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書》與《希伯來書》、《彼得前、後書》、《約翰壹、貳、叁書》、《猶大書》被稱為「一般書信」或「大公書信」,因為這些書信都沒有寫明特地的收信人。 《雅各書》最初的讀者可能是散居在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信徒。主前722年左右,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擄去(王下十七23);主前586年左右,南國猶大被擄到巴比倫(王下二十五21);主前63年,又有一批猶太人被羅馬將軍龐貝擄到羅馬為奴;而更多的猶太人則是為尋求更好的生活而自願離鄉背井,定居於敘利亞(如安提阿、大馬士革)、埃及(如亞歷山大)、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大城巿。因此,當時猶太人遍布羅馬帝國,古希臘史學家、地理學家斯特拉波(主前64–23年)記載:「在整個世界裡,很難找到一個城市沒有猶太人居住,或不受其控制的。」猶太史學家約瑟夫(主後37-100年)則記載:「沒有一個希臘外邦城市或部落,是不受猶太律法及風俗所深深影響的。」藉著神這樣奇妙的安排,福音透過「散住十二支派之人」,很快傳遍了羅馬帝國。
本信作者「雅各」最有可能是主耶穌的肉身兄弟雅各,他是早期教會倍受敬重的知名人物,在猶太信徒當中被尊為耶路撒冷教會的第一位「監督」。雅各在猶太信徒的「母會」耶路撒冷教會中的領袖地位,使他有足夠的權威勸勉「散住十二支派的人」(雅一1節)。大約主後62年,羅馬巡撫非斯都去世,大祭司亞拿努斯二世乘機將雅各等人處死。由於群眾的抗議聲浪太大,新的巡撫阿比那斯 到任後,便因此廢去亞拿努斯的大祭司職分。
本信中系統的神學教導比較少,顯示寫作日期很早。信中的猶太氣氛非常濃,顯示教會還沒有大量接納外邦人:舊約及猶太人的傳統智慧屢次被述及;書信的風格猶如格言集,引用了許多舊約的箴言,在新約書信中引用登山寶訓(太五至七章)最多,被稱為新約的箴言;教會聚會的地方被稱作「會堂」(雅二2);教會組織簡單,只提到長老(雅五14)和教師(雅三1);猶太人的中心信條“神只有一位”特別被提及(雅二19)。本信也沒有提到猶太人與外邦人在禮儀律法方面的爭論,所以可能是在主後49年雅各主持耶路撒冷會議之前寫的(徒十五13),可能是新約聖經最早寫成的一卷。
主後46年左右猶大地區發生饑荒(徒十一28),逐漸變成愈演愈烈的社會、政治、宗教動亂,造成主後66-70年的猶太戰爭。主後66-70年和主後132-135年之間的猶太人起義,導致猶太地猶太教會的滅亡,可能因此導致《雅各書》的傳閱緩慢,直到第四世紀末才被羅馬帝國東、西方的教會同時接受為正典。
在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對本信作者的使徒身分起疑,認為《雅各書》對新約其他部分對「因信稱義」的看法不同,「撕裂了聖經,與保羅及所有聖經對立」。但很少其他宗教改革家認同馬丁路德的看法。事實上,本信關於「因行為稱義」(雅二14-26)的教導與保羅「因信稱義」(加三8、24)的教導相輔相成:一個是強調得救以後的行為,另一個是強調得救以前的信心;一個是說真信心必然會帶出行為,另一個是說沒有信心的行為不能使人得救。保羅強調「因信稱義」,但這信心是「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加五6),和雅各的教導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