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米勒和拿俄米

以利米勒和拿俄米,是猶太教、基督教《聖經》人物。

「以利米勒」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表明其父生他的時候,心裡是以神為王。但到了以利米勒這一代,百姓卻不再以神為王,甚至「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所以「國中遭遇饑荒」。

「拿俄米」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我的喜悅、甜」,顯示她父親在生她的時候,感受到神祝福的甜蜜。但到了拿俄米這一代,卻生出「瑪倫」,意思「生病的」,還有「基連」,意思是「虛弱的」。 「瑪倫、基連」這些名字都在主前14-12世紀的烏加列文獻(Ugarit Texts)中出現過,是典型的迦南名字。

以利米勒和拿俄米生活在士師時期,當時國中遭遇飢荒。以利米勒在面臨飢荒時沒有回轉到神面前,認罪悔改,而是「任意而行」,他這位一家之主,帶領全家離開應許之地,到摩押人那裡去寄居,希望能靠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其子瑪倫和基連均娶摩押女子為妻。後來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都客死他鄉,拿俄米返回故鄉,得媳婦路得侍奉。 

返鄉後拿俄米對伯利恆的婦人自稱瑪拉(意為「苦」):「….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因為她的丈夫(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瑪倫和基連)都死了。

以色列人如果死後無嗣,他的兄弟就有義務娶這寡婦為妻(Levirate marriage),以便生子為他立後(申二十五5-10)。但拿俄米已經沒有其他的兒子,所以兩個媳婦如果跟著拿俄米,就不可能再有後代,將來無依無靠、生活會非常艱難。拿俄米的媳婦路得決定跟隨她,而她的另一個媳婦俄珥巴選擇接受婆婆的建議回到摩押。後來路得嫁給波阿斯,生下兒子俄備得由拿俄米養育。俄備得後來成為大衛的祖父,也是耶穌的先祖。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