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記》的希伯來名是「以斯帖記 אֶסְתֵר / Estēr」。本書與《路得記》是聖經中僅有的以婦女名字作書名的書卷。在記敘了聖殿重建之後、以斯拉回歸之前,在神的暗中看顧和保護之下,波斯王后以斯帖和養父末底改挫敗了哈曼滅絕神百姓的企圖,成為「普珥節 Feast of Purim」的由來。這段歷史對應中國的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
猶太有傳統認為,本書的作者是末底改,但並不能確定。本書的文學技巧高超,記錄細節精確,使用了不少波斯和亞蘭文詞彙,風格與《歷代誌》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相似,沒有希臘文化的痕跡,成書時間可能在波斯帝國時期。
波斯人是現代伊朗的一個民族。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部落的古列(又譯為居魯士二世、居魯士大帝、塞魯士)於主前559年自稱波斯王,附庸於他外公統治的瑪代王國。主前549年,古列征服了瑪代。主前547年,古列征服了呂底亞和小亞細亞。主前539年,古列攻陷了巴比倫,締造了亙古未有的超級大國,疆土從西方的小亞細亞延伸到東方的印度河。與亞述和巴比倫的高壓統治相反,古列王心胸寬廣,對被征服的國家採取寬容的懷柔政策,下詔重建各民族的神廟,允許各民族一定程度的自治,以避免廣大帝國的內亂。因此,古列王並不介意把感謝歸於被認為助他得勝的外族神明,並且把自己塑造成被各族神明所揀選的解放者和統治者:在巴比倫人中,他是被馬爾杜克神揀選的,保證馬爾杜克神廟不遭毀壞;在以色列人中,他是被耶和華神揀選的,資助重建聖殿。因此,在波斯帝國兩百多年(主前549-330年)的統治期間,中東基本上維持和平,文化藝術得以興盛,是形成新約猶太民族最重要的時期。
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元年」(拉一1),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批被擄的餘民回歸耶路撒冷(拉二1-三1),隔年開始重建聖殿(拉三8-13)。
主前530年,古列王在中亞陣亡,由其子岡比西斯二世(主前530-522年在位)繼位。聖殿的重建工程因仇敵控告,被下令停工(拉四7-22)了九年多(《猶太古史記》卷11第2章第30節)。岡比西斯二世於主前525年征服埃及,許多埃及的廟宇遭到褻瀆和破壞,卻保留了當地的猶大會堂。耶路撒冷位於巴比倫和埃及之間的道路上,是波斯帝國重點維穩的地方。
主前522年,岡比西斯二世在從埃及回國的路上去世,王室遠支大流士一世(主前522-486年在位)、即大利烏繼位。此時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開始事奉,聖殿的重建工程得以延續。主前516年,聖殿於「大利烏王第六年」(拉六15)完成重建。之後,大流士一世於主前490年在入侵希臘的馬拉松戰役中失敗。
主前486年,大流士一世與古列女兒的兒子亞哈隨魯(即薛西斯一世,主前486-465年在位)繼位。亞哈隨魯於主前480年在入侵希臘的薩拉米斯海戰中失敗,之後,以斯帖於「亞哈隨魯王第七年」(斯二16)成為王后,保護猶大人免受滅頂之災。
「以斯帖 אֶסְתֵר」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星星」,本書正像神擺放在夜空中的一顆星,在祂隱藏自己的時候,仍然給百姓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