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背景

《但以理書》的希伯來名是「但以理 דִּנִיֵּאל/daw-nee-yale’”,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我的審判」。這個書名貼切地表明了本書的主題:當失敗的百姓被擄巴比倫的時候,神卻向巴比倫王(四37)和先知(七10、22、26)自顯為歷史的審判者;當地的國度變化更替的時候,神卻啟示了另有一個永遠的國度(二44)。為了成就這個榮耀的計劃,神在被擄之地施行拯救、保存選民,為自己預備了一批合用的器皿,如早期的但以理和三個朋友、以西結,後期的所羅巴伯、哈該、撒迦利亞、以斯拉、尼希米、末底改和以斯帖。猶太和教會的傳統都認為本書是由但以理於主前六世紀寫成,而主耶穌也見證本書的作者是「先知但以理」(太二十四15)。

但以理可能生於約西亞王十八年在聖殿發現律法書的年代(王下二十二8),童年時代經歷了約西亞王的復興和陣亡、先知耶利米的教導,青年時代見證了末代猶大諸王的敗壞、主前605年的第一次被擄、主前586年聖殿和聖城被毀,主前605年的第一次被擄、主前586年聖殿和聖城被毀,主前605年的第一次被擄、主前586年聖殿和聖城被毀,前189年聖殿前539年。他的一生完整地經歷了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拆毀:「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耶二十五1);也經歷了他所預言的重建:「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並迦勒底人之地」(耶二十五12),「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

主前640年,猶大王約西亞繼位(王下二十一23-26)。在瑪拿西和亞們王長達五十七年的統治下,南國猶大已淪為亞述的藩屬國,偶像崇拜猖獗。約西亞作王第八年開始「尋求他祖大衛的神」(代下三十四3),第十二年「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代下三十四3),修復聖殿,恢復逾越節。在此期間,亞述帝國最後一位偉大的君王亞述巴尼拔(主前669-631年在位)駕崩,從此再無力量阻擋約西亞擺脫亞述獨立。但約西亞的榜樣和努力並沒能帶起百姓的真正復興,許多人只是跟隨人、並非跟隨神。但以理就成長於這樣一個真假摻雜、良莠不齊的復興時代。

主前609年,約西亞在米吉多平原攔阻過路的埃及遠徵軍,結果戰死沙場(王下二十三30)。從此,猶大淪為埃及的藩屬國,從君王到百姓都迅速敗壞。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敗了埃及和亞述聯軍,亞述帝國滅亡。同年,尼布甲尼撒繼承王位,乘勝追擊,把埃及法老趕回埃及,奪取了黎凡特地區的控制權,猶大也從埃及的藩屬國變成了巴比倫帝國的藩屬國。尼布甲尼撒擄走了猶大王約雅敬、部分聖殿器皿(代下三十六6-7);而部分「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則被留在巴比倫當人質,其中就包括猶大族的但以理。但以理被選拔進入巴比倫宮中任職。

尼布甲尼撒死後四年,波斯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部落的古列(Cyrus the Great,又譯為居魯士二世、居魯士大帝、塞魯士,主前600-530年)統一了波斯,八年後征服了瑪代,繼而在十年之中陸續征服了帕提亞、呂底亞、小亞細亞和中亞,巴比倫的北方和東方都落到了古列手中。主前539年,古列率領瑪代波斯聯軍攻陷巴比倫,締造了龐大的波斯帝國,但以理得以繼續在波斯朝中任職。主前538年,古列允許被擄的餘民回歸耶路撒冷(拉二1-三1),隔年開始重建聖殿(拉三8-13)。

本書記錄了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的經歷,內容始於「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終於「波斯王古列第三年」,大約是主前605-536年,對應於中國春秋五霸之楚莊王問鼎中原到第二次弭兵會盟的時代。我們從本書可以讀到聖徒的忠心,也看見神的恩典。但神並沒有應許愛主就能脫離火窯和獅子坑,也沒有應許忠心必能得著高升,更沒有應許禱告就可以得到超人的智慧。既然這些信心英雄的見證並不是人人都可複製的「屬靈模式」,又怎麼能安慰軟弱的百姓、使他們滿懷希望地等候神呢?事實上,本書的目的並非為了樹立忠心的榜樣,而是要啟示神的作為和計劃,讓我們的信心基於對神的認識、知道自己有分於祂的榮耀國度。本書的所有見證和異像都是圍繞著神自己,包括了三大主題:1、神對歷史的審判;2、神對國度的成就;3、神對選民的復興。

在浮光掠影的人看來,本書是宮廷傳奇和民間傳說的堆砌、東拼西湊的零碎故事;實際上,本書結構巧妙、渾然一體,是同一位作者的精心作品。在先入為主的人看來,本書是神秘異夢和晦澀象徵的殿堂、抄襲外邦神話的啟示文學;實際上,本書是聖靈從神的角度揭示歷史的真相、預告歷史的趨勢,並且提醒我們注意歷史的意義。本書的預言並不限於選民當時所面臨的處境和危機,而是綜觀人類的歷史,啟示神對普世的旨意,讓我們看見神的國度將怎樣臨到地上。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