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裡的波斯帝國諸王

波斯帝國 (主前550年—前330年),又稱阿契美尼德王朝。主前6世紀,波斯人被米底王國統治,後來在居魯士二世的領導下反抗米底,主前550年滅亡米底王國,建立波斯帝國。此後,居魯士二世和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又先後攻滅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和埃及王國,擴大了波斯帝國疆域。主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攻佔色雷斯,波斯帝國疆域橫跨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採取一連串改革,波斯帝國達到鼎盛。聖經裡多次提到波斯帝國諸王,他們對以色列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

居魯士大帝

居魯士大帝又譯為「古列」,他本是伊朗西南部一個小部落首領起家,經過一系列的徵戰而勝利,打敗了3個帝國,即米底,呂底亞,新巴比倫,於主前559-主前530年作波斯王,主前549-主前530年作瑪代王,主前547-主前530年作呂底王,主前539-主前530年作巴比倫王,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建者,這是一個亙古未有的超級大國,疆土從西方的小亞細亞延伸到東方的印度河。

與亞述和巴比倫的高壓統治相反,居魯士大帝心胸寬廣,對被征服的國家採取寬容的懷柔政策,下詔重建各民族的神廟,允許各民族一定程度的自治,以避免廣大帝國的內亂。因此,在波斯帝國兩百多年的統治期間,中東基本上維持和平,文化藝術得以興盛,是形成新約猶太民族最重要的時期。

古列的名字在聖經中共見到約20次。 其中歷代誌下三次(代下36∶22-23),以賽亞書三次(賽44∶28; 賽45∶1,13),《但以理書》三次(但1∶21; 但6∶28; 但10∶1),其他則多見於以斯拉記。
 

1 先知以賽亞在登基兩百多年之前,就已經預言古列王將成為神所使用重建聖殿和聖城的器皿 (賽44:28 – 45:3)。耶和華神藉先知以賽亞論到古列說:「祂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賽44∶28)。 又說:「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賽45∶1)。 耶和華並且說:「我憑公義興起古列…釋放我被擄的民」(賽45∶13)。 

2 先知以斯拉詳細記載了古列王降旨,允許凡願意回國的猶大人,可以帶回原先被擄來的聖殿中的金銀聖器,重建聖殿 (拉1∶1-11; 5∶13-16; 6∶1-5)。 當時奉耶和華神的名回耶路撒冷的共有4萬2千萬人,還有他們的僕婢7千萬人 (拉2∶64-65)。 「有些族長,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便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重新建造」聖殿 (拉2∶68)。 以色列人「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 他們築壇獻祭。 照波斯王古列所允準的,準備工匠和木料 (拉3∶1-7)。時候到了,神就會負責成就祂的應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讓祂的百姓回歸故土,繼續神的計劃。

由於《聖經》的緣故,居魯士大帝的形像在古代東西方的文學和歷史著作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主前530年,古列王在中亞陣亡,其子岡比西斯二世(主前530-主前522年在位)繼位。

上圖:位於伊朗馬夫達沙特(Marvdasht)的波斯諸王墓地(Naqsh-e Rostam),由左至右分別是大流士二世、亞達薛西、大流士一世和亞哈隨魯。墓的形狀被稱為波斯十字架(Persian crosses),墳墓的入口在十字架的中心。

岡比西斯二世(亞達薛西1)

岡比西斯二世 (主前530-主前522年在位) 的波斯王稱號是「亞達薛西」。聖經中有兩位「亞達薛西」。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指出,《以斯拉記》4:7-24 所提及這位亞達薛西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猶太古史記卷11第2章》)。

岡比西斯二世年間,有些波斯大臣反對猶大人重建聖城聖殿,他們上本奏告這位亞達薛西王(即岡比西斯二世),說:自古以來,耶路撒冷城的居民(猶大人)常有反叛悖逆的事,與列王和各省有害,因此這座城市乃被拆毀。而如今猶大人正在重建耶路撒冷,若建造完畢,將對波斯王不利。當時岡比西斯二世下令,強迫猶大人停工。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 (拉4∶7-24)。


主前525年,岡比西斯二世率波斯軍隊入侵埃及,在貝魯西亞擊敗埃及,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被俘,埃及投降。主前525年5月25日岡比西斯二世成為埃及統治者,建立埃及第二十七王朝 (波斯第一王朝)。他使用的稱號為「埃及皇帝,諸國皇帝」。

主前524年,岡比西斯二世入侵古實受挫,同年在埃及發生反對波斯統治的暴動。岡比西斯二世鎮壓暴亂後又策劃征服古實,然而這項計畫卻為波斯本土發生的起義所打斷。岡比西斯二世遂揮師回國,但在途中逝世。王室旁支、他的宮廷禁衛軍統帥大流士隨即獲得軍隊擁戴,並在率軍平定叛亂後即位,即「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大利烏)

大流士一世即大流士大帝,主前521年至前48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君主,他是波斯帝國第三位皇帝,《聖經》的中文譯本譯作「大利烏」。

大流士一世屬於皇室遠支,本無繼承資格,但在古列王的後繼者岡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3年後,波斯國內發生了動亂,而岡比西斯二世則在回軍途中突然去世,大流士一世趁機平定了動亂,消除了異己對皇位的威脅,成為波斯國王。登基後,大流士一世歷經多年平定各地叛亂,穩定了國家。

大流士生平的記載,主要來自在今伊朗西南部克爾曼省扎格羅斯山發現的貝希斯敦銘文(根據離它最近的村莊名稱),銘文錒刻在離地100米高的峭壁上,有25米長,使用了三種文字對照:古波斯語、亞蘭語和阿卡德語。雖然銘文是大流士授意鐫刻的,但根據古代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克特西亞斯的記載對比,許多主要史實還是比較真實的。

上圖: 貝希斯敦銘文。由大流士一世在位時所立,銘記他鎮壓高墨達政變和各地人民起義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經過。

根據貝希斯敦銘文記載,大流士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他健全了國內的行政制度,把全國劃分為大約20個省區,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鑄造金幣,實施稅制改革;修築道路,形成驛路網;開闢從印度河到埃及的航路,開鑿尼羅河支流到紅海的運河,以發展貿易;他奉行信仰自由政策,尊重所轄各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允許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重修神殿的工作在停頓後得以恢復;他建立的發達的水陸交通制度,大大加強了古代諸文明之間的交流,使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大流士一世透過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權的官僚行政制度,客觀上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他也透過改革軍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最終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

薛西斯一世(亞哈隨魯王)

大流士一世去世後,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主前485年-主前465年在位)。但以理書11:2論到未來一位波斯王說:「波斯還有三王興起,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繼居魯士二世、岡比西斯二世及大流士一世後,「第四王」就是薛西斯,亦即聖經《以斯帖記》所提及的亞哈伊。

薛西斯一世是大流士一世與居魯士大帝之女阿托莎的兒子。其名字在波斯語中意思是「戰士之王」。薛西斯登位初期,全力鎮壓境內各場叛亂,國力漸漸因富足成為強盛。

由於埃及人極度反對波斯帝國的統治,他在即位後不久鎮壓了一次埃及的暴動。主前484年起,薛西斯花了三年時間,從波斯統轄區內徵召男丁,組成世上最龐大的軍隊之一。根據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報導,薛西斯當時的海陸軍隊共多達264萬1,610人。 同時,希臘人也積極備戰、嚴陣以待。主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統領大軍,在戰船護送下,浩浩蕩蕩的向希臘海域推進。希臘聯軍決定跟波斯人決一死戰。這場戰爭以波斯戰敗告終。海戰過後,岸邊處處只見朽木與殘骸。經過這次慘敗,薛西斯惟有班師回國。他的徵戰大計也在同年暫告一段落。

晚年薛西斯一世縱情於酒色,親信小人,導致波斯帝國內亂。主前465年薛西斯一世死於宮廷政變。他的臣子阿爾達班謀殺了他,並支持他的兒子阿爾塔薛西斯一世為王。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亞達薛西2)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又譯為亞他薛西斯,是薛西斯一世之子,阿塔薛西斯為王幾個月後,親手殺掉發動政變的權臣阿爾達班。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為《以斯拉記》7:1-7和《尼希米記》2:1 – 18;13:6中所提到的亞達薛西王。這位亞達薛西王不是下令停止重建聖殿的亞達薛西王岡比西斯二世 (拉4:23),而是他的孫子阿爾塔薛西斯一世 (主前465-主前424年在位)。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批准祭司以斯拉前往耶路撒冷 (拉7:1-7)。古代歷史家認為這位君王為人寬厚,慷慨大方。他在位第七年 (主前468年) 所做的事正好反映了這一點。當時他允準以斯拉“一切所求的”,並頒布詔書,賜給以斯拉金銀、器皿供聖殿之用,又賜給他小麥、酒、油和鹽 (拉7:6,12 -23;8:25-27)。雖然建殿的工程早在47年之前已經完成 (主前515年),但阿爾塔薛西斯仍然慷慨大方地捐獻,這很可能就是《以斯拉記》6:14 把他和居魯士、大流士列在一起的原因。經文說這三位王所下的諭旨,促使建殿的工程順利完成。阿爾塔薛西斯王的詔書甚至授權以斯拉委任裁判官、審判官,又吩咐他教導人認識上帝的律法 (以及王的律法),在必要時處死違法的人(拉7:25, 26)。

阿爾塔薛西斯在位第二十年 (主前455),準許尼希米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和城門,並且下詔管理園林的人供給木材 (尼2∶1-8)。 《尼希米記》13:6 說「亞達薛西在位第三十二年」(主前443年),尼希米回到王宮,在那裡住了一段時間。這些史料在聖經中的記載頗為具體真實。

主前424年,阿塔薛西斯一世去世,由其子薛西斯二世繼位。

上圖: 阿塔薛西斯一世之墓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