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希伯來文:איכה)在希伯來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為《五小卷》的第三卷。在原文中,書名取自書中的第一個字「艾卡!」(’ Eh-khah′)意思是「何竟!」。 「何竟」這個書名,貼切地表明了本書的主題:每一個人都應當好好思想,蒙神揀選和恩典的聖民、聖城和聖殿,「何竟」淪落到這個地步呢?
在主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耶路撒冷夷為平地。先知耶利米眼看著自己的預言應驗,國破家亡,百姓被擄。這首哀歌為上帝的選民在歷史上所經歷的慘痛毀滅發出深切的哀悼,並告訴猶太人,他們只要悔改就可以歸回、恢復過去的光榮。
傳統認為,本書是先知耶利米為耶路撒冷被摧毀和神的百姓被擄而作,所以本書七十士譯本的序言是:「在以色列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涼之後,耶利米坐下痛哭,並以此哀歌為耶路撒冷悲嘆」。
先知耶利米的事奉始於約西亞十三年(耶一1;二十五3)、終於被擄之後(耶一3;四十四1),大約是主前627-586年,對應於中國春秋五霸之秦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的時代。耶利米在南國的最後四十年一直在勸誡百姓。但摩西事奉四十年,見證了神把百姓領出埃及、帶進應許之地;而耶利米事奉四十年,卻目睹了悖逆的百姓被逐出應許之地、回到埃及。主前586年,巴比倫第三度入侵猶大,攻陷耶路撒冷。聖城和聖殿被毀,猶大王西底家和大部分百姓被擄巴比倫(王下二十五7、11),本地只剩下最窮的人(王下二十五12),淪為新巴比倫帝國的行省。先知耶利米被逃亡的百姓帶到埃及,在埃及度過餘生。他可能在離開耶路撒冷時寫成本書。
《耶利米哀歌》與《申命記》第二十八章有著密切的關係,摩西在九百多年前所預言的背約咒詛,如今在《耶利米哀歌》中都不幸成為現實,但這種不幸也帶來了盼望——既然背約的咒詛(利二十六14-39;申二十八15-65)應驗了,復興的應許(利二十六40-45;申三十1-10)也必指日可待;既然神信實地成就了聖約的每一個方面,祂與百姓所立的聖約也必然有效。正因如此,先知才能在痛苦中滿有盼望(三19-33)。而本書給我們的訊息,就是要每一個被神管教的信徒都去回顧《申命記》二十八章,從而迴轉歸向我們的主。
讀《耶利米哀歌》最好的方法不是分析,而是用靈去體會真正的作者聖靈的感覺。這五首哀歌讓我們體會到神的心腸,在苦難中祂與我們同在,與我們一同經過水火、經歷痛苦悲傷;施行管教的天父比接受管教的兒女更加傷痛,「因祂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耶三33)。這五首哀歌也是人的肉體被十字架對付的經歷,能讓我們學到如何在管教中降服和禱告,雖然被神「終日再三反手攻擊」(耶三3),卻能經歷到祂的慈愛和憐憫在「每早晨,這都是新的」(耶三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