,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之一,也曾是他們的首府,並數度是埃及在迦南地的基地。

雖然迦薩離地中海很近,但是她成為巴勒斯坦的貿易中心,並非因海路,而是從陸路而來,這裡的公路從肥沃月彎各地帶來許多商隊。然而這便利之處卻也是牽累,由於沿岸道路便於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的軍隊通行,故迦薩往往成為戰亂中軍旅路過的受害之地。雖然迦薩常被列強所壓制,卻似並未喪失它的主權,僅是納貢稱臣而已。
主前734年被亞述佔領,其舊城在主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圍攻,經五個月之久方始失守,足證城防之堅固。 主前61年成為羅馬帝國的自由城。主後66年,在猶太人反羅馬的戰爭中完全被毀,主後635年屬阿拉伯所有,在以色列獨立時,原屬於埃及,是埃及最北的防線,在六日戰爭時,又被以色列所佔,前不久與耶利哥兩地,一同劃歸了巴解,現約有人口五萬。

聖經中迦薩地名在創世記十章19節首次出現,描述迦南人之地由西頓伸展至迦薩。概述約書亞徵伐的記載中述說,徵地之一乃「從加低斯巴尼亞攻擊到迦薩」(書十章41節)。約書亞殲滅該地所有亞衲族人,但有餘民留在迦薩和其他非利士城市(書十一章22節)。所羅門統治時期,迦薩被定為以色列南面的疆界。所羅門「管理大河西邊的諸王,以及從提弗薩直到迦薩的全地」(王上四章24節)。新約聖經只有一處提及迦薩(徒八章26節)。腓利正在撒瑪利亞講道,天使告訴他往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途中遇到古實國的司庫,這位太監坐在車上,正讀以賽亞書五十三章。腓利向他傳福音,其後給他施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時中東的統治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德國結盟戰敗,戰勝國英國控制了被稱為巴勒斯坦的地區。當時這片土地上居住著猶太人少數民族和占多數的阿拉伯人。當國際社會賦予英國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的任務時,猶太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

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之間,隨著許多猶太人逃離在歐洲遭遇的迫害,在二戰大屠殺後尋找新的家園,抵達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數量不斷增加。同時,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以及反對英國統治的暴力事件也越來越多。 1947年,聯合國投票贊成將巴勒斯坦分裂成獨立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國家(聯合國181號決議),耶路撒冷成為國際城市。這項計畫被猶太領袖接受,但遭到阿拉伯人方面的拒絕,隨後爆發戰爭(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數十萬巴勒斯坦人逃離或被逼離開家園,他們稱之為「大災難」(Al Nakba)。戰爭第二年停火時,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大部分領土;約旦佔領了被稱為約旦河西岸的土地;埃及佔領了迦薩。耶路撒冷被以色列部隊和約旦部隊分別佔領。

因為從來沒有達成和平協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民族都指責對方,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發生了更多衝突和戰爭。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東耶路撒冷和西岸,以及敘利亞戈蘭高地的大部分以及迦薩和埃及西奈半島。大多數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後裔居住在迦薩和西岸,以及鄰國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在過去50年中,以色列在這些地區都建造了定居點,目前有60多萬猶太人居住在那裡。以色列聲稱整個耶路撒冷為其首都;而巴勒斯坦人則聲稱東耶路撒冷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生活在東耶路撒冷、迦薩和西岸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緊張。

目前,迦薩由一個名為哈馬斯的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統治,該組織曾多次與以色列作戰。以色列和埃及嚴格控制迦薩邊境,阻止哈馬斯取得武器。自2021年4月中旬穆斯林齋月開始以來,東耶路撒冷一些巴勒斯坦家庭受到了被驅逐的威脅,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憤怒,緊張局勢不斷升級,衝突頻繁。雙方的和平談判斷斷續續地進行了25年多,但迄今尚未解決衝突。

上圖 : 2025年1月27日,大批巴勒斯坦人從迦薩走廊南部穿過內札里姆走廊進入迦薩城。
上圖 : 戰火中的迦薩城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