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拉鐵非」原文的意思是「弟兄相愛」,位於通往每西亞、呂底亞和弗呂家的大路交點,商隊進出頻繁。希臘人建立此城的目的,就是希望向東方的呂底亞與弗呂家傳揚希臘文化,所以被稱為「通往東方的大門」。當穆斯林蹂躪整個小亞細亞時,非拉鐵非城卻長期屹立不倒,是小亞細亞最後一個基督教堡壘,一直到了14世紀中葉才陷落。在七個城市中,只有士每拿和非拉鐵非至今仍有教會存在。非拉鐵非教會已經得著「冠冕」,不會被人奪去,但若不「持守」,也會像以掃一樣主動放棄長子名分(創二十五29-34)。
主後17年大地震後,非拉鐵非經常有餘震,居民需隨時準備出城避難。因此,「不再從那裡出去」的應許,對於渴望安穩的非拉鐵非人有著特別的意義。 「我的新名」可能指在新天新地裡,基督將以全新的身份向我們顯現。 「新名」對非拉鐵非信徒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非拉鐵非城曾經至少兩次改過新名:一次叫新凱撒利亞(Neo Caesarea),紀念主後17年大地震後提庇留皇帝賜予重建;另一次叫非拉維亞(Flavia),源於維斯帕先皇帝(Vespasian,主後位在69-79年。
非拉鐵非雖然微小,但卻和士每拿教會一樣,沒有內憂、只有外患,主耶穌只有稱讚、沒有責備。今天,許多教會也像非拉鐵非一樣,教會雖小,卻不跟隨異端;雖受逼迫,卻能忠心行道。雖然這樣的教會只是「略有一點力量」,在世界並沒有多大影響力,主流社會也對他們關上了大門,但主卻將親自給他們「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他們不倚靠討好世界來傳揚福音,因為相信惟有基督是那「拿著大衛的鑰匙、開了就沒有人能關、關了就沒有人能開的」。他們只是忠心遵守主道,主自己會負責「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7),又會讓逼迫者向他們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