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

古希臘馬其頓王國國王,其名字亞歷山大意為「人類的(ἀνήρ)守護者(ἀλέξω)」;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前323年6月10日或11日),世稱亞歷山大大帝(Ἀλέ523年6月10日或11。 Ἀλέξανδρος)。亞歷山大出生於前356年的佩拉,在13歲時,他的父親為他找來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在二十歲時從他的父王腓力二世手上繼承馬其頓王位,幾乎他的統治期間都在進行前無古人的大型軍事征服活動。直到他三十歲時他已經建立當時疆域最大的帝國,範圍從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兩河流域、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部。他在戰場上從未被擊敗,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之一。

亞歷山大在一連串的決定性戰役擊敗波斯,其中著名的戰役有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並推翻其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使得他帝國疆土從亞得里亞海直至印度邊界。

上圖:龐貝城農牧神之家出土的主前100年亞歷山大馬賽克,展現了亞歷山大大帝和波斯大流士三世(主前336-330年在位)在伊蘇斯戰役中的場面。這幅鑲嵌畫以五十至一百萬塊微小的馬賽克磚鋪成,現藏於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畫中左側的亞歷山大胸甲上繪有蛇髮女妖梅杜莎,眼盯著他的目標大流士。中間大流士的戰車拼命地從右邊逃離戰場。主前333年11月,年輕的亞歷山大率領4萬馬其頓軍隊,在小亞細亞基利家的伊蘇斯擊敗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大流士三世的10萬大軍,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兒女均被俘虜。從此,波斯帝國迅速走向滅亡。

為了尋找並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在他預計的帝國首都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畫。在他死後,由於無適當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且開始爭奪他遺留下來的帝國,最終引發繼業者戰爭,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帝國被部下迅速瓜分。開始也維持帝國形式上的統一,不久後統治各塊領地的將領們陷入公開的爭鬥,稱之為「繼業者戰爭」。最終亞歷山大的帝國最初被分割為四大部分,卡山得統治希臘,萊西馬庫斯佔據色雷斯,被稱為“勝利者”的塞琉古一世得到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而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和埃及。這也應證了但以理所看到的異象。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折斷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 (但以理書 8:8 和合本)。

上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馬其頓希臘帝國及分裂後的四國,對應於尼布甲尼撒王夢中巨像的銅腹(但二39)和但以理異像中的四頭四翅如豹第四獸(但七6)。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