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該地區已經有先民聚居。黎巴嫩此名最早見於主前25-前23世紀的埃勃拉文書。早在主前2000多年時,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因盛產香柏樹而聞名於世,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國的重要建築材料。關於黎巴嫩的這些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找到。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自古以來就遭到不少民族的佔領。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
1517年黎巴嫩被奧斯曼帝國佔領。 一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二戰時,英軍佔領黎巴嫩。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共和國成立。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方爆發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罹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 1990年,交戰各方簽署協議結束內戰,兩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權力,但黎巴嫩的許多地方已經變成廢墟。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攻擊。以色列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入侵並佔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解組織遭到驅逐。同時,敘利亞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黎巴嫩國內的真主黨遊擊隊;而以色列也控制了南黎巴嫩,開闢安全區,1985~2000年間實行武裝佔領。 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幹預。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長達一個月的衝突給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巨大的傷亡,以色列有近160人喪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喪生。 8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發布1701號決議,要求真主黨和以色列停火,衝突正式結束。
2008年5月9日,真主黨和阿邁勒(Amal)部隊佔領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西部,發動了自1975 – 1990年內戰以來最嚴重的內亂。 5月21日,在阿拉伯聯盟的調解下,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達簽訂了《多哈協議》,結束內戰。
如今黎巴嫩境內的戰火仍在持續,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在黎以邊境互擲炸彈、飛彈轟炸對方,死亡的人數連續攀升,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新仇舊恨使黎以衝突不斷升級。黎巴嫩——這個古代商業貿易的明珠、人類文明的中心,已逐漸變為戰爭的焦土,很難再塑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