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教會公認《彼得前書》的作者是使徒彼得。寫作日期應該是在尼祿開始迫害基督徒之前、保羅第一次在羅馬被釋之後,大約在主後62-64年之間。寫作地點是羅馬,「巴比倫」(彼前五13)是羅馬的隱名。最初的讀者是小亞細亞北方的眾教會,其中大部分都是外邦人,也有猶太人。本信希臘文行文優美,是新約聖經中最淺白的書信之一,可能西拉幫助在文字上進行了潤飾(彼前五12)。
教會最初被視為合法的猶太教的分支,主要是受猶太教的逼迫,來自羅馬政府的逼迫不多。後來福音逐漸傳播到整個羅馬帝國,在教會逐漸興旺的同時,也引起了許多誤解。一方面,有些人把猶太基督徒與那些熱衷政治、反抗羅馬統治的猶太革命分子混為一談;一方面,羅馬人認為外邦基督徒是反社會分子(拒絕給羅馬皇帝獻祭)、無神者(不參與異教的崇拜儀式)、食人者(吃喝基督)、亂倫(吃喝基督)、亂倫(所以信仰彼此相愛),因此信仰經歷「百煉的弟兄」。
本信中有許多關於信心、順服、受苦的教導,鼓勵信徒藉著信心與順服而生命長進,尤其在受苦時更當如此:「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彼前四19)。上主後64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彼得和保羅都在這次逼迫中殉道,但本信的教導卻幫助教會經歷了兩百五十年十次大逼迫和無數小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