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聖殿,其內部不許外邦人進去,外邦人只可在「外邦院」的範圍內活動。 在外邦院與猶太人的「以色列院」之間有高高的圍牆,有四個進口及石級,每個進口處的牆上均刻有警告的話「外邦人不得人內,否則處死」。 所以外邦人只能在牆外的外邦院行動,如有外邦人願意學習敬拜神,也只能在外邦院。
埃提阿伯太監上耶路撒冷去禮拜時,也只能在外邦院,該院亦有猶太拉比為外邦人學習禮拜的顧問,並出售猶太聖經的手抄本(徒八章26-40節)。
那幾個希利尼人到耶路撒冷去學習禮拜,也是在外邦院,他們願意見耶穌,耶穌卻在以色列院之內,他們見不到耶穌,所以他們對腓力說話(約十二章20-23節)。
有一次保羅帶著幾個猶太人到聖殿裡去行潔淨之禮,那些反對保羅的猶太人,因為看見一個以弗所基督徒特羅非摩在城中同行,便以為外邦人曾與保羅一同進聖殿的以色列院,於是大起騷動(徒二十一章26-30節)。 其實特羅非摩只能在外邦院。
當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聖殿中至聖所前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二十七章3l節),這神蹟的出現表示神與人之間的「橫膈膜」已被清除,聖殿這一張遮蔽的幔於是非常重要的,也已被神撕裂。 所以希伯來書作者認為,「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十章19-20節)。 但這件事只表示神與人之間的關係溝通了,猶太人與外邦人的文化和心理橫膈膜仍然存在。 所以彼得也曾裝假,不願和外邦人在一起吃飯(加二章11-14節)。
直到主後70年羅馬將軍提多帶兵毀滅耶路撒冷城,曾拆毀及污穢聖殿,連那以色列院與外邦院中間隔斷的牆也拆毀了。基督成全了律法(太五章17節)、豐滿了律法(太五章21-48節),了結了舊造生命的罪案,就除去了這些隔絕。舊人都是亞當的後裔,無法與神和睦,有出身、背景的分別,所以也無法彼此和睦。若要與神、與人和睦,就必須活在新人裡面。信徒之間在基督裡已經「合而為一」,被共同建造成基督的身體教會,從此不再有猶太人、外邦人的隔閡。主耶穌在自己裡面把雙方造成一個新人,成就和平,並藉著十字架消滅彼此間的敵意,使雙方藉著自己的身體與上帝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