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新的亞述帝國諸王

新亞述帝國是主前900年後,亞述復興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國祚自主前911年至前609年 ,為當時最強大的世界帝國。它成功的併吞了巴比倫尼亞、埃及、烏拉爾圖、亞美尼亞、埃蘭,稱霸近東、小亞細亞、高加索地區、北非以及東地中海,到主前8世紀亞述帝國達到極盛。在聖經中也會經常出現幾位亞述王, 他們分別是: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撒縵以色五世,撒珥根二世,西拿基立,以撒哈頓,亞斯那巴(亞述巴尼拔)。

  1.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 (列王紀下15:19“亞述王普勒”,列王紀下15:29“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歷代誌下 28:20“亞述王提革拉毘尼色(新譯本)”)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主前745-前727年在位)是雄偉的亞述王,也是聖經指名提到的第一個亞述王。在他統治期間,亞述的政治架構經歷重組,帝國版圖不斷擴張,國勢如日中天。學者認為,提革拉‧毗列色是第一個推行移民政策的亞述王,他放逐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從其他地方遷移人口來。據說,在一年之內,就有多達15萬4000人從被征服的地區被迫遷徙到各處。這個苛暴的政策目的就是要破壞民族意識,削弱當地人的凝聚力,使他們無法聯合起來擺脫亞述人的統治。

聖經第一次提到這位王時,用的是「普勒」這個名字(王下15:19)。 歷代誌上5:26也說,神激動亞述王普勒的心,就是亞述王提勒加毗列色的心,他就把以色列一些部族擄去。一般認為,「普勒」是提革拉毗列色的本名,他登上王位後採用了「提革拉毗列色」這個名字。

上圖: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統治的初期,看來主要致力於鞏固帝國南面、東面和北面的邊界。不久,亞述逐漸向西擴張,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構成很大的威脅。主前734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攻擊非利士人,主前733和732年攻打大馬色。猶大王亞哈斯也派遣了一個代表團去見提革拉毗列色,請求他幫助自己攻打比加和利汛(王下16:7~9)。

北國以色列王米拿現在位期間(約主前790-前781),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入侵巴勒斯坦,米拿現為了討好他,向他進貢「三萬四千公斤銀子」(一千他連得;現今約值660萬6000美元)。這筆貢銀總算暫時滿足了提革拉毗列色的要求,他暫時撤兵(王下15:19,20)。 亞述文獻列舉了向提革拉毗列色進貢的人的名字,當中有米拿現、大馬士革王利迅、推羅王希蘭。

後來,在猶大王亞哈斯的日子(主前761-前746),以色列王比加跟大馬士革王利迅聯合攻打猶大(王下16:5,6;賽7:1,2)儘管以賽亞先知向亞哈斯保證,這兩個合謀對付猶大的國家很快就會被消滅,但亞哈斯王還是向提革拉毗列色求助,獻金銀給他(王下16:7-8;賽7:7-16;8:9-13)。亞述一篇銘文記述,猶大王亞哈斯和那一帶的王獻上的貢物如下:「金、銀、錫、鐵、銻、彩邊亞麻衣服、用當地深紫色羊毛)造)的衣服……各種貴重物品,包括海里和陸上的出產、(上等)土王、(他們的馬君王、28)。好戰的亞述王答應了亞哈斯的請求,率兵入侵以色列,攻取了北部幾座城,並侵占基列、加利利、拿弗他利等地區,擄走很多以色列人(王下15:29;代上5:6,26)。 亞述軍隊也攻擊大馬士革,佔領這座城,殺了利迅王。猶大王亞哈斯到大馬士革會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可能是要表達謝意或臣服(王下16:9-12)。

上圖:出土於寧錄的主前728年浮雕,描繪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主前745-727年在位)把腳放在敵人的脖子上,表示征服了對方。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以賽亞曾在預言中指出,耶和華必用亞述王這把「租來的剃刀」,「剃光」猶大國 (賽7:17,20)。無論這「租來的剃刀」是否指亞哈斯所賄賂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聖經確實表明這個王使亞哈斯非常苦惱,就算亞哈斯賄賂他也「無濟於事」(代下28:20-21)。這件事可能成為亞述入侵猶大的序曲,亞述像「大河的水」一般攻擊猶大,最終必「淹到人的頸項」,希西家日子發生的戰事證實了這點(賽8:5-8;王下18:13-14)。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銘文中提到北方的以色列國,說:「他們推翻比加王,我立何細亞作王統治他們。我從他們收取了金子十他連得[385萬3500美元],銀子一千他連得[660萬6000美元],把這些貢物。亞述王聲稱,是他幫助謀害前任君王比加(約主前758年) 的何細亞奪取以色列王位的(王下15:30)。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死後,撒縵以色五世繼位。

  1. 撒縵以色五世 (列王紀下17:3)

撒縵以色五世接續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作王。關於他的統治,世俗歷史文獻不多。看來有五年的時間,他被稱為巴比倫王,所用的名字是烏盧拉亞(《古代近東文獻》272頁註腳4)。約瑟夫斯引述歷史家米南德的話,說撒縵以色五世曾圍攻推羅(《猶太古史》第9卷283-287節14章2段)。除此之外,關於撒縵以色的記載主要來自聖經。

北國以色列王何細亞在位期間(約主前758-前740年),撒縵以色五世進軍巴勒斯坦,迫使何細亞(主前732 – 723年)臣服於他,每年向他進貢(王下17:1-3)。其後何細亞在統治的第七年不再進貢,亞述王發現他跟埃及王梭合謀背叛。撒縵以色於是把何細亞囚禁起來,並攻打撒馬利亞,圍城三年,並在何細亞作王第九年攻陷該城。以色列人被擄到異地(王下17:4-6;18:9-12;另參何7:11;結23:4-10)。主前740年,撒馬利亞陷落,十支派以色列國的257年統治至此結束。

上圖:新亞述帝國撒縵以色五世(主前727-722年執政)圍攻撒馬利亞三年,於主前722年攻陷撒馬利亞,北國以色列亡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王上17:7)。
  1. 撒珥根二世 (以賽亞書20:1)

撒縵以色五世的兒子撒珥根二世接續作亞述的王,統治時期為主前722~705年。他的名字只在這裡提了一次,但他在敘利-巴勒斯坦的戰役,對於研究以賽亞預言的歷史背景方面,卻是十分重要的。

撒珥根即位後頭幾個月,國內就發生嚴重動亂,結果他賦予亞述城居民一些特權,事件才告平息。主前720年春,撒珥根南下,攻打奪得巴比倫王位的迦勒底人瑪爾杜克亞巴拉伊丁拿二世(即米羅達巴拉但)。他們在特亞打了一場非決定性的戰役,支持米羅達巴拉但的以攔人和亞拉伯人給他鎮壓住,無法前進;不過,西部卻在此時發生動亂,撒珥根只好立刻撤軍,任由米羅達巴拉但繼續任巴比倫王(主前721-710年)。

在西部,哈馬的姚必迪率領大馬色、亞珥拔、森米拉、撒瑪利亞,可能還有哈塔里卡,聯盟反抗亞述。主前720年末,撒珥根在敘利亞北部的誇誇(Qarqar)附近擊敗盟軍,叫眾參與者再次臣服,跟就消滅拉非亞,切斷了迦薩的叛徒哈嫩和埃及軍隊的聯繫,這支軍隊被撒珥根打敗。

在這段期間,先知以賽亞用迦基米施、哈馬、亞珥拔、撒瑪利亞和大馬色的遭遇作例子,警告猶大人不可參與或信賴埃及的軍力(賽10:9)。撒珥根從埃及邊境回來的時候,將撒瑪利亞城的大部分居民放逐,並重建撒瑪利亞,作為亞述一個新省份的首都。他們花了好幾年時候將異族人遷入撒瑪利亞,直到以撒哈頓在位年間,似仍繼續進行(拉四2)。

上圖:主前743年後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擴張,以色列人被亞述擄走。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強迫遷徙被征服地區的人民,以穏固亞述帝國的統治。
  1. 亞述王西拿基立 (列王紀下18 以賽亞書37 代下32:21)

主前705年西拿基立(主前705~681年在位) 繼其父撒珥根二世後作了亞述的王。主前701年,他征服巴比倫和以蘭後,開始了對西方諸國的遠徵。西拿基立在位時主要在兩個地區發動戰爭。一是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另一個則是巴比倫。

根據《西拿基立年譜》記載,西拿基力的亞述大軍經過腓尼基直接南下非利士,腓尼基的西頓王逃往塞浦路斯。非利士的 Sidqa、以革倫、伯大袞、約帕、便巴拉及亞所等地均被亞述擄掠。此時埃及王的軍隊遠徵至伊利提基,也被亞述打敗。西拿基立宣稱西頓、亞發、迦巴勒(Byblos)、亞實突、亞捫、摩押及以東等地都成為亞述的藩屬國,向他進貢。

在亞述帝國眾多的藩屬國中,巴比倫最不順服。以賽亞的時代,迦勒底人米羅達·巴拉但(賽39:1 列王紀下20:12把他稱為“比羅達巴拉但”)在“以攔”的支持下,兩次奪得了巴比倫的王位(主前721-710年,主前705-702年),並且拉提南德的大公國。同期,亞實突反叛亞述,驅逐亞述所立的傀儡王,並與猶大、埃及和巴比倫等國結成反亞述同盟。

亞述王西拿基立對於巴比倫和巴勒斯坦地的挑戰做出回應。主前703年,他首先率領軍隊往靠近巴比倫的基士,在那裡擊敗了米羅達·巴拉但的軍隊,然後攻占巴比倫城。米羅達·巴拉但戰敗被迫接受了允許亞述人在巴比倫出入的條款。

緊接著西拿基力在主前701年西進,擄掠了腓尼基、非利士。亞述攻陷了亭納、以革倫和拉吉之後,就沿著梭烈谷和以拉谷進攻猶大山地,攻陷了猶大十六所堅固城及數不清的小村鎮。希西家看到西拿基立接二連三的戰勝,自己的局勢岌岌可危,遂向在拉吉的西拿基立獻上財物。然而,西拿基立隨後派遣官員前往耶路撒冷,命令希西家王和耶路撒冷的居民投降,並接受遷徙。那時埃及的古實王特哈加率軍往立拿。西拿基立擊敗了埃及軍隊,然後他再集中全力進攻將希西家困在耶路撒冷(王下19:15-19)。但由於耶和華 神的打擊,超過18萬5千人的亞述大軍全軍覆沒,西拿基立進攻耶路撒冷的計劃以失敗而告終。

然而,西拿基立遇上的麻煩還沒結束。他回到亞述之後,不得不鎮壓由米羅達·巴拉但發起的另一場巴比倫的叛亂。這次,西拿基立任命兒子亞述納丁舒姆作巴比倫王。六年後,西拿基立向埃蘭人發動戰爭,但埃蘭人很快就還以顏色,入侵美索不達米亞,俘虜了亞述納丁舒姆,立自己的王統治巴比倫。在接著的幾年,兩軍為爭奪巴比倫的統治權拼個你死我活。最後,為了報仇洩憤,西拿基立將巴比倫夷為平地,於主前689年巴比倫被屠城(《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主前681年,西拿基立進入尼斯洛神的殿,他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薛“用劍殺了他”,二人隨後逃到亞拉臘地(代下32:21;賽37:37,38)。西拿基立的兒子以撒哈頓繼承王位。亞述王西拿基立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1. 亞述王以撒哈頓 (列王紀下19:37)

以撒哈頓記述他曾跟辛梅里安人作戰,據說辛梅里安人是歌篾的後代(創10:2;結38:6)。他也洗劫了西頓城。他在一篇銘文裡列出大約二十個附庸國王,其中包括猶大王瑪拿西。在以撒哈頓作亞述王之前,擔任巴比倫總督。以撒哈頓在統治巴比倫早期開始重建巴比倫(因為這城不久前被西拿基立摧毀)。 歷代誌下33:10-13 的記載表明,南國猶大王瑪拿西被「亞述王的將領」抓住,帶到巴比倫去。以撒哈頓的兒子亞述巴尼拔也提到,他在位期間接受瑪拿西的貢品。

上圖:以撒哈頓勝利石碑,描繪亞述王以撒哈頓(主前681-669年在位)打敗了推羅和埃及的反亞述聯盟,用鉤子牽著推羅王巴力一世(主前680-660在位)和埃及法老特哈加的兒子。現藏於柏林別加摩博物館。

以撒哈頓最著名的軍事行動就是征服了埃及。他打敗了特哈加 (王下19:9 稱特哈加為「埃塞俄比亞王」)所率領的埃及軍隊,攻佔了孟斐斯城。這場勝仗令以撒哈頓再添一個頭銜:「埃及眾王之王」。但過了一段時間,埃及人發動叛亂。以撒哈頓再次出征,打算平息叛亂,卻在途中死於哈蘭。以撒哈頓生前已作妥安排,確保王位順利交接。他立兒子亞述巴尼拔為王儲,並任命另一個兒子沙馬什·舒姆烏金為巴比倫王。這樣,以撒哈頓死後,亞述巴尼拔就繼任成為亞述的君王。

  1. 亞述巴尼拔 (以斯拉記4:10)

亞述巴尼拔(前669年或前668年-前627年在位)。在舊約中,被稱為做亞斯那巴(以斯拉記4:10)。亞述巴尼拔繼承了父親的巨大帝國,疆域從埃及北部直抵伊朗高原。他繼續執行窮兵黷武的政策。在他統治時期,亞述的疆土和軍國主義達到了崩潰前的巔峰。

主前652年,亞述巴尼拔的兄弟沙馬什-舒姆-烏金起義。佔領了巴比倫,自稱為巴比倫王,並且得到了帝國統治下的迦勒底人、阿拉米人、埃蘭人的廣泛支持。亞述巴尼拔經過多年戰爭才把叛亂鎮壓下去。為了懲罰埃蘭人,他於前647年把埃蘭最主要的城市蘇薩完全毀了。這次起義嚴重消耗了亞述的力量,她從此失去了擴張的能力,只能對新興的強國(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進行一些防禦戰爭。亞述巴尼拔的兒子亞述埃提爾伊蘭尼(主前631-前627年)繼承王位後,政局動盪不安,斯基泰人,辛梅里安人,瑪代王國和古波斯多次進攻亞述帝國,亞述軍隊不斷敗退。

主前614年,米底軍隊乘亞述軍隊在外作戰內部空虛之機,攻陷千年古都亞述城。 主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聯軍又攻陷帝國首都尼尼微(「獅穴」),亞述王自焚於宮中,亞述帝國滅亡。

上圖:亞述巴尼拔(又譯為亞斯那巴)手撕獅子的浮雕,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