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士一世(前550年-前485年),即大流士大帝,西元前521年至前48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君主,他是波斯帝國第三位皇帝,《聖經》的中文譯本譯為「大利烏」。
大流士生平的記載,主要來自在今伊朗西南部克爾曼省扎格羅斯山發現的貝希斯敦銘文(根據離它最近的村莊名稱),銘文錒刻在離地100米高的峭壁上,有25米長,使用了三種文字對照:古波斯語、亞蘭語和阿卡德語。雖然銘文是大流士授意鐫刻的,但根據古代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克特西亞斯的記載對比,許多主要史實還是比較真實的。
大流士一世屬於皇室遠支,本無繼承資格,但在古列王的後繼者岡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3年後,波斯國內發生了動亂,而岡比西斯二世則在回軍途中突然去世,大流士一世趁機平定了動亂,消除了異己對皇位的威脅,成為波斯國王。登基後,大流士一世歷經多年平定各地叛亂,穩定了國家。
根據銘文記載大流士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他健全了國內的行政制度,把全國劃分為大約20個省區,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鑄造金幣,實施稅制改革;修築道路,形成驛路網;開闢從印度河到埃及的航路,開鑿尼羅河支流到紅海的運河,以發展貿易;他奉行信仰自由政策,尊重所轄各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允許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重修神殿的工作在停頓後得以恢復;他建立的發達的水陸交通制度,大大加強了古代諸文明之間的交流,使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大流士一世透過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權的官僚行政制度,客觀上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他也透過改革軍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最終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
身為一個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帝王,大流士不是歷史上第一位所向無敵的征服者,但他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統治者。他的全部政策的著力點就是將廣大土地上風采各異的諸文化納入一個有效運作的系統,他對各被征服文明的同化是漸進而有力的。中東的政治版圖詭譎多變,但大流士留下的遺產始終不乏繼承者。
之所以對大流士一士評價如此之高,是因為波斯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更多在於它的製度而不是它的疆域。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帝國,如何統治這樣一個大國,前代沒有經驗,全靠自己摸索。大流士以「大統一,小自治」的原則為宗旨,使這個帝國長期延續。他所建立的具有開創性的製度,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波斯塞琉古王朝)、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世界性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