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由歷史和書信組成。歷史包括四福音和使徒行傳,四福音是講神如何藉著衪的兒子來預備救贖,把人恢復到起初被造的目的裡;使徒行傳是講聖靈帶領使徒傳揚福音,建立被稱為基督身體的教會;書信是講到教會的屬靈建造,神指導祂的教會在地上如何行事,成就神榮耀的目的。
當時的羅馬是一個同性戀的溫床, 羅馬的頭15個皇帝之中,有14個皇帝是同性戀,保羅一再談到羅馬的情況,整個社會道德敗壞到了極點,子女違抗父母,人民無法無天,暴力和犯罪到處氾濫;在政治和社會上,羅馬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當時的羅馬人一個第三個議論永遠是基督稅,例如十三人地吩咐要收不到十三章。
羅馬的教會並不是使徒所建立的,可能五旬節在耶路撒冷信主的「從羅馬來的客旅」將福音帶回了羅馬,百基拉和亞居拉就是來自羅馬教會(徒十八2)。第四世紀的拉丁教父安波羅夏斯特(Ambrosiaster)指出,羅馬人「接受了基督的信仰,不過卻是按猶太教的方式;他們沒有先看見神蹟,也沒有見過任何一位使徒」。羅馬教會最初大部分是猶太信徒,約主後49-50年,因在羅馬的猶太人中發生騷亂(可能是猶太教徒逼迫基督徒引起的),羅馬皇帝革老丟(主後41-54年在位)大規模驅逐猶太人離開羅馬。後來此令未被徹底執行,離境者也逐漸回遷(徒二十八17)。在猶太人被驅逐期間,羅馬教會的外邦信徒大大增長,等猶太信徒回來以後,外邦信徒人數已經超過猶太信徒,羅馬教會變成了以外邦人為主的教會,所以保羅提醒他們不可向猶太弟兄誇口。這卷書信從頭到尾都在講這個情況。猶太人和外邦人一樣,都是罪人,都要靠同樣的方式得救,將來要進同樣的天國; 接著保羅批判了外邦人的放縱和猶太人的律法主義,並強調要因信稱義。
羅馬教會收到此信後,可能再三抄錄,廣為流傳。從第二世紀開始,保羅的書信就以全集形式流傳,稱為《保羅書信全集》。目前最古老的保羅書信抄本是來自埃及的第二世紀末蒲草本46號,《羅馬書》居首。在新約聖經最後所定的保羅書信順序中,《羅馬書》名列第一。這既是因為它是最長的書信,也因為它非常重要,堪稱「保羅福音」。
《羅馬書》完成約4年,也就是主後60年,保羅終於來到羅馬。他以囚徒的身份被押送到羅馬,卻得到羅馬信徒凱旋式的出城迎接(徒二十八15),使保羅大得鼓舞。此後兩年中,他留在羅馬,在他自己所租的房子中被兵丁看管,但可以接待訪客,並在羅馬帝國的中心宣揚福音(徒二十八30-31)。
《羅馬書》完成後約8年,即主後64年,羅馬被一場大火所吞滅,尼祿皇帝把基督徒當作替罪羔羊來逼迫,保羅可能在這次逼迫中殉道,被斬首於奧斯田大道旁的亞奎撒斐亞(即現代的 Tre Fontane),他的墳墓在“聖保羅牆外”大教堂的祭壇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