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誌》與《列王紀》的不同之處

歷代誌的重要性長期以來一直被教會忽視,因為七十士譯本將《歷代誌》用希臘文《補遺》作為書名,使本書被誤以為只是《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補充或附錄;而且本書有多達十四章的家譜(代上一至九章、二十三至二十多章),被認為枯燥乏味的歷史小說與《生命》和許多書還被認為重疊了許多書名。但《歷代誌》是繼《詩篇》和《以賽亞書》之後章數最多的舊約書卷,篇幅本身已經表明了它的重要性。到了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的德文譯本採用了“歷代誌 Chronikon”這個名字,意思是“年代記錄、編年史”,與原來希伯來名的意思相符。從此,聖靈的光照再次被開啟,讓我們看見這是新約教會極為需要的一卷書。

下面讓我們來比較一下歷代誌與列王紀的不同之處:

1《列王紀》的重點是放在列王的惡行,但是《歷代誌》的重點是放在列王的善行,《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在舊約希伯來聖經是相鄰的兩卷書,它們只涵蓋五百年的時間。但《歷代誌》的起點很早,是從人類的起初始祖亞當開始往下講,結束的時間點也比較晚,這就是主要的一個差異點。

2《撒母耳》和《列王紀》結束在被擄期間,但是《歷代誌》最後講到歸回,講到“讓我們上耶路撒冷”,這是《歷代誌》的結尾,可見這兩個作者的任務截然不同,他們用不同的方式達成任務。 《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必須向百姓解釋為什麼他們會被擄,但是這個時候《歷代誌》的讀者已經知錯,所以這時需要鼓勵他們,然後派他們回耶路撒冷重建。

3 《撒母耳記》和《列王紀》是事後不久寫的,而《歷代誌》大多是事後很久才寫的;《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大多是政治上的歷史,《歷代誌》大多是事後很久才寫的;《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大多是政治上的歷史,《歷代誌》則著重在同一時期的宗教歷史;《撒母耳記》和《歷代王紀》是從先知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的觀點,《撒母耳記》和《列王紀》是從先知之書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的觀點是從先知很大的角度來看,兩者都是從先知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是從先知的角度來看,兩者都是從先知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歷很大的觀點。 《列王記》把重點放在王的失敗導致禍害,但是《歷代誌》的重點是上帝的信實。 《歷代誌》的作者淡化了王的缺點,強調王的優點,《列王記》強調的是道德,關鍵字是“公義”,這些王是否公義,但是《歷代誌》又對儀式比較有興趣,聖殿和獻祭,重點放在信仰。

《歷代誌》是給歸回的百姓聽的一篇講道,他們歸回後很灰心,一切要從頭開始,光是謀生就不容易了,他們生活很窮困,聖殿的重建工作緩慢,需要哈該和撒迦利亞這兩位先知督促,他們才會繼續做。但作者還是要提醒他們,要把上帝擺在第一位,我們歸回是為了做上帝的百姓,為了恢復上帝百姓的身份。

我們基督徒也要傳承《歷代誌》的教導,它不是枯燥的歷史,而是具有與《列王紀》不同的訊息。讓我們對未來有盼望,知道我們活著的目的,並且了解我們真正的身份:是居住在異鄉的上帝百姓,讓我們用新的眼光來讀《歷代誌》,從中學到新的功課。

根據大衛鮑森《舊約縱覽》系列錄音編輯整理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