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羅尼迦

帖撒羅尼迦位於希臘北方,是羅馬帝國馬其頓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人口約100萬人。帖撒羅尼迦位於羅馬帝國兩條交通要道的交會點,一條是從義大利通往東歐的伊格那提亞大道(Via Egnatia),另一條是從多瑙河到薩隆尼卡灣Gulf of Salonika(又名Thermaikos灣)的水路,帖撒羅尼迦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一個重要的海港城市。

上圖:帖撒羅尼迦的地標白塔 (1423 A.D.) ( 來源 : 盧瑞興 2011 年攝 )
上圖:帖撒羅尼迦的白塔內所陳列的一些古代文物 ( 來源 : 袁瑞娜 2011年攝 )
上圖:帖撒羅尼迦 稱為Trigonion Tower的古城牆 (15th C A.D.) ( 資料來源 : 陳麗如 2011年攝 )
上圖:帖撒羅尼迦Trigonion Tower古城牆的另一景 ( 來源 : 袁瑞娜 2011年攝 )

帖撒羅尼迦城是在主前315年,由馬其頓將軍卡斯散德所建,並以其妻子(亞歷山大大帝的妹妹)之名「帖撒羅尼迦」命名。 此後,該城發展迅速,超越鄰近較古老的城市,成為馬其頓主要的大都會和港口。

主前168年,羅馬政府將馬其頓省劃分為四個行政區,帖撒羅尼迦成為第二行政區的首府。 主前146年,帖撒羅尼迦升格成為馬其頓省的首府,並且是羅馬帝國主要的港口之一。 主前42年,腓立比戰役之後,帖撒羅尼迦被羅馬皇帝授予自治權,成為一個「自由皇城」。

上圖:鳥瞰帖撒羅尼迦及海灣 ( 來源 : 陳麗如 2011年攝 )
上圖:帖撒羅尼迦的古代羅馬廣場(圖片來源:BiblePlaces.com)

由於現代帖撒羅尼基的市區就建在古帖撒羅尼迦遺址的上面,所以在帖撒羅尼迦的考古挖掘收穫極微。 1962年,希臘政府的相關單位,因遷移一個在市區內的公共汽車站,考古學者得以在當地挖掘,於是挖出一個主歷第一或第二世紀時期的羅馬廣場,並發現了一個公共浴室和一個鑄幣廠。 附近還有一座古羅馬露天劇場,其年代可追溯至主歷第一世紀。 在帖撒羅尼迦的瓦爾達爾門(Vardar Gate)發現了一塊年代介於主前30年至主歷143年的碑刻,上面提到「在地方官的時代…」(In the time of Politarches )。 「地方官」(Politarches)這個官銜,與路加在使徒行傳17章6節所說的:「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Politarchas)那裏」所用的職稱完全一樣 。 由於這個職稱,除了路加以外,從未在任何其他的希臘文獻中出現過,所以有些學者曾經懷疑,這個頭銜是路加徑自撰造的。 現在有了帖撒羅尼迦考古挖掘出來的碑刻、記載着這個職稱,就更確證《聖經》的可靠性。

帖撒羅尼迦另有一間非常著名的教堂:聖德米萃歐斯教堂(Church of St. Demetrios),是爲了紀念帖撒羅尼迦人德米萃歐斯而建的。 德米萃歐斯在主歷306年10月26日被羅馬皇帝伽列裏烏斯(主歷305-311年在位)處死殉道;當地人爲了紀念他,於主歷第五世紀建了這座教堂,並且認爲他是這個城市的守護聖徒。 這間教堂曾經一度是希臘最大的教堂,但是毀於1917年的一場大火,現在已經重新修建。

上圖:帖撒羅尼迦聖德米萃歐斯教堂(原建於5th C A.D.) ( 來源 : 袁瑞娜 2011年攝 )
上圖:帖撒羅尼迦圓頂教堂 (306 A.D.) ( 來源 : Dilys Tsai 2011年攝 )
上圖:帖撒羅尼迦古代拱門 (304 A.D.) ( 來源 : 盧瑞興 2011年攝 )
上圖:從白塔遠望帖撒羅尼迦的海港 ( 來源 : 盧瑞興 2011年攝 )

照片等資料來源:呂榮輝/張百路 編著,《2011年保羅歐洲行蹤旅習手冊》,頁 52-53 。 (2016年5月10日修訂)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