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與《彼得前書》的原文風格迥異,可能西拉幫助前書在文字上進行了潤色(彼前五12),而本信使用了不同的記錄員,或者是彼得自己執筆。這種顯著的區別,加上後來有大量冒彼得之名的書信傳播諾斯底主義異端,導致本信被納入正典的過程非常曲折。寫作日期可能是在主後64年,也就是彼得殉道那年。寫作地點可能是羅馬,最初的讀者可能也是小亞細亞的眾教會(彼後三1),小亞細亞是早期諾斯底主義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昆蘭第七洞發現的主後68年之前的殘片7Q10可能出自彼後一15。
使徒彼得知道自己即將殉道(彼後一14),又知道教會中必有假師博出來敗壞信徒的信心(彼後二1),特別是基督再來和末日審判的道理(彼後三3-7)將會受到異端的擾亂和毀謗。因而他極力勸勉信徒追求屬靈生命的長進(彼後一5-8),好在自己去世之後,信徒仍可以常常記念他的教訓(彼後一15)。
本信和《猶大書》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兩封信都是針對早期諾斯底主義異端,但本信是寫給外邦信徒,《猶大書》是寫給猶太信徒。在猶大書的二十五節經文中,至少有十五節經文,或一字不漏,或片段地出現於《彼得後書》。許多相同的概念、字句和用詞彼此呼應地出現於兩信之中。可能猶大書取材自本信,但那時異端更加猖獗。本信論及假師傅的出現及害人的道理是用將來式的(彼後二3-14),表示是將來出現的;但《猶大書》勸勉信徒謹記先前的使徒教訓時,卻引用了本信三3的話,可見本信應在《猶大書》之前,猶大承認本書是使徒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