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迦書》的希伯來名是「彌迦 מיכה / Mikhah」,是《十二先知書》中的第六篇。傳統認為,《彌迦書》的作者是南國的先知彌迦。在希伯來文聖經《塔納赫》中,《彌迦書》被放在《約拿書》之後,並非完全因為年代,而是因為聖靈所要發表的信息。因為神在《約拿書》中向尼尼微宣告審判,乃是為了限制亞述的擴張,帶給南北兩國四十年的繁榮,證明《彌迦書》所指控的「撒馬利亞的傷痕無法醫治,延及猶大和耶路撒冷我民的城門」。而神在《約拿書》中赦免尼尼微城,也是為了保存亞述作為審判的工具,等待百姓惡貫滿盈之後,執行《彌迦書》中所宣告的對南北兩國的審判。
在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約主前793-753年在位)和南國烏西雅王(約主前791-740年在位)執政期間,神使新亞述帝國陷入了持續九年的衰落,亞述的幾代君王都面臨內亂,君權受到貴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對外了一個安全的國際環境。
耶羅波安二世死後不久,新登基的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即普勒,主前745-727年執政)就重新開始對外擴張(王下十五19、29)。亞蘭和北國以色列結成了抵抗亞述的聯盟,並勸說南國猶大加入。遭到猶大王約坦的拒絕以後,聯盟就入侵猶大(王下十五37)。繼位的猶大王亞哈斯向亞述求助,結果損人不利己。亞蘭和北國以色列相繼被亞述所滅(王下十五29;十六9;十八9-11),南國猶大也成了亞述帝國的附庸(王下十六10),陷入黑暗的背道時期(王下十六1-4)。亞哈斯死後,希西家王繼位, 彌迦的預言開始應驗:撒瑪利亞於主前722年被亞述攻取(一6-7;王下十七6),耶路撒冷也在主前701年被亞述圍攻(199;王下十八13-16)。彌迦的信息補充和證實了先知何西阿和以賽亞的預言,及時地挽回了希西家的心(耶二十六18-19),使他致力於帶領全國迴轉歸向神,被亞述圍困的耶路撒冷就按著預言蒙神拯救(二12-13;王下十九29-36)。
但是,百姓的全然敗壞並不能倚靠君王的改革來改變,彌迦所預言的刑罰延遲了一百多年之後,最終還是來到了: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百姓被擄巴比倫。而彌迦預言的重建,也在神的徹底拆毀之後逐一實現:彌賽亞已經降生於伯利恆,祂必將帶來國度的恢復。