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鴻書》歷史背景

《那鴻書》的希伯來名是「那鴻 נחום / Nakhum」,是《十二先知書》中的第七篇。在希伯來文聖經《塔納赫》中,《那鴻書》被放在宣告赦免尼尼微的《約拿書》和管教猶大的《彌迦書》之後,藉著對管教器皿尼尼微宣告最後的審判,向受管教的神的百姓發表安慰的信息。那鴻書的預言篇幅雖短,內容卻引人入勝。這本書的風格別樹一幟,內容簡潔,敘述有力,描寫細膩,感情豐富,富於戲劇性,用辭莊重得體,比喻清晰,措辭生動有力。

上圖摘自大衛鮑森舊約縱覽

在北國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約主前793-753年在位)執政的時候,神使新亞述帝國陷入了持續三十九年的衰落,亞述面臨內亂、君權受到貴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對外擴張。在此期間,先知約拿到尼尼微宣告審判,使「尼尼微人信服神」(拿三5),神就「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拿三10)。但神暫時延後刑罰,是因為在祂的計畫裡,還要用亞述作為管教百姓的工具(賽十5)。 

上圖:從遠處眺望尼尼微平原

亞述屢次進攻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雖然被神作為管教百姓的工具,但他們的動機卻是設謀「攻擊耶和華」(9節),要除掉神所設立的「祭司的國度」。當亞述完成了神所命定的管教任務以後,神「必罰亞述王自大的心和祂高傲眼目的榮耀」(賽十12)。主前612年,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城被巴比倫聯軍攻陷、夷為平地,成為廢墟,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在歷史上消失了。

上圖:尼尼微的藝術復原圖。
上圖:尼尼微遺址重建的城牆。主前612年,尼尼微被巴比倫攻陷,從此成為廢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人們只在歷史傳說中知道亞述帝國的輝煌,但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證據,許多人因此懷疑聖經的真實性。 1843年,法國考古學家保羅-埃米爾·博塔發現了一座王宮的遺跡,後來被證實是尼尼微,並出土了大量文物。

主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時代,既找不到遺址、也不知道位置。曾經有許多學者質疑尼尼微的存在,進而質疑《那鴻書》的真實性。 1843年後,法國和英國考古學家在伊拉克摩蘇爾(Mosul)河對岸的大土堆中發現了尼尼微的遺址,證實了《那鴻書》的描述。

上圖:尼尼微遺址圖。目前發現的尼尼微遺址被周長12公里的磚砌城牆環繞,城牆高15米,沿著底格里斯河的城牆將近4公里。西邊及南邊有底格里斯河的天然保障,東邊和北邊有壕溝。底格里斯河的支流柯沙河(Khosr river)流經全城。巴比倫聯軍可能在哥撒河上設置水閘,蓄水沖毀城牆。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