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前後書》背景

《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是保羅分別寫給提摩太和提多個人的,但大部分內容是為了提摩太和提多所牧養的教會。三封書信在形態、內容和歷史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稱為「教牧書信」,在指導牧養教會的功效上有目共睹。 《提摩太前書》的內容與《提多書》相似,但針對以弗所和克里特眾教會的具體情況,重點有所不同。

主後62年,保羅上訴凱撒成功,從羅馬獲釋,重返亞細亞、馬其頓。他可能先從羅馬坐船經過克里特島,把提多留在克里特牧會(多一5);接著繼續坐船到以弗所,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牧會。最後,保羅經過小亞細亞回到馬其頓,可能在主後63-64年冬天之前(多三12;提後四21),先給克里特島的提多寫了《提多書》,後來又給以弗所的提摩太寫了《提摩太前書》(提前一3;提後四12)。

主後64年7月,一場大火席捲羅馬全城, 市區受到極大破壞。民謠謠傳是尼祿皇帝下令縱的火,尼祿為了轉移視線,就嫁禍基督徒,許多基督徒被定罪。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記載:「他們在死前受盡凌辱。他們被逼披上獸皮,慘遭惡犬撕裂,或被釘在十字架上,或在夜幕低垂時被人活活燒死,把這些熊熊的火光當作照明之用。」很可能在這段迫害時期,保羅再次被捕入獄,在羅馬等待最後的判決。這時訪員稀少,因為當時若有人公然自認是基督徒,就有被逮捕及折磨至死的危險(提後一16-17)。保羅在第二次被囚羅馬、即將殉道之前寫了《提摩太後書》。

上圖:油畫《基督教殉道者最後的禱告》,法國畫家讓-裡奧·傑洛姆繪於1863-1883年。這幅畫描繪了尼祿皇帝迫害基督徒的情景:競技場周圍的柱子上,左邊是遭受火刑的基督徒,右邊是被十字架處死的基督徒,中間的一群基督徒正在禱告,看台上擠滿了看熱鬧的羅馬人,遠處是羅馬城內高聳的神廟和偶像,近處是一群猛獸獸從地下甬道進入鬥鬥場,準備把基督徒們撕得。不管怎麼逼迫,信主的人卻越來越多。兩百多年後,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上圖:油畫《尼祿時代忠心殉道者的凱歌》,19世紀法國畫家Eugene Thirion繪。這幅畫描繪了尼祿皇帝迫害基督徒的情景,彼得也在這場逼迫中受害,但他仍然教導:「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誌作為兵器」(彼前四1)。基督徒赤手空拳地「將這樣的心志當作兵器」,最後征服了羅馬帝國,兩百多年後,羅馬皇帝不得不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上圖:施以除憶詛咒的尼祿雕像,尼祿的鼻子已被挖去。除憶詛咒,指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除某個人的存在。這是在古羅馬元老院對於某些已故人士的懲罰,遭到除憶詛咒的人士生前曾經出現過的銘文、雕像、貨幣、文字記錄等等,全都要被銷毀、抹去或改寫,彷彿他們不曾存在過一樣。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