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拉基書》的希伯來名是「瑪拉基 מלאכי / Mal’akhi」,是《十二先知書》(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最後一篇。在希伯來文聖經《塔納赫》中,《瑪拉基書》被放在《撒加利亞書》之後。神藉著《撒加利亞書》宣告神將怎樣預備建殿的環境、怎樣把這殿帶進榮耀之中;又藉著《瑪拉基書》要求祭司和百姓正確地回應神的愛,預備自己、等候彌賽亞在「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到來。
「瑪拉基」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我的使者」。傳統認為,《瑪拉基書》的作者是先知瑪拉基,他是舊約時代的最後一位先知。瑪拉基的事奉可能在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之後,與尼希米同時期。本書並沒有提到重建耶路撒冷城牆,只提到當時祭司的墮落,這種情形與亞達薛西三十二年、即主前434年,尼希米回巴比倫述職時耶路撒冷的情形十分吻合(尼十三6)。此時希波戰爭(主前499-449年)結束後不久,希臘文明開始崛起,波斯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先知大多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事奉,瑪拉基的時代卻是相對風平浪靜的等候時期。此時,被擄的百姓回歸已經105年,聖殿重建完成已經83年,連耶路撒冷城牆都已經修成了12年,但神卻似乎忘記了祂的百姓,任憑他們長期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下,忍受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不公。神蹟的時代似乎已經隨著以利亞和以利沙成為過去,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神將「回到錫安」(亞八3)、用榮耀充滿聖殿(結四十三4);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所預言的復興並沒有來到,百姓的火熱也逐漸冷淡。回歸的百姓雖然不再敬拜偶像,新聖殿的獻祭也成了習慣性的周而復始,但人的心中卻不再有從前的熱忱,反而是疑雲重重;而一旦人與神的立約關係被破壞,人與人的婚姻盟約也無法維持,社會關係、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全都瀕臨崩潰。這時,神差派先知提醒百姓:應當正確地回應立約之神的愛,「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猶21),在等候中守住聖約中當盡的本分,隨時預備他們所尋求的主「忽然進入祂的殿」(瑪三1),煉淨祂的百姓。
本書是從舊約時代過渡到新約時代的橋樑,讓等候神的百姓遠遠地望見了四百多年以後的曙光。而今天,每個信徒的生命中都有許多等候的時期,神也要我們「凡事謝恩」(帖前五18)、領會和數算神的恩典,才能正確地回應神的愛,憑信心守住本分、「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弗四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