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關係

羅馬帝國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明帝國。中國史書稱其為「大秦」或「扶菻」。羅馬帝國可分為前期(主前27年-主後200年)、中期(主後200年-395年)及後期(主後395年-1204年/1453年)三個階段。在最強大的時期,其領土擴展到西歐和南歐(沿著地中海),英國,小亞細亞和北非,其中包括埃及。羅馬帝國是由皇帝統治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皇帝擁有最高權力,並透過軍隊、行政機構和法律來維持統治。帝國時期,社會結構更加複雜,出現了新的等級,如騎士階級和官僚階級。奴隸制仍然存在,但其規模和影響力有所下降。

新約撰寫的時間處於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基督教脫胎於猶太人的猶太教。猶太教信上帝耶和華,他們篤信的經典是《聖經》舊約聖經。而基督教的經典不僅包括“舊約”,也包括“新約”,記載耶穌事蹟。耶穌最後被釘十字架,就是在耶路撒冷的猶太祭司壓力下,被羅馬帝國猶太行省執政官彼拉多處死的。

主後70年,羅馬人摧毀了古代耶路撒冷,但羅馬帝國的迫害始終伴隨著福音的傳播,基督教從羅馬社會的邊緣開始向內部滲透。羅馬人秉持希臘文化,有著自己的多神教體系,對基督徒的一神崇拜十分不以為然,人們紛紛傳言基督徒在儀式上喝人血,而基督徒們也拒絕向羅馬皇帝獻祭。

上圖:主後271年,三世紀危機抵達頂點,羅馬帝國分裂成三個部分。

羅馬帝國在3世紀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危機,這表現為政治混亂和內亂外患加劇、中央集權的帝國政府陷入分裂和癱瘓狀態,史稱三世紀危機。這時也出現了明顯的社會經濟崩潰的情況,飢荒、疾病和洪水比以前更多見了。羅馬的哲學和科學發展就趨於停滯。藝術和工藝水準也開始下滑。混亂的政治和經濟社會秩序難免使暴亂頻傳,流氓、強盜橫行。

每當國家有難時基督徒就成為替罪羔羊。西元3世紀末,基督教會的建築被摧毀,所有的基督徒被下令向異教諸神獻祭。那個時期羅馬帝國殺戮基督徒,一如在兩個半世紀前殺害基督。但羅馬的殘暴反而使這座城市成為了基督教福音傳播的中心舞台,基督徒對信仰的堅持、宗教理論的提升和不厭其煩的傳教,最終使基督教由一個地區性教派,逐漸演化成一個超種族、超民族的世界性宗教。

上圖:羅馬市場廢墟。昔日繁華的羅馬城,今日只剩一片廢墟。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