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人為何好訴訟?

雅典是一個古希臘城邦。 城邦時代,位於阿提卡平原,科林斯灣和愛琴海的匯流之地。 核心是高地衛城,依靠阿瑞斯山,後來成為在阿提卡平原發展而成的城邦。

雅典在古希臘文明中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主流是君主專制的古代世界中,希臘雅典保留石器時代的直接民主,並發展成為影響現代人民主觀念極深遠的民主政治體制。 特別是在黃金時代,雅典成為希臘城邦中的人才薈萃之地,許多聞名後世的學者、文學作品、建築物等等,都出現在這個時代,對此,伯利克利給予極高評價,認為雅典是全希臘的學校,它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
 

上圖:古希臘“陶片放逐法”

主前5世紀,雅典成為古典時代希臘的中心。 它確立了民主制度的典範,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能參與政治,充分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一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 「民主」一詞源自古希臘語,字面意義是“權力屬於人民”或“還權於民”,恰如約翰·列儂唱得那樣,“Power to the people”。 如亞伯拉罕·林肯所說,它的特徵是「民有、民治、民享」——它的現代典範就是美國。 然而,女性、奴隸和外邦人並沒有參政權。 歷經消長損益,雅典民主制一直延續到主前146年羅馬共和國征服整個希臘世界。

主前620年前後,雅典貴族委任德拉古(Draco)領導城邦,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律。 根據這部法律法,如果農民無力償還借貸,富裕地主就可以控制他們的田產。 這造成了極大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多的貧農開始反抗地主,內戰一觸即發。

上圖:細密畫中的梭倫
上圖:梭倫改革前夕激烈辯論

主前594年,掌權貴族選薦梭倫(Solon)為執政官和立法者,授予他改革城邦政治的職權,以安撫憤怒的雅典平民。 梭倫上台後平衡了各方的勢力:他生於貴族階層,但並不富裕,博學多聞,又能寫詩。 梭倫返還了窮人因無力還債而抵押的土地,解放了因為負債而自賣為奴的貧農。 更重要的是,他允許公民提起公訴(graphe),控告可能對城邦造成危害的人。 這是梭倫改革的創舉,旨在鼓勵民眾維護城邦的公益。這個民主制度是以男性為中心的,那時雅典的任何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在法庭上暢所欲言,控訴某位政客的操守或者政策,訴訟結果則由“陪審團”一人一票,以“多數決”的原則產生。 如果該政客被判有罪,除了個人要遭受相應處罰,他的政策和政令也將被重新檢討,以公訴為主的法庭辯論於是成為雅典人參政議政的主要途徑。 以此為契機,梭倫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還權於民——民主制不拘泥於投票,更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政治。一時之間雅典的訴訟之風靡一時。

根據《使徒行傳》記載,保羅來到雅典時,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誠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抨擊偶像,一些希臘人就把他帶到亞略·巴古為自己辯論。

原本雅典是個普通的城邦,後來經過梭倫、庇西特拉圖、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先後執政,在希臘城邦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產生了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但雅典人卻不認識真神,因為人憑自己的智慧不能認識神(林前一章21節),但他們在內心深處有著一種敬拜神的傾向,怕因疏忽而開罪任何神祇,所以在城中供奉一個“未識之神”。保羅以此為契機向他們極力見證神,在這次講道之後,亞略·巴古的成員之一——大法官丟尼修(Dionysius the Areopagite),並一個名叫大馬哩的婦人等成為保羅的追隨者。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