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裡的新巴比倫帝國諸王

新巴比倫帝國(主前626年-主前539年),因由迦勒底人所建又稱為迦勒底帝國,興起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巴比倫城的政權。主前626年巴比倫王那波帕拉薩爾建立巴比倫帝國並和米底一同消滅了新亞述帝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國勢達到鼎峰,最後新巴比倫帝國在主前539年被波斯人消滅。

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間約為主前605年-主前562年。尼布甲尼撒在《聖經》中多次出現,是《列王紀》、《但以理書》、《耶利米書》中的重要人物。

尼布甲尼撒的父親是新巴比倫帝國的開國君主-那波帕拉薩爾,妻子是米底王國的公主阿米蒂斯,兩個王國聯姻後勢力大增。尼布甲尼撒的父親那波帕拉薩爾使巴比倫脫離亞述的屬國地位,並打垮亞述人、將新亞述帝國的都城尼尼微夷為平地。尼布甲尼撒是家中長子和繼承人,主前607年隨父親出征亞述北部山區,後來單獨指揮作戰。古埃及曾經擊敗亞述人、佔領了原亞述帝國西部卡爾基米甚一帶,導致前亞述帝國領土被伽勒底和米底分割。主前606年,他帶兵任總司令,痛殲埃及軍隊,收復了前亞述領地。

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敗了埃及和亞述聯軍,亞述帝國滅亡。同年8月,那波帕拉薩爾去世,尼布甲尼撒趕回巴比倫繼承王位。尼布甲尼撒繼承王位之後,乘勝追擊,把埃及法老趕回埃及,奪取了黎凡特地區的控制權。尼布甲尼撒進入耶路撒冷,使約雅敬臣服,並把但以理和其它人擄到巴比倫去(即第一次被擄)。猶大也從埃及的藩屬國變成了巴比倫的藩屬國。

主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發兵征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區,爾後僱用希臘傭兵作戰。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王再徵埃及,與埃及法老尼哥的軍隊對決,雙方傷亡慘重。巴比倫軍退回國內一年,進行改組。約雅敬見有機可乘,不理會先知耶利米的警告,於是趁機背叛(耶二十七9~11)。結果主前598年,巴比倫軍重返巴勒斯坦,配合附近的附庸軍隊攻入猶大國。此時約雅敬去世,約雅斤即位,猶大期待的埃及卻無力救援。尼布甲尼撒攻占耶路撒冷,並將猶大王國國王約雅斤、以西結擄回巴比倫(即第二次被擄)(王下24:10-16)。

上圖:從巴比倫伊什塔爾門(Ishtar Gate)附近出土的主前6世紀約雅斤口糧石板(Jehoiachin’s Rations Tablets),用楔形文字記錄了向居住在城市內外的俘虜和工匠的食物配給,其中一塊提到猶大王約雅斤和他的五個王子。

隨後尼布甲尼撒立約雅斤的叔父作猶大的王,並給他改名叫西底家(王下24:17)。主前588年,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王下25:1),十月初十日尼布甲尼撒大軍圍攻耶路撒冷,圍城長達兩年,城內大饑荒,瘟疫橫行。主前586年,耶路撒冷城破,西底家夜間挖通城牆逃跑(結12章) (王下25),但在耶利哥平原被捉住。他的眾子在他眼前被殺,最後西底家眼睛被剜,被銅鏈鎖著,帶到巴比倫(王下25:1-7)。

上圖:19世紀出土的巴比倫編年史泥板是一系列記錄了新巴比倫王國主要歷史事件的楔形文字泥板,可能由巴比倫占星學家利用天文觀測日誌來對照並記錄當代大事,現存於大英博物館。圖中這塊泥板記錄了主前605-594年三件大事:1、迦基米施戰役;2、尼布甲尼撒二世登基;3、主前597年3月16日攻陷耶路撒冷,立西底家為傀儡王

主前586年尼布甲尼撒的臣僕、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來到耶路撒冷,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各大戶家的房屋,並拆毀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城裡所剩下的百姓,並已經投降巴比倫王的人,以及大眾所剩下的人,與聖殿的物件一並被擄走,國中只餘留極貧窮的人,耶利米也在其中(即第三次被擄),南國猶大滅亡(王下25章11)。此外《聖經》中也記載了尼布甲尼撒圍攻推羅,征服埃及等徵戰。

尼布甲尼撒二世於主前562年去世,他兒子以未米羅達繼位。主前539年,距離尼布甲尼撒過世後不到25年,巴比倫就被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即古列王)征服。

上圖:19世紀末法國畫家詹姆斯‧迪索的油畫:主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猶大被擄。

伯沙撒王

伯沙撒是新巴比倫王國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嚴格來說是共同攝政王)。主前562年,尼布甲尼撒王去世,其子以未米羅達繼位,善待被擄的約雅斤王(耶五十二31)。主前560年,以未米羅達被妹夫尼甲沙利薛(耶三十九3)謀殺篡位。主前556年,尼甲沙利薛的兒子拉巴施瑪督繼位,同年被暗殺,由拿波尼度接任。拿波尼度於主前553年離開巴比倫,隱居阿拉伯北部提瑪綠洲專注崇拜月神,並任命長子「伯沙撒」共同攝政。

主前539年,波斯攻占巴比倫城,伯沙撒被殺,拿波尼度被俘。但以理書記載「伯沙撒」是巴比倫最後一個王,過去曾遭受自由派聖經學者長期的批評和質疑,認為這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歷史書都說拿波尼度是巴比倫最後的王,卻從未提到伯沙撒之名。直到1854年考古學家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吾珥城廢墟發現了一些泥製的小圓柱。其中一個小圓柱上有些楔形文字,包含了一個禱文,這禱文是巴比倫王拿波尼度為「長子伯沙爾撒[即伯沙撒]」作的禱告。後來有更多考古學的發現證明「[伯沙撒]的父親在位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和[伯沙撒]共同執政,而共同執政期間,伯沙撒的地位也等同君王」。

上圖:那波尼德圓筒上的文字證實伯沙撒確有其人

在巴比倫被波斯攻破的那晚,伯沙撒王的千人宴席上,忽有人的指頭顯出,在王宮與燈臺相對的粉紅牆上寫字。王看見寫字的指頭,就非常驚恐【但五7】大聲吩咐將用法術的和迦勒底人並觀兆的領進來,對巴比倫的哲士說:「誰能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我,他必身穿紫袍,項帶金鍊,在我國中位列第三年。」但以理對此時已經八十,伯明對此時已經八十,伯伯對此時已年滿。沙撒的賞賜毫無興趣,但卻承諾講解文字,因為他知道這些賞賜很快就要灰飛煙滅,但以理也沒有感謝伯沙撒「位列第三」的應許,反而毫不客氣地譴責了他的驕傲和褻瀆,因為他知道,這正是神要他在巴比倫王面前所作的見證。但以理宣告神已經數算巴比倫的年到此完畢,巴比倫將要被瑪代人和波斯人瓜分。

聽到這樣的壞消息,伯沙撒還是故作鎮定地兌現了承諾的賞賜,因為他並不知道當夜就會到此完畢。伯沙撒認為戰爭還沒開始,巴比倫城高牆厚,有幼發拉底河作天然屏障,城中又儲存了夠用許多年的糧食,攻守雙方誰能耗到最後,誰也不知道(《歷史 The Histories》卷1第190章)。結果在神的控制之下,當夜瑪代波斯聯軍輕易地半夜入城,殺死伯沙撒。新巴比倫帝國所有的榮耀轉瞬即逝,盛極一時的巴比倫帝國從此灰飛煙滅,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上圖:拿波尼度編年史,現藏於大英博物館。這是一塊楔形文字泥版,記錄了巴比倫王拿波尼度和波斯王古列的歷史,提供了關於巴比倫末代君王、古列崛起和巴比倫陷落的詳細記錄,其中記錄王儲伯沙撒代替拿波尼度在巴比倫攝政。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