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又被稱為《約翰啟示錄》或《耶穌基督的啟示》,這書名來自原文的第一個希臘文:「阿波卡利普西斯」,意思是「啟示、揭開」。本書揭示了在神計畫中「將必要快成的事」,向當時正在受苦的眾教會見證:地上一切的權柄都屬於天上「坐寶座的和羔羊」,不管仇敵看起來有多麼強大、環境看上去有多麼惡劣,歷史都將按照神的計劃進行,世上的國必將成為主神和主基督的國。因此,神的王權和國度貫穿全書,「寶座」(46次)、「羔羊」(29次)和「使者」(即「天使」,67次),成為本書出現最頻繁的關鍵詞。
初期教會普遍認為,本書作者約翰就是使徒約翰,寫作時間大約是主後96年、羅馬暴君多米田統治的末期。使徒約翰晚年在以弗所事奉,於主後94-96年左右被放逐到以弗所西南約95公里的拔摩島(Patmos),在那裡看見並記錄下《啟示錄》的異象。
主前63年,羅馬執政官格奈烏斯·龐培(主前106-48年)征服了敘利亞和猶大地,建為行省。此後,羅馬獨裁者尤利烏斯·凱撒(主前100-44年)給了猶太人許多方便,允許他們繼續守住自己的律法、免服兵役。在主後68-70年猶太人起義之前,基督徒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支派,所以同樣受到優待。在《使徒行傳》的時代,當基督徒遭受猶太人的逼迫時,羅馬政府往往對教會起到保護作用(徒十六36-40;十八1-17;十九13-41;二十一30-40;二十三12-31;二十五10-11)。只有在尼祿時代後期、羅馬大火以後(主後64-68年),才局部對基督徒進行了逼迫,之後又有幾年平靜。
主後70年,猶太人起義失敗,耶路撒冷聖殿被提多率領的羅馬軍隊摧毀,猶太教勢力從此沒落,羅馬人也看出基督教並非是猶太教的一支。到了《啟示錄》的時代,由於凱撒崇拜的升級,羅馬帝國開始逼迫不願敬拜凱撒皇帝的基督徒。提多的弟弟多米田繼位以後,凱撒崇拜到達頂峰。當時亞西亞的富有猶太人遭到多米田的壓制,又因主後66-70年的猶太羅馬戰爭備感尷尬,許多亞細亞的猶太基督徒因此被趕出會堂。一旦離開猶太會堂,拒絕敬拜凱撒的猶太基督徒就會面對羅馬的逼迫,因為他們只稱耶穌基督為主。到了第二世紀初,整個亞細亞省全面逼迫基督徒。
在約翰寫《啟示錄》的時候,福音已遍傳亞細亞,信徒們相信拿撒勒人耶穌是神的兒子基督,已經死而復活,升上高天,並將再來審判,建立神的國度。初期教會熱烈盼望基督的再來,但現在已經過了60年,羅馬帝國繼續大權在握,偶像崇拜仍然繼續,凱撒崇拜日見猖獗。然而復活得勝的基督並沒有再度降臨,教會似乎很失敗,雖然有所增長,但仍是弱小的一群。眾使徒和見過主耶穌的門徒或去世、或殉道、或入獄,忠心的信徒或生活艱難、或備受排擠,教會外有逼迫、內有異端。 《啟示錄》正是寫給一小群心中充滿這些疑問的信徒,他們備受逼迫、滿懷疑問、東躲西藏。聖靈及時地向他們啟示,未來並不屬於羅馬帝國,也不屬於任何地上的勢力,而是屬於基督和教會。真正的權柄屬於神,神始終坐著為王;真正的主角是基督和祂的教會,歷史舞台上的各種配角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是為了烘托羔羊的得勝和國度的成就。 《啟示錄》大大鼓舞了信徒,此後二百年是教會最受逼迫的時代,也是教會最勇敢、最有能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