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士大池(Bethesda)是耶路撒冷舊城區的穆斯林區的一組水池。 因靠近古代的「羊門」(今天的獅子門附近)。畢士大池的歷史開始於西元前8世紀,當時建造了一道水壩,形成一個用於積蓄雨水的水庫。 水壩的閘門可以控制水量,透過一條從岩石中開挖的渠道,水庫的水源源不斷供應這個城市。 這個水庫稱為「上池」 (בריכה העליונה)。 大約在西元前200年,大祭司Simon II時期,關閉了渠道,並在水壩南側增加了第二個水池。
耶穌在約翰福音裡最著名的神蹟中之一,就是在畢士大池治癒癱子(約五章2-9節)。畢士大池在19世紀末就被挖掘出來,但考古學家們花了100多年的時間才能準確鑑定和解釋該地點。當耶穌在約翰福音中醫治癱子時,畢士大池被描述為有五個廊子——不尋常的五角池,是令人困惑的特徵。大多數學者將其視為非歷史性的文學創作。然而,當這個地點被挖掘出來,它揭示了一個長方形的水池,有兩個盆地,由牆隔開,所以這水池有五條邊,每邊都有柱廊。
耶穌行神蹟的故事告訴我們,有很多人到畢士大池,希望得到它的治療能力。據說當水被攪動的時候,第一個下池的人,他或她的疾病可得醫治。但那癱子告訴耶穌,他無法快速地進入水中。所以耶穌馬上治好了他,使他能起來走路。這個關於耶穌的神蹟故事,顯示了該地悠久的醫治歷史。僅在一兩個世紀後,有羅馬藥浴室在畢士大池被建造,反映了這項傳統被持續。基督徒在拜占庭和十字軍控制耶路撒冷時期,他們喜歡標記耶穌行神蹟和其他重要事件的地點,所以他們加建了一座小禮拜堂和教堂,現在覆蓋了畢士大池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