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亞蘭民族生活在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他們是一大群語言相近的人,說西閃族語的方言,這個語言稱為亞蘭文。他們發展了強大的城邦,這些城邦在主前第一個千年的近東地區,具有強烈的文化影響力。亞蘭語與希伯來文非常相似,在大約波斯時期,約主前539年,成為正式的國際語言。
以色列國與亞蘭人起衝突有300年之久。從大衛時代,約主前1000年開始,直到亞述在主前八世紀末吞併了亞蘭的城邦。衝突最多的城邦是大馬士革,在哈薛統治下,於第九個世紀下半葉控制了以色列。最近發現的銘文,「但丘石碑」(Tel Dan Stela),帶我們更多的細節。
「但丘石碑」的最大碎片“片段A”,是1993年7月在以色列北部的但丘上發現的。然後考古學家在1994年6月,發現了另外兩個標記為「片段B」的連結片段。片段A和B在一起僅代表更長的銘文的一小部分。整個石碑用的語言是亞蘭文,它慶祝亞蘭王擊敗以色列和猶大。這是在以色列王國時代發現的第一個皇家銘文。
「片段A」出土時,考古學家感到非常遺憾,因為石碑的開頭部分不見了。製造石碑的國王名字,以及引起紀念儀式的事件,就記錄在開頭部分。但是,隨著片段B被發現,人們可以確定石碑在歷史上的位置。片段B中保留了兩個國王的名字的一部分:主前852年至841年,以色列王亞哈的兒子約蘭,以及主前841年猶大王(大衛家)約蘭的兒子亞哈謝。有了這些新訊息,就能確定石碑的年代和當時亞蘭的王——哈薛。他下令刻碑的目的是要為紀念他於主前841年,擊敗約蘭和亞哈謝的勝利(王下 8∶28–29)。
該文件最令人震驚的方面是將“猶大”稱為“大衛家”。有人認為,這是大衛的名字首次出現在聖經以外的文件。然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兩位法國學者安德烈 · 勒梅爾和埃米爾 · 普希各自在已經發現了100多年“米沙碑文”留意到這個詞。在埃及卡納克神廟阿蒙神廟(Karnak)的「示撒碑文」中也出現了「大衛高地」一詞。感謝主!當許多學者懷疑「大衛國王」是否真的存在而爭喋不休時,這些考古證據就被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