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伯來文聖經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是同一卷書。傳統認為,《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的作者是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譯成之後不久,猶太人把這卷書分為《以斯拉記上、下》,後來又將《以斯拉記下》稱為《尼希米記》。 《以斯拉記》記載了猶太人從巴比倫被擄之地歸回故鄉,以及重建聖殿的故事。它確認了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的約、研讀《妥拉》的優先性,以及對上帝律法的持守; 《尼希米記》則記載了城牆重建的工作。它也記錄了當時的宗教改革,以及強制執行遵守安息日。
在波斯帝國摧毀巴比倫帝國後,居魯士在巴比倫作王第一年,便“下詔通告全國”,授權給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的殿。於是,一群忠心的以色列人重返耶路撒冷,在尼布甲尼撒摧毀猶大和耶路撒冷之後剛好70年屆滿的時候,重歸故土。
在這段期間,神先後興起了所羅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位領袖,帶領被擄的餘民回歸耶路撒冷,完成重建聖殿、重建百姓和重建城牆的復興史。書中的內容是按照屬靈啟示的順序排列的: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批百姓回歸,著手重建聖殿;以斯拉帶領第二批猶太人返回故土,他教訓回歸之民遵守摩西五經,並且淨化異族通婚的社會;尼希米帶領第三批回歸,重建耶路撒冷城牆。三位領袖的使命是循序漸進,書中有一些歷史事件並未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來記錄。
這段歷史從主前538年一直到主前423年後,對應中國的春秋末期,先知哈該(哈一1)、撒迦利亞(亞一1)和瑪拉基在此期間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