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誌》的希伯來名是「編年史 דִּבְרֵי הַיָּמִים 」。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歷代誌上、下》是同一卷書。七十士譯本將《歷代誌》分為上下兩冊。由於《歷代誌》的最後一段與《以斯拉記》的開頭(拉一1-3)幾乎相同,所以猶太傳統認為《歷代誌》的作者就是文士以斯拉。 《歷代誌》分成第一與第二上、下兩冊。 《歷代誌》全面概述了從創世直到返回以色列地重建聖殿為止的猶太歷史,內容上與《妥拉》的歷史記述部分、《撒母耳記》以及《列王紀》相似。
《歷代誌》一開始就是一份聖經裡最長的家譜,用了整整九章篇幅。對現代人來說,這份超長的家譜可能是一份乏味的清單;但對本書當時最初的讀者來說,這份家譜卻是對失敗者的安慰、對軟弱者的扶持、對蒙召者的堅立。 《歷代誌》成書於猶大被擄回歸之後,當時波斯帝國允許被擄的以色列人回歸重建聖殿(代下三十六22),但大部分百姓卻不願離開居住了七十年的巴比倫。雖然少數百姓順服神的呼召(拉二64-65),「從巴比倫回來住在自己地業城邑中」,重建被毀的聖殿和荒涼的耶路撒冷,但心頭卻縈繞著神的身份危機和深深的罪惡、羞辱感(拉三12-13),甚至不能體會重的愛(瑪一2)。這時,神藉著這份偉大的家譜,數算自己的百姓,把這些弱小、卑微的失敗者的源頭追溯到創造的起頭「亞當」,讓百姓清楚地認明自己蒙揀選的地位。神透過這份家譜所發表的,正是祂自己所宣告的:「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二十九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